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三首詩領略王陽明的人生智慧,讀懂他的一生,學會為人處世的技巧

作者:由 賞詩詞品歷史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22-01-05

公眾號

【賞詩詞品歷史】

,歡迎關注,領取更多驚喜福利!

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王陽明是一個不太陌生的名字,因為他的智慧、他的學說以及他的人生經歷時至今日還在影響著千千萬萬的人。

1905年,號稱日本軍神的東鄉平八郎率領軍隊取得對俄海戰大捷,回到國內之時天皇親自為他接風洗塵,大擺慶功宴席。

就在觥籌交錯之間,東鄉平八郎拿出了一塊隨身攜帶的腰牌,緩緩站起並將腰牌舉過頭頂,這塊腰牌上寫著七個字:一生俯首拜陽明。

1917年,一位名叫蔣志清的年輕人正在趕路,他坐在車內覺得前途渺茫,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方向究竟在何處。當他無意中看到“陽明格言”,頓時豁然開朗,隨即改名為“中正”。

王陽明究竟有何種魔力,能夠跨越百年時光讓無數英雄豪傑心生敬畏、爭相學習?

其實幼年時期的王陽明不僅不是神童,甚至都談不上天資聰穎,他到了四歲都還不會說話。儘管出身書香門第,可是不會說話的王陽明還是愁壞了家人,直到一個和尚的到來才改變了這一切。

王陽明原本叫王雲,有一天他和幾個小夥伴在屋外玩耍,一個氣質不俗的和尚走到他們面前,摸著王雲的頭說:“好個孩子,可惜道破啊。”

當王雲的父親王華知道此事之後,立即將王雲的名字改為了“王守仁”,號陽明子。說來也怪,幾天之後王陽明就能夠慢慢開口說話了。

後來王華高中狀元,被皇帝留在京城委以重任。王陽明和祖父王倫一同被接到京城居住,可是經過鎮江金山寺之時卻遇到了一件趣事。

因為聽說是狀元郎的家人來了,所以一幫文人便設宴款待他們。席間大家都想見識一下王倫的才學,可是王倫左思右想、支支吾吾怎麼也吟不出一首詩來。

就在極為尷尬之際,年僅11歲的王陽明站了出來,氣宇軒昂的吟誦出了下面這首詩:

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

醉倚妙高臺上月,玉簫吹徹洞龍眠。

在場的人全都驚訝不已,可是隨即又有人質疑王陽明是不是早就寫好了現在才說出來的,所以就讓他再以月色為題寫一首詩。

年紀輕輕的王陽明鎮定自若,又不假思索地吟誦出了一首妙詩: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小月更闊。

王陽明的才華自此開始顯露,大家也紛紛為之折服。他在京城接受教育時立志要成為聖賢,老師和家人都批評他狂妄自大。

在他15歲的時候,跟隨王華遊覽關外,等到回來的時候王陽明寫了一份《平安策》,說自己願意為國除賊,蕩平關外。王華認為自己的兒子愚昧無知、狂妄之極,所以將他的平安策撕得粉碎。

擔心自己的孩子步入歧途,王華在王陽明17歲那年為他說了一門親事,可是等到成親那天王陽明卻“失蹤”了。大家四處尋找,後來在一個道觀裡發現了王陽明。

原來前天王陽明四處散心,隨意走進這間道觀和裡面的道士聊天,非常投緣,所以忘記了事件,更是把自己要結婚的這件事情拋到了九霄雲外。

大家一傳十十傳百,王陽明這個名字越來越為人們所熟知,不少人都將他稱為“異人”。

後來王陽明拜當時的理學大家婁諒為師,並向他請教成為聖賢的方法,婁諒告訴他,想要成為聖賢就應該去學習朱熹的學說。

從此,王陽明回到老家,開始潛心研讀朱熹的《四書集註》等書籍。當時人們將朱熹作為僅次於孔子的第二聖人,將他的思想尊為“天下真理”,王陽明也不例外。

因此,當王陽明讀到“格物致知”之時,他決定對著院子裡的竹子來求取真知。他和朋友對著竹子苦思冥想了七天七夜,不僅沒有得到世間萬物的知識,反而因此一病不起。

等到病好之後,王陽明開始質疑朱熹的學說,也成就了一段“守仁格竹”的有趣故事。

後來,王陽明又悟出了“存天理,滅人慾”等重要思想。1505年,當朝皇帝荒淫無度,王陽明上書勸諫,得罪了大太監劉瑾,被貶貴州龍場驛。

不過王陽明卻因禍得福,雖然做了一名毫無實權的驛丞,但是卻成就了後來的諸多重要思想。曾經被王陽明參奏的當權太監劉瑾一心想要置他於死地,所以便派人一路追殺。

王陽明發現之後表現得非常冷靜,他將自己的衣服全部丟在了錢塘江邊,並寫下一首“絕筆詩”來表達自己的悲痛:

百年臣子悲何極,夜夜江濤泣子胥。

追殺王陽明的人以為他已經投江自盡,所以放棄了繼續追蹤,王陽明也逃過一劫。

到了貴州龍場驛,王陽明深居簡出,每天種菜除草,一個人睡在山洞裡面,慢慢的將所有的功名利祿都拋諸腦後了。

因為每晚都睡在石頭上,他睡的那個位置變得非常光滑。後來他悟到了人生真諦,在山洞裡放聲大笑,高喊:“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這也是有名的“龍場悟道”的故事。

因為王陽明自己的思想逐漸明確並形成體系,他開始四處講學,因為受眾越來越多,他的名聲也越來越大。後來被朝廷重新啟用,造福百姓。

他不僅屢破奇案、巧施妙計智擒山賊,而且率兵出征,平定叛亂,立下了汗馬功勞。一位才華橫溢、思想深邃的文人竟然也能夠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實在讓人歎服,也難怪古往今來那麼多英雄豪傑都將他視為學習的典範。

現在有很多號稱是王陽明著作的書籍出現,比如《知行合一》、《傳習錄》、《王陽明心學》等等,可是這些書籍要麼是晦澀難懂,要麼是經過現代人咀嚼翻譯之後的版本,所以在思想層次上還是會存在偏差。

​試想一下,別人咀嚼過的甘蔗還會甘甜有味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我們學習王陽明絕對非常有益,但是應該選對途徑,而從他的生平經歷中去感悟人生智慧就是一個很好的途徑。

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成為聖賢,所以讀一讀《王陽明傳》或許收穫會更大。我在讀的這本是梁啟超先生寫的,梁啟超也被稱為“南粵先賢”,所以算得上是大師研究大師,裡面的內容詳實而精彩,每一段故事都引人入勝,充滿智慧。

標簽: 王陽明  王華  所以  聖賢  龍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