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詩詞

張萱 | 《虢國夫人遊春圖》

作者:由 曉靈書屋 發表于 詩詞時間:2021-01-21

張萱 | 《虢國夫人遊春圖》

原作已佚,現存為宋代摹本,絹本設色,縱51。8釐米,橫148釐米,現藏遼寧省博物館。畫卷描繪的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寵妃楊玉環的三姐虢國夫人及其眷從盛裝遊春的場景。畫中共繪有九人八馬,佈局疏密有致,線條細勁圓轉,敷色濃豔脫俗,人物衣飾華貴,仕女風姿綽約,駿馬雄健豐肥。本卷畫心無作者款印,前隔水有金章宗瘦金書“天水摹張萱虢國夫人遊春圖”題簽一行。

⊙橫屏檢視全圖哦

張萱 | 《虢國夫人遊春圖》

虢國夫人

虢國夫人(?-756年),蒲州永樂(今山西芮城縣)人。早年隨父居住在蜀中,初嫁裴氏為妻,裴氏早亡。楊貴妃得寵於唐玄宗以後,請求唐玄宗將三個姐姐迎入京師。《舊唐書·列傳第一》記載:“有姊三人,皆有才貌,玄宗並封國夫人之號:長曰大姨,封韓國;三姨,封虢國;八姨,封秦國。並承恩澤,出入宮掖,勢傾天下。妃父玄琰,累贈太尉、齊國公;母封涼國夫人;叔玄珪,光祿卿。再從兄銛,鴻臚卿。錡,侍御史,尚武惠妃女太華公主,以母愛,禮遇過於諸公主,賜甲第,連於宮禁。韓、虢、秦三夫人與銛、錡等五家,每有請託,府縣承迎,峻如詔敕,四方賂遺,其門如市。”

玄宗皇帝的榮寵,讓楊氏兄妹顯赫一時。囂張跋扈的楊氏兄妹競相構築宅第,不惜重金,相互攀比。其中,又數虢國夫人的生活最為驕奢淫逸,她的府第修築得宏偉高大,甚至整個長安都無人與她相比,但她並不滿足,仍然在物色新宅院,她看中韋家的祖傳宅院,明目張膽地佔為己有,沒給一分買房錢,只扔給韋家十幾畝地。韋家還是玄宗皇帝的親家。虢國夫人新宅的中堂建好後,召來工匠進行粉刷牆壁。起初說好給工錢二百萬錢。待到粉刷完畢後,虢國夫人一高興用金盞盛碧色寶石三鬥,作為工錢賞給工匠們。其出行所經之處,沿途遺失丟棄的首飾珠寶玉器很多,香風飄達數十里。虢國夫人淫蕩不羈,平時與唐玄宗眉來眼去,又與楊國忠同車來往,或三朝慶賀,或五鼓待漏,倩妝盈巷,蠟炬如晝,從不避嫌。

虢國夫人驕縱跋扈,連公主都不放在眼裡。據《舊唐書·楊貴妃傳》,天寶十載正月望夜,楊家五宅夜遊,與廣平公主騎從爭西市門。楊氏家奴揮鞭及公主衣,公主受驚墮馬,駙馬程昌裔攙扶公主時也捱了數鞭。公主向玄宗哭訴,玄宗下令殺楊氏家奴,駙馬也被停官。不久,秦國夫人死,虢國夫人和韓國夫人更權勢沖天。當時十王宅和百孫院婚嫁,也都由她們兩人介紹,而且每次介紹都要索取賄賂千貫之多,所奏請無不稱旨。

天寶十四年即公元755年11月,范陽、平盧、河東三郡節度使安祿山打出“奉旨討伐逆臣楊國忠”的旗號,親率步騎兵十五萬向長安殺來,玄宗皇帝聽從了楊國忠的建議,逃離長安奔西蜀,路經馬嵬坡(在今陝西興平縣)時,禁軍大將陳玄禮密啟太子誅殺楊國忠父子,隨即禁軍又逼迫唐玄宗下令讓楊貴妃自縊。當時虢國夫人也逃出長安西行,當她得知楊國忠、楊貴妃相繼遇難的訊息後,與其子女及楊國忠妻一起騎馬逃奔陳倉(治所在今陝西寶雞市東渭水北岸)。縣令薛景仙聞訊後,親自率人追趕。虢國夫人倉惶中逃入竹林,在此殺死其子裴徽及其女,以及楊國忠妻裴柔,然後自刎,未死,被薛景仙抓獲,關入獄中。這時,虢國夫人並無懼色,從容詢問抓她的為何人。不久,刎傷出血凝結喉中窒息而死,被葬在陳倉郊外。

畫卷中哪位才是虢國夫人呢?

