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察辰心而火出”的星空背景不是公元前15000萬年,而是公元前5000年

作者:由 悟無誤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22-08-21

“察辰心而火出”,語出《路史》。此前另有古籍有類似之載。戰國《屍子》有言:“燧人上觀辰心。”漢代《尚書大傳》有言:“燧人以火紀。”

《路史》的全文是:“昔者燧人氏作,觀乾象,察辰心而火出;作鑽燧,別五木以改火。豈惟民哉,以順天也。”羅泌之言很明確,講了兩層意思:一是觀星空,二是存火種。

從《屍子》《尚書大傳》到《路史》,有四個關鍵的字:(1)“心”,心宿。這個都無異議。(2)“辰”,一般都解為星,星空。對也不全對,還有地支第五“辰”之意。(3)“出”,字義沒問題,問題是出哪裡?這是“火”字理解帶來的。(4)“火”,《路史》的“火”,一般解讀為大火星,這就帶來了星“出”西天邊。《尚書大傳》的“火”,估計多有作日常之“火”者,因為那個時代生火是個大問題。其實,“火”是“十二次”中的“鶉火”。與“火”緊密相關的“紀”,是紀時、紀年之“紀”。為什麼以“鶉火”來紀時、紀年?春天,“鶉火”,即朱雀七宿(又稱鳥星)當空,中天是軒轅十四(即獅子座α),這是南天(北斗七星南側)一顆標誌性的亮星,全天第21位的亮星。軒轅星下方是朱雀七宿中間的柳星張三宿,在“十二次”中對應“鶉火”。朱雀七宿沒有十分顯眼的亮星,軒轅十四也就成為朱雀星空的標誌星。

宋人羅泌(1131‐1189),不事科舉,博採典籍,積數十年之功,撰成《路史》,記述了上古以來有關歷史、地理、風俗、氏族等方面的傳說和史事,集神話歷史之大成。

中國古代的北斗為指標、28宿為刻度的觀星授時體系,至漢代,早已成熟定型。至宋代,對於羅泌這樣博覽古籍的大家,必然爛熟於胸。“火”作為星星,有兩指:其一,心宿二,即大火星,又稱商星。“參商不相見”,參,獵戶座腰帶三星。其二,鶉火,即朱雀當中三宿;又可以指代整個朱雀,而稱為“鳥星”,因為朱雀七宿對應“十二次”的是鶉首、鶉火、鶉尾。鶉,鳥也。這裡,恰恰是指“鶉火”。因為鶉鳥當空,就是春天。

於是,“察辰心而火出”,字句需要逐字斟酌。“察”,看。“辰”,星空,地支第五。在司南盤,地支、天干與28宿是對應的。“心”,心宿。“火”,鶉火(屬十二次),柳星張三宿。“而”,並,同時。“出”,出中天子午線。觀星當地子午線,是子夜北極垂直於南。

於是,《路史》羅泌之言,翻譯成白話:燧人氏上觀天象,觀察辰方的心宿,同時鶉火出中天。又製作生火的鑽燧,還選出五中易生火的木材。這是為了老百姓,用來順應天道。

從觀星授時來看這句話,就是:觀看辰時(東南)方向,大火星將從那裡升起;而中天的鶉火(柳星張三宿)已經出子午線。實際操作就是:北斗星斗柄指向東南的月份,看著中天朱雀七宿西去,柳星張宿逐一移過子午線,這時東邊的心宿即將登天。這就是春天來了,要準備農耕了。

“察心而火出”這一星空,在什麼時點?6月底17時,6月半18時,6月初19時,3月則是子夜。3月已是春天,驚蟄和春分。觀星授時,標準點必須是子夜子午線。因為東西天邊的升落星,有誤差,既有黃昏或清晨的時間誤差,又有觀察地點不同的緯度誤差。

這一星空的時點,是什麼年代?公元前5000年。歲差推算,其依據是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趙永恆、李勇《二十八宿的形成與演變》:“春分點在昴宿的年代是公元前2664年至前2176年。”這裡取中位大約數,公元前2300年。

然而,有學者誤判“火”為心宿的“大火”星。心宿從東出到西落,需要經歷將近5個月,根據歲差,也就是10700年。所以有人撰文,燧人氏“察辰心而火出”的具體年代是公元前15150年~前14809年,上限甚至到公元前17254年。

“察辰心而火出”的星空背景不是公元前15000萬年,而是公元前5000年

流行的傳統司南盤

“察辰心而火出”的星空背景不是公元前15000萬年,而是公元前5000年

28宿與12宮對照

“察辰心而火出”的星空背景不是公元前15000萬年,而是公元前5000年

心宿三星 心宿二即天蠍a

標簽: 心宿  朱雀  火出  路史  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