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端午溯源 · 上|周易乾卦中的六龍歷

作者:由 諸夏文化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22-11-13

端午溯源 · 上|周易乾卦中的六龍歷

立夏過後,端午的節日氣氛便開始醞釀。雖然從日子上來看從立夏到端午還有個把月的光景,但每年就好像約定俗成似的,早早就把端午的議題提上日程。比如我這個做了兩年文化活動卻依舊窮困潦倒,但仍在苦苦支撐的佛系創業小白,從一個月前便開始構想和準備端午節的活動內容…見到昔日分道揚鑣,如今同在掙扎的難兄難友,一開口必然也是端午活動的這樣那樣。距離壬寅年的端午節如今只剩下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回過頭看看,若是往年,我會期待端午能接到挽救我吃土現狀的《優質》活動,也會緊張於自己構思的理想內容無法成功地實現,因此,即使是今天想到端午內心多少也帶著點激切與壓力。我的吃土之路從端午開始,卻不知何時得以結束…不過,我不著急,畢竟《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釋》…

《優質》活動▼

端午溯源 · 上|周易乾卦中的六龍歷

端午溯源 · 上|周易乾卦中的六龍歷

端午溯源 · 上|周易乾卦中的六龍歷

滑動有更多

咳咳,扯遠了。

今天這一期主要跟小夥伴們來嘮嘮端午節的源頭——

六龍季歷

Ps:這一期我原本計劃指出去年釋出的《快樂還是安康?這才是真正的端午!》一文中的幾點錯誤,並對“快樂還是安康”的議題重新論證,但這樣一來篇幅過於冗長,因此還是決定將溯源問題與“快/安問題”分開來講,也便於小夥伴們模組化理解。

通常情況下,我們提到端午起源,一般都會想到屈原,這似乎已成為近年來人們對端午節所達成的一個共識。當然,除此以外,還有伍子胥、曹娥、介子推等一眾說法,我們稱之為“賢孝傳說”。但事實並非如此,端午節的產生首先遠遠早於屈原所生活的戰國時代,其次他與中國古代文明和曆法的產生有深刻的淵源,並且包含著重要的上古天文資訊,絕非一人一事可以等同或代表,這較之於如今端午的節日生活很難不令人感懷。

屈子▼

端午溯源 · 上|周易乾卦中的六龍歷

今天端午節盛行的習俗大多指向兩個方面,即龍與氣候(自然)。艾草、香囊等風物產生於對節令氣候的適應過程,而龍舟、粽子(另當論述,這裡直接使用結論)則主要源起於“龍”。氣候與龍是端午節發端的兩個重要物象,是天地協同作用與於人的結果。

玉龍▼

端午溯源 · 上|周易乾卦中的六龍歷

聞一多先生最早提出端午節與龍的關係,他認為端午節是華夏上古的祭龍日。但就端午“龍”的意義,沒有作進一步的落實。此外,他認為《周易·乾卦》中的“龍”是二十八宿中的蒼龍星象,乾卦中與龍相關的六爻對應著不同的季節。

蒼龍星象概念圖▼

端午溯源 · 上|周易乾卦中的六龍歷

該觀點直到80年代以後才得到發展。順著這一思路,美籍華人夏含夷認為《周易·乾卦》的六爻所呈現的“龍象”正是蒼龍星象黃昏時在夜空中的實際位置,並以此來記錄一年四季。而後,陳久金先生在《〈周易·乾卦〉六龍與季節的關係》中基本認可夏的觀點,指出了聞一多在六爻與季節對應關係上的錯誤,否認了古人將六爻配以十二月的思考方式,並結合其對彝族十月曆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六龍曆本質上是十月曆,乾卦六爻(注:此處指陳所解釋的九二—用九的“六爻”)即十月曆歷序的觀點。幾年後,秦廣忱先生引述秦漢諸儒的觀點,結合《素問》《難經》等文獻在《乾卦的“六龍季”太陽曆》及其續篇中詳盡地分析了六龍歷的執行原理和結構特點。秦先生指出六龍歷是一部純粹的太陽曆,“冬至日”是該曆法的歲首,除了一年六季360天的日序之外,還有5或6天的過年日。

河南大學歷史系教授宋會群在秦廣忱先生研究的基礎上,對乾卦六爻的六種龍象進行了基於天文觀測的詳細分析和具體解釋,認為《周易·乾卦》所記錄的各種龍象是對五帝虞夏時期實際天象的真實記錄,並以1987年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出土的蚌塑龍形象對照當時的實際天文現象進行了佐證。至此,《周易·乾卦》反映了上古曆法也成了學界的基本共識。

西水坡蚌塑龍遺址,與蒼龍天象相合▼

端午溯源 · 上|周易乾卦中的六龍歷

端午節的習俗與“龍”密切相關,端午節的起源也必須從“龍”說起。

眾所周知,“龍”是我國古代的重要意象,貫穿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始終,我們自稱“龍”的傳人,將“龍”視作神物。除上述提到的西水坡遺址外,早在五六千年前的紅山文化中也出土過製作精美的玉龍。那麼,“龍”的意象最早來自哪裡?

