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詩詞

唐詩共賞(十九)

作者:由 殘.殤 發表于 詩詞時間:2022-07-29

登高•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譯文:

青天高闊,秋風蕭蕭,猿猴悲啼,小州清朗,沙岸白淨,鳥兒飛回。

落葉蕭蕭而下,無邊無垠,江水滾滾而來,無垠無邊。

萬里秋景肅殺,悲嘆我異鄉漂泊,生來多病,今日獨自登上高臺。

世事艱難,我以霜染兩鬢,失意潦倒,最近不再飲酒。

賞析:

大曆二年,杜甫時年五十六歲,他一生潦倒失意,此時漂泊寓居在夔州,正患有肺病,在重陽節登高,滿目淒涼,感懷寫下這首詩。全詩透過登高所見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長年飄泊老病孤愁的複雜感情,大氣盤旋而又悲涼沉鬱。

前半首寫登高所聞所見之景,以“風急”帶動全篇,於一仰一俯、一近一遠之中,勾勒出一副夔州蕭瑟秋江圖;“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一聯,寫眼前實景,氣勢宏大。而落葉蕭蕭,是生命之飄零;長江滾滾,是嘆流年易逝,二者道出了人生苦短。後半首寫登高所感所思之情。所感者,自己窮困潦倒,久客則艱苦備嚐,而多病則潦倒日甚,所以白髮日增,最近連澆愁的濁酒杯都停了,愁更無所遣。

全詩四聯對仗,句句押韻,且句句意容量很大,真是“一篇之內,句句皆奇”。

又呈吳郎•杜甫

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

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

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

已訴徵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

譯文:

我任由西鄰到草堂前來打棗,她是一個沒有飯吃、沒有兒子的孤苦婦人。

如若不是因為窮困不堪,她又怎麼會做這樣的事情呢?只因為她怕你,所以要對她顯得親善。

她防著你這個遠客雖屬多事,但你一來就插上籬笆卻好像是太過於認真了。

她對我訴說過,因為賦稅征斂而一貧如洗,我由此想到戰亂中的百姓而淚流滿面。

賞析:

這是用詩寫的一封信,詩人以前已經寫過一首《簡吳郎司法》,這是另一首,所以說“又呈”。吳郎是詩人的一個親戚,輩分比詩人小,在此詩人卻用了平輩之間的“呈”讓人更容易接收。

安史之亂以後,杜甫漂泊入蜀。大曆二年,他到達四川夔州,在瀼西的一所草堂住下。草堂前有幾棵棗樹,西鄰的一個寡婦常來打棗,杜甫從不阻止。再後來,杜甫搬到另一個地方,就把草堂讓給了吳姓親戚。這位吳姓親戚在草堂周圍插上了籬笆,使得西鄰寡婦不能再來打棗了。杜甫知道以後,便寫了這首詩去勸告。

武侯廟•杜甫

遺廟丹青落,空山草木長。

猶聞辭後主,不復臥南陽。

譯文:

古廟裡的丹青彩繪已經剝落,寂靜的山間唯有草木莽莽。

好像還能聽見他辭別後主的誓言,可惜盡瘁于軍中不能再歸南陽。

賞析:

杜甫晚年漂泊在夔州,見到破敗荒涼的武侯祠,感慨萬千寫下這首詩。

“遺”和“落”描繪了古廟壁畫剝落的情景。一個“空”字,說明人跡罕至;一個“長”字,說明草木生長茂盛,由此可見少有人前來拜祭。當初諸葛亮為了蜀漢的復興大業嘔心瀝血,鞠躬盡瘁,他的遺廟卻是如此的空寂荒涼。

面對此情此景,詩人思緒飛越千古,想到諸葛亮當年立志北伐中原,上《出師表》辭別後主劉禪時的慷慨陳詞。又以“不復”二字虛筆傳神,既感嘆諸葛亮為了報答先主劉備三顧茅廬之情,不因後主孱弱而歸隱,而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貞,又嘆息他“出師未捷身先死”,未能功成身退歸隱南陽。

詩人巧妙地將情景交融在一起,虛實相生,道盡武侯無限風采。

江漢•杜甫

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

片雲天共遠,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

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

譯文:

我這個漂泊江漢、思歸故鄉的遊子,天地間一個迂腐的老儒。

像一片浮雲飄泊在天外,漫漫長夜之中,如同明月一樣孤獨。

如同落日一般已經老邁,但壯心猶在,秋風吹拂,我從疾病中甦醒過來。

古來存養老馬是因為其智可用,而不必取其體力能夠跋涉長途。

賞析:

大曆三年秋,杜甫滯留在長江、漢水之間的湖北公安,故詩題《江漢》。其時詩人已經五十七歲,年老多病,又漂泊無定,但他卻並不悲觀,寫下這首年老不衰,壯懷猶在的詩。

首句點明流落江、漢的窘境,北歸無望,徒然思歸。“乾坤一腐儒”可以說是詩人對自己最為貼切的概括:乾坤何其大,一腐儒何其小!“腐儒”兩字包含了自嘲和自負之意,漢高祖劉邦曾說過:為天下安用腐儒,以為腐儒空廓無所用。杜甫一生漂泊流浪,沉淪下僚,故以此自概,充滿了自嘲和無奈。他雖然身在草野,卻心存社稷百姓,朗朗乾坤之內,這樣的腐儒又能有幾人?