看年齡

張萱 | 《虢國夫人遊春圖》

小女孩

畫卷中唯一的一個小女孩。虢國夫人已婚。可排除可能。

看髮型

雙丫髻

張萱 | 《虢國夫人遊春圖》

張萱 | 《虢國夫人遊春圖》

兩人梳的都是“雙丫髻”髮式。

虢國夫人已婚,不可能梳這種髮式。古代,凡未成年或成年但未婚嫁的女子,多將頭髮集束於頂,編結成兩個髻。其狀左右各一,與樹枝丫杈相似,故名“丫頭”,亦稱“丫”。因有兩髻,故又名“雙丫髻”、“雙髻丫”、“雙角髻”、“雙童髻”。一般為侍婢、童僕或男女兒童常梳的髮式;未婚女子也有梳的,但多為貧家女兒。北宋陸游《浣花女》詩:“江頭女兒雙髻丫,常隨阿母供桑麻。當戶夜織聲咿啞,地爐豆秸煎土茶。長成嫁與東西家,柴門相對不上車。青裙竹笥何所嗟,插髻燁燁牽牛花。”在明代,只小婢伎梳扎,未婚女子要梳“三小髻”。河南洛陽出土一件商代玉雕人像,頭上梳有雙丫髻。可知這種髻式,商代已有。雙丫髻各代均流行,其行稍有不同變化。丫髻是一個實心的髮髻,一般婦女在年幼時以梳丫髻為主,成年之後則改梳丫鬟,到出嫁之日,再將發鬟改為成為少婦的髮髻。如果已過婚齡而未出嫁,那也只能梳鬟而不能梳髻。所以,梳髻與梳鬟,是古時婦女婚嫁與否的一種標誌。杜甫《負薪行》詩曰:“夔州處女發半華,四十五十無夫家。更遭喪亂嫁不售,一生抱恨長諮嗟。土風坐男使女立,應當門戶女出入。十猶八九負薪歸,賣薪得錢應供給。至老雙鬟只垂頸,野花山葉銀釵並。”就是描述四川夔州(今奉節)地區的婦女,因連年戰亂,男丁減少,直到四五十歲還找不到婆家,但仍梳著待嫁的發鬟。

高髻

張萱 | 《虢國夫人遊春圖》

張萱 | 《虢國夫人遊春圖》

兩人梳的都是“高髻”髮式。

女童梳著高髻,髻上插了梳子,全身散發著與年齡不相符的成熟感。也有人認為和小女孩同騎一匹馬的婦人為虢國夫人,但仔細看其神情矜持,眉眼間流露著小心謹慎的表情,更像是一個保姆,小心翼翼地護著主人的女兒,生怕她有任何一點的閃失。

高髻是中國古代婦女髮式,又稱“峨髻”,是相對指髻式高聳的稱謂。東漢《城中謠》:“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至唐代,高髻極為流行,式樣眾多。如萬楚《雜曲歌辭·茱萸女》詩“插花向高髻”;李賀《雜曲歌辭·十二月樂辭·二月》詩“金翅峨髻愁暮雲”;陸龜蒙《古態》詩“城中皆一尺,非妾髻鬟高”;元稹《句》詩“髻鬟峨峨高一尺”;孟簡 《詠歐陽行周事》詩“高髻若黃鸝,危鬢如玉蟬”等,對髻式的高度、形狀作了描述。

墮馬髻

張萱 | 《虢國夫人遊春圖》

張萱 | 《虢國夫人遊春圖》

兩人梳的都是“墮馬髻”髮式。

墮馬髻,亦稱“墜馬髻”。古代婦女髮髻名。因將髮髻置於一側,呈似墮非墮之狀,故名。墮馬髻據說是東漢權臣梁冀的妻子孫壽發明的。《後漢書·梁冀傳》:“壽色美而善為妖態,作愁眉,啼妝,墮馬髻,折腰步,齲齒笑,以為媚惑。”李賢注引《風俗通》曰:“墮馬髻者,側在一邊。“後經歷代傳承,不斷髮展演變,至在唐天寶年間,又始流行。墜馬髻主要為已婚中年婦女所喜尚。

