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高峰參雪巖 拖死屍是誰?禪修本質在於心死!O乃大菩薩現行 教導普天下大眾 早早放下我執早早地心死!

作者:由 爵士貓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18-11-23

拖死屍,揹負死屍行,是一個禪宗十分關鍵的話頭。此話頭,臨濟義玄設立也。

——————————————————————————-

[0501a15] 「大德!山僧如是所舉,皆是辨魔揀異,知其邪正。道流!寔情大難,佛法幽玄,解得可可地。山僧竟日與他說破,學者總不在意,千遍萬遍腳底踏過,黑沒焌地,無一箇形段,歷歷孤明。學人信不及,便向名句上生解,年登半百,秖管傍家負死屍行,簷卻簷子天下走,索草鞋錢有日在。「大德!山僧說向外無法。學人不會,便即向裡作解,便即倚壁坐,舌拄上顎,湛然不動,取此為是祖門佛法也。大錯,是爾若取不動清淨境為是,爾即認他無明為郎主。古人云:『湛湛黑暗深坑寔可怖畏。』此之是也。爾若認他動者是,一切草木皆解動,應可是道也。所以,動者是風大、不動者是地大,動與不動俱無自性。爾若向動處捉他,他向不動處立;爾若向不動處捉他,他向動處立。譬如潛泉魚鼓波而自躍。大德!動與不動是二種境,還是無依,道人用動、用不動。如諸方學人來,山僧此間作三種根器斷:如中下根器來,我便奪其境,而不除其法;或中上根器來,我便境法俱奪;如上上根器來,我便境法人俱不奪;如有出格見解人來,山僧此間便全體作用不歷根器。

[0501b08] 「大德!到這裡學人著力處不通風,石火電光即過了也。學人若眼定動,即沒交涉,擬心即差,動念即乖。有人解者,不離目前。大德!爾簷缽囊屎簷子,傍家走求佛求法,即今與麼馳求底,爾還識渠麼?活撥撥地,秖是勿根株,擁不聚、撥不散,求著即轉遠、不求還在目前。靈音屬耳,若人不信,徒勞百年。

[0503a05] 「夫如至理之道,非諍論而求激揚,鏗鏘以摧外道,至於佛祖相承更無別意。設有言教,落在化儀三乘、五性、人天因果,如圓頓之教,又且不然,童子善財皆不求過。大德!莫錯用心,如大海不停死屍,秖麼擔卻擬天下走,自起見障以礙於心。日上無雲,麗天普照,眼中無翳、空裡無花。道流!爾欲得如法,但莫生疑,展則彌綸法界,收則絲髮不立,歷歷孤明未曾欠少。眼不見、耳不聞,喚作什麼物?古人云:『說似一物則不中。』爾但自家看,更有什麼。說亦無盡,各自著力。珍重。」

大正藏第 47 冊 No。 1985 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

————————————————————————————

[0528c21] 問靈衣不掛時如何。師曰。曹山孝滿。雲孝滿後如何。師曰。曹山[1]好顛酒。

[0528c23] 問承教有言。大海不宿死屍。如何是海。師曰。包含萬有。僧雲。為什麼不宿死屍。師曰。絕氣者不著。僧雲。既是包含萬有。為甚麼絕氣者不著。師曰。萬有非其功。絕氣有其德。僧雲。向上還有事也無。師曰。道有道無即得。爭奈龍王按劍何。

0529a04] 僧問。世間甚麼物最貴。師曰。死貓兒頭最貴。僧雲。為甚麼死貓兒頭最貴。師曰。無人著價。

[0529a19] 僧問。古德道。盡大地惟有此人。未審是甚麼人。師曰。不可有第二月也。僧雲。如何是第二月。師曰。也要老兄定當。僧雲。作麼生是第一月。師曰險。

[0529b14] 僧問。常在生死海中沉沒者是甚麼人。師曰。第二月。僧雲。還求出離也無。師曰。也求出離。只是無路。僧雲。出離什麼人接得伊。師曰。擔鐵枷者。

[0529b25] 僧問香嚴。如何是道。香嚴曰。枯木裡龍吟。僧雲。如何是道中人。香嚴曰。髑髏裡眼睛。僧不領。乃問石霜。如何是枯木裡龍吟。石霜曰。猶帶喜在。僧雲。如何是髑髏裡眼睛。石霜曰。猶帶識在。又不領。乃舉似師。師曰。石霜老聲聞作這裡見解。因示頌曰。枯木龍吟真見道。髑髏無識眼初明。喜識盡時訊息盡。當人那辨濁中清。僧遂又問師。如何是枯木裡龍吟。師曰。血脈不斷。雲如何是髑髏裡眼睛。師曰。乾不盡。雲未審還有得聞者麼。師曰。盡大地人未有一人不聞。雲未審枯木裡龍吟是何章句。師曰。不知是何章句。聞者皆喪。