身在異鄉,與天邊的浮雲共遠,與永夜的明月同孤,將自身的情感和身外的景物融為一片。然而詩人並沒有由此感傷下去,而是用雄豪的語言表現出自己,雖然年老體衰但壯心不減的情懷,有著很強的感染力,歷來為人所稱道。

登岳陽樓•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譯文:

很早就聽聞過洞庭湖,今日終於登上岳陽樓。

湖水將吳、楚兩地分開,天地似乎也在湖中日夜漂浮。

戰亂未止,親朋好友沒有音信,我年老體弱,只有這一葉孤舟。

關山以北戰爭仍在繼續,憑欄遠望,忍不住涕淚橫流。

賞析:

代宗大曆三年之後,杜甫出峽漂泊兩湖,是時吐蕃侵掠隴右、關中一帶。此詩是登岳陽樓看聞名已久的洞庭湖,觸景感懷而作。

開頭寫過去早就聽說過洞庭湖,暮年得以登上岳陽樓目睹名湖,表面上看是表達了初登岳陽樓的喜悅,其實是抒發早年抱負至今未能實現的遺憾,在這平平的敘述中,寄寓著許多感觸。頷聯讚頌洞庭湖浩瀚無邊,氣象壯觀雄偉,成為名句,被王士禎贊為“雄跨今古”。頸聯自敘隻身漂泊天涯的淒涼落寞:與親人朋友失去了聯絡,得不到任何物質上的幫助或者精神上的慰籍;既“老”且“病”,還要攜帶妻兒飄流湖湘,以舟為家。尾聯轉寫北望關山,戎馬未息,國家動盪不安,悲從中來,憑欄涕淚橫流。上下句之間留有空白,引人聯想。

這首詩前半寫景,意境開闊宏麗;五、六兩句敘述自己的落寞身世,詩境一轉而為狹窄,然而結語又轉出“戎馬關山北”五字,顯露了詩人時刻不忘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與前面的壯景相稱。整首詩吞吐自然,有一唱三嘆之妙。

江南逢李龜年•杜甫

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譯文:

當年我們在岐王府經常碰面,也曾多次在崔九家聆聽清音。

如今江南風光正好,沒想到在這落花的季節裡,又與先生相逢。

賞析:

李龜年是開元、天寶年間著名的音樂家,時常在貴族豪門唱歌,恩寵風光非凡。杜甫年少時才華卓著,常出入於齊王李範和秘書監崔滌的門庭,得以欣賞李龜年的歌唱藝術。大曆五年,杜甫出蜀多年,漂泊江、湘一代,於潭州偶遇由京城流落江南的李龜年。史載:每遇良辰美景,李龜年唱數曲,聞者莫不掩泣罷酒。

詩的開頭兩句追憶昔日與李龜年的往來。“岐王宅裡”和“崔九堂前”是當時文藝名流雅集之處,是開元時期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象徵。雖然追憶的是昔年與李龜年的接觸,流露的卻是一派盛世承平氣象。後兩句中“好風景”“落花時節”對照見意,其中世運之盛衰,年華之遲暮,兩人之流落,都寄寓在字裡行間,言外黯然欲絕。

詩人將複雜的感情深藏在平易敘述之中,內涵無限豐盈,清蘅塘退士評為:“少陵七絕,此為壓卷。”

醉時歌•杜甫

諸公袞袞登臺省,廣文先生官獨冷。甲第紛紛厭梁肉,廣文先生飯不足。

先生有道出羲皇,先生有才過屈宋。德尊一代常坎坷,名垂萬古知何用!

杜陵野客人更嗤,被褐短窄鬢如絲。日糴太倉五升米,時赴鄭老同襟期。

得錢即相覓,沽酒不復疑。忘形到爾汝,痛飲真吾師。

清夜沉沉動春酌,燈前細雨簷花落。但覺高歌有鬼神,焉知餓死填溝壑?

相如逸才親滌器,子云識字終投閣。先生早賦《歸去來》,石田茅屋荒蒼苔。

儒術於我何有哉,孔丘盜蹠俱塵埃!不須聞此意慘愴,生前相遇且銜杯!

