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如何用四句話概括張良的一生?一起來看《張良:從復仇者到帝王師》尋找答案!

作者:由 盛元文溯(遼寧)傳媒有限公司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22-03-28

作為謀士的張良,能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料事如神。而功成名就之後,張良也能為自己的人生謀劃,急流勇退,歸隱山林,獲得了圓滿的結局。張良謀的不僅是事,更是人性。縱觀張良的一生,有喜有悲,有起有落,但他能不以喜而忘形,不以悲而苟生,起而不驕,落而不餒,好學而有擔當,功高而不蓋主,心存家國,忠於社稷,志得意滿,急流勇退,可謂全矣。

如何用四句話概括張良的一生?一起來看《張良:從復仇者到帝王師》尋找答案!

兩千多年前,當20多歲的司馬遷第一次在大漢帝國的皇家檔案庫房裡看到張良的畫像時,太史公有些失望地說了一段話:

餘以為其人計魁梧奇偉,至見其圖,狀貌如婦人好女。蓋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

在司馬遷的心中,那個讓他敬佩神往的漢朝開國謀臣兼帝師,一定是一副偉岸大丈夫模樣。結果看到張良本尊“照片”,並不是相貌魁梧奇偉之人,他的長相用現在的話來說,有點“娘”。

“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是一個典故,出自《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意思是不能根據外貌來判斷人品質能力的好壞。大教育家孔子有許多弟子,其中有一個名叫宰予的,能說會道,利口善辯,剛開始給孔子的印象不錯,但後來漸漸地露出了真面目:既無仁德又十分懶惰;大白天不讀書聽講,躺在床上睡大覺。為此,孔子罵他是“朽木不可雕”。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叫澹臺滅明,字子羽。子羽的體態和相貌很醜陋。孔子開始認為他資質低下,不會成才。但他學習期滿回去後就致力於修身實踐,處事光明正大,為人大公無私。後來,子羽外出遊歷,跟隨他的弟子有三百人,聲譽很高,各諸侯國都傳誦他的名字。孔子聽說了這件事,感慨地說:“我只憑言辭判斷一個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宰予的判斷就錯了;我只憑相貌判斷一個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子羽的判斷又錯了。”

同樣,司馬遷也知道自己對張良外貌的認識有點兒“草率了”。因為,同是20多歲的少年,當司馬遷只能對著史書嚮往英雄時,張良已經開始醞釀籌劃驚天之舉了。

公元前250年,張良出生於潁川(今河南禹州)一個顯赫的貴族世家,從張良的爺爺開始,老張家就是韓國的宰相世家。祖父張開地,連任三朝宰相;父親張平,繼任兩朝宰相。《三國演義》裡袁紹是“四世三公”,張良比袁紹還牛,他家父祖兩代擔任丞相輔佐了五世韓王。據記載,張良家光僕從就有三百多人。

留侯張良者,其先韓人也。大父開地,相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歲,秦滅韓。良年少,未宦事韓。

一句話,張良是個官N代。

按照這個趨勢,不出意外,張良也要接班當宰相。

偏偏意外發生了!

因為張良生活的時代,韓國已經衰落,秦國崛起了。

秦國地處西陲,原為關中地區的一個小國,春秋時期遠較中原地區各諸侯國落後,春秋各國中原會盟稱霸時,秦國常被排斥於外。但自秦孝公起勵精圖治,任用商鞅變法革新,廢除舊奴隸主貴族特權和世卿世祿制度,逐漸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國家,經濟發展迅速,國力蒸蒸日上,軍隊裝備精良,戰鬥力強,對內實行“獎軍功,教耕戰”,對外則連橫而戰諸侯國。 秦將司馬錯又南並漢中、巴蜀,北滅義渠、隴西,佔領了廣大地區。秦將白起率軍攻陷楚國都城郢,擊潰趙魏聯軍於華陽,殲滅趙軍於長平,中原地區的大片河山幾乎都在秦國的控制之下。