[0529c08] 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填溝塞壑。

大正藏第 47 冊 No。 1987A 撫州曹山元證禪師語錄

撫州曹山元證禪師語錄

遠孫沙門慧印校訂

師諱本寂。泉州莆田黃氏子。少業儒。年十九往福州靈石出家。二十五登戒。尋謁洞山。山問。闍黎名甚麼。師曰本寂。山曰。向上更道。師曰不道。山曰為什麼不道。師曰。不名本寂。山深器之。自此入室。盤桓數載。乃辭去。山遂密授洞山宗旨。復問曰。子向甚麼處去。師曰。不變異處去。山曰。不變異處豈有去耶。師曰。去亦不變異。遂往曹谿禮祖塔回吉水。眾嚮師名。乃請開法。師志慕六祖。遂名山為曹。尋值賊亂。乃之宜黃。有信士王若一。捨何王觀。請師住持。師更何王為荷玉。由是法席大興。學者雲萃。洞山之宗至師為盛。

——————————————————————-

[0584c29] 師為沙彌時,有僧問石霜:「如何是祖師西來意?」石霜雲:「如人在千尺井中不假寸繩出得,此人即答汝西來意。」僧雲:「近日湖南暢和尚出世,亦為人東語西話。」石霜喚沙彌:「拽出這死屍著。」師後問耽源:「如何出得井中人?」耽源雲:「咄。痴漢!誰在井中?」師往問偽山,偽山召慧寂,師應諾。偽山雲:「出也。」師住後常舉前話謂眾雲:「我在耽源處得名,偽山處得地。」

[0585c01] 師參古堤和尚,古堤雲:「去,汝無佛性。」師叉手近前三步應諾。古堤笑雲:「子!甚麼處得此三昧來?」師雲:「我從耽源處得名,溈山處得地。」古堤雲:「莫是溈山的子麼?」師雲:「世諦即不無,佛法即不敢。」師卻問:「和尚從甚處得此三昧?」古堤雲:「我從章敬處得此三昧。」師嘆雲:「不可思議,來者難為湊泊。」

[0585c08] 師到虔州處微,處微問雲:「汝名甚麼?」師雲:「慧寂。」處微雲:「那箇是慧?那箇是寂?」師雲:「祇在目前。」處微雲:「猶有前後在。」師雲:「前後且置,和尚見箇甚麼?」處微雲:「吃茶去。」

大正藏第 47 冊 No。 1990 袁州仰山慧寂禪師語錄

仰山慧寂禪師

慧寂(840~916,一說804~890),唐末五代僧。與偽山靈右同為偽仰宗之祖。因居仰山,故世稱仰山慧寂,或仰山禪師。韶州須昌(廣東曲江)人,俗姓葉。年少時,有意出家而父母不許,後自斷二指以誓求法之心,遂依南華寺通禪師剃染。未受具即遊歷諸方。初謁耽源,得悟玄旨;繼參偽山靈右,師事十五年,承嗣其法。後領眾住王莽山,以化機不契,遷居仰山,宣揚偽山之法,學徒雲集,蔚成偽仰宗。

————————————————————————-

[0688c13] 舉。鼓山示眾雲。若論此事。如一口劍。時有僧問。承和尚有言。若論此事。如一口劍。和尚是死屍。學人是死屍。如何是劍。山雲。拖出者死屍。僧應諾。歸衣缽下。打揲便行。山至晚問首座。問話僧在否。座雲。當時便去也。山雲。好與二十棒。師雲。諸方老宿總道。鼓山失卻一隻眼。殊不知。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然雖如此。若仔細點撿來。未免一時埋卻。

[0689c02] 舉。僧問大梅。如何是祖師西來意。梅雲。西來無意。僧舉到鹽官。雲一箇棺材兩箇死漢。玄沙聞舉雲。鹽官是作家。師雲。三箇也得。

[0690a14] 舉。夾山與定山。同行言話次。定山雲。生死中無佛則無生死。夾山雲。生死中有佛則不迷生死。互相不肯。同上大梅。相見了具說前事。夾山問。未審那箇親那箇疎。梅雲。一親一疎。山又問。那箇親。梅雲。且去明日來。夾山至來日又問。未審那箇親。梅雲。親者不問。問者不親。夾山住後雲。我當時在大梅失卻一隻眼。師雲。夾山畢竟不知換得一隻眼。大梅老漢當時聞舉。若以棒一時打出。豈止劃斷兩人葛藤。亦乃為天下宗匠。