看服飾

張萱 | 《虢國夫人遊春圖》

張萱 | 《虢國夫人遊春圖》

張萱 | 《虢國夫人遊春圖》

張萱 | 《虢國夫人遊春圖》

“撞衫”

#FormatImgID_13#

畫中的這兩對人物分別“撞衫”,身份尊貴、個性張揚的虢國夫人應該無法忍受“撞衫”的尷尬。

張萱 | 《虢國夫人遊春圖》

張萱 | 《虢國夫人遊春圖》

張萱 | 《虢國夫人遊春圖》

女扮男裝的她們

文獻中對當時女扮男裝的流行風潮確有記錄。

《大唐新語·卷二十二·釐革》記載:“武德、貞觀之代,宮人騎馬者,依《周禮》舊儀多著冪羅,雖發自戎夷,而全身障蔽。永徽之後,皆用帷帽施裙,到頸為淺露。顯慶中,詔曰:‘百家家口,鹹廁士流。至於衢路之間,豈可全無障蔽?比來多著帷帽,遂棄冪羅;曾不乘車,只坐簷子。過於輕率,深失禮容。自今已後,勿使如此。’神龍之末,冪羅始絕。開元初,宮人馬上始著胡帽,靗妝露面,士庶鹹效之。天寶中,士流之妻,或衣丈夫服,靴衫鞭帽,內外一貫矣。”

《舊唐書·志·卷二十五》記載:“開元初,從駕宮人騎馬者,皆著胡帽,靚妝露面,無復障蔽。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帷帽之制,絕不行用。俄又露髻馳騁,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內外,斯一貫矣。”帷帽,原屬胡裝,帽子四周有連簷,連簷有下垂的絲網或薄絹,一般用黑紗製成,其長到頸部,以作掩面,隋唐時改短了四周的垂網,亦稱“淺露”。帷帽及女子騎馬戴帷帽情形,可見陝西昭陵博物館藏唐墓壁畫“燕妃墓捧帷帽侍女圖”、洛陽博物館藏“綠釉騎馬帷帽女俑”、北京國家博物館藏唐“彩繪陶戴帷帽女騎俑”,至今中國南方婦女依舊戴類似的遮陽帽,參加生產勞動。開元初年(713),隨皇帝出行的宮女都騎馬,一概戴著胡帽,打扮漂亮,容顏敞露,無需遮蔽。士庶之家又相仿效,放棄了遮擋容顏的傳統帷帽,一時成為風尚。不久又露出髮髻、騎馬馳騁,甚者著男子服裝、穿皮靴,沒有內外尊卑之分。上海博物館藏唐代“彩色釉騎馬女俑”,騎白馬女俑戴胡帽、著半袖無領低胸短衫、下身長褲而非長裙。花蕊夫人徐氏《宮詞》(其二十一)描摹宮女初學騎馬:“殿前宮女總纖腰,初學乘騎怯又嬌。上得馬來才欲走,幾回拋鞚抱鞍橋。”情態逼真,讓人忍俊不禁。無名氏《詠美人騎馬》詩說:“駿馬嬌仍穩,春風灞岸晴。促來金鐙短,扶上玉人輕。帽束雲鬟亂,鞭籠翠袖明。不知從此去,何處更傾城。”颯爽英姿,非此莫屬。“帽束雲鬟亂”,正是“露髻馳騁”的生動寫照。王建《宮詞一百首》詩說:“藥童食後送雲漿,高殿無風扇少涼。每到日中重掠鬢,衩衣騎馬繞宮廊。”專詠宮女騎馬的英姿。衩衣,開叉的便袍,方便騎馬。