我們古代文獻中的“龍”多與天氣和季節有關。

《周禮·考工記》:“水以龍”;《易·文言》:“雲從龍”,“時乘六龍以御天,雲行雨施,天下平也”;高誘注《淮南子·天文訓》:“龍起而景雲屬”時說:“龍,水物也,雲生水,故龍起而景雲屬,屬,會也”。都表明了

“龍”與降雨的密切關係。

唐代司馬貞則更為直接,他在《史記索隱》中說:“龍能興雲致雨,調和陰陽之氣”。《說文》中說:“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聞一多先生據此認為初九潛龍為秋天之象,九二在田和九五在天為春天之象,雖不盡準確,但也反映了龍的不同狀態,及龍與季節的密切關係。《通卦驗》中也說:“立夏清風至,而龍昇天”。

“龍”與雷也頗為相關。

《易·說卦》中載:“震為雷,為龍”,“萬物出乎震”;《周易集解》引崔憬的話:“雷陽氣,亦謂龍也”;東漢王充的《論衡》曰:“實者雷龍同類,感氣相致”,都認為

雷電與龍的活躍具有相對一致性

而《御覽》中的:“禮曰:日夜分,雷乃發聲;又曰:秋分之日,雷乃收聲”則進一步說明了雷(龍)的活躍與季節的對應關係;其“雷出地,百八十三日而復入,入則萬物亦入;入地百八十三日而復出,出則萬物亦出,此其常經也”似與《說文》:“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相合。

此外,在陰陽觀念中,

“龍”也是陽氣的象徵

。《周易集解》引《子夏易傳》說:“龍,所以象陽也”。《孫子兵法》中說:“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龍”的狀態關係到陽氣的升降,進而

影響氣候冷暖和寒暑變化。

王應麟《困學紀聞》:“潛龍勿用,言十一月十二月,陽氣潛藏,未得用事,雖煦噓萬物,養其根葉,而猶盛陰在上,地凍水冰,陽氣否隔…”

以上所述都說明古人很早便意識到了“龍”關係到一年中季節、氣候的變化與陰陽消長的基本事實,這一點,在《周易·乾卦》中尤為明顯。漢唐諸儒能解釋其中六種“龍象”所反映的季節問題,但奇怪的是,卻都沒能充分解釋其中“龍”的具體意義,或者說,

未能聯絡現實中的蒼龍星象

。而蒼龍星象是解釋《周易·乾卦》之“龍”的重要條件之一。直到近代,才由聞一多先生指出兩者之間的關係。

《乾卦》各爻▼

端午溯源 · 上|周易乾卦中的六龍歷

《周易·乾卦》

初九,潛龍勿用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上九,亢龍有悔

其中,五條直接提到了“龍”,而其他兩條雖未提到“龍”但實際上反映的也是龍態;《詩經·蓼蕭》:“既見君子,為龍為光”,

“君子”即指代“龍”

。乾卦中“龍”的不同狀態是一種有規律的自然現象,結合蒼龍天象所反映的是一部上古曆法——

六龍季歷

其中初九潛龍到上九亢龍,即

六爻分別對應六個季節

,初九潛龍勿用為初季,九二見龍在田為二季,九三終日乾乾為三季,九四或躍在淵為四季,九五飛龍在天為五季,上九亢龍有悔為終季。《繫辭》中說:“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六十當期之日”。這與《素問·六節藏象論》中:“天以六為節…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復而終歲”有著極其深刻且耐人尋味的內在聯絡。“十日”即十天一個甲日(甲—癸),六個甲日便是60天,也就相當於一季,六季而“終歲”,即六六三百六十日為一歲,正合乾坤三百六十當期之日。而在《難經》中也有相似的描述:“然冬至之後得甲子,少陽王,復得甲子陽明王,復得甲子太陽王,復得甲子太陰王,復得甲子少陰王,復得甲子厥陰王,王各六十日,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歲,此三陽三陰之王時日大要也”。這裡的“甲子”即60日,三陰三陽六個甲子計360日,便成一歲。《易傳》說:“無往不復”;“終則有始,天行也”,指的便是這個六季迴圈往復的歷法。