大正藏第 47 冊 No。 1996 明覺禪師語錄

《明覺禪師語錄》,共六卷。宋代僧雪竇重顯(980~1052)撰,惟蓋竺等編。凡六卷。宋代僧雪竇重顯(980~1052)撰,惟蓋竺等編。又作雪竇明覺禪師語錄。收於大正藏第四十七冊。內容包括:卷一之蘇州洞庭翠峰禪寺、明州雪竇山資聖禪寺之上堂語、小參等;卷二之舉古、勘辯、歌頌等; [1] 卷三之拈古百則;卷四之瀑泉集,集有上堂示眾、真贊等;卷五、卷六之祖英集,系重顯之詩文集。

雪竇重顯(980~1052),宋代僧人,雲門宗第四祖。北宋遂州(四川遂寧市船山區)人。俗姓李,字隱之。家世豪富,以儒業傳世。幼受家學,而志存出世,乃以妙齡離俗入道,投益州普安院之仁詵出家。後隱於錢塘靈隱寺三年,乃出住蘇州之翠峰寺。次年轉徙明州雪竇山資聖寺,海眾雲集,大揚宗風,乃有云門宗中興之祖之稱。又以師久住雪竇山,後世多以“雪竇禪師”稱之。於皇祐四年入寂,世壽七十三。諡號“明覺大師”。遺有明覺禪師語錄六卷、碧巖集百則頌,及詩集瀑泉集行世。

——————————————————————————

不淨觀,對我執深厚的不起作用,比如久經戰場的武士,那會害怕屍體!

所以,禪修的本質就在於【心死】!

要知道O是大菩薩,現行!

就是當下以無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法門,教導普天下的大眾,早早放下我執!

早早地【心死】!

菩薩本就赤條條的來,赤條條的去,你還有啥放不下!

為何心不死!

莫要辜負大菩薩的獨特用心呀!

如何心死,南宋末年的高峰禪師,可謂【心死】,他在至元十六年(1279年),金朝降將張弘範指揮元軍在崖山消滅了南宋最後的抵抗勢力,陸秀夫揹著8歲的幼帝趙昺投海殉國,南宋滅亡。高峰原妙,登杭州天目西峰入張公洞,閉死關,洞窟寫了【死窟】二字,不越戶達十五年之久,他的心徹底的死了!

才真正的悟了宇宙生命意識空間的核心面目!

拖著死屍的是誰!

拖死屍是誰?

你的身體離開意識就是死屍。

而每天拖著這死屍的是誰呢?

眼識耳識鼻識身識意識乎?不是。心乎?

心在哪兒?到底是什麼每天拖著這死屍呢?

思慮這個問題,就叫參。直至參透,明白的那一天就是覺悟。

拖死屍者是誰?這是禪門有名的一句機鋒話頭,意思是我人不明自主,所行所思無非是在外相中打轉流轉,如同木偶機械的活動,總是出不了幕後那隻無形(或有形)的手的操控。

那麼這隻手是誰?是什麼?明白了是誰,也就懂得了擔當。

這才有今日的高峰禪法,流傳於世!

禪修之——拖著死屍行走天涯的是誰?!(一)

面對日愈病態的世界,人們無助、惶恐、積鬱、痙攣、絕裂而痛苦著,我與人們如同一對苦難的孿生姐妹,同樣深受其苦,在不斷的參禪中,漸近釋懷。

人之一生,有兩命,一命即是生命,就是你的身體。你的身體滅了,這個命就沒了。一命不是身體的,是心靈的,是智慧的慧命,此命與生死無關。倘若你真的懂得禪修,你就能找到此命。

在商品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人們不斷地為餵養難以餵飽的頭腦及慾望的身軀,如形屍走肉般遊移在俗世中,從而生活空虛,精神焦慮,極盡崩漏,面對心靈的重負,要加以重視,讓心靈得到淨化,不要一生去獲取那些都帶不走的東西而耗盡我們的能量,留一點點給自己,這就是你善待自己的充分表現。

