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中國傳統婚俗知識

作者:由 chengjia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22-10-13

一、傳統婚俗儀式

1。三書六禮

聘書:訂親之書,男女雙方正式締結婚約。納吉(過文定)時用。

禮書:過禮之書,即禮物清單,詳盡列明禮物種類及數量。納徵(過大禮)時用。

迎親書:迎娶新娘之書。結婚當日(親迎)接新娘過門時用。

納采:古時婚禮之首,屬意女方時,延請媒人作媒,謂之納采,今稱“提親”。

問名:男方探問女方之姓名及生日時辰,以卜吉兆,謂之問名,今稱“合八字”。

納吉:問名若屬吉兆,遣媒人致贈薄禮,謂之納吉,今稱“過文定”或“小定”。

納徵:奉送禮金、禮餅、禮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禮,謂納徵,今稱“過大禮”。

請期:由男家請算命先生擇日,謂之請期,又稱“乞日”、今稱 “擇日”。

親迎:新郎乘禮車,赴女家迎接新娘,謂之親迎。

2、說媒

封建社會男女“授受不親”,強調“天上無雲不下雨,地上無媒不成親”。男女雙方一般都要經人從中說合,才能“結絲羅”,

3。換庚譜

媒人提親後,若男女雙方八字相合,沒有相沖,便互相交換兩家的庚譜,作為訂親的最初憑據。

4。過文定

為“過大禮”之前奏,通常在婚禮前一個月舉行。男家擇定良辰吉日,攜備三牲酒禮至女家,正式奉上聘書。

5。過大禮

訂親之最隆重儀式,約在婚前十五至二十天進行。男家擇定良辰吉日,攜帶禮金和多種禮品送到女家。

6。安床

擇定良辰吉日,在婚禮前數天由好命佬將新床搬至適當位置。然後,在婚禮之前,再由好命婆負責鋪床,將床褥、床單及龍鳳被等鋪在床上,並撒上各式喜果,如紅棗、桂圓、荔枝幹、紅綠豆。安床後任何人皆不得進入新房及觸碰新床,直至新人於結婚當晚進房為止。

結婚當晚,新人進新房後可讓小孩在床上食喜果,稱為“壓床”,取其百子千孫之意。

新郎的同輩兄弟可以鬧新房,古時認為“新人不鬧不發,越鬧越發”,並能為新人驅邪避兇,婚後如意吉祥。

7。嫁妝

收到大禮後,女家的妝套須最遲於結婚前一天送到男家。這批大箱小箱的嫁妝,為女家身份與財富之象徵。嫁妝除珍貴的珠寶首飾外,主要是一些象徵好兆頭的東西,如:剪刀(蝴蝶雙飛)、痰盂(子孫桶)、尺(良田萬頃)、片糖(甜甜蜜蜜)、銀包皮帶(腰纏萬貫)、花瓶(花開富貴)、銅盆及鞋(同偕到老)、龍鳳被、床單及枕頭一對、兩雙用紅繩捆著的筷子及碗(有衣食)、七十二套衣服,用扁柏、蓮子、龍眼(豐衣足食)。

8。上頭

男女雙方在婚禮前夕,擇定良辰(男方要比女方早半個時辰,即一小時前),進行上頭儀式。這種儀式須由“好命佬”及“好命婆”(分別是男女雙方的長輩或親友,擇父母子女健在,婚姻和睦者)在男女雙方各自家中舉行。

一對新人均要穿上睡衣,女方應選擇一個看見月亮的視窗案上,燃起龍鳳燭,點起清香一炷,連同蓮子、紅棗、湯丸三碗,每碗六個或九個、生果、燒肉及雞心向天參拜。男女雙方並要準備尺、鏡、剪刀、即所謂“龍頭鏡、較剪尺”,取其光明繼後之意,讓“好命佬”及“好命婆”替新人梳頭,一面梳,一面說: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髮齊眉,三梳梳到兒孫滿地,四梳梳到四條銀筍盡標齊。