端午溯源 · 上|周易乾卦中的六龍歷

值得注意的是,據秦廣忱先生研究,早在六龍歷建立之初,人們便已知

迴歸年長度為365.25天

,除去360天的日序,還餘下5。25天,而文獻中的諸多記錄恰恰反映了這5。25天的在六龍歷中的位置。復卦《象傳》:“復,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後不省方”;《易通卦驗》:“正此之道,以日冬至日始,人主不出宮,商旅人眾不行者五日,兵革伏匿不起,人主與群臣左右從樂五日,天下人眾亦在家從樂五日,以迎日至大禮”。這裡的

“至日”便是冬至日

,上述記錄中可知餘下的包含冬至日在內的

5—6天就是六龍歷中的“過年日”

。而夏至日也備受重視,用以校準冬至。《後漢書·律曆志》:“是故天子常以日冬夏至,御前殿,合八能之士…冬至陽氣應…夏至陰氣應…”如此,乾卦六龍歷具備了冬至、夏至、5—6天過年日、六季、360日序幾個要素。《素問·六節藏象論》中說:“立端於始,表正於中,推餘於終”;《左傳·文公元年》:“履端於始,舉正於中,歸餘於終”都反映了六龍歷的這些曆法特徵。“立端於始”“履端於始”即校定冬至日,“表正於中”“舉正於中”即確定夏至日,“推餘於終”“ 歸餘於終”,則指餘下的5—6天作為過年日。如何“推餘於終”,即5。25天的過年日如何在曆法中得到協調是曆法得以執行的關鍵。除去六季的360天六個甲子日,餘下的5—6天在日序上對應甲—戊,或甲—己,若以第一年5。25天的0。25時刻為冬至,那麼第一年冬至日序上實際相當於第六天,在甲子日序上相當於己日。如此又過了一年(365。25天),則冬至日在第5。50天,甲子日序仍舊為己日。以此類推,第三年為第5。75天,在己日內,第四年為6。00天,在己日內,第五年在6。25天,超出己日範圍,進入庚日,對應日序則為第七日,而在歷數計算上實際又迴歸到了第5。25日,也就是說0。25這個不滿一天的部分在四年間被迴圈為整。這便是

《易·復卦》:“七日來複”的本意,日序的第七日便回到開頭

。《彖傳》中說:“先甲三日,後甲三日,終則有始,天行也”。在甲子日序上,先甲三日即“辛”,後甲三日即“丁”,古人透過觀象測定

冬至便介於“丁”與“辛”之間的“戊”“己”“庚”三天之中

,也即日序的第5、6、7三天之中

先甲三日“辛”,後甲三日“丁”,冬至日在戊己庚▼

端午溯源 · 上|周易乾卦中的六龍歷

乾卦六爻所記錄的龍象的變化深刻地反映著實際的季節氣候變化和陰陽消長。早在西漢時期,京房和《易緯·乾鑿度》便在對乾卦六季六種龍態研究的基礎上,根據先秦的《彖傳》《文言傳》以及羲和御六龍等傳說,最先提出為

六爻配以月建

的主張。以每季60天對應兩個月,每月30天,從初九至上九分別對應子—亥的十二月序。

初九潛龍勿用為建子之月

,即六龍歷的一月和二月,對應夏曆十一月和十二月。京房《京氏易傳》:“建子起潛龍”;何妥注《文言傳》:“潛龍勿用,陽氣藏也”時也說:“當十一月,陽氣雖動,猶在地中,故曰潛龍也”。此描述也符合蒼龍星象的實際狀態,十一月冬至時,龍星恰好也潛藏地下。

九二見龍在田為建寅之月

,即六龍歷的三月和四月,對應夏曆的正月和二月。孔穎達引漢儒言:“諸儒以九二當太簇之月,陽氣發見。則九三為建辰之月,九四為建午之月,九五為建申之月,為陰氣始殺不宜稱飛龍在天。上九為建戌之月,群陰既盛,上九不得言與時偕極。”

“太簇”屬十二律第三律,月序上即是建寅之月。

《禮記·月令》:“孟春之月…其音角,律中太簇”。儘管孔穎達對此觀點持否定態度,但也從客觀上反映了漢儒在月建分配問題上的一致性。而此時對應出昏的蒼龍星象為角宿出現在地平線上。秦漢時所謂“二月二,龍抬頭”反映的便是這一時刻天象,只不過由於歲差原因,出現的時間推遲了一個月。