——————————————————————————-

高峰和尚禪要

侍者持正錄

參學直翁居士洪喬祖編

開堂普說

[0702c23] 僧問。十方同聚會。箇箇學無為。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龐居士恁麼道。還有為人處也無。師雲有。進雲。畢竟在那一句。師雲。從頭將問來。進雲。如何是十方同聚會。師雲。龍蛇混雜。凡聖交參。進雲。如何是箇箇學無為。師雲。口吞佛祖。眼蓋乾坤。進雲。如何是選佛場。師雲。東西十萬。南北八千。進雲。如何是心空及第歸。師雲。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進雲。恁麼則言言見諦。句句朝宗。師雲。你甚處見得。僧喝。師雲。也是掉棒打月。進雲。此事且止。只如西峰今日。十方聚會。選佛場開。畢竟有何祥瑞。師雲。山河大地。永珍森羅。情與無情。悉皆成佛。進雲。既皆成佛。因甚學人不成佛。師雲。你若成佛。爭教大地成佛。進雲。畢竟學人過在甚麼處。師雲。湘之南潭之北。進雲。還許學人懺悔也無。師雲。禮拜著。僧才拜。師雲。獅子咬人。韓獹逐塊。師乃豎拂。召大眾雲。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憐悧漢。若向者裡見得。便見龐居士安身立命處。既見龐居士安身立命處。便見從上佛祖安身立命處。既見佛祖安身立命處。便見自己安身立命處。既見自己安身立命處。不妨曏者裡拗折拄杖。高掛缽囊。三條椽下。七尺單前。咬無米飯。飲不溼羮。伸腳打眠。逍遙度日。若是奴郎不辨。菽麥不分。抑不得已。按下雲頭。向虗空裡。書一本上大人。教諸人依㨾畫貓兒去也。

山僧昔年在雙徑歸堂。未及一月。忽於睡中。疑著萬法歸一。一歸何處。自此疑情頓發。廢寢忘餐。東西不辨。晝夜不分。開單展缽。痾屎放尿。至於一動一靜。一語一默。總只是箇一歸何處。更無絲毫異念。亦要起絲毫異念。了不可得。正如釘釘膠粘。撼搖不動。雖在稠人廣眾中。如無一人相似。從朝至暮。從暮至朝。澄澄湛湛。卓卓巍巍。純清絕點。一念萬年。境寂人忘。如痴如兀。不覺至第六日。隨眾在三塔諷經次。抬頭忽覩五祖演和尚真。驀然觸發日前仰山老和尚問拖死屍句子。直得虗空粉碎。大地平沉。物我俱忘。如鏡照鏡。百丈野狐。狗子佛性。青州布衫。女子出定話。從頭密舉。驗之無不了了。般若妙用。信不誣矣。前所看無字。將及三載。除二時粥飯。不曾上蒲團。困時亦不倚靠。雖則晝夜東行西行。常與昏散二魔。輥作一團。做盡伎倆。打屏不去。於者無字上。竟不曾有一餉間省力。成片自決之後。鞠其病源。別無他故。只為不在疑情上做工夫。一味只是舉。舉時即有。不舉便無。設要起疑。亦無下手處。設使下得手疑得去。只頃刻間。又未免被昏散打作兩橛。於是空費許多光陰。空吃許多生受。略無些子進趣。一歸何處。卻與無字不同。且是疑情易發。一舉便有。不待返覆思惟計較作意。才有疑情。稍稍成片。便無能為之心。既無能為之心。所思即忘。致使萬緣不息而自息。六窓不靜而自靜。不犯纖塵。頓入無心三昧。忽遇吃粥吃飯處。管取向缽盂邊摸著匙筯。不怕甕中走卻鼈。此是已驗之方。決不相賺。如有一句誑惑諸人。自招永墮拔舌犂耕。現前學般若菩薩。必要明此一段大事。不憚山高水闊。得得來見西峰。況兼各各然指然香。立戒立願。礪齒磨牙。辦鐵石志。既有如是操略。如是知見。切須莫負自己初心。莫負父母捨汝出家心。莫負新建僧堂檀信心。莫負國王大臣外護心。直下具大信去。直下無變異去。直下壁立萬仞去。直下依㨾 貓兒去。 來 去。 到結角羅紋處。心識路絕處。人法俱忘處。筆端下驀然突出箇活貓兒來。㘞。元來盡大地是箇選佛場。盡大地是箇自己。到者裡說甚龐居士。直饒三乘十地膽喪魂驚。碧眼黃頭容身無地。然雖如是。若要開鑿人天眼目。發揚佛祖宗猷。更須將自己與選佛場。鎔作一團。颺在百千萬億世界之外。轉身移步。向威音那邊更那邊打一遭。卻來吃西峰痛棒。大眾。既是和自己颺了。又將甚麼吃棒。忽有箇不顧性命底漢子。聞恁麼舉。出來掀倒禪床。喝散大眾。是則固是。要且西峰師子巖未肯點頭在。