上頭象徵一對新人已步入“成人”階段,並祝福他們同偕白首。

9。迎親

現今,接新娘是整個婚禮的一大高潮。新郎在戥串石的陪同下,攜著花球迎接新娘。當抵達女家後,第一關便是“入門”。若要順利接得美人歸,必須經過一連串智力及體能測試,必要時還加上歌情話,但最重要的還是豐厚的“開門利是”,眾姊妹滿意後才開門。入門後須留意的地方包括:姊妹接過開門利是後,應從中抽出一成至五成封回利是給男家兄弟,上寫“姊妹茶點金”。新郎應以花球迎娶新娘(新娘不可自制花球)。

新郎順利入門後,姊妹應以茶點招待兄弟。開門後,新娘應由大姐或伴娘帶領出來交給其父親,再由父親交給新郎,正式行夫妻見面禮。 新人先拜天地,再拜祖先。新人再向雙親奉茶跪拜(若依照舊式俗例,新人未到男家拜見翁姑之前,不可跪拜。即是新人應站著奉茶給岳父岳母。不過現時已沒有這麼講究,想跪便去跪,以示心意)。 新娘準備兩封利是,分別為威旺金及滿堂利是,過門後交予家姑。

10。出門

在露天地方,由大姐或伴娘撐起紅傘護著新娘,意指開枝散葉。 大姐及眾姊妹一邊行,一邊向上空、傘頂及花車頂撒米(可加紅綠豆),用來“喂金雞”,意思指雞啄米後便不會啄新娘。 吉時,女子出門時須由大姐揹著上花轎,據說新娘雙足是不可沾地的,否則便會帶來麻煩。但現時即使有大姐陪同,也是自行步上花車的。最後上花車前,新娘子應向送行的親友鞠躬,以示謝意。

11。過門

過門指新娘由女家出門後正式踏入男家,拜見翁姑及男家其它長輩。

12。三朝回門

三朝回門指在婚後第三天,新婦由夫婿陪同下,帶備燒豬及禮品回孃家祭祖,甚至小住一段日子,然後再隨夫婿回家。

二、中國傳統婚嫁禁忌

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的迷信,千奇百怪。但迷信歸迷信再不信邪的人面對婚嫁,也免不了尊敬傳統,隨俗一番下面的婚嫁禁忌,以供參考。

