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繪畫

鴻門宴結局的歷史必然

作者:由 房謀杜斷 發表于 繪畫時間:2020-04-16

《鴻門宴》大家都不會陌生,文章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史記》的歷史真實性是非常高的,這個毋庸置疑。

有人說,正是項羽做事優柔寡斷,“婦人之仁”等這樣的性格弱點,才導致他沒有下決心除掉劉邦,留下了他的心腹大患,最後被劉邦擊敗,自刎於烏江。那麼,我這裡從當時的歷史文化來分析,同樣只能得出文章中的這種結局。

分析事情,要從事情發生的那個時代切入,充分掌握和分析當時那個時代的歷史背景,文化特點,人們的價值取向等因素,最大程度的實現“換位思考”。說白了,就是自己回到那個年代,用那個年代人們的思路來分析和處理遇到的問題。

在秦代之前,西周時期,發生了兩件關於西周王室的大事件,一件是“太康失國”,一件是“國人暴動”。西周時期君主要修德,只有品德高潔,才能得到民眾和軍士的支援。東周以來,持續戰亂動盪了數百年,但是一些陰謀篡位的諸侯會遭到周邊國家的武力討伐,品德高尚的重耳也可以在楚國、秦國等大國流亡時得到國君的禮遇。這說明,西周當時的那種為政修德的風尚一直在延續。

秦國統一之後,始皇帝開啟了他的暴政,他過分的迷信了權力和武力,所以在他死後短短几年內,大秦帝國就已經風雨飄搖。不是秦帝國軍隊的戰鬥力下降了,而是秦代的兩代皇帝為政失德,失去了民心。

項羽和劉邦只是當時反秦起義隊伍之中的兩支,,他們都是楚國人,他們都擁立楚懷王,楚懷王與各位反秦義軍前盟約,先入關中者為王。後來的事實是,劉邦率領的起義軍率先進入關中,奪佔咸陽,推翻了秦國暴政,項羽是後來者,按照約定,項羽就先輸了一陣。

鴻門宴的時候項羽又在猶豫什麼呢?很顯然,項羽是怕,他至少有三怕,他一怕當時的楚懷王的指責。楚懷王是他擁立的,先入關中者為王是楚懷王提議並得到各路義軍贊同的,他殺掉劉邦,楚懷王定會職責項羽背信棄義,這樣的話,他很快就會被其他各路義軍打擊,重蹈秦滅亡的覆轍;他還怕投降他的秦國將領再度造反,試想,項羽這樣如果連自己的盟友都隨便殺掉,將來等待章邯等降將的肯定是殺身之禍,所以必然還會造反;三怕當時關中的百姓,劉邦入關後不以勝利者自居,阿房宮完整保留,還約法三章穩定了社會治安,深得關中民心,項羽怕在關中殺掉劉邦,有可能會造成關中百姓的起義,嚴重威脅他的安全。

既然他不敢殺掉劉邦,那麼為什麼還要擺鴻門宴呢?他也有自己的小算盤,我這裡分析,主要有上中下三策。上策,他是為了炫耀武力,秀肌肉,以起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讓劉邦主動退出盟約,擁立他為大王。中策,他為了收集劉邦的把柄,給他撕毀盟約的藉口,扣押或者興兵討伐。下策,實在不行還可以造成劉邦被其他部將(項莊)不慎刺殺的結果,自己也可以逃脫最大的干係,不是他乾的,誤殺,誤殺而已。

再看劉邦,他得知項羽在洪門設宴之後,在進行了一番分析之後,認為不能跑,因為跑不掉,也不能打,因為打不過。那只有赴宴這條路了。既然要去赴宴,就要有所準備。他首先透過張良和和項伯的關係,私會項伯,以兄長之禮相待,向他表示對項羽的忠心,又與他皆為兒女親家。這樣一來,項伯就被成功的策反了。使得項莊的刺殺不能成功。其次,在宴席上,張良始終沒有離席,起到了“人質”的作用,也讓項羽感覺劉邦始終沒有勇氣與他徹底翻臉。最後,劉邦也有硬的手段,就是樊噲強闖營帳,氣氛一下子緊張起來,但這正讓項羽無計可施,因為項羽是楚國貴族出身,貴族都愛收留門客的,樊噲這樣的勇士,正是項羽喜歡的型別,所以他賜酒賜肉給樊噲。樊噲雖然是個粗人,可是張良教他怎樣和項羽講話,樊噲一席話講的滴水不漏,一方面講了秦因暴政而亡的原因,又講了懷王的盟約,還講了劉邦對他的忠心,寶貝都給他留著,派兵守函谷關是防盜賊而不是項羽。這也是後來劉邦起身上廁所,項羽為什麼沒有阻攔(項羽心裡清楚,劉邦一去廁所,就不會再回來了),因為他真的再沒有合適的藉口扣留劉邦了。

分析歷史事件,有時不能僅僅從人物性格方面考慮,因為人的性格都是多重的,這樣分析有片面性,而置身於當時環境,從歷史、社會和價值取向方面分析問題,就顯得理智得多了。

標簽: 項羽  劉邦  楚懷王  樊噲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