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顏淵-2、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作者:由 司空塵星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22-02-19

顏淵-2、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譯文:仲弓問什麼是仁。孔子說:“出門好像去見貴賓,管理民眾好像去承擔重大祀典。自己所不想要的事物,就不要強加給別人。在邦國做事沒有抱怨,在卿大夫的封地做事也無抱怨。”仲弓說:“我冉雍雖然不聰敏,請讓我照這些話去做。”

冉雍也是德行突出的人,他來問仁。孔子的回答跟顏回的回答不一樣。顏回說了一個籠統抽象的概念,克己復禮,而回答冉雍則要具體的多。

出門好像去見貴賓,管理民眾好像去承擔重大祀典。這是“禮”,是忠、敬。君使臣以禮,臣使民同樣以禮。怎麼樣的禮,把對方放到足夠尊敬的位置,即使去見比你地位低的人,即使管理普通百姓。這是對人的尊重,也充分尊重了地位高低各色人的個體存在。是敬,是誠。這是一種極致的“克己”,剋制自己的傲慢之心,懈怠之心。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恕”,忠恕之道的“恕”,掌握這個,對於仁就掌握了一半,有同理心,能時時刻刻站在別人角度看待問題,而且能做到正反兩方面看問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可以說是倫理學上一條最普通的定理,適用於各個場合。所有的一切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都是“忠恕之道”。《里仁篇-15》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比如排隊,看到別人插隊很難受,那麼自己就不要插隊,即使自己沒插隊情況下導致自己的利益受損,先做好自己的。比如父母冤枉了你,你很委屈,那你就不要冤枉你的孩子,問清楚緣由,等等等等。

在邦無怨,在家無怨。這是不怨恨別人的心,不怨恨是不管事情是否如意,不管自己是不是乾的多拿的少,還是乾的少拿的多,在何種情形下,做到不怨恨。在邦是指管理國家,在家是指管理卿大夫的家。無論是大還是小,自己首先做到不怨。心裡總是裝著明媚的陽光,來面對人生的凜冽寒風。還有的怨是自己做到仁了,別人不仁,於是自身的利益就受到了損害,這時候怨不怨?這是常見的現象,所以跟春秋諸侯談仁是緣木求魚,大家都談怎麼振興國家,談“利”,你來談仁,所以叫好不叫座。

敬、恕、不怨。這對冉雍說,可能是冉雍做的還不夠的地方。我們對照一下自己,做到了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