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人格心理學】常見的自我防禦機制

作者:由 文都比鄰心理學考研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21-07-31

相關科目:

人格心理學

相關知識點:

弗洛伊德-自我防禦機制

重要程度:★★★★★

【人格心理學】常見的自我防禦機制

為了減輕或消除人格內部的衝突,降低或避免焦慮,以保持人格的完整和統一,自我創造了許多保護性的機制,弗洛伊德稱之為自我防禦機制。

常見的自我防禦機制:

①壓抑(repression)

是指衝動被排除到意識之外,使自我阻止激起焦慮的那些念頭、情感和衝動達到意識水平。

最常見的表現形式是選擇性遺忘。如在兒童期遭受了可怕的虐待,但個體堅稱她從未經歷過這樣的事情,且對於其他事件的記憶完好。這並不是說明個體撒謊,而很有可能是這段經驗過於痛苦、難以接受,因而被壓抑在意識之外。

②投射(projection)

指把自己內心不被允許的態度、行為和慾望推給別人或其他事物。

如一個人如果恨別人,就會被他轉換成“別人恨我”; 一個吝嗇的人會指責世界上的人都是小氣鬼;一個學生如果考試作弊,就會認定別人也都作弊而感到心安理得。這是一種相當常見的防禦機制。

③反向形成/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

為了掩藏某種慾念而採取與此慾念相反的行為。

如恨一個人,卻因為道德約束的作用,而對這個人特別的客氣。

④移置(displacement)

指將一種引起焦慮的衝動投注改換為另一種不會引起焦慮的衝動的投注。

如員工在單位受到老闆的責罵 ,回家就向自己的妻子、孩子或寵物出氣。

⑤合理化/文飾作用(rationalization)

用一種自己能接受的、超我能寬恕的理由來代替自己行為的真實動機或理由,以證明自我的價值感。

常見的合理化作用有兩種:

一是“酸葡萄”機制。

即希望達到某種目的而未能達到時,便否認該目的的價值和意義。就是人們常說的“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

二是“甜檸檬”機制。

因為沒有達到預定的期望或目標,便提高目前現狀的價值或意義,使自己心裡好受些。吃不著葡萄,只好吃檸檬,便認為檸檬是甜的。

⑥否認(denial)

是指個人潛意識阻止有關自己痛苦的事實進入意識。

否認和壓抑不同,壓抑是潛意識的,而否認是在前意識和意識的層次上進行的。否認不是忘記,而是堅持某些事實不是真實的,儘管所有證據都表明那是真實的。

如一位深愛妻子的人在妻子死後很久仍表現得好像她還活著一樣。他在飯桌前給她留個位子,告訴朋友們她走親戚去了。

⑦昇華(sublimation)

將本能的衝動或慾望轉移到為社會許可的目標或物件上去。

如參與某些具有攻擊性的運動,如拳擊、橄欖球等,就使得潛在的攻擊衝動以社會可以接受甚至鼓勵的方式宣洩出來。

#FormatImgID_3##FormatImgID_4#

弗洛伊德的自我防禦機制,考察頻率相對較高,各大題型都有涉及,如單選題、名詞解釋、簡答題、論述題等,考察的內容包括含義、舉例說明等,

因此,同學們需要結合例子理解知識,在理解知識的基礎上掌握知識。

【人格心理學】常見的自我防禦機制

相關考試真題如下:

1。“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屬於以下哪種心理防禦機制( )。(杭州師範大學347,2019)

A。逃避

B。投射

C。反向

D。文飾

2。經過努力把威脅自我的內容排除到意識之外,這種心理防禦機制是( )。(華東師範大學347,2017)

A。壓抑

B。昇華

C。合理化

D。投射

3。“杞人憂天”覺得別人也這樣認為是哪種心理防禦機制( )。(復旦大學347,2020)

A。壓抑

B。投射

C。否認

D。轉移

小闊愛們可以在評論區,留下答案哦~

標簽: 防禦機制  自我  壓抑  否認  衝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