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冰炭不言,冷熱自明

作者:由 謙修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22-03-10

我是“碳”,元素符號C,週期表118個兄弟中排行老六。左為“石”,證明我的身份是非金屬;右為“炭”,一聲嘆,因為無數人不分“碳”與“炭”!

敲黑板,劃重點,大致區分一下,這裡要考。。。

“炭”,最常見的就是煤炭,是一種可以燃燒的混合物。按照煤的工業分析,其組分為固定碳、水分、揮發分和灰分,各比例因煤種而異。其他“炭”的代表還有木炭、焦炭、活性炭等等。所以,此“碳”非彼“炭”,但“炭”中有“碳”。

“碳”是一種十分神奇的元素。只說單質碳,既有質軟的石墨,比如現在燃料電池領域研究得火熱的石墨烯材料;也有質硬的金剛石,切割打磨後就是俗稱的奢侈品“鑽石”;還有足球型結構的C60,其發現者還獲得了諾貝爾獎。

而碳這種十分常見的化合物,不僅是導致全球氣候變暖的元兇之一,近年來更是令各國政府相繼制訂了一系列相應的措施和時間表以進行應對。它就是今天的主角。2021年頻頻出現的熱詞 “碳中和”,就是針對CO₂制定的方案目標。

隨著人類活動對全球氣候的影響,氣候危機的影響範圍越來越廣,隨著一些極端天氣的出現,人們對碳中和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由於全球變暖,我們正在經歷一系列災害性天氣氣候事件,地球母親的體溫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上升, 2020年9月,中國向世界宣佈了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這是我們從現實出發的行動目標,也是高瞻遠矚的長期發展戰略。

目前,我們地球母親的表皮平均溫度增幅已經超過1℃,中國升溫幅度高於全球平均升溫水平。如果繼續以目前的速率升溫,全球溫升幅度可能會在2030年至2052年達到1。5℃。地球母親體溫上升已經導致氣候風險越來越高,氣候變化是人類面臨的全球性問題。近年來,中國採取行動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儘早達峰邁向近零碳排放,這不僅是國際責任擔當,也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需要和保障。

中國CO₂排放量從2010年左右超過美國,成為目前世界上排放量最大的國家,2019年排名,中美后面依次是歐盟、印度、俄羅斯、南非、巴西和英國。現在國際社會有一種說法: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CO₂排放國,中國對全球氣候變暖負有主要責任,所以中國應該採取措施儘快減少CO₂排放。這種說法看似有道理,其實是以歐美為首的發達國家宣揚“中國威脅論”的另一種論調,其真實意圖是要卡中國的脖子,限制中國發展。

自工業革命以來,英國的CO₂排放量首當其衝,歐洲、美國等地區和國家也緊隨其後,透過一系統工業化、城鎮化程序完成了向發達國家的轉變。在發達國家過往的發展歷程中,每個國家都是經過了CO₂爆發式增長這一必經階段,後面才逐步平穩或下降。

中國目前正處在高速發展時期,城鎮化程序、製造業發展,交通運輸業發展,哪個都離不開能源、電力、化工、鋼鐵、水泥等基礎行業的支撐,而這些行業正是CO₂排放的大戶。如果按照發達國家的減排標準來執行,就相當於扼住中國經濟發展的咽喉。他們上岸了,又用雙標來要求中國,無疑是流氓行徑。

中國按照自己的國情制定2030年碳達峰目標,既是向國際社會表明了中國對全球環境一種負責任的態度,也是對國內經濟發展轉型的有力支援。

對此,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呢?

首先,我們每個人都要養成節能低碳的好習慣,營造好的氛圍,按照綠色生活的要求,推行綠色城市、綠色社會、綠色企業、綠色校園、綠色家庭,開展全民綠色教育活動。提倡崇尚節儉、合理消費、綠色消費等理念,養成節約、環保的消費方式和生活習慣,遏制浪費、減少浪費。引導群眾綠色飲食,推廣綠色服裝,倡導綠色居住,鼓勵綠色出行,設定“全民生態文明月”,培養綠色公民。

光說不練處處愁,勇敢實踐人人誇。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能為“碳中和”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呢?接下來和我一起看看這份低碳生活小貼士,一起踐行低碳、綠色的生活方式吧!一方面,我們可以“被動防守”。在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注意節能減排,比如平時我們買衣服,可以儘量選擇環保面料,少量衣服用手洗,少買一件不必要的衣服,全國每年可減排二氧化碳約290萬噸。在飲食方面,儘量購買本地、當季的食物,在飯桌上儘量踐行光碟行動,每人減少糧食浪費1斤,全國每年可減排二氧化碳約61。2萬噸。在家裡,生活用水可以迴圈利用,多使用節能電器,空調調高一度,全國每年可節約33億度電。平時還可以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短距離騎腳踏車代步,每月少開一天私家車,全國每年可減排二氧化碳約1800萬噸。辦公室紙張雙面列印,採用無紙化辦公,減少一次性塑膠袋的使用,我們可以將“節能減排”融入生活的點點滴滴,另一方面,我們還可以“主動出擊”。為了促進我國“碳中和”目標的實施,我輩當努力學習,奮發讀書,用高階的科學技術知識充實自己,將來為祖國的環境保護、資源產業等領域做出自己的貢獻。

學生時代聽過這樣一個故事。在上個世紀,國外有一個大型的圖書館要搬家,也就是從舊館搬到新館,本來是一件好事,但是館長卻發起了愁。因為書太多,所以搬運費用館長和組織根本承擔不起。這個時候就有一個人想了一個辦法,竟然在不用出錢的情況下就實現了“書籍遷移”。

具體怎麼做呢?

圖書館在報紙上登了一個廣告:從即日開始,每個市民都可以免費從圖書館借出10本書,等到歸還之日就還到新館即可。

結果大量市民看到報紙後都紛紛跑來借書,沒過幾天,書都被借光,之後新館也順利的開始營業。這波操作真是令人拍案叫絕。當然你可能會懷疑這個故事的真實性,也會擔心真正實操起來會有多少人會來還書。

這些重要嗎?不重要。人是會思考的蘆葦,解決問題最重要的是思路,是方法。

孔子曾說過,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就是告訴我們很多事情要學會藉助外力。借力不是投機取巧,借力是一種能力,是一種智慧。人生要想成功,要想致富,要想事半功倍,就需要不斷的“借東風”。為什麼你賺不到錢?就是因為你不能順應時代的要求,不會借力。這個你要有,那個你要有,什麼都等你知道了,等你擁有了才開始幹。別人會等你嗎?時代會停下腳步等你嗎?很顯然,不會。所以我們要趁早把握時代的脈搏,全力以赴勇擔重任,用敏銳的眼光捕捉世界潮流的最新趨勢,那我們普通人怎麼順應時代的需要,跟隨時代的步伐,一起參與到“碳中和”之中呢?

如果你希望未來可以成為一個富人,除了學會借力,還必須擁有一整套的商業化思維。什麼是真正的“碳中和”,“碳中和”的商業模型,“碳中和”在未來可以帶來哪些投資機會?

關注“碳融合”公眾號:內有最新商機、資源、學習資料

“碳中和”不易,希望大家能攜手並進,合作共贏,築夢未來!

標簽: 碳中  綠色  CO  中國  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