================================

高峰參雪巖。方問訊。即打出。閉門。

再往。令看一話頭。

忽一日問誰與你拖這死屍來。聲未絕。即打。

不知幾。偶憶一歸何處話。疑情頓發。三晝夜目不交睫。抬頭覩演祖真讚雲。百年三萬六千日。反覆元來是遮漢。打破拖死屍疑。

見欽問誰拖死屍到這裡。便喝。

欽拈棒。把住雲。今日打某甲不得。

欽曰。為甚打不得。拂袖便出。

一日欽問。日間浩浩時作得主麼。答作得主。

問睡夢中作得主麼。答作得主。

又云。正睡著無夢想見聞。主在甚處。無語。

欽囑曰。從今日去。也不要你學佛學法。但飢吃飯。困打眠。才覺來。卻抖擻精神。我這一覺。主公畢竟在甚處安身立命。

自誓雲。 一生做箇痴獃漢。決要這一著子明白。

越五載。同宿友枕墮地作聲。大悟。

語學人曰。今負一知半解不能了徹者。

病在甚處。只為坐在不疑之地。被參徒下一喝。不能辨邪正。

蓋從前得處莽鹵也。直須參到大徹田地。

明得差別智。方能勘辨人。殺活人。此吃折腳鐺飯底工夫做到。如二人同時下喝。那有眼。那無眼。那箇深。那箇淺。還辨得出麼

又如雪巖已得動相不生。了知永珍森羅皆妙明性流出。而無夢想處。打成兩橛。

若非肯自刻苦。那有觸著古柏徹底打併時節。

雪巖是過來人。便將此藥頭炙高峰之病。

蓋無夢想見聞之際。是昏悶地位。明瞭意識不行。全沒撈摸處。

不獨雪巖高峰二尊宿透不去。大約盡未來際禪客。或得見聞覺知光影者。於此總必打成兩橛。

其無志氣者。或強作血脈不斷消解。或強謂誰求相見理會。更不求通徹打併。此是古今學人通病。

若高峰以先得元來遮漢見地。已透拖死屍主。更不 此一生做獃漢。那得有五載後枕子落地徹悟因緣。寄語來哲。須知未透此關。總是有夢有想時夾雜昭靈業識。非真白淨主公也。

——————-

昔偽山問香巖曰。聞汝在先師處。問一答十。父母未生前道一句來。而香巖不能答。死心勘山谷雲。死了燒了向甚麼處相見。而山谷於此茫然。

高峰於百年三萬六千日。反覆元來是這漢。領得拖死屍的。及至問無夢想主公。蚊子上鐵牛。竟無下嘴處。是知高峰。若不得雪巖追搜。焉有枕子徹悟境界。殷鑑不遠。

悟門了當。徹見聖凡不二。迷悟不二。生死涅槃不二。有情無情不二。盡虗空徧法界。十方三世諸佛。於此安住。盡虗空徧法界。三乘六道。乃至細大蠢動含靈。於此安住。我自無始輪迴。至盡未來際。生生死死。亦於此安住。不特有情於此安住。即十方三世微塵國土。無情依報。億兆品類。亦莫不於此安住。天然具足。更無剩欠。尚有何事不了。須修造修補。畫蛇添足耶。中峰雲。住地無明。即是諸佛不動智。我不知習氣為何物。乃欲以佛知見治之。良以眾生無始既全圓覺成無明。今日開悟便全無明成圓覺。覰到本地風光。誠然如是。然在天台教中。謂之素身佛。判六即中。祇是理即佛。全無莊嚴。天龍之所忽劣。縱令開悟。亦但是名字即佛。正須由名字。而觀行。而相似。而分證。上至究竟。斯為到家。至禪門中。極重此理即。一念印契。立地成佛。然眾生無始結習。輕重不等。應須消盡。

悟心之人。自解作活計。翻轉本體作工夫。終日使得十二辰。是之為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其間多生調熟。不離當生。便證聖位。六祖曰。終身不退者定入聖位。大珠雲。頓悟人。不離此生。即得解脫。即修時。即入佛位修。頓悟者。不離此生。即超三界。又云。如此功業。由行為本。若不降心而入。取證無有是處。自誑誑他。彼此俱墜。努力努力。然禪宗下客。但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在天台教中亦云。人解不同。有言頓悟即佛。無復位次之殊。又有師言。頓悟初心。即究竟圓極寂滅真如。有何位次。然平等法界。尚不論悟不悟。孰辨淺深。既得論悟不悟。何妨論於淺深。乃至雖平等法界無說無示。而菩薩行位終是炳然。宗鏡錄問。一心成佛之道。還假歷地位修證否。答此無住真心。實不可修。不可證。不可得。非取果故。不可證。非著法故。不可得。非作法故。不可修。若論地位。即在世諦行門。亦不失理。以無位中。論其位次。不可起決定有無之執。經明十地差別。如空中鳥跡。若圓融門。寂滅真如。有何次第。若行布門。對治習氣。昇進非無。若得直下無心。量出虗空之外。何用更歷階梯。如未頓合無心。一念有異者。直須以佛知見治之。究竟圓融佛果。以是知宗門下客。斷不可偏執一見。掃除位次。甘墮籠統之病也。惟宗門人。水到渠成。超證十地等妙。有不期然而然之理。