1、安床後到新婚前夜,要找一個未成年的男童和新郎一起睡在床上

因為傳統認為 [ 睡空床,不死夫也死妻 ]。

2、結婚當天,到晚上就寢前,所有的人儘量遠離新床,尤其新絕對不可碰到床邊,會不吉利。

3、婚禮當日,忌讓人坐在新床。

4、婚禮當日,新娘不可任意躺在床上,否則長病在床。

5、婚嫁忌生肖虎的人觀禮。

6、結婚之日新娘出門時姑姑嫂嫂不能相送。

7、成親日新娘離開孃家時,哭得愈厲害愈好,因為 [ 不哭不發 ]。

8、新娘的衣服忌有囗袋,以免帶走孃家財運。

9、結婚後第三天,新婚夫婦攜禮回孃家,即為歸寧。但切記當天需在天黑前趕回夫家,不能在孃家過夜。

10、結婚後的四個月內,新娘不可叄加任何婚喪喜慶的儀式,以免沖喜。

11、新娘的鏡子也忌借給他人。

12、新婚四個月內,除非必要(如蜜月旅行),新娘也忌在外過夜。

三、傳統婚俗典故

1、結髮夫妻的由來

在我國古代,不論男女都要蓄留長髮。那時男子到二十歲時要行“冠禮”,即把頭髮盤成髮髻,叫做“結髮”,再戴上冠(帽子),表示成年了。所以,男子二十歲也稱“弱冠”。女子到十五歲行“笄簪子禮”,即把頭髮盤成髮髻,再插上簪子,表示長大成人了。所以女子十五歲也叫“及笄”。可見“結髮”一詞原指男女年輕的時候。當女子訂婚後,即用絲纓束住髮辮,表示她已經有了物件,到成婚的當夜,由新郎解下。古籍《儀禮·土昏禮》中記載:“主人入室,親脫婦之纓。”又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娶婦》中記載:“凡娶婦,男女對拜畢,就床,男左女右,留少頭髮,二家出匹緞、釵子、木梳、頭須之類,謂之合髻”。此種禮儀是結髮的變種,盛行於唐、宋以後。新婚夫婦,在飲交杯酒前各剪下一綹頭髮,綰在一起表示同心。後來,人們就稱首次結婚為“結髮夫妻”,即元配夫妻,若再婚,男方稱續絃。

2、交杯酒的由來

新人在婚禮上喝交杯酒是婚禮上的重要儀式之一。這種習俗起源於秦代。根據史料記載,當時新人各持一片瓢飲酒,其意是兩個至此合二為一,夫妻間有相同的地位,婚後相親相愛,百事和諧。到了唐代才將容器更換成酒杯。如今,交杯酒儀式已經和當初有了很大的變化。但是,不管這個習俗的表現方式有什麼不同,它的是一致的,象徵著結永好,不分離,同甘共苦。

3、鬧洞房的由來

拜堂完畢後,新郎、新娘在眾人簇擁下進入洞房。晉中、晉南等地,要在洞房門前或門檻上事先放一馬鞍,等新娘前腳剛跨過去,便立即將馬鞍抽去。洞房內除了有一些生活用品外,還要在門口貼喜聯,窗戶貼大紅雙喜字,屋內點大紅花燭。忻州等地,洞房門頭還要掛一個麵塑兔子。沁縣一帶,洞房裡擺著鬥,鬥內裝有五穀,銅鏡等鎮物,用於照妖避邪;燈燭懸掛高牆,通宵不火,俗稱“長命燈”。雁北平魯一帶,入洞房之後,新郎要手持弓箭向四面虛射,名為“攆白虎”。晉中、晉南的一些地方,則把弓箭懸掛在牆上。

民間認為,洞房易受邪魔侵擾,如果不禳解、鎮壓,就會出現異常事故,於新郎、新娘不利。晉中祁縣等地,入洞房後,新郎、新娘並肩坐炕沿上,由“全福人”招呼,把新娘的衣角壓在新郎袍襟之上。新郎用秤桿挑去新娘頭上的“蓋頭紅”,然後退出。新娘的嫂嫂即動手脫去新娘腳上的新鞋,為她另換一雙。所謂“換新鞋,就新範”,意思是新娘以後行事要按男家規矩,受婆家約束。忻州河曲一帶,新郎挑去新娘的紅蓋頭以後,還要用梳子象徵地給新娘梳幾下頭髮,俗稱“上頭”,表示這位女子從今以後成為他的媳婦了。早先新郎、新娘入洞房後,還要用同一器皿飲食,行“合巹(謹)禮”。

一般是新郎、新娘先各端酒杯稍飲一點,然後將兩杯酒攙兌,兩人換杯飲完。山西各地風俗稍異,雁北平獸一帶是新郎、新娘共喝一盅酒,稱為“玉皇酒”,又名“和好酒”;聞喜等地則衍變為新郎新娘在新婚之夜同吃“合婚面”。 新婚之夜,晉南一些地方還有“踩四角”的習俗。新郎拉著新娘在炕上左轉三圈,右轉三圈。踩時,還要有人在旁邊唸誦讚語:“踩,踩,踩四角,四角娘娘保護著。娃多著,女少著,婆夫兩個常好著……”山西和全國各地一樣,都有“鬧新房”的習俗,洞房之夜,熱鬧非凡。