經過春秋戰國數百年來長期的爭霸、兼併,天下逐漸向統一的方向發展。秦國“奮六世之餘烈”,到了秦王嬴政即位時,東方六國都已衰落,唯獨秦國越來越強。李斯向嬴政上書指出:秦國已具備了統一天下的條件,六國實際上已降到秦的郡縣的地位了。秦國統一天下已成不可逆轉之勢。

韓國本來就是三晉中最弱的一方。到韓桓惠王時,韓國就已臣服於秦國。秦王嬴政初年,韓國的疆域更加縮小,只剩下都城陽翟與其周圍10多箇中小城邑,基本上已經名存實亡了。

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開始親政,李斯、尉繚協助嬴政制定了統一全國的戰略。

秦滅六國的戰略有兩個內容:一是“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秦王嬴政採納了尉繚破六國合縱的策略,“毋愛財物,賂其豪臣,以亂其謀”,從內部分化瓦解敵國。二是繼承歷代遠交近攻政策,確定了先弱後強、先近後遠的具體戰略步驟。李斯建議先攻韓趙,“趙舉則韓亡,韓亡則荊魏不能獨立,荊魏不能獨立則一舉而壞韓、蠹魏、拔荊,東以弱齊燕”。

這一戰略步驟可以概括為三步,即籠絡燕齊,穩住楚魏,消滅韓趙,然後各個擊破,統一天下。在這種戰略方針指導下,統一戰爭開始了。

韓國在七國中為最小,而所處地位卻最重要,它扼制秦國由函谷關東進的道路。秦要並滅六國,必須首先滅韓國,因而形成了秦韓兩國間的連續戰爭。公元前230年,嬴政為了徹底滅亡韓國,派內史騰率兵再度對韓進攻,韓軍無力抵抗,內史騰指揮秦軍攻克韓都,俘虜韓王安,把所得韓地改為潁川郡。這樣,六國之中韓國最先滅亡。

從公元前230年滅韓到公元前221年滅齊結束,共計10年的時間,秦國先後消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結束了自春秋以來長達500多年的諸侯割據紛爭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君主中央集權國家。

韓國滅亡的時候,張良在20歲左右,他失去了繼承父親事業的機會,也喪失了顯赫榮耀的地位,國破家亡讓他在骨子裡對秦國充滿了仇恨。

韓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韓故。

張良是經歷國難家仇以後,對於韓國的留戀愈益執著,對於先祖的懷念愈益深厚,他內心深藏對於秦國的仇恨,一心一意要為韓國復仇,甚至張良的弟弟死了,他都沒心思去安葬。

張良走上了反秦的道路。

他開始策劃一個刺殺計劃,刺殺目標就是秦始皇嬴政。

刺殺行動是一項系統工程。它需要情報的收集分析、實施人員的挑選、刺殺武器的選擇、刺殺時機的把握、撤退路線的計劃,等等。

張良散盡家財,滿世界尋找能人異士,希望可以一擊即中。

這一找就找到了朝鮮半島。

當時朝鮮半島上基本還是原始矇昧狀態,但已經有了國家的雛形,其中有一個地方叫穢國。

這個地區在漢代的時候被劃為滄海郡,所以司馬遷就用“滄海君”來稱呼穢國的國王。

張良找到這裡是有目的的。

因為韓國滅亡的時候,有些韓國人為了躲避戰亂逃到了這裡,他們自稱韓人,和當地的土著逐漸融合。

張良見到了滄海君,共同制訂了刺殺行動計劃。

在滄海君的推薦下,張良找到了一個合適的人選——滄海力士。

滄海力士可能是韓國人,也可能是遼東當地的土著。

秦始皇很難接近,而且護衛森嚴。

導引傳呼,使行者止,坐者起。四人執角弓,違者射之,乘高窺瞰者亦射之。

就是說,誰不聽話,格殺勿論。

因為近身刺殺難度大,所以張良選擇了遠端攻擊的辦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他為滄海力士打造了一個重達120斤的大鐵錘。

