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背不是為了記進去,而是為了取出來

作者:由 青青草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19-01-22

語文老師又在家長群裡發作業了:背誦古詩三首,並默寫。英語老師的作業:背誦P29的內容,家長簽字。科學老師發了複習材料:把這些背下來,元旦後考試。隔三差五,作業要求大致相同。這作業雖不是我做,只是看,就覺得煩了。

唉,這都什麼呀?難道學習只剩下背了嗎?背的目的究竟是什麼?為了默寫全對?為了試卷上的得分?那之後呢?人都是會遺忘的,過幾天全忘光。這就是我們說的學習嗎?孩子們天天6點起床,作業寫到10點,就為了這些嗎?

其實,我從來不反對背,我甚至認為背是學習中很重要的一環。沒有背誦,知識不能順利地提取,不能深刻地理解,也無法靈活地運用。文科如此,理科也一樣。九九乘法表不會背,就會影響你的反應速度。數學公式不會背,根本無法解題。但是,背僅僅是學習中的一環,它不是全部,而且,背誦的目的是為了取出來,而不是記進去。取出來是為用,是為了創造。另外,背是有方法的,多樣、靈活、有趣,絕不是死記硬背。

背不是為了記進去,而是為了取出來

即使是語言類的學科,背也是為了取出來。“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幾乎每個幼兒園的小朋友都會背。那個時候“取出來”可能僅為得到家長的幾句讚賞,其實,那“讚賞”也是家長想要的,未必是孩子想要的。但是,如果讓孩子背之前,先和孩子討論一下這首詩:寫月光,抬頭看到什麼?低頭由此想到什麼?這個要表達什麼?再仿寫。那會怎樣呢?郝廣才曾把這首詩教給二年級的小朋友,學過之後,讓小朋友仿照這首詩,自己創作一首,只要不寫月亮就可以。一個二年級的小朋友這樣寫:

天上的白雲

好像會飛的棉花糖

我抬頭,看著天上的白雲

低頭想起

去年暑假外婆帶我去吃的那碗刨冰

瞧,能這樣“取”出來,背這首詩就輕而易舉。以這種方式學習、背誦古詩,不但不會忘,還可以隨時提取,創作自己的詩歌。

好詞好句要不要背?兒子的語文書上,常有背誦的段落,多為一些修辭手法的使用。如果不分析用了什麼方法,不感受這些修辭手法帶來的作用,只是一遍遍重複地背出來,沒幾天就忘光了。即使在背的時候用了一些有趣的方法,記住了,但是提取的機率並不高,很難自如地加以運用。這不是背誦的目的。

背不是為了記進去,而是為了取出來

一次,和孩子們看《小銀和我》(小銀是頭小毛驢)。這本書通篇充滿了詩意的語言,但情節性不強。如果不加引導,很多小朋友並不喜歡看。略加引導和比較後,孩子們對作者的寫法讚歎不已。比如,這一句:

小銀快步踏進河溝,把月亮踩碎。水花像長串透明的水晶玫瑰,纏住他的腳,不讓他走。

先問孩子們:這句話中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比喻。很明顯,還有呢?擬人。如果不用修辭,只表達出原意是什麼?小銀踏進河溝,踩到了月亮的倒影,蹄子上的水半天沒幹。當我這樣說出來的時候,所有的孩子都樂了。他們說,這樣寫實在太俗了,太不美了。哈,這就是經過比較感受修辭帶來的傳神作用。再來講比喻和擬人的方法,以及“高階”擬人的方法(哈,就是不露痕跡地讓事物具有人的思想、感情等),再仿寫。經過這個過程,可以輕而易舉地背誦,還容易提取出來。那些僅僅記在本子上的好詞好句,即使背下來,如果不是為了提取出來而用的話,好詞好句永遠是作者的,而不是你的。

英語裡背誦也很常見:背單詞、背課文。但是,如果只是死記單詞和課文,而不是背詞串,去運用詞串;不是在背課文的時候,想像對話的場景,和想像中的那個“他”進行對話的話,也許考試能多考幾分,但最多也是個“啞巴英語”。

至於理科的一些背誦,是要先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背概念公式定理。解題無怪乎就是運用概念公式定理的過程。這本身就是取出來。

至於背的方法實在太多了:諧音法、影象法、分層法、歌唱法……法無定法,你可以自己去創造。

以提取出來加以運用為目的進行背誦,加上自創的多樣有趣的方法,想忘記都難。背不是為了記進去,而是為了取出來。基於這樣的目的,背誦作為學習的其中一環,同樣是重要且充滿樂趣的。

背不是為了記進去,而是為了取出來

標簽: 背誦  小朋友  提取  為了  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