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楢山節考|神的孩子,都在努力地活著

作者:由 王小民的吐槽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18-06-28

今村昌平鏡頭下的楢山,實則是個很美的地方。

冬天,白雪皚皚,粉雕玉琢,萬物蕭瑟,天地肅殺。

楢山節考|神的孩子,都在努力地活著

夏天,綠色是主導,田裡的禾苗青翠欲滴,山上的清泉流水潺潺。

傍晚的時候,天上還會有赤彤彤的火燒雲,放眼望去,滿眼都被染紅,也是一番壯闊。

大自然的造化鍾秀,靈氣溢位,若說有神靈在,也好像真的有那麼幾分可能……

楢山節考|神的孩子,都在努力地活著

然而鏡頭一轉,對準人時,畫風突變。

若說這個電影裡最醜陋的,大概就是裡面的男人們了。

物資匱乏,深陷貧窮泥淖中的男村民們,都是衣衫襤褸,貌相猥瑣;生存壓力下的麻木機械,慾望壓抑中的荒誕扭曲,拉扯出一張張可憎而又可憐的面孔。

楢山節考|神的孩子,都在努力地活著

在同樣的環境下,女人卻得到了鏡頭和劇本的偏愛。她們的衣裳雖然破舊,但是都乾淨了許多,每個人做得“好事”和“壞事”都情有可原,而無論最後落得何種結局,都似乎更能打動人心,雖然結果,也不過是徒留一聲嘆息。

這種對比在結局處最為鮮明不過,同樣看穿結局,幾乎同一時間上山的老頭還在徒勞掙扎,顯示出無用而又可憐的求生欲;那邊廂阿玲婆端坐在岩石上,雙手合十,白雪飄落在她的身上,竟有一種安靜的神性。

楢山節考|神的孩子,都在努力地活著

然而任誰都知道,坦然的接受或者徒勞的掙扎,結局並不會有什麼不同,那一堆白骨就是終點,不過是誰先誰後的區別。

以現代人狹隘的審美和道德觀,去俯瞰蠻荒時期的掙扎在生死線的人們,優越感十足的指指點點,本身就是一種殘忍和不公。

如果再認真一點,能夠存活至今,暢享安樂的今人,恐怕都要感謝N年前的種種醜陋和非人性,畢竟如果沒有這些為了繁衍後代,維持族群的極端行徑,可能我們中的很多人,都不會存在。

楢山節考|神的孩子,都在努力地活著

存滅之間,所謂的善惡人性都太過輕佻;一時的心軟慈悲,除了把註定的結局向後推遲一點,什麼也改變不了。

《楢山節考》中,人們自行發起,或是假託神的名義做出的種種行為,都不過是在無奈的削足適履,維持著生態平衡。

太多的老人和小孩都是不需要的,在食物固定的前提下,家庭的配置必須精簡和高效,才能熬過一個又一個寒冷的嚴冬。

而配置不夠的家庭,如雨屋家,就會不可避免的陷入危機,沒有人有餘力救助,最好的結果,大概是自生自滅,餓死已經算是善終。

楢山節考|神的孩子,都在努力地活著

本能的求生欲讓雨屋家的人鋌而走險,也讓整個家族的滅頂之災提前來臨。

拿今天的視角看,活埋雨屋一家簡直是令人髮指的滅絕人性;但是冷血的站在族群發展和內部平衡的角度,這恐怕並不是太壞的選擇。

與此同時,活埋的決定是由村民商討做出的,這其中還有著文明的影子。

人到底還是比動物聰明,文明開始覺醒時,赤裸裸的慾望和本能便都要假託神或者異象的名義包裝一下。比如山神被拉來處理老人,根本不會出現的蝴蝶被當成發“好人卡”的藉口。

楢山節考|神的孩子,都在努力地活著

然而“本是同根生,大家都門兒清”,不斷出現的各種動物摩挲,捕食的平行蒙太奇,都像是對所謂“文明”和“人性”的遮羞布的嘲笑,自然面前,無非就是活著,誰也不比誰高貴多少。

不過嘲笑過後,講述者也留有了一點自我矛盾的憐憫之心。

電影最後用了半個多小時的篇幅,完整的交代了辰平揹著阿玲婆婆入山的過程:鏡頭跟著兩個人,跋山涉水的走著,沒有配樂,只有自然音。

一直到最後,阿玲婆婆都一臉淡然,緊守規矩,什麼都沒有說。

楢山節考|神的孩子,都在努力地活著

即便她什麼都沒有說,我們好像也都明白了些什麼。

也確實,有什麼好說的呢?

什麼都不必說了吧。

標簽: 結局  鏡頭  阿玲  什麼  求生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