俗語說:“不鬧不發,越鬧越發”;民間還有“新婚三日無大小”的習慣,婚後三天,賓客、鄉鄰、親友不分輩份高低,男女老幼都可以匯聚新房參與逗鬧新郎、新娘。人們認為,鬧新房不僅能增添新婚的喜慶氣氛,還能驅邪避惡,保佑新郎、新娘婚後吉祥如意,興旺發達。

4、雙喜字的由來

人們辦喜事,總愛在門窗上貼個大紅“囍”字,渲染喜慶氣氛。這一傳統民間習俗,傳說是與宋代的王安石有關。

王安石(公元1021年—1086年,北宋撫州臨川人)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他從小才華出眾,23歲那年進城趕考,在馬家鎮稍歇,飯後上街,偶見馬員外家掛的走馬燈上閃出“走馬燈,燈馬走,燈息馬停步”的對子,顯然在等人對下聯。王安石見了不由得拍手連稱:“好對!好對!”站在一旁的管家馬上進去稟告員外,待出來時,已不見了王安石。

第二天,王安石在考場一揮而就,交了頭卷。主考官見他聰明,便傳來面試,指著廳前的飛虎旗曰:“飛虎旗,旗虎飛,旗卷虎藏身。”王安石想起馬員外家的上聯,於是信口對上:“走馬燈,燈馬走,燈息馬停步。”他對得又快又好,主考官讚歎不已。

王安石考畢回到馬家鎮,想起走馬燈對他的幫助,便信步走到馬員外家。員外請他對對子,王安石信手寫道:“飛虎旗,旗虎飛,旗卷虎藏身。”員外見對得又巧又工整,馬上把女兒許給他,並擇吉日在馬府完婚。原來,走馬燈上的對子,是馬小姐為擇婿而出的。

結婚那天,正當新娘新郎拜天地時,報子來報:“王大人金榜題名,明日請赴瓊林宴。”馬員外大喜,即命重開酒宴。王安石則喜上加喜,帶著三分醉意,在紅紙上揮筆寫了一個大“喜”字。寫畢猶未盡興,便一氣呵成又寫了一個“喜”字,兩個“喜”字緊緊相聯,合成一個碩大的“囍”字,命人貼在門上,並高聲吟道:“巧對聯成雙喜歌,馬燈飛虎結絲羅。”從此,貼“囍”字的風俗便逐漸形成了。

5、拜天地的由來

在我國傳統婚禮上,新郎、新娘都要拜天地,即一拜天地、二拜月老、三拜高堂。這個拜天地的風俗是何時形成的呢?

相傳女媧造人的時候,開始只造了一個俊俏的後生,這後生雖說有吃有穿,逍遙自在,但孤孤單單一人,總覺得很悶。所以常唉聲嘆氣。

一天晚上,月亮圓了,明光光地掛在天上,小夥子觸景生情,更感寂寞,就對月亮說:“月老月老你細聽,給我找個知心人,我世世代代領你的情!”剛說完,月亮一忽閃,一個白眉長鬚的老人拄著一根龍頭柺棍來到小夥子的面前,說:“後生不要愁,我給你找個小幫手”。說完後,一陣清風,長鬚老人不見了。小夥子感到很納悶。過了一個時辰,就見長鬚老人領著一個姑娘飄悠悠地落到小夥子面前,對小夥子說 :“我到女媧那裡,讓她又造了一個女人,給你領來了。 你們先認識一下, 一會兒我給你們辦喜事。”一忽閃,老人不見了。

