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孔子天下觀:或配於天而蕩蕩博大,或有天下而無私無累

作者:由 學思觀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21-10-28

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

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

——孔丘

《論語》一書,是中國古代儒家文化的重要源泉,現今我們很多道德倫理、人生情趣和精神底蘊,都與之有著基因傳承的關係。在增強和踐行文化自信中,有必要探究文化基因的精髓,知道我們中國人的生命意義所在,人生志趣和人格理想為何,做一名中國人意味著什麼。

在中國人的心中,天下觀即是人生觀,人生境界的極致便是天下平的王道境界。天下觀,非必是政治觀。每個人都可有以天下為己任的天下觀,聖王不過是功德至極而已。

孔子論說堯、舜和禹的聖王境界和天下觀,在《論語·泰伯》中主要有三處,分別是:

一是言

“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

一是言

“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一是言

“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

這裡,簡要和重點地道出了堯、舜和禹三個聖王之聖格境界和天下觀的價值內涵。

天下觀:功德利澤天下,胸懷天下。

天下觀的形成和擁有,乃是認識視野拓展而大其心的修為成果。孔子的“大哉,堯之為君也”價值論說,正旨在揭示聖王之堯擁有博大如天的人生境界和規模器宇,亦即是擁有了天下觀的偉大人生。

大其心的修為路徑,莫過於效法於天,與天同其大。在“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的言論中,“巍巍”既可是天之大,覆蓋天下;又可是聖王的心之大,在效法於天中同其大。

天之大,在於“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詩·大雅·文王》),不可以形名;在聖王之大,是“蕩蕩乎!民無能名焉。”“蕩蕩”,廣遠之稱,至極之名。

“無能名”者,揭示不可以定名舉。猶如泰伯有“三以天下讓”之至德而“民無得而稱”一樣,它是無法用一定的語言來言說、稱譽者。以“蕩蕩”揭示其功名,足見堯效法於天而為功德不測、不可名之大。

聖人的“無能名”,以有諸多之可名者為前提。若是一無所是,無有稱譽,則不可謂大。事業成功的巍巍之大,禮樂文章的光明之著,便是聖人偉大功德的價值體現。

天之成功,在於“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中庸》)。聖王之成功,在於功德彰著天下。“巍巍乎!其有成功也”,就在揭示這一價值意旨。“巍巍”,高大之貌。以“巍巍”況謂聖堯成功之事業,是功成不測的彰著之大。

天之文章,在於日月迴圈照耀,四時風雨迭見,陰陽氣聚氣散。聖王之文章,是“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於上下。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尚書·堯典》)文德如此之“煥”,文章如此之彰,足以流芳後世,造福千秋萬代。

孔子天下觀:或配於天而蕩蕩博大,或有天下而無私無累

天下觀:以天下為天下,天下為公。

天下,既是上天之下的無不範圍之大,又是蒞臨天下而公天下之大。“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就在揭示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不可以天下為己之私有。

聖王之舜,功績也是巍巍之大。“有天下”,必有大德。有大德,方能得大位。“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中庸》)。有大德大位,方能以天下為公。

有天下而“不與”,就在於視天下為天下人之天下,而非己一人之天下。只有不自恃天下之有,不以高位為樂,方能以天下為公,“以百姓心為心”(《老子》)。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以天下為公,就要“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孟子·滕文公下》)站在天下人的角度和立場來看問題,作決策,謀利益,憂樂以天下。

堯舜聖王的歷史存在,不僅是人倫之極致的實在,而且是人性潛能、人格偉大的證驗。聖王的人生境界,既是中華傳統精神文化的建立者、模範踐行者,又是人格理想的奠基者、追求之偶像。

在追溯聖王的人格價值內涵中,我們既在證明、自信人類的能力稟賦,又在探尋、思考人生的價值意義。訴諸歷史實證的聖王價值理想,既是人類理性覺醒的重要標誌,又是人性啟蒙、教化的文明教材。

在明代儒家學者劉宗周看來,“聖人之心,洞乎無物,視天下之大,何足攖其胸中,故心普而天下冒,心運而天下轉,將天下人二聖心中,湛然不堪些子,何與之有?”(《論語學案·泰伯》))心中廓然而大公,則天下無繫累於心。以天下為天下,何有一絲私心雜念於心中?想天下之所想,立天下之所立,為天下之所為。

天下觀:以天下為己任,心繫天下。

聖人的天下觀,又體現為以天下為己任上,亦即是心繫天下而拯救天下。“禹,吾無間然矣”,就是這一使命擔當的楷模。以天下為己任,一心為天下,則有何繫累自限?天下,就是己心、己身,天下是一家,中國是一人。

以天下為己任,必有誠敬之心。“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就是這一人生修為的重要體現。在“菲飲食”和“惡衣服”的澹泊儉樸中,能夠“致孝乎鬼神”和“致美乎黻冕”,就可擁有誠敬恭順之心,盡忠於社稷。

大禹與天下人同甘苦,則薄於自奉,而所勤事者皆為民之事。“卑宮室”,則不圖自己享受;“盡力乎溝洫”,則勤勉濟民之業。忘身而求公利以勤天下,實乃大禹之偉大的人格境界和氣象。

聖王之禹,既有“有天下”而“不與”的德真大德,又有“菲飲食”“惡衣服”和“卑宮室”之優良美德,還有拯救天下的豐功偉業。功德如此,固必是“吾無間然”。“無間然”者,是無可非議,亦即是令人崇敬之義。

聖人以天下之憂為己憂,以天下之樂為己樂。“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孟子·梁惠王下》)樂以天下,憂以天下,則未有不能王者。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聖王以天下為憂,天下以聖王為樂。”(《申鑑·政體》)聖王屈己,乃旨在成就天下人之樂。成就天下人之樂,則天下人必以樂報之、樂其所樂,“樂推而不厭”(《老子》)。

大禹的人生修為,只是克艱克難,一生得力於勤儉二德,藉由勤以補拙、儉以寡過等修為功夫,終做成了聖人。大禹治水是極大事功,然只是行所無事,以因循為用而用天下之力而已,故成為萬世用智的楷模。

孔子天下觀:或配於天而蕩蕩博大,或有天下而無私無累

孔子的天下觀、境界觀和器宇觀,給予我們的人生價值啟示是:

胸懷天下,心繫天下,以天下為己任,非是人不可企及的不可為之事,也非是不努力、不盡心所能達致之事。大其心,心為天下心,需要經過學習、體認和反思的深入修為工夫,循序漸進,自能有所收穫。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每個人當有的天下觀;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是每個人民公僕應有的天下觀;愛國愛民,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是黨員領導幹部當有的天下觀。

中華文明五千年,歷經滄桑而綿延不絕,已充分證明中華傳統文化的頑強生命力,和迎接各種挑戰的開拓能力。這一文化內涵,既本自“學·思·觀”的探求真理而來,又呈現著“學·思·觀”的理性自覺和開放思維。讓我們齊心協力地一道投入“文化自信”的時代洪流之中,為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冷靜的思考,清醒的應對,果敢的鬥爭,無愧的付出。堅信“文化自信”,踐行“文化自信”,中華民族一定能夠實現偉大復興。

歡迎評論交流探討。文中圖片來自網路,感謝版權原作者。如有侵權,聯絡刪除。

標簽: 天下  聖王  巍巍  天下人  而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