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為什麼中國的權謀家都喜歡斬草除根,而不是冰釋前嫌?

作者:由 剛剛v飛飛哥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22-05-14

管仲射向齊桓公的一箭,這個歷史故事眾所周知,但是二人的關係,卻撲朔迷離。是管仲和齊桓公表演的障眼法,採用瞞天過海的手段故意欺騙公子糾,還是真的齊桓公,放開自己的胸懷,冰釋前嫌而重用頂級人才管仲?權謀網前天的文章指出,管仲和齊桓公是唱的雙簧。不然齊桓公繼位之後,也不至於叫管仲為仲父(乾爹的意思),但是很多朋友後臺留言說,你這是陰謀論,把任何人都往最壞的方向去想,難道中國就不能有真的重用人才,而不計較個人得失的嗎?其實,歷史上這類人多了,劉邦和雍齒,張繡和曹操,魏徵和唐太宗。但是這類事情各有原因:

首先,劉邦和雍齒,為了穩定人心。

雍齒曾經背叛過劉邦,劉邦最為痛恨他。但是漢朝統一天下之後,因公功臣勝將比較多,對於功勞的核定比較慢,此時人心不穩,所以,張良出計策,先讓劉邦封雍齒為什邡侯,大家看到劉邦的仇家都封侯了,自己一定不會被慢待。因此劉邦原諒雍齒不是因為胸懷和重用人才,而是穩定內部的人心。

其次,曹操和張繡,為了獲取支援。

張繡曾經投降給曹操,但是不滿意曹操霸佔自己的嬸子,趁機反水,殺了曹操的兒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但是在官渡之戰的僵持關鍵時期。袁紹和曹操都去爭取張繡的支援。張繡支援誰,誰贏。所以,張繡的到來,曹操不得不放棄個人恩怨,這是為了獲取張繡的支援,而贏得官渡勝利,不得已原諒。

最後,李世民和魏徵,為自身形象。

唐朝的魏徵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魏徵曾經輔佐太子李建成,多次催促讓太子殺了李世民,但是李世民先下手為強,提前發動玄武門之變,殺了李建成。魏徵被俘虜。之後魏徵投降給李世民。李世民重用魏徵,讓他不斷的提意見,其實本質是為了洗刷自己殺兄屠弟的政治汙點。修正自己的政治形象而已。

為什麼我們沒有真正的胸懷包容仇家呢?

1、文化基因

古代匈奴,部落互相征服,殺父留子,這些孩子都拜勝利者為乾爹。因為是崇拜強者為文化傳統,沒有報仇的文化,自然安全,少數民族還把女人當成財產,父親的的女人,也是會被兒子繼承的。而我們之所以不能不殺了仇家,是因為多年的復仇的文化傳統。不少人拿外國的政治操作舉例子,其實這就是文化無知,文化基因不一樣,自然選擇的真實手段就不一樣。

2、個人安全

政治家從小就被教育持術不持信,不能把自己的安全建立在別人的選擇之上,而是要建立在對方無能力之上。彼此之間都有這個信念,也就無法完全的放心對手。他目前是沒有能力,而偽裝順從,還是真的心悅誠服呢?所以這一根猜忌的刺,在心裡無法拔出。因此為了自己的安全,對自己的仇家,能夠一刀結束了,就絕對不手軟,絕不會給他死灰復燃的機會,頂多,手段掩飾下,製造意外什麼的。

3、示範相應

為什麼,必須殺了這些曾經背叛和傷害自己的人,就是因為,這還有個示範效應的問題。孔夫子說過,“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因此,如果你原諒了傷害過自己人,那麼其他人都會認為你好欺負,好說話,反正還能夠得到原諒,何不欺負你一次,說不定就有大好處。這樣自己就會喪失威信,而讓刺激小人的野心,讓他們更加猖狂。避免如此效應,必須殺了仇家。

所以,基於中國的政治傳統,面對自己的仇家,必須斬草除根,避免死灰復燃,這樣自己才能夠絕對安全,而如果有不得已的外部情況,可以因為內部穩定,外部聯合,自身形象問題,暫時採用原諒的態度,透過展示胸懷,來獲取更大的政治利益。明白了上述的分析,也就懂了,政治沒有原諒,沒有胸懷,只有利益和算計!

標簽: 魏徵  張繡  仇家  雍齒  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