小夥子見姑娘臉腮緋紅,像月季花一般,於是喜上眉梢;姑娘見小夥子眼睛明亮,誠實坦白,也覺得情投意合。兩人四目一對,一見鍾情。小夥子結巴著說 : “你願意和我一塊生活嗎?” 姑娘聽了,臉上飛起兩朵紅雲,說:“ 願意。”……“ 哈! 哈! 哈!”正在這時,傳來一陣笑聲,長鬚老人領著兩個白髮白鬚的老人站在小夥子和姑娘面前,指著兩個老人說:“這是天公和土地,你們以後的生活全都離不開他倆。現在我們給你們辦喜事,首先,給養育你們的天公、土地拜三 拜,‘一拜、二拜、三拜’”。隨著月下老人的喊話聲,小夥子和姑娘對天、地拜了三拜。隨後,月下老人笑著說:“我給你們牽紅線,你們還得給我拜拜哩。”“一 拜、二拜、三拜”。小夥子和姑娘又對著月下老人拜了三拜。剛拜完,三位老人全不見了。

從這以後,小夥子每天起早摸黑,在田裡幹活,姑娘在家為小夥子燒火做飯,縫新洗舊,兩人恩恩愛愛,過著幸福的日子。

為了感謝天、地的養育之恩,為了感激月下老人牽線搭橋的情意,從此以後在結婚時必須:一拜天地;二拜月下老人;三拜父母。便形成了結婚“拜天地”的習俗。

6、揭蓋頭的由來

古時候婚禮時,新娘頭上都會蒙著一塊別緻的大紅綢緞,被稱為紅蓋頭,這塊蓋頭要入洞房時由新郎揭開。

最早的蓋頭約出現在南北朝時的齊代,當時是婦女避風禦寒使用的只僅僅蓋住頭頂。到唐朝初期,便演變成一種從頭披到肩的帷帽,用以遮羞。據傳說唐朝開元天寶年間,唐明皇李隆基為了標新立異,有意突破舊習,指令宮女以“透額羅”罩頭,也就是婦女在唐初的帷帽上再蓋一塊薄紗遮住面額,作為一種裝飾物。從後晉到元朝,蓋頭在民間流行不廢,併成為新娘不可缺少的喜慶裝飾。為了表示喜慶,新娘的蓋頭都選用紅色的。

新娘為什麼要蒙蓋頭,還與神話傳說有關。

據唐朝李冗的《獨異志》載,傳說在宇宙初開的時候,天下只有女媧兄妹二人。為了繁衍人類,兄妹倆商議,要配為夫妻。但他倆又覺得害羞。於是兄妹倆上到山頂,向天禱告:“天若同意我兄妹二人為夫妻,就讓空中的幾個雲團聚合起來;若不讓,就叫它們散開吧。”話一落音,那幾個雲團冉冉近移,終於聚合為一。於是,女媧就與兄成婚。女媧為了遮蓋羞顏,乃結草為扇以障其面。扇與苫同音。苫者,蓋也。而以扇遮面,終不如絲織物輕柔、簡便、美觀。因此,執扇遮面就逐漸被蓋頭矇頭代替了。

世界上許多民族關於人類起源的傳說中,都有兄妹結婚的情節,而且都有用樹葉、獸皮或編織物遮面避羞的描述。

新娘蒙紅蓋頭只是由其演變過來的。

7、“老婆”一詞的由來

“老婆”這個稱謂,最初的含義是指老年婦人。後來王晉卿詩句有云:“老婆心急頻相勸。“這一“老婆”是指主持家務的妻子。因此,後來稱呼自己的妻子叫“老婆”。

“老婆”與“老公”這類叫法,都含有“相濡以沫、恩愛長久”的願望。

8、“太太” 一詞的由來

漢哀帝時,“太太”原為尊稱老一輩的王室夫人。到後來,漢室又稱皇太后為皇太太后。太太的稱謂,漢代在貴族婦女中逐漸推廣起來。明代時稱太太要具備這樣的條件:“凡士大夫妻,年來三十即呼太太”,即司眷屬,中丞以上的官職才配稱太太。清朝的人,則喜歡叫家庭主婦為太太,不過都以婢僕呼女主人的居多。北洋政府和民國時期,太太的稱呼開始氾濫,從大帥到芝麻綠豆官,其眷屬都可相稱太太,官太太、經理太太、校長教授太太,到處都是,不過無形中多少還有些限制,至少是在有知識階層之上。二十多年對外開放以來, 隨著港澳臺和外籍華裔、僑胞的歸鄉入裡,“太太”的稱謂同小姐、先生一樣又時髦起來,成為人們對朋友間已婚女子的敬稱,而且從廣泛性來說似乎已更少含有什麼官職的味道,變得更平民化了。