譯文:

精明的先生們都進了中央樞要機構,只有廣文先生官居清冷。那些高門大戶紛紛吃膩了精良美肉,廣文先生卻連飯都吃不飽。

先生的道德超出了上古羲皇,先生的才能超過屈原和宋玉。德尊一代卻遭遇坎坷,名聲萬古流傳又有何用呢?

我這杜陵野老更是遭人嗤笑,穿的粗布麻衣又短又窄,兩鬢斑白如絲。天天去太倉排隊買上五升米,經常跑到襟懷、性情相同的鄭老先生這裡。

得到幾個錢就立即來相互尋覓,買酒一點都不遲疑。酒酣忘形之時稱名道姓不分大小,痛快暢飲的海量真的可以做我老師。

清冷的春夜深沉,我們一起把酒斟滿,屋簷前落下的細雨在燈光的對映下閃爍如花。只覺得高歌快意,似有鬼神來相助,哪曾想過有朝一日會餓死去填溝壑呢?

司馬相如才華橫溢卻得親自洗滌酒具,揚雄識盡古書奇字,終究從天祿閣跳了下去。先生還是早點賦《歸去來》吧,免得石田茅屋荒蕪長滿青苔。

儒術對我們來說有什麼用呢?孔丘和盜蹠最後還不是一樣都化為了塵埃。聽到此言不必悽楚悲傷,生前能相遇知己,讓我們暫且舉杯共醉吧!

賞析:

這是一首抒寫悲憤的詩歌,寫的悲慨豪放。

全詩可分為四段,前兩段各八句,後兩段各六句。從開頭到“名垂萬古知何用”是第一段。第一段前四句用“諸公”的顯達和奢靡來與鄭虔的卑下窮窘對比。後四句主要是為鄭虔鳴不平。從“廣文先生”到“杜陵野老”,轉而寫詩人和鄭虔的忘年之交。第三段六句寫才士薄命:司馬相如曾親自賣酒,洗滌食器;揚雄因劉棻獲罪而被株連,被迫跳樓自殺。看上去是以此寬慰友人,實則滿含憤激之情,為全詩的高潮部分。末段六句說既然仕途坎坷、懷才不遇,那麼儒術也沒什麼用了,孔丘和盜蹠也可以等量齊觀了,憤激之中暗含無奈。末聯以“痛飲”結尾,故作曠達之語。

這首詩寫得悲壯而豪放,蘊藉而深沉,是杜詩的一貫風格。

與高適薛據登慈恩寺浮圖•岑參

塔勢如湧出,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磴道盤虛空。

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

下窺指高鳥,俯聽聞驚風。連山若波濤,奔走似朝東。

青槐夾馳道,宮觀何玲瓏。秋色從西來,蒼然滿關中。

五陵北原上,萬古青濛濛。淨理了可悟,勝因夙所宗。誓將掛冠去,覺道資無窮。

譯文:

大雁塔的氣勢宛如平地湧出,孤峻高聳好像直接天宮。登上大雁塔絕頂彷彿離開塵世,沿階盤旋攀登有如升越太空。

高聳宏偉似乎壓蓋神州大地,崢嶸崔嵬簡直勝過鬼斧神工。四角挺拔頂天遮住太陽光輝,塔高七層緊緊地接連著蒼穹。

站在塔頂鳥瞰指點翱翔飛鳥,俯身向下傾聽陣陣怒吼狂風。山連著山好比波濤洶湧起伏,奔走如百川歸海來朝見帝京。

兩行青槐夾著天子所行道路,宮闕樓臺變得多麼精巧玲瓏。悲涼秋色從關西瀰漫而來,蒼蒼茫茫已經佈滿秦關之中。

再看看長安城北漢代的五陵,歷經萬古千秋依然鬱鬱蔥蔥。清淨寂來的佛理我完全領悟,行善施道素來是我做人的信奉。我發誓回去後要辭官歸隱,覺得佛道的確能濟世無窮。

賞析:

這首詩作於天寶十一年秋,當時岑參、高適、薛據、杜甫、儲光羲結伴同登佛塔慈恩寺,五人同題分詠,薛詩已佚。沈德潛認為“登慈恩寺塔,少陵下應推此作,高達夫、儲太祝皆不及也”。

此詩是寫登佛塔四望景物,忽然了悟到佛理,想要辭官皈依佛門,其中暗含對當時朝政的無可奈何之意。為了寫出佛塔的高聳雄俊之勢,全詩佈局合理,井然有序。

詩在描摹大雁塔的巍峨高大方面,可謂匠心獨運,“如湧出”“聳天宮”“礙白日”“摩蒼穹”等等,語語驚人,使人如同身臨其境,不禁為之驚歎。

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岑參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鬥,隨風滿地石亂走。