宗範捲上

【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65 冊 No。 1283 宗範

————————————————————————————————————————

不淨觀,佛教禪觀修持的重要方法。五停心觀(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唸佛觀、數息觀)之一;不淨觀與數息觀,合稱二甘露門;此外,觀身不淨,也是四念處之一。不淨觀透過觀想自身和他人身體的種種汙穢不淨現象,消除自身對慾望的貪戀,是對治貪慾的關鍵方法,佛教禪觀修持的重要法門。

佛教認為,修持禪觀,獲得解脫,必須首先斷除貪淫,否則不能得到成就。鳩摩羅什所譯《思惟略要法》指出:“貪慾、嗔恚、愚痴,是眾生之大病。愛身著欲,則生嗔恚。顛倒所惑,即是愚痴。愚痴所覆,故內身外身愛著浮相。習之來久,染心難遣。欲除貪慾,當觀不淨。嗔恚由外,既爾可制。如人破竹,初節為難。既制貪慾,餘二自伏。不淨觀者,知此身生於不淨,處在胞胎,還從不淨中出。薄皮之內,純是不淨。外有四大,變為飲食,充實其內。諦心觀察,從足至發,從發至足,皮囊之裡,無一淨者。腦膜涕唾膿血屎尿等,略說則三十六,廣說則無量。”

現代的X光片,可謂不淨觀的最好描述

高峰參雪巖 拖死屍是誰?禪修本質在於心死!O乃大菩薩現行 教導普天下大眾 早早放下我執早早地心死!

高峰參雪巖 拖死屍是誰?禪修本質在於心死!O乃大菩薩現行 教導普天下大眾 早早放下我執早早地心死!

高峰參雪巖 拖死屍是誰?禪修本質在於心死!O乃大菩薩現行 教導普天下大眾 早早放下我執早早地心死!

高峰參雪巖 拖死屍是誰?禪修本質在於心死!O乃大菩薩現行 教導普天下大眾 早早放下我執早早地心死!

高峰參雪巖 拖死屍是誰?禪修本質在於心死!O乃大菩薩現行 教導普天下大眾 早早放下我執早早地心死!

高峰參雪巖 拖死屍是誰?禪修本質在於心死!O乃大菩薩現行 教導普天下大眾 早早放下我執早早地心死!

高峰參雪巖 拖死屍是誰?禪修本質在於心死!O乃大菩薩現行 教導普天下大眾 早早放下我執早早地心死!

《禪法要解經》:“不淨有兩種,一者惡厭不淨,二者非惡厭不淨。何以故?眾生有六種欲:一者著色,二者著形容,三者著威儀,四者著言聲,五者著細滑,六者著人相。著五種欲者,令觀惡厭不淨。著人相者,令觀白骨人相。又觀死屍,若壞若不壞。觀不壞者斷二種欲,威儀、言聲;觀已壞,悉斷六種欲。習不淨,有二種:一者,觀死屍臭爛不淨,我身不淨亦復如是。如是觀已,心生惡厭。取是相已,至閒靜處,若樹下,若空舍,以所取相,自觀不淨。處處遍察,繫心身中,不令外出。若心馳散,還攝緣中。二者,雖眼不見,從師受法,意想分別,自觀身中三十六物,不淨充滿。發毛爪齒、涕淚涎唾、汗垢肪、皮膜肌肉、筋脈髓腦、心肝脾腎、肺胃腸肚、胞膽痰癊、生髒膿血、屎尿諸蟲,如是等種種不淨,聚假名為身。自觀如是。所著外身,亦如是觀。

《清淨道論》中指出,屍體和生人的身體是同樣不淨的。但是,生人的身體被其外部的裝飾所遮蔽,所以常人並不習慣認識到它的不淨相。

除人體多處組織和器官儲存涕、汗、尿、便等解剖常識外,以現科學技術水平,還確認人體體表和體記憶體在大量微生物及其排洩物,也符合佛教典籍的認識。《坐禪三昧經》說:“人心狂惑,為顛倒所覆,非淨計淨。若倒心破,便得實相法觀。便知不淨,虛誑不真”,又說“複次心著色時謂以為淨。愛著心息即知不淨。”

