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關於強迫症的科普

作者:由 言空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22-11-17

備忘錄裡的庫存,以前寫的,想想讓它躺備忘錄不如發出來,還能漲點鹽值讓我在評論區發圖。

就是,我寫這篇的緣由事實上是,在我的生活中我發現我所患的疾病被人誤解太多。其實早在半年前我就有動筆敘說一下的想法,甚而在暑假某節課上寫了整整三面紙的東西,可筆跡太亂,加之那篇太具自傳性質了,偏離了我原本的意圖。後來的斷藥、爆發,到最後趨於穩定這些事耗費了我大量的精力,所以這個想法的火苗也就暫時被蓋熄,幸好柴火還在,殘餘的點點火星又讓我的行動力熊熊燃起。我是想要以一種科普的方式講講ocd究竟是個什麼,來盡我之能力減輕這種誤解的程度,而並非憑藉述說自己的經歷求得情感上的共鳴、同情或是其他什麼。現在我人不在家裡,是用著出門在外時的空餘時間寫的,普通心理學、變態心理學以及精神病學的書都沒有在手邊,如果說了什麼錯誤的東西,我會很樂意被指正。

ocd,這英文比較讓人看不懂,實際上把中文名說出來,應該是個人人都聽說過的病。全稱是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翻譯過來就是強迫症。我不喜歡說強迫症而說ocd,大約因為前者作為一個名詞已經被汙名化、歪曲化得太厲害,以至於其在生活中被普遍使用的定義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於是我慣於用ocd稱呼它,這樣避免了歧義,對我來說比較舒服。可是ocd這個英文名又實在沒多少人熟悉,甚至於我和學校的心理老師說我被確診了ocd時,老師還愣了半天,最後我還是要解釋一下,ocd就是強迫症。

現在網路上或是現實生活中,“我是強迫症患者”這樣的話在很多情境下約等於“我喜歡整齊”“我喜歡乾淨”“我忍受不了某種規律被打破”這樣類似的東西。直到現在,許多人還是會隨意地為自己安上這個標籤。這裡我要把隔壁抑鬱症拉出來說說,近年來抑鬱症被關注得很多,“抑鬱”居然也這麼在網路上成為一種文化,在青少年群體中產生很深刻的影響,這股風頭帶起來的有關抑鬱症的科普文章與影片也越來越多(雖然其中魚龍混雜),這使得大部分人對其的認識越來越深入,很多人也有了區分臨床抑鬱症和平常常見的抑鬱情緒、青少年抑鬱的意識(大概說一下,其實很多這類抑鬱都被歸為應激反應,應激源去掉了也就好了),雖然在這方面對自己或他人的鑑別能力有待提高,但總的來說是一種好的趨勢。然而在強迫症這邊,我卻很少看見有科普,包括其所屬的整個神經症(神經官能症、焦慮障礙)大類,總體知名度也遠不如情緒障礙(情感性精神病)。當然,透過知名度瞭解人們對精神疾病的認識情況只是片面的判斷方式,精神病學的落後(其無法透過儀器檢查判斷患病與否,腦漲落那玩意不可靠,現在幾乎是透過醫生的具一定主觀性的精神檢查確認患者的情況,用症狀學描述進行診斷和命名,這些事實上讓診斷非常模糊,有很高的誤診率)、精神疾病本身所帶有的文化層面上的屬性等等等等都會影響大眾對於這些疾病的認識。很明顯,強迫症就是一個例子,它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可大部分人對其的認識是有問題的。

首先應當被肯定的是,被廣泛誤認為屬於強迫症的表現在真正的強迫症患者上確實會出現,這包括希望物品整齊(反覆擺放物品)、喜歡乾淨(反覆洗手)等等。強迫症的症狀五花八門:一些人可能將自己終日鎖在房間內,因為害怕自己會拿刀殺人,雖然明白這件事不會發生;一些人每天花四五個小時洗手,為此基本喪失了工作能力,只為了擺脫“我會感染病菌”的想法;一些人在生活中處處受自己思想的禁錮,每天為“出門時沒有先邁左腳”這樣的事情痛苦焦慮以至於情緒崩潰;一些人無法控制地思索“桌子為什麼叫作桌子”“一加一為什麼等於二”,為了停下失控運轉的頭腦選擇結束生命……但這些完全不同的表象被歸為同一個疾病範疇內,是因為它們具有相似的實質:強迫與反強迫。這就是強迫症的核心。