九三終日乾乾為建辰之月

,即六龍歷的五月和六月,對應夏曆的三月和四月。何妥注:“此當三月,陽氣浸長,萬物將盛,與天之執行不息也”。此時的蒼龍天象正處於從地平線上升的階段。

九四或躍在淵為建午之月

,即六龍歷的七月和八月,對應夏曆的五月和六月。何妥曰:“此當五月,微陰初起,陽將改變,故曰革也”。對於此爻的龍象爭議較大,主要分歧在於對“淵”子的理解。荀爽:“地下稱淵也”,也就是說“淵”指地平線以下。如果按照這個思路,九二時已經高出於地平線的見田龍在九四時又回到了地平線以下,這顯然是不合理的,也與實際天象相矛盾。夏含義先生認為這是古人對此刻龍象的形象化處理,“淵”是想象中的淵而非現實中的淵,蒼龍就好像從地平線跳出來一樣此處。陳久金先生則迴避了“淵”的矛盾問題。此處,取宋會群先生的觀點,

“淵”並非地下而指銀河

,《說文》:“淵,回水也”,或躍在淵指從銀河躍。此時的蒼龍房、心二宿接近中天,尾、箕二宿陷於銀河,整體呈扶搖向上、躍躍欲出之態。

躍淵龍概念圖▼

端午溯源 · 上|周易乾卦中的六龍歷

九五飛龍在天為建申之月

,即六龍歷的九月和十月,對應夏曆的七月和八月。何妥曰:“此當七月,萬物生長,天功大成,故云天德也”。荀爽說:“飛,喻無所拘”,即此刻蒼龍應當是沒有約束,自由飛翔的狀態。宋會群先生以西水坡遺址蚌塑龍形象為依據,認為此刻蒼龍已出銀河,飛龍在天的龍象實際上就是蒼龍整體陳列於天上。

上九亢龍有悔為建戌之月

,即六龍歷的十一月和十二月,對應夏曆的九月和十月。何妥:“此當九月,陽氣大衰,向將極盡,故云偕極也”。“龍,所以象陽也”,陽氣衰盡,也就是蒼龍衰盡,隱沒於地平線之下。對此爻龍象的解讀一直一直以來都頗有爭議,《夏曆9000年》的作者在作品中提到了一種全新的觀點,

透過“偕日出”的方式在清晨時觀察,則會發現此時蒼龍的亢宿和啟明星在一起,出現在日出的方向,如此則從現實天象的角度解釋了亢龍有悔

,誠為可貴!

六爻配以月建▼

端午溯源 · 上|周易乾卦中的六龍歷

以上便是《周易·乾卦》六爻六種龍態所對應的月建、節令氣候和實際的天文現象。六龍態的往復迴圈實際上就是六龍歷的執行規律,這種以“龍”制歷的傳統在文獻中可謂屢見不鮮。其中關於

羲和

的描述最多。《尚書·堯典》:“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離騷》:“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王逸注:“羲和,日御也”,補註:“日乘車,駕以六龍,羲和御之”;《淮南子》:“爰止羲和,爰止六螭,是謂懸車”,高誘:“日乘車駕於六龍,羲和御之,日至此而薄於虞泉,羲和至此而回六螭”,都指出羲和駕六龍以制歷的傳說;《左傳·昭公十七年》:“太皞氏以龍紀,故龍師而龍名”,更認為

伏羲

也是以“龍”作曆法。此外,關於

神農、黃帝、顓頊

等也都有以“龍”作歷的相關記錄,這裡就不再一一列舉。

關於《周易·乾卦》六龍歷的存在絕非古今易學家與學者的推測,種種文化現象、文獻記錄,結合實際氣候和今天對天文學的研究,我們可以斷言六龍歷真實存在,並應用於五帝虞夏時期。

當然,六龍歷所傳遞的資訊還有很多,這裡我們僅作基本介紹。認識六龍歷對我們解釋端午起源乃至探尋華夏文明的源頭都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因此本文在這裡不惜篇幅重點解釋六龍歷的特點和執行原理。至於具體端午節如何產生?與六龍歷又有什麼淵源?我只能放在下一篇文章跟大家討論了,畢竟,這又將是一期長篇大論。

端午僅有半月,而吃土遙遙無期,好在吃土之路有些歷史的塵埃,使我無知無懼。巍巍乎諸夏,鬱郁乎人文!

參考文獻

宋會群| 中國數術文化史

秦廣忱|乾卦的六龍季太陽曆

閱讀原文|檢視上期端午問題分析

版權宣告

諸夏文化(微訊號:zhuxiawenhua)釋出的圖文均為版權作品,僅供使用者閱讀參考。其他網站、客戶端、微信公眾號如需轉載,請聯絡我們授權,並註明“諸夏文化”版權資訊。敬謝!

標簽: 乾卦  蒼龍  六龍歷  端午  六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