修持不淨觀,對身體的厭惡感切實升起後,可以轉換修持白骨觀,或進入初禪。如《思惟略要法》中說:“常念不淨三十六物,如實分別,內身如此,外身不異,若心不住,制之令還,專念不淨。心住相者身體柔軟,漸得快樂。心故不住,當自訶心:從無數劫來,常隨汝故,更歷三惡道中苦毒萬端,從今日去,我當伏汝,汝且隨我。還系其心,令得成就。若極厭惡其身,當進白骨觀,亦可入初禪,行者志求大乘者,命終隨意生諸佛前,不爾必至兜率天上,得見彌勒。”

參照《清淨道論》中文譯本,修持不淨觀,能夠獲得初禪。《清淨道論》指出:由於膨脹相顯示其屍體的壞形,故適合於貪外形的人。由於青瘀相顯示其壞色的面板,故適合於貪身色的人。由於膿爛相顯示其與身色連絡的惡臭的狀態,故適合貪於由花香等的裝飾而生的身香的人。由於斷壞相顯示其中間的孔隙,故適合貪於身體堅厚的人。由於食殘相顯示有肉的豐滿部分的破壞,故適宜貪於乳房等身體的肉的部分的人。由於散亂相顯示四肢五體的散亂,故適宜貪於四肢五體的玩弄之美的人。由於斬斫離散相顯示其整個身體的破壞變易,故適宜貪於身體完整的人。由於血塗相顯示血的塗抹的厭惡狀態,故適宜貪於裝飾成美麗的人。由於蟲聚相顯示出附著於軀體的無數蛆蟲,故適宜貪於身為我所有的人。由於骸骨相顯示身體骨骼的厭惡狀態,故適宜於貪著完整的牙齒的人。

——————————————————————-

要知道O是大菩薩,現行!

以無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法門,教導普天下的大眾,早早放下我執!

高峰原妙禪師語錄

上堂。萬法歸一。一歸何處。乃顧視左右下座。

上堂。盡十方世界。是個缽盂。汝等諸人吃粥吃飯。也在裡許。屙屎放尿。也在裡許。行住坐臥。乃至一動一靜。總在裡許。若也識得。達磨大師。只與你做得個洗腳奴子。若也不識。二時粥飯。將甚麼吃。參。

你我他,菩薩本就赤條條的來,赤條條的去,你還有啥放不下!

參!參!參!

————————————————————-

高峰原妙(1238~1295),南宋臨濟宗楊岐派破庵派僧,蘇州吳江人;俗姓徐,字高峰。十五歲出家,十七歲受具足戒,十八歲修學天台教義。 鹹淳二年(1266),隱龍鬚寺,後再遷武康雙髻寺。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登杭州天目西峰入張公洞,閉死關,不越戶達十五年之久,後學徒雲集,參請不絕,僧俗隨其受戒者數萬人, 諡號“普明廣濟禪師”,門下有中峰明本、斷崖了義、大覺祖雍、空中以假等人,世稱高峰和尚,有《高峰妙禪師語錄》一卷、《高峰和尚禪要》一卷行世。

至元十六年(1279年),金朝降將張弘範指揮元軍在崖山消滅了南宋最後的抵抗勢力,陸秀夫揹著8歲的幼帝趙昺投海殉國,南宋滅亡。

高峰原妙,登杭州天目西峰入張公洞,閉死關,不越戶達十五年之久,他的心徹底的死了!這才有今日的高峰禪法,流傳於世!

————————————————————

鹹淳二年(1266)

宋趙葵死(1186-)。葵字南仲,號信庵,衡山(今屬湖南)人。蒙古立制國用使司,以阿合馬為使。詔省、院、臺、部、宣慰司、廉訪司及部府幕官之長均用蒙古、色目人。蒙古汪惟正遣將襲破宋開州(今四川開縣)。海都(窩闊臺之孫)在封地(塞外嶺北的葉密立河畔)舉兵叛。

開州爭奪戰

忽必烈即位後,在東川為蒙古效力的南宋降將楊大淵為了實現“取蜀必先據夔”的計劃,決定繞過合州(今四川合川)釣魚城,開闢由青居(今四川南充南)橫渡渠江,取道達、開二州,進據夔州(今四川奉節)的路線。為了消除渠江沿線南宋山城的干擾,蒙軍採取了築城制城的戰術,先後在達、開之間築就蟠龍城、虎嘯城(今四川廣安東北),攻克大良城(今廣安東北),迫降得漢城(今四川巴中西),向夔、達間的重鎮開州城(今四川開縣)推進。鹹淳二年(1266)、蒙古至元三年十月,蒙將李木波、王福攻破開州城,留王福戍守。十二月,宋合州知州張珏領兵收復大良城後,集各路軍將圍困開州。次年春,史樞奉命領兵入援,四川行省也派楊大淵侄楊文安援助。在切斷宋軍糧道的戰鬥中,楊文安受傷慘敗,退據蟠龍城。二月,開州為南宋收復。楊大淵據夔取蜀的計劃未能實現。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