按照秦朝的度量衡計算,當時的1斤大概相當於現在的半斤,所以這個鐵錘的重量大約有30公斤。

從遠端攻擊的角度來講,應該是一個類似鏈球的東西。

張良帶著大力士回到了國內,派人到處打探秦始皇出行的行蹤。公元前218年,張良得到了秦始皇東巡並會經過博浪沙(在今河南省原陽縣)的情報。

張良和滄海力士早早埋伏,靜候車隊出現。

博浪沙的地理位置優越,路面沙丘起伏,秦始皇的車隊經過時速度就會減慢,可以藏在沙丘上居高臨下,發動突然襲擊,而且北面是黃河,南面是官渡河,蘆葦叢生,便於隱蔽和逃跑。

龐大的車隊如期而至,前面鳴鑼開道,緊跟著是馬隊清場,黑色旗幟的儀仗隊走在最前面,車隊兩邊,護衛前呼後擁。

按照禮制,“天子駕六,卿駕四”。即秦始皇所乘車輦由六匹馬拉,朝廷大臣乘的車由四匹馬拉。

張良的刺殺目標是六駕馬車。

但是,讓張良沒想到的是,秦始皇為了保證自己的安全,學乖了,早早地做了準備,把所有車輦都改為四駕,每輛都是由四匹馬拉,並且充分運用“狡兔三窟”的小伎倆,準備了多輛副車,時不時地換乘座駕,短時間內判斷哪輛車上坐的是秦始皇幾乎是不可能的。

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張良不想浪費這麼一個大好的機會,他選擇了一輛看上去最為豪華的馬車,向滄海力士發出攻擊指令。

在他的示意下,大力士猶如現代的擲鐵餅運動員,原地旋轉了兩圈,呼的一聲,120斤的大鐵錘離手,在空中劃出一道優美的弧線,不偏不倚,準確無誤地命中了張良指定的目標。

不得不說,這個大力士太厲害了!

大鐵錘呼嘯著從高處墜落,頓時把豪華馬車砸了個稀巴爛。車內傳來一聲慘厲的尖叫聲,現場一片混亂。

秦皇帝東遊,良與客狙擊秦皇帝博浪沙中,誤中副車。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賊甚急,為張良故也。

然而,秦始皇並不在這輛馬車上,因此倖免於難。

大鐵錘雖然沒有砸中秦始皇,卻把他統一功業的洋洋自得之心,擊得粉碎。

誰能想到,自荊軻之後,始皇帝嬴政面臨的最驚險的一次襲擊,竟然出自那個“狀貌如婦人”的張良之手。秦始皇大怒,下令全國緝捕刺客。可是,張良早就按照既定的逃跑路線順利脫身了。因為無從查起,這事後來不了了之。

博浪沙刺秦一事因此天下皆知。

在秦始皇的一生中,共遇到過三次大的刺殺。第一次是兇險異常的荊軻圖窮匕見刺秦,第二次是有驚無險的高漸離築擊刺秦,第三次便是此次精心謀劃的張良博浪沙錘擊刺秦。

荊軻刺秦動靜很大,在刺秦之前就有為了保密田光自殺、為了接近秦始皇樊於期獻頭的壯烈事件,又有易水送別的慷慨悲歌,再加上圖窮匕見的近身搏殺。

高漸離與張良的刺殺行動就簡單得多,也冷清得多,既沒有那麼複雜的情節,也沒有那麼悲壯的氣氛或激烈的場面,讓人覺得“小巫見大巫”。

但是,在前面有多人行刺的情況下,還要雞蛋碰石頭一樣地去刺殺已經擁有天下的最高統治者,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雖然沒有成功,但張良給了秦始皇危險一擊。

荊軻和高漸離都是做了有死無生的打算。唯有張良,在行刺失敗後成功逃脫,並且逃過秦始皇“大索天下”的追捕。由此可見,如果沒有超人的謀略,張良是不可能順利逃脫的。至於滄海力士的下落,史料上沒有提到,是安全脫逃輾轉回到朝鮮,還是大戰秦軍護衛力盡被殺,都已無從探究了。我們希望他也能和張良一樣順利脫身。

一次震驚天下的刺殺事件,成就了博浪沙這個地方和張良的名望。

張良的一生可以用四句話來概括:博浪飛椎膽氣豪,圯上受書成大器,運籌帷幄作帝師,功成勇退真豪傑。

標簽: 張良  秦始皇  秦國  刺殺  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