看馬

張萱 | 《虢國夫人遊春圖》

張萱 | 《虢國夫人遊春圖》

張萱 | 《虢國夫人遊春圖》

張萱 | 《虢國夫人遊春圖》

這四匹馬的脖子下面都掛有“紅纓球”。

據史籍記載,天寶年間,只有皇宮裡尊貴的馬,才會掛上紅纓球類的裝飾,以顯示不同於宮外的馬匹。在著名的建陵石馬,馬脖子下面,就戴有紅纓球。還有許多對盛唐宮中描寫的作品中,也都有紅纓球的出現,可以初步認定,虢國夫人就坐在四匹戴紅纓球的馬上。

三花馬

張萱 | 《虢國夫人遊春圖》

張萱 | 《虢國夫人遊春圖》

三花馬是指馬鬃經精心修剪後形成三縷堞垛狀的鬃毛。用“三花”來裝飾馬,是唐代宮廷和貴族間流行的時尚,也是良馬和等級的體現。唐太宗陵前的“昭陵六駿”,馬鬃都被修飾成三花的樣子。唐代繪畫和雕塑中,三花馬也屢見不鮮。馬鬃剪花的習慣可能是受突厥的影響,突厥馬是唐朝馬的主要來源。突厥和唐王朝關係密切,他們透過貿易、進貢或饋贈等方式,把優良品種的馬連帶馬鬃剪花的習俗都傳入了唐朝。

究竟哪位才是虢國夫人呢?至今仍是個謎。

目前,最有爭議的是以下三人

張萱 | 《虢國夫人遊春圖》

張萱 | 《虢國夫人遊春圖》

張萱 | 《虢國夫人遊春圖》

畫卷的歷史傳承

張萱 | 《虢國夫人遊春圖》

宋徽宗 趙佶

張萱 | 《虢國夫人遊春圖》

愛新覺羅·弘曆

張萱 | 《虢國夫人遊春圖》

金章宗 完顏瓊

張萱 | 《虢國夫人遊春圖》

愛新覺羅·溥儀

此圖原作曾藏宣和內府,由畫院高手摹裝。在兩宋時為史彌遠、賈似道收藏,後經台州榷場流入金內府,金章宗完顏瓊在卷前隔水題簽,指為宋徽宗趙佶所摹。不過,據學者考據,此件技藝高超的作品可能是宋代畫院名家所代筆,未必是趙佶親手摹寫的。見《庚子銷夏錄》,《墨緣匯觀》,《石渠寶笈續編》諸書著錄。

《虢國夫人遊春圖》明末書畫鑑藏家王鵬衝、清初藏書家梁清標曾鑑藏過,卷末有明末清初書畫家王鐸題跋。

清乾隆年間,乾隆皇帝因愛好書畫,在位期間不遺餘力將全國珍品收藏到清宮內府。

清朝滅亡後,末代皇帝溥儀雖退位,但仍按退位優待條件居住在故宮原住所。溥儀擔心北洋軍閥終將無視先約將其趕出,為生計考慮,與弟弟溥傑將一批書畫盜運出宮,後於1925年移居天津,1931年又被挾持至長春,1945年偽滿洲國滅亡後,溥儀隨身攜帶小部分書畫,希望經瀋陽前往日本,被逮捕入獄,隨身書畫被繳獲,儲存到銀行。

1948年,這批書畫從銀行撥交給當時的東北文物管理委員會,後來轉交給東北博物館(今遼寧省博物館)。其中就有《虢國夫人遊春圖》宋摹本。

1950年春,時任東北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處研究室的研究員楊仁愷先生在當時的東北銀行庫房整理和鑑定一批古代字畫,發現了這幅畫的價值。

相關詩詞

集靈臺·其二

〔唐〕張祜

虢國夫人承主恩,平明騎馬入宮門。

卻嫌脂粉汙顏色,淡掃峨眉朝至尊。

麗人行

〔唐代〕杜甫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

頭上何所有?翠微匎葉垂鬢唇。

背後何所見?珠壓腰衱穩稱身。

就中雲幕椒房親,賜名大國虢與秦。

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

犀箸厭飫久未下,鸞刀縷切空紛綸。

黃門飛鞚不動塵,御廚絡繹送八珍。

簫鼓哀吟感鬼神,賓從雜遝實要津。

後來鞍馬何逡巡,當軒下馬入錦茵。

楊花雪落覆白蘋,青鳥飛去銜紅巾。

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

標簽: 虢國  夫人  騎馬  高髻  帷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