至元十二年(1274年)二月,賈似道被迫督諸路精兵,抵禦元軍。這時,他仍企圖奉幣稱臣議和,被伯顏拒絕,只好在池州下游丁家洲勉強與元軍會戰。因宋軍內部不和,一觸即潰。同年秋,伯顏從建康(江蘇南京)、鎮江一線分兵三道趨宋都臨安(浙江杭州)。至元十三年正月,宋幼帝上趙㬎表降元。 [43-44]

之後,南宋大臣文天祥與張世傑、陸秀夫等在東南沿海繼續頑抗,擁立益王趙昰為帝。趙昰死後,又擁立衛王趙昺,繼續抗戰。至元十五年(1278年),文天祥兵敗被俘,被囚於大都三年之久,拒絕了元朝的招安,後從容就義。

至元十六年(1279年),金朝降將張弘範指揮元軍在崖山消滅了南宋最後的抵抗勢力,陸秀夫揹著8歲的幼帝趙昺投海殉國,南宋滅亡。

——————————————————-

高峰禪師,一輩子就生活在南宋末年,元代初年,可謂是見多了人的生命的不值錢,人對人的殺戮與殘暴,終於大師徹底證悟,成為影響中國元明清的最重要的大思想家。

兄弟呀,菩薩本就赤條條的來,赤條條的去,你還有啥放不下!

你還是沒讀懂呀!

作為個體的你我,只有修行自己意識空間為唯一任務,如果修成大圓鏡智,得以成為宇宙生命意識空間的核心的一份子,那才具有強大的能量場,比現實大GG的100萬億的紙上富貴,豈不更加實在!

要聽你勸導,是啊,赤條條開去,就是魯迅,也消失無痕了。聽你勸導,沒錯。還是要心情愉悅才好。

菩薩本就赤條條的來,赤條條的去,你還有啥放不下!

這樣才可以內心真正的解脫,喜悅呀!

——————————————————————————

佛道修行,關鍵在於對自己色身是一【臭皮囊】的認知。所謂的禪修的起點也,觀身不淨。只有透過色身是一【臭皮囊】的認知,才可逐漸的建立佛法正見,逐漸脫離生死的執著,達到【心死】的意識空間狀態,才會體證【佛法甚深,常寂滅相故】「諸佛無所從來,我亦無所去。」「三界所有,皆心所作。」

【以心見佛,以心作佛;心即是佛,心即我身;心不自知,亦不自見。】

————————————————————————————————————————

[0274c09] 問曰:

[0274c09] 佛畢竟斷眾生相、吾我相,具足空法相,何以故以相莊嚴,如取相者法?

[0274c10] 答曰:

[0274c11] 若佛[14]但以妙法莊嚴其心,身無相好者,或有可度眾生,心生輕慢,謂佛身相不具,不能一心樂受佛法。譬如以不淨器盛諸美食,人所不喜;如臭皮囊盛諸寶物,取者不樂。以是故,佛以三十二相莊嚴其身。

[0274c20] 複次,佛法甚深,常寂滅相故,狂愚眾生不信不受,謂身滅盡,無所一取。以是故,佛以廣長舌、梵音聲、身放大光,為種種因緣、譬喻說上妙法;眾生見佛身相威德,又聞音聲,皆歡喜信樂。

[0276b07] 聞佛所說,心大歡喜;從三昧起,作是念言:「佛從何所來?我身亦不去。」即時便知:「諸佛無所從來,我亦無所去。」復作是念:「三界所有,皆心所作。」何以故?隨心所念,悉皆得見。以心見佛,以心作佛;心即是佛,心即我身;心不自知,亦不自見。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九

——————————————————————-

佛學大德對於色身是一【臭皮囊】的認知,可謂廣泛、深刻呀。

——————————————————————————————

[0619b16] 宣石橋長老念畢。舉火燒著。舍利如雨。眾僧拾骨。寧棘庵與濟公起骨道。大眾聽著。

[0619b18] 天台散聖無人識。臥柳眠花諮飄逸。如今脫卻臭皮囊。無位真人赤骨[9]律。濟書記。記得記得。平生不露鋒鋩。末後尾巴露出。

[0619b21] 咦這箇雪骨起風雲一笑出門橫玉笛。

[0619b22] 念罷。沉萬法捧了骨頭。寧長老道。貧僧一