解釋一下這兩個名詞的意思的話,就從侵入性想法說起。其實這種想法幾乎每個人都可能產生,比如在高樓上無來由地突然產生往下跳的想法,或是在等地鐵時突然想把邊上的人推下去。這種想法似乎很可怕,“不像是自己的”,並且基本上不會有人確實循著它們去實施行為,於是這些想法隨著時間推移也就被淡忘了。而在強迫症患者腦子裡,這種侵入性想法會一直存在而不消失。這些想法可能在他人看來非常可笑,比如“我如果不在出門時先踏左腳,就會出車禍”,而其實強迫症患者本人自知力一般來說並未受損,也能判斷出這些想法是不尋常且不合邏輯的。可是,就拿上面的例子來說,雖然出門時先踏哪隻腳和出車禍看上去顯然沒有聯絡,可萬一呢?萬一就是我這次踏錯了腳,於是我出門真的遇上車禍了呢?這樣,這段想法一直在腦中揮之不去,患者由於對不執行行為所產生的結果,即車禍的焦慮,會使其不得不“被迫”按照出門時先踏左腳的方式規避這種結果,從而緩解焦慮。與此同時,患者又明白自己的行為是荒誕的、不科學的、不正確的,於是會極力抵抗自己的這類想法,然而想法這種東西越是抵抗就越不能淡忘,就這麼深深烙進腦子裡。經歷了這些,一套強迫與反強迫的機制就形成了。而這麼發展下去,這類神經迴路被強化,強迫症會惡化,會泛化,最終使患者社交、工作、生活能力受損,一些人甚至因此失去這些能力,所以強迫症也被劃為一種高致殘性的疾病。

之所以大家都有侵入性想法,而強迫症患者會得上這個病,而一般人卻好好的,同基因、環境、性格基礎通通脫不了干係。強迫症與遺傳有關,有相關家族史的人患病機率會大大提升。壓力較大的環境、突然遭遇的惡性事件等也可能使原本就具有患病風險的人有更高的機率患上這種疾病。而性格基礎主要則和完美主義、邏輯性等相關。需要注意的是,有其他精神疾病(抑鬱症、焦慮症、雙相情感障礙這樣,對了,我記得雙相和強迫症共病格外難治)或是發育障礙(ADHD,也就是多動症,還有ASD,自閉症譜系障礙)的人相較一般人也更可能會患上強迫症。這些人更難治癒,經常需要多種藥物配合治療。

強迫症的治療需要藥物和心理治療(認知行為療法比較好用!暴露與反應阻止療法,搞點系統脫敏)雙管齊下,方能取得最好的療效。藥物常用的是SSRI(選擇性五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因為一般認為強迫症與五羥色胺水平低有關,這類藥物簡單來說就是用提升神經突觸間隙的五羥色胺水平達到治療效果。關於強迫症的成因我也聽過說是與杏仁核、尾狀核的異常有關的,這裡暫且僅僅提一下。SSRI包括治療抑鬱症的“五朵金花”(沒錯,抑鬱症也被認為和五羥色胺(以及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有關,一種精神類藥物是可以對症幾種疾病的):舍曲林、氟伏沙明、氟西汀、帕羅西汀、西酞普蘭,前面幾種用得多些,尤其是舍曲林和氟伏沙明,未成年人也可以用。除了五朵金花,我也有見過用文拉法辛的。如果單純用SSRI療效不是很好,還會加少量增效劑輔助治療,像阿立哌唑、利培酮、喹硫平、奧氮平(說到奧氮平提一嘴,帶氮字的精神類藥物對體重影響都挺大的)這些。對於同時患有幾種疾病的患者,也會根據其所患疾病對症下藥。如果睡眠出現問題,還會開點睡眠藥,像佐匹克隆,帶西泮(地西泮、勞拉西泮)兩字的應該更難開一些。

還要說的是,正如抑鬱情緒和抑鬱症需要區分開來,強迫症也要與一些類似的表現區分開來。有一種人格障礙叫作強迫型人格障礙,不過僅僅患有人格障礙的人自己一般意識不到自己有問題,而且這類人雖然會產生一些與強迫症相似的症狀,但其反強迫並不明顯,主觀上也很少有與之相關的痛苦感。同時,這些症狀應當是持續性的,從早年便開始出現並發展。如果出現人格障礙,其實也需要治療,不過主要則是透過心理治療而非藥物治療的方式,藥物對於這類人不具有很好的療效。

標簽: 強迫症  想法  OCD  抑鬱症  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