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如何理解“萬物一體”?

作者:由 慎獨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22-11-08

如何理解“萬物一體”?慎獨2022-11-08 18:09:21

1。陽明子答曰:“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焉。若夫間形骸而分爾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與天地萬物而為一也,豈惟大人,雖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顧自小之耳。

是故見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惻隱之心焉,是其仁之與孺子而為一體也。孺子猶同類者也,見鳥獸之哀鳴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是其仁之與鳥獸而為一體也。鳥獸猶有知覺者也,見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憫恤之心焉,是其仁之與草木而為一體也。草木猶有生意者也,見瓦石之毀壞而必有顧惜之心焉,是其仁之與瓦石而為一體也。

是其一體之仁也,雖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於天命之性,而自然靈昭不昧者也,是故謂之“明德”。小人之心既已分隔隘陋矣,而其一體之仁猶能不昧若此者,是其未動於欲,而未蔽於私之時也。及其動於欲,蔽於私,而利害相攻,忿怒相激,則將戕物圮類,無所不為其甚,至有骨肉相殘者,而一體之仁亡矣。是故苟無私慾之蔽,則雖小人之心,而其一體之仁猶大人也;一有私慾之蔽,則雖大人之心,而其分隔隘陋猶小人矣。

故夫為大人之學者,亦惟去其私慾之蔽,以明其明德,復其天地萬物一體之本然而已耳。非能於本體之外,而有所增益之也。”

雨後天晴,心眼無限寬闊而開朗;天昏地暗,心眼就憂愁煩亂而悶悶不樂。這就說明天地與我的心本來就是一體的。綠草長得茂盛,樹木長得高大,鳥兒自在在水邊洗濯,母鹿悠閒在林中藏伏,心情就無限欣喜;山崩地裂,房屋倒塌,遇兇受傷,夭折連連,內心就非常淒涼惶恐。你的心不是石頭,當人或者其他生靈受傷,你會難過,這就是感同身受。

你看到孺子掉進水裡,你的心和孺子都充滿怵惕惻隱,是因為你的心與孺子的心是一體的,感同身受,你的心和孺子的心一樣,沒有人我的區別,兩個心是一體的。當下的這個心就是天理,良知,是孟子所說的惻隱之心,是仁。這個當下沒有私慾阻隔,什麼是私慾,你沒有想著把孺子救上來要多少錢,別人會怎麼感謝你等等。心中純是天理良知,就可以與萬物一體。陽明先生的致良知就是要人時時事事每個當下去私慾存天理,致良知。

夫仁,人心也,即心之生理也。其言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解之者曰:‘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手足痿痺即為不仁。 你能感受到別人的喜怒哀樂並做出迴應,對別人的境遇感同身受,你看到別人痛了,你也難受;你看到別人悲傷,你也悲傷;你會珍惜物品。儒家說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自己想要的,也想讓別人得到。這都是因為我們的心本來就是和萬物連在一起的,就是仁,就是人心。就好像中醫說的人身體某個部位如果氣血不通,人就感知不到那個部位,就是痿痺病。人能感知到萬物,就是因為萬物是一體的,而平時人因為私慾矇蔽了自己的心,所以有時候會感知不到萬物。這是傳習錄說的,把傳習錄看懂,你就知道怎麼做了。

2。愛曰:昨聞先生之教,亦影影見得功夫須是如此,今聞此說,益無可疑。愛昨曉思格物的物字即是事字,皆從心上說。先生曰:“然。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於事親即事親便是一物,意在於事君即事君便為一物,意在於仁民愛物即仁民愛物便是一物,意在於視聽言動即視聽言動便是一物。所以某說無心外之理,無心外之物”(《傳習錄》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心不發出意,那對於人來說,人就感知不到事物,所以心外無物。

修心感悟:心之所發的意,無一毫人慾純是天理,就是上文說的知,知就是良知,意之所在的事或物,就一定是有真實結果的。心之所發的意,摻雜私慾,心不誠,中庸說不誠無物,則意之所在的事或物就是虛假的,不確定性的,結果是怎樣的未知。誠就是真實不虛假,不欺騙。對做人來說,就是不自欺也不欺人,做到慎獨,人前人後一個樣

美色令人目盲,美聲令人耳聾,美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發狂’,這都是害汝耳目口鼻四肢的,豈得是為汝耳目口鼻四肢?若為著耳目口鼻四肢時,便須思量耳如何聽,目如何視,口如何言,四肢如何動。必須非禮勿視聽言動,方才成得個耳目口鼻四肢,這個才是為著耳目口鼻四肢。汝今終日向外馳求,為名為利,這都是為著軀殼外面的物事。汝若為著耳目口鼻四肢,要非禮勿視聽言動時,豈是汝之耳目口鼻四肢自能勿視聽言動?須由汝心。這視聽言動皆是汝心:汝心之視,發竅於目;汝心之聽,發竅於耳;汝心之言,發竅於口;汝心之動,發竅於四肢。若無汝心,便無耳目口鼻。