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

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

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

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

譯文:

你看那荒涼無邊的走馬川,就在雪海的附近,一片黃沙茫茫無際,直貫雲天。剛到九月,輪臺的狂風日夜怒吼不停,一川大如斗的碎石,被暴風吹得滿地亂滾。

這正是匈奴牧場草黃馬肥之時,匈奴縱馬騷擾邊境,金山西面煙騰塵飛,漢代的大將揮師西下。

征戰中將軍鎧甲日夜不脫,半夜行軍戈矛相碰,凜冽的寒風吹到臉上如刀割一般。

雪花落在馬身上被汗氣蒸化,轉瞬之間馬毛上又凝結成冰,軍帳之中起草檄文的硯墨也已凍結。

敵人的騎兵聽到大軍出征的訊息一定心驚膽寒,早就料到他們不敢短兵相向,我一定在軍師城西門等待捷報的訊息。

賞析:

封大夫即唐朝名將封常清。天寶十二年,封常清率軍進攻大勃律國,大敗大勃律,使其歸降。次年入朝,唐玄宗因其軍功封他為御史大夫,同時任命封常清代理北庭都護、伊西節度使。同年,著名邊塞詩人岑參充任封常清的判官,跟隨封常清出塞。岑參的很多邊塞詩名作大多成於此時。

天寶十三年,岑參作為任安西北庭節度判官送別名將封常清西征,寫下了這首著名的邊塞詩。開首圍繞“風”字落筆,極力渲染邊塞環境的惡劣。接著寫匈奴借草黃馬肥的時機入侵,而封將軍出師征討。詩人抓住典型的環境和細節來描寫唐軍將士不畏艱險、克敵制勝的英雄氣概。在這裡詩人用了反襯的手法,環境越是惡劣,越能突出將士鬥風傲雪的戰鬥豪情。

全詩句句用韻,三句一轉,節奏緊促有力,聲調鏗鏘豪壯,更好地抒寫了西征途中風沙的猛烈、人物的豪邁,給人以雄渾壯美之感。

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岑參

輪臺城頭夜吹角,輪臺城北旄頭落。羽書昨夜過渠黎,單于已在金山西。

戍樓西望煙塵黑,漢兵屯在輪臺北。上將擁旄西出徵,平明吹笛大軍行。

四邊伐鼓雪海湧,三軍大呼陰山動。虜塞兵氣連雲屯,戰場白骨纏草根。

劍河風急雲片闊,沙口石凍馬蹄脫。亞相勤王甘苦辛,誓將報主靜邊塵。古來青史誰不見,今見功名勝古人。

譯文:

輪臺城頭夜裡吹起了陣陣號角,輪臺城北預兆胡人的昴星墜落。緊急的軍書昨夜飛速送過渠黎,報告單于的騎兵已經到了金山西。

從崗樓上西望只見塵煙滾滾,朝廷的軍馬屯駐在輪臺的城北。封將軍擁旌親自去西征,凌晨吹號集結大軍威武前行。

四方的戰鼓擂動宛如雪海洶湧,三軍的喊聲轟鳴像是陰山震動。敵營上空烏雲密集氣氛陰沉,戰場上的屍骨與草根糾纏不清。

劍河風急吹得陰雲密佈天空,沙口石凍快要把戰馬的鐵蹄凍脫。封亞相為了王事勤勞含辛茹苦,發誓報答君主之恩,平定邊境煙塵。自古英雄名垂青史誰人不見?而今可見封將軍功名勝古人。

賞析:

這一首詩與上一首詩相似,同是為了送封常清出師西征而作,但兩相對照,此詩直寫戰陣之事,具體手法也有所不同。

全詩可分為四層。起首六句寫戰鬥之前兩軍對壘的緊張狀態,大有一觸即發之勢。緊接著四句寫白天出師與戰鬥。“四邊伐鼓雪海湧,三軍大呼陰山動”可謂是出神入化之筆,從正面鋪敘出戰爭的氣氛,軍容軍威震動雪海山嶽,讓人領略到一種所向無敵的氣概。下邊四句寫對方軍隊駐紮如雲,戰場之上白骨累累,氣候及其寒冷,更是襯托出將士為國家抒解危難的英勇和奮不顧身。末尾四句照應題目,希望封常清平定邊境,沙場建功,以頌揚作結。

全詩前十四句,句句用韻,兩韻一換,節奏緊促,聲調強勁激越,很好地表現了三軍將士建功報國的氣概;後四句改為一韻,節奏舒暢,聲調悠揚有餘音。全詩充滿蓬勃積極的豪情和邊塞生活的氣息,反映了評家所指的“盛唐之音”。

標簽: 杜甫  賞析  詩人  封常清  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