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驢背上的智慧

作者:由 W不虛偽W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22-04-19

跟驢有關的詞語似乎都有些貶義:蠢驢、犟驢、驢脾氣、黔驢技窮……在我們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驢似乎就代表著愚昧、低下、廉價等等。實際上這對驢來說不太公平。且不說它渾身是寶,任勞任怨,它的背上還承載著大智慧。

驢背上的智慧

我們現在讀到的許多詩文名篇就誕生在驢背上。其中有一個膾炙人口的故事就是《推敲》:唐代大詩人賈島拜訪他的朋友李凝,沒遇到人,便留了一首詩。直到第二天,還騎著毛驢一邊逛街一邊琢磨:“是推好呢,還是敲好呢?”以至於衝撞了韓愈的儀仗隊而不自知。就此,不僅留下了名句“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更是誕生了一對惺惺相惜的知己。另外,還有李賀騎驢覓詩的故事也頗為有名。據李商隱《李賀小傳》記載,李賀“恆從小溪奴騎距驢,背一古破錦囊,遇有所得,即書投囊中”,看來也是一隻名不見經傳的驢子,成就了這位偉大的詩人。更值得一提的還有大詩人孟浩然,他自己曾說:“吾詩思在風雪中驢子背上。”試想漫天大雪,一頭驢子,一位詩人,踏雪尋梅,是多麼愜意而浪漫的事。騎驢覓詩的智慧,實際上是最見性情的一種文學創作方式。

據說宋代人都比較愛驢,驢子是最常用的一種交通工具。首先是因為中原地區少產馬,這種稀缺的畜牲得用於戰場;其次是宋人多以乘轎為恥,他們覺得“以人代畜”是對人的侮辱。別的不說,單說北宋高官司馬光和王安石,就是不肯坐轎子的典型。王安石辭去相位的時候,就只騎著一頭小毛驢。有人勸他“令人肩與”,王安石正色曰:“自古王公雖不道,未嘗敢以人代畜也。”晚年居金陵時,自己也時常騎著一頭小毛驢行走于山路上,沿路是四時的風景,驢背上又是一種大智慧:人權的平等與對人性的尊重,人生價值的思考和求索,以及大起大落之後的大徹大悟。

驢背上的智慧

“衣上征塵雜酒痕,遠遊無處不銷魂。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讀陸游《劍門道中遇微雨》又覺得驢背上承載的東西還有更多。懷才不遇,報國無門,鍾情難訴,壯志難酬,好不容易過上一段鐵馬秋風的軍旅生活,又要去後方充任閒職,詩人的抑鬱可想而知。這一頭隨著詩人行走千萬裡的驢子用它瘦削的脊背,承載起了無比厚重的家國情懷。這也是千百年來中國文人共有的智慧。

杜甫說:“騎驢十三載,旅食京華春。”蘇軾說:“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陸游還有詩云:“江頭霜葉滿,詩興屬騎驢。”驢背上,有閒情,有才思,有抱負,有感悟,有古今不變的信念和情懷。

所以說,不要小看了那頭驢。

(一篇每週的隨筆作業哇,我覺得自己寫的挺好的,就想發一下,不接受反駁哼 ! ヽ(‘⌒´メ)ノ)

標簽: 騎驢  詩人  驢子  背上  李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