所謂汝心,亦不專是那一團血肉。若是那一團血肉,如今已死的人,那一團血肉還在,緣何不能視聽言動?所謂汝心,卻是那能視聽言動的,這個便是性,便是天理

。有這個性,才能生這性之生理,便謂之仁。這性之生理,發在目便會視,發在耳便會聽,發在口便會言,發在四肢便會動,都只是那天理髮生,以其主宰一身,故謂之心。這心之本體,原只是個天理,原無非禮,這個便是汝之真己。這個真己,是軀殼的主宰。

在物為理,在字上當添一心字,

此心在物則為理

。如此心在事父則為孝,在事君則為忠之類。

心不是一塊血肉,凡知覺處便是心,如耳目之知視聽,手足之知痛癢,此知覺便是心也。

人的視聽言動,所感知到的一切都是因為人的一顆心,就像死人他是感知不到一切,人有了這顆心才感知世界的。你的心要聽,就會發竅於耳;你的心要看,就會發竅於眼。你的感官都是從心發出去的。心外無物,心之所發為意,意之所在為物,心在物為理。人的眼耳鼻舌身意,所能感覺到的都是知覺,知覺就是心,你的心構成了你所感知的世界。心要侍奉父母就是孝順,心要侍奉君主就是忠誠,侍奉父母和侍奉君主就是物,心在物為理。可以看傳習錄和儒家的誠意正心相理解,就是修心的方法。

孔子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仁”,就是你怎麼對待你身邊的人。“能近取譬”,“譬”,譬如;“近”,就是我自己。別人就譬如我一樣,我想要的,也是別人想要的,那我就要幫他。我想得到的,也幫助別人得到;我想達到的,也幫助別人達到。

所以儒家的仁,就是將心比心,推己及人。

反過來,我不想遭遇的,也不要讓別人遭遇。這就是恕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儒家的忠恕之道也是萬物一體,為別人著想,自己的心與別人的心沒有差別。

《近思錄》裡:

1。醫書言手足痿痺為不仁,此言最善名狀。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莫非己也。認得為己,何所不至?若不有諸己,自不與己相干。如手足不仁,氣已不貫,皆不屬己。故博施濟眾,乃聖之功用。仁至難言,故止曰:“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欲令如是觀仁,可以得仁之體。(《河南程氏遺書》卷二上《元豐己未呂與叔東見二先生語》)

【註釋】

①葉解:

天地萬物與我同體,心無私蔽,則自然愛而公矣,所謂仁也

。苟是理不明而為私意所隔截,則形骸爾汝之分了無交涉。譬

如手足痿痺,氣不相貫,疾痛痾癢皆不相干,此四體之不仁也

。〇茅注:痿,音威。痺,音秘,從“畀予”之“畀”。痿痺,張揖曰:“不能行也。”〇價解:此承上文人己而言。以四體之不仁,明心體之仁也。

天人一理,物我亦一理,天人一氣,物我亦一氣。仁者心無私慾,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莫非己也。

認得為己,物我同體,痌瘝乃身,至誠惻怛之心,周流貫通,無所不至。若稍有私意之蔽,視物我為異體,有形骸之隔,即有人己之見。視人之疾苦,於己無關,漠然無動於中,如手足痿痺,痛癢不覺,氣不相貫,則手足亦不屬己,即四體之不仁。而心體之所以仁,從可識矣。

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性之本然也;不仁者有人己之私,拘於氣也。

2。滿腔子是惻隱之心。①(《河南程氏遺書》卷三《謝顯道記憶平日語》)

【註釋】

①葉解:腔子,猶軀殼也。惻,傷怛也。隱,痛也。

人之一身,惻隱之心無所不至,故疾痛痾癢觸之則覺。由是推之,則天地萬物本一體也,無往而非惻隱之心矣

。朱子曰:“彌滿充實無空缺處,如刀割著亦痛,針刺著亦痛。

3。伊川先生曰:公則一,私則萬殊。人心不同如面,只是私心。①(《河南程氏遺書》卷十五《入閩語錄》)

【註釋】

①葉解:公則萬物一體,私則人己萬殊。〇張傳:公則無偏倚,無過不及,無人我,故一。天下歸仁,萬物皆備,此一之實境也。

標簽: 一體  便是  天地萬物  私慾  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