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春秋時期排名第二的晉文公曾許諾退避三舍,究竟是隨口一說還是蓄謀已久

作者:由 老關說歷史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22-01-07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晉文公退避三舍的故事,當時的晉文公還是一個四處流亡的公子,在一次酒會上楚成王醉醺醺的問晉文公:假如我放你返回了晉國你會怎麼樣來報答我呢?晉文公稍加思考後答道:將來有一天楚與晉打仗時,我一定先退避三舍。結果五年後楚國與晉國果然發生了戰爭,而晉文公也按照當時對楚成王的許諾退避三舍了,反而大獲全勝。

春秋時期排名第二的晉文公曾許諾退避三舍,究竟是隨口一說還是蓄謀已久

退避三舍中舍是一種計算距離的軍事術語,古代將軍隊出發地與一天結束後的駐紮地之間所行走的距離叫做舍,有根據軍隊平均行速將一舍定位三十里地。春秋時期主要的作戰方式是車站,戰車雖然堅固、抗擊能力強但是卻沒有步兵作戰時的隨機應變,因此車站主要看陣型的擺放,隊形的嚴密度與行軍的速度都極其講究。而晉國行兵在當時退避三舍的時候抓住了這點,才能保留戰鬥力大獲全勝。

春秋時期排名第二的晉文公曾許諾退避三舍,究竟是隨口一說還是蓄謀已久

當時中原地區的各諸侯國在行軍的時候都會有兩組專門在作戰時守車計程車兵,在兩軍交戰時精銳部隊衝上先鋒之後,都會由後勤士兵專門看守重要的物資與糧草,古時交通不便因此晉國出門打仗時一般會帶上三天量的糧草,作戰時間也是以三天為一個基點,作戰三天就要休戰等待新的糧草運來。所以晉文公在許諾退避三舍的時候正是依照了這一個兵法原理。

春秋時期排名第二的晉文公曾許諾退避三舍,究竟是隨口一說還是蓄謀已久

所以晉文公在心裡計算退後就是裡地之後,假如這時楚國還要繼續對戰的話只能北上,到那時楚國軍隊只有在三天之內不停地行軍才能趕得上晉軍,這樣以來長時間行軍的勞累與糧草的斷層都使晉軍處於下風。這樣以來晉文公對楚成王許下退避三舍的承諾,表面看似還了楚成王放生的人情還發揚了西周時期軍人的禮讓謙遜的精神,還能將撤退慣於報恩的名聲,實則是在計算楚國軍隊的追擊條件的不足,這樣只要楚國輕敵,晉軍便能不費吹灰之力的將其拿下。當然晉文公做出這樣的決定還是存在一定的風險的,這是在楚國軍隊輕敵的情況下才能實施的方案,假如楚國有備而來,那麼晉國就只有敗仗這一條路可走了。

春秋時期排名第二的晉文公曾許諾退避三舍,究竟是隨口一說還是蓄謀已久

由退避三舍一事件我們可以看見,晉文公是一位足智多謀且情商極高的人,聽了楚成王要報答的許諾後他在心裡縝密的計算後將自己的計劃偽裝成一個人情送給楚成王,不僅如此還樹立了自己誠信、知恩圖報的形象,贏得了百姓的心同時成就了自己的霸業,將晉國推上了春秋時期的霸國第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