9、“妻子” 一詞的由來

“妻”最早見於《易·繫辭》:“人於其官,不見其妻。”但妻在古代不是男子配偶的通稱。《禮記·曲禮下》載:“天子之妃曰後,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庶人曰妻。”看來那時的“妻”只是平民百姓的配偶,是沒有身份的。後來,“妻”才漸漸成為所有男人配偶的通稱。

“妻”的別稱很多。古代無論官職大小通稱妻為“孺人”。卿大夫的嫡妻稱為“內子”,泛指妻妾為“內人”。妻還被稱為“內助”,意為幫助丈夫處理家庭內部事務的人。“賢內助”成為好妻子的美稱。舊時對別人謙稱自己妻子為“拙內”、“賤內”。而在官職較高的階層中對妻子的稱呼卻反映出等級制度來。如諸侯之妻稱“小君”,漢代以後王公大臣之妻稱夫人,唐、宋、明、清各朝還對高官的母親或妻子加封,稱誥命夫人。

10、“丈夫” 一詞的由來

人們通常談到夫婦時,夫多被稱為“丈夫”,妻子則被叫做“老婆”。這兩種叫法、習俗相沿至今。

原來,在我國有些部落,有搶婚的習俗。女子選擇夫婿,主要看這個男子是否夠高度,一般以身高一丈為標準。當時的一丈約等於七尺(那時的一尺約合現在的六寸多),有了這個身高一丈的夫婿,才可以抵禦強人的搶婚。根據這種情況,女子都稱她所嫁的男人為“丈夫”。

11、“兩口子”的由來

夫妻稱“兩口子”由來於清朝乾降年間。

當年,山東有一個叫張繼賢的才子,一個偶然的機會,張繼賢與本地惡少石萬倉的妻子曾素箴相識,二人一見鍾情,夜夜往來。石萬倉是個酗酒成性的傢伙。一次,石萬倉因飲酒過度、引起酒精中毒而身亡。石家人懷疑石萬倉是被其妻曾素箴害死的,於是告到縣衙門,說曾素箴因偷姦殺死親夫。縣官接狀後,不問青紅皂白,就把張繼賢和曾素箴打入大牢,判為死罪,從縣府押到京城。

一次,乾隆皇帝閱案,看到了張繼賢的供狀,見其文筆不凡,十分驚訝。於是,乾隆皇帝親自到牢中去看望張繼賢。在交談中,乾隆皇帝確信張繼賢是個才子,便有心救他。

不久,乾隆皇帝下江南私訪,途經微山湖時,停留了幾天。乾隆熟悉這裡的山山水水後,便御批:將張繼賢發配到臥虎口,將曾素箴發配到黑風口。

張繼賢、曾素箴二人雖然雙雙冤入大牢,但是情卻始終未斷。這次獲皇帝恩准發配到“兩口”後,真是喜出望外,二人時常互往互來,甚是自由。他們這樣來往於臥虎口與黑風口,被人們稱為“兩口子”。

後來,人們就把“兩口子”衍指“夫妻倆”。

12、掛門簾的由來

在河北省的承德、隆北一帶,流傳著結婚掛門簾的習俗。在舉行結婚儀式那天,新娘的

妝要先送到男家,然後,由新娘的弟弟陪著新娘和送親的人們再到男家去。等新娘、新郎進入新房之後,新娘的弟弟便拿出一條門簾掛在新房的門上。門簾多為紅色或粉紅色,上繡鴛鴦戲水或秀水奇峰,絢麗多姿,豐富多采,甚是喜慶。

