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從“病入膏肓”聯想大醫治國和針灸地位

作者:由 畫子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22-06-05

《秦醫緩和》一文中有這麼一句話:“醫至,曰:‘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公曰:‘良醫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這個病不能治,它在肓的上面,膏的下面,灸法不能用,針刺達不到,藥力當然也夠不著,所以不能治了。晉侯說:您真的是好醫生!

為什麼醫緩會被稱做良醫呢?他不能為晉景公治病,晉景公還厚禮答謝他,這是為什麼呢?僅僅是因為醫緩提出了一個“病入膏肓”的偏僻的理論?還是另外有別的原因?

這句話疑點太多,我認為有必要仔細發散思考一下。

《左傳》的文風特點就是透過適當的刪減,提煉出複雜的人物故事關係,又透過一字千金的人物對話巧妙得體的表現出來。

於是非常需要結合時代背景來體會“良醫也”前面這句話的複雜。

晉景公時期,晉國國力十分強盛,為春秋五霸之首。

秦國與晉國相鄰,表面上形成的秦晉之好,實際上是由數次不平等的和親形成的表面友好,真實的兩國關係其實十分脆弱。

秦國雖然土地肥沃,但是地勢奇險,不易農耕,家家戶戶十分貧窮,秦晉之好之前的連年征戰,一來拖垮了勞動力,二來因地形不宜攻打,晉國勞民傷財,這也促成了秦晉之好。但這其實只是緩兵之計。

秦國,在強大到讓人膽寒的春秋五霸之首的家門口小心謹慎的一步步自強發展。

故事到了一個歌舞昇平,一片祥和的夜晚,金塌上的晉景公突然驚醒,他做了一個噩夢。

他夢見了一個惡鬼。

他認識那個惡鬼,那個惡鬼就是秦國一個種。

一直工於心計的晉景公,瞬間就想到了一個貶低秦國,表明他的政治意圖的好方法。

他找了一個虢國(桑田)的巫師來給他治病,虢國是一個才被晉國滅國的國家。

虢國的巫醫對晉國有著亡國之恨,於是巫師毫不客氣的說,你吃不到今年新收的麥子了!

睚眥必報的晉景公笑了笑,道:“我就信暫時信你。”但是晉景公心裡卻想道:“我就讓你看著今年新出的麥子收穫的時候去死吧。”

然後晉景公再去找秦國求醫。

晉景公求醫於秦,其實是一種政治上的試探。

因為在晉景公眼裡,秦國,就是下一個虢國。

而且虢國地位最底下的巫醫,再他的眼裡,和秦國的醫生地位差不多。

秦國自古都比較重視醫的地位。

在《史記·刺客列傳》裡荊軻刺秦王,救了秦王的人居然是一個突然出現的御醫夏無且。可見秦國的醫生隨意出入宮殿,舉止自由,不是朝中任何大臣可以比的。

秦國的醫生地位再高,不過就像一個已經被晉國滅國的國家的地位最低的巫師的地位一樣。

秦國的醫生如果治不好他夢見鬼的事情,或者治病是他有什麼不是,那就是故意想殺死了晉國國君,有狼子野心,秦國居然想滅晉國。

秦國的醫生如果治好了他的夢見鬼的病,那麼就是虢國巫醫故意公然詛咒晉王,虢國人想要起兵謀反了,那就晉國就有名正言順的理由對虢國斬草除根。

因為歷史證明,在晉景公死後不久,晉分三戶的時候,虢國做了大量努力,最終獲得了獨立。可見在晉景公時期,虢國雖然表面被滅國,但是暗中一直在繼續積攢復國力量。

晉景公以為這樣可以一邊壓倒虢國,一邊威脅秦國,實在是妙不可言。

晉景公認為這是一個天才的創想。

醫緩選前者,那麼就會引來秦國亡國之災,醫緩如果選後者,那麼秦虢就會結仇,而且虢國人就會被殺完,對於一個醫生來說,這是絕對不想看到的事情。

醫緩還是到了選擇的那一天。

他想到了唯一的對策,那就是不救。

不救即不選。

這是多麼的聰明!多麼的出人意料!晉景公做夢都想不到一個醫生會夾在國家與國家之間會這麼從容與淡定。

有句話,小醫救人,大醫救國。

醫緩救了秦國,也救了虢國。

所以,晉景公稱讚他是良醫,而且賜給了醫緩厚禮,又說明了晉景公的深謀遠慮和卓識。

一個精彩的大醫救國的例子讓我激動不已。

這使得晉景公也更加立體。

沒有晉景公一語點破,可能還會以為醫緩是真的因為所謂不知真假的“病入膏肓”不能治病呢!!

我也不禁感慨一聲:“晉景公,真良君也。”

醫緩既然選擇了不選,那麼怎樣可以不著痕跡的表明不能給晉景公治病,又不會被殺頭呢?

這就需要細細琢磨醫緩的那句話了。

“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

醫緩先是和桑田巫一樣,敘述出了晉景公夢裡的事情。

然後他就說了一個治病的順序:治病先是灸,後是針,再是用藥。

如果這三種方法都沒有用,那麼就是不能治了。

這個順序引起了我非常大的興趣。

在《黃帝內經》中,黃岐問難,獨獨是針灸方面的頗為詳盡。

《刻針灸大成序》中有:“顧古之名醫,率先針砭。”

可見醫緩的先針灸後湯藥的言論,符合了至少是所有古中醫的共識。

我又想到了倪海廈在錄的那一套中醫教學影片,他說,我假設你們一點中醫基礎都沒有,所以我們先學針灸。

入門的中醫愛好者肯定會首選《黃帝內經》去讀,往往是讀到第一章《素問·上古天真論》就讀不下去了,因為到了那一段:

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

主要是看到了很多的經脈無從下手理解,所以《黃帝內經》對於新手來說只能暫時擱歇。

但是《醫學三字經》有:“醫之始,本岐黃。《靈樞》作,《素問》詳。”這個的意思是說,如果先透過《靈樞》學習經絡針灸知識,之後再理解《素問》,這才是入門醫學的“小兒”之道吧。

總結一下,我認為,針灸無論在古人思想觀或是現在中醫入門的方法觀中,都應該放在我們意想不到的較高地位。

標簽: 晉景公  秦國  醫緩  虢國  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