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解讀典故:一筆勾銷

作者:由 鄭懿閱讀輸出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22-11-18

原創宣告:我是鄭懿,堅信高效閱讀要輸出。點選上方“關注”我,為你分享思維智慧和演講口才的乾貨,助你成長。

典故

北宋范仲淹,家境貧寒,苦學四年,考中進士,後來當上宰相,在推行新政時主張庸者下能者上,看到不合格的官員就從名冊上一筆勾掉,因為手段太直接,觸犯了貴族官僚的利益被貶職。

范仲淹兩歲時父親去世,母親為了生計改嫁,他也因此改為朱姓。寄人籬下的滋味不好受,所以他一有機會就向有學識的人請教,後來到了千里之外的應天書院深造。

求學期間,他廢寢忘食,晝夜苦讀,從不浪費時間,即便生活艱苦,有時候只能吃一頓飯,連覺也睡不好,但他從美元放棄。他心裡有一股氣,想要出人頭地。有志者事竟成,4年後他高中進士,不久就當官,他也回家把母親接過來,恢復了原來的姓名。

公元1040年,西夏進犯,邊關告急,范仲淹主動請纓。他治軍有方,愛撫士卒,在反擊西夏進攻的戰鬥中,軍民一心,頻頻取得勝利,從此西夏人不敢在輕易進犯。在范仲淹的努力下,雙方正式議和。

由於抵禦西夏有功,范仲淹被調回京城,擔任副宰相一職,開始在政 治上大展宏圖。他推行新政雷厲風行,對官員的考核和任命極為嚴格。他親自取來各地官員名冊,一個個檢查他們的任職情況。

對於碌碌無為的官員一點也不心慈手軟,直接將此人的名字從名冊上一筆勾銷,逐出官 場,另外選拔工作負責的人上任。

朝中官員富弼對范仲淹一直很敬重,看到他在整肅吏治上這麼不留情面,有些擔心,便勸阻他說:把一個人的名字從名冊上一筆勾掉很容易,可這樣一來,被勾去名字的人就要全家痛哭了。

范仲淹斬釘截鐵的回答道,他一家人哭,總比他們禍害千家萬戶,讓千家萬戶哭要好得多吧。

可惜的是,由於范仲淹推行的改革觸犯了貴族官僚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不到一年改革就夭折了,范仲淹也被貶職。

出自《五朝名臣言行錄》卷七:“公取班簿,視不才監司,每見一人姓名,一筆勾之。”從中引申出成語“一筆勾銷”。

釋義:用筆在書面材料上勾畫一下,表示事情已經了結或取消。比喻把一切完全取消,一概不計較。

思考

(1)范仲淹從小就知道要靠知識改變命運,不斷向有學識的人請教,寒窗苦讀四年,考中進士。他知道並同情百姓生活的不易,他是實幹派,一直在學到的知識治理地方,在實踐中積累了經驗。

(2)西夏進犯時,他主動請戰,一方面是為了擊退敵人,不讓百姓遭受戰火的侵襲。另一方面也是主動把握了機遇。

(3)他團結軍民,治理有方,讓防守的眾人擰成一股繩,勁往一處使,因此抵禦住了西夏的進攻。藉此威勢,促成和談,成就功名。

(4)雖然官大了,當了副宰相,但他還是心繫百姓,所以看到有人不作為,十分痛恨。他推行改革,實施新政,就是為了改變“在其位,不謀其政”的不良現象。

富弼從一個人被免職想到這個人全家失魂落魄,體現了仁慈之心,但他的“仁”屬於“小仁”。

而范仲淹想到的是千家萬戶,天下蒼生,范仲淹的“仁”是“大仁”。難怪能寫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5)范仲淹改革如此雷厲風行,說明他想改變的心情很急切,之所以急切是為了百姓著想,好讓百姓過得更好。但他確實太急切了,沒考慮到貴族官僚的利益。

在古代,改革是很困難的,多數都會失敗。即便成功,效果也很有限,幾乎都達不到改革者預期的目標。

因為改革者的權力並不是最大的,所以推行過程中會存在阻礙。只有當權力最高的人想改革,才有可能成功。

我所瞭解改革比較成功的,只有戰國時期秦國的商鞅變法。

感謝你讀完,如果喜歡,請評論、點贊、轉發。

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在底部留言。

我是鄭懿,堅信高效閱讀要輸出。關注我,為你分享思維智慧和演講口才的乾貨,助你成長。

END

標簽: 范仲淹  西夏  名冊  改革  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