新娘弟弟掛完了門簾,男家要送一個紅色的小紙包,叫喜錢;包裡裝著或四元、六元、八元不等,不過都是雙數,意思是希望新婚夫婦成雙成對、白頭偕老。

掛門簾這一習俗由來已久。傳說西漢時期,匈奴四起。漢王為了邊境不受侵犯,並促使匈奴對漢王稱臣納貢,便採取通婚方式以達到兩國和善的目的。後宮明妃王昭君自請北嫁匈奴,漢王十分高興,立刻認她做義女,併為她的出塞準備了極為豐富的嫁妝,從工業產品、五穀種子、紡織繪畫到首飾衣物、金銀財寶,應有盡有,樣樣俱全。昭君是個有膽略、有心計的才女,她用了整整三天的時間把這些嫁妝—一檢視完畢,便對漢王說道:“父王,”還缺少一件東西。”漢王心想:你是我為了和親才認下的義女,按說這嫁妝已經是很豐富的了,怎麼還缺東西?於是便問:“還缺哪一樣呀?”昭君說:“孩兒聽說草原上的房屋不比咱們這裡的皇宮,那屋子雖有門,可是不掛門簾,人在外邊一眼就能看到屋裡,多有不便。父王何不把官中的門簾送給孩兒,一來遮屋擋門,為孩兒方便;二來,孩兒天天看著門簾,也就天天想念家鄉了。”漢王聽後,覺得很有道理,便立刻差人去做門簾,並命專使護送門簾,在婚禮那天為昭君掛在門上。

據說後來,唐朝文成公主嫁藏王松贊干布時,唐王也曾令太子親送文成公主,並在成婚的當天為文成公立掛上門簾。

這樣,新娘弟弟掛門帶這一習俗,便一直流傳了下來。

解放後,人民生活富裕了,購買力也提高了,陪嫁中的門簾不僅是實用品,更多的已經成為裝飾品了。

近年來,雖然婚禮從簡,門簾卻仍然還要掛,而且一定還要新娘弟弟來掛。如果新娘沒有弟弟,也要從孃家請一個小男孩來掛。

13、婚俗飯拾趣

千斤飯

福建的畲族人在舉行婚禮之前,新娘要在孃家吃“千斤飯”。首先在桌面放上2把竹筷子,交叉著遞給站在身邊的哥哥,哥哥接筷後從桌上把竹筷放到碗上。然後新娘低頭彎腰把那碗銜上口,吐在桌上的手帕裡,由哥哥帶到新郎家去。按舊俗說:新娘把這千斤飯帶回婆家後,年年能養一隻千斤重的大肥豬。

小夜飯

江南有些地方,結婚有吃“小夜飯”的習慣。就是鬧新房的客人走後,新娘把家裡帶來的飯開啟來吃。飯上一般放蔬菜、醃菜,也可放紅棗、蓮子等甜食的。意思是怕新娘子沒有吃飽。剛到婆家,不好意思向婆婆要飯的。這種風俗相傳始於明朝。有一年,朱元璋的女兒出嫁,後宮娘娘知道女兒在宮中嬌慣了,就特地用紅綾包了一小碗麵放些醃菜,叫女兒在睡前吃,並告訴女兒:以後過日子要靠你自己了,應該學會勤儉持家。

夾生飯

居住在牢山上的葉車族人,其婚禮多在黃昏時分舉行。當新娘被接到夫家後,除了行俗禮外,還要吃“夾生飯”。這夾生飯必須蒸至五分熟,使其外熟內生。葉車族人認為,新娘吃夾生飯是添丁的好兆頭。

14、結婚分紅喜蛋的習俗

結婚要分紅喜蛋,而且不論親友還是和陌生人,都可以跟新娘子要,小孩就更不用說了,有時老年人也會來湊熱鬧,明堂就叫“討紅喜蛋”。此婚俗在東三省並不多見,主要流傳在我國的浙江,其流傳已久,不但解放前是這樣,現今仍為盛行。儘管個別地方以用喜糖代替,但仍以“討紅喜蛋”為主。

結婚為什麼要分紅喜蛋呢?在民間有一個有趣的傳說。“劉備招親”是東吳都督周瑜用的計謀。周瑜想用假招親,真扣留的計策,拿劉備當人質,要他交還荊州。不料這一計策立時就被劉備的軍師諸葛亮識破。諸葛亮設下“錦囊妙計”,其中有一條就是“紅喜蛋計”原來諸葛亮讓得備去東吳時,帶上了在量染紅的雞蛋,一到東吳,不論宮廷內外,大小官吏和將士,逢人便分,一無遺漏。並說這是皇室禮儀,十分隆重,於是被分到紅喜蛋的人都因此而感到光榮。沒分到的,還紛紛到劉備的住所去討。劉備更是來者不拒,一般來客讓手下人分,頭面人物還是親自動手分,大造了招親輿論。東吳本來沒有這種習慣,都覺得新鮮,便一傳十,十傳百,弄得家家戶戶都知道。東吳公主孫尚香與皇叔劉備即將成親了,結果假戲真做,劉備得了好夫人。歡天喜地,周瑜只落得個“賠了夫人又折兵”的下場。

從此,江南添了個婚俗習慣,每逢結婚便分紅喜蛋,也許是受此婚俗的影響,在我國東三省,特別是黑龍江一帶,接親回來,新人入洞房後,梳洗完畢要吃大米粥和剝了紅皮的雞蛋,以求婚後吉祥如意、“大米粥”象徵著大吉大利。“紅喜蛋”象徵著紅紅火火。

15、哭嫁的來歷

哭嫁,現在的年輕人結婚是不興哭嫁的。甚至沒聽說過的。不過再舊時出嫁之前必須哭的,這種習俗至今在一些偏遠山區或少數民族地區依然保留著。姑娘出嫁是要以哭的方式來表達內心的感情。

結婚是人生的一件大喜事,為什麼要哭呢?有人說這是姑娘捨不得遠嫁,是一種對孃家的一戀之情的表述。也有的姑娘在出嫁時並不憂傷,也不流淚,但他也得哭,因為千百年來,哭嫁已成為風俗。

他的源起,要從遠古說起,姑娘是不需嫁出去的,那時叫訪婚,就是男得到女方家去,去也要分時間的,太陽落山才能去,早上太陽出來之前就要回去,男人們不願過著暮去晨歸的訪婚生活,乾脆把女人搶回家中,每當她們被男人搶走時,自然要用哭的方式來表達他們得失敗與痛苦,這便是哭嫁的原因。

16、拋繡球的由來

姑娘丟擲的繡球,代表著姑娘的心。 用彩繡做成的繡球,是中國民間常見的吉祥物。

在古代,有些地方有一個風俗,當姑娘到了婚嫁的娘領,就預定於某一天,這一天一般是正月十五或八月十五。讓求婚者集中在繡樓之下,姑娘丟擲一個繡球,誰得到這個繡球,誰就可以成為這個姑娘的丈夫。 當然,姑娘一般會看準意中人,把繡球拋到他身上,以便他撿到。在很多地方,太新娘的花轎,轎頂上要結一個繡球,意圖吉慶瑞祥。

誠家》是一個致力於打造誠信、真實、安全的婚戀平臺,我們的服務宗旨是:“誠信相親,只為成家”,在這裡我們只為結婚而來。平臺透過聚合婚介機構、公益紅娘(個人),藉助大資料、人工智慧快速實現精準匹配,助力優質服務者。平臺對入駐的單身男女資訊進行嚴格稽核,為單身男女提供高品質、高效率、高安全婚介服務。在這裡我們對提供製造虛假資訊、騙財騙色等欺詐行為零容忍。

中國傳統婚俗知識

標簽: 新娘  新郎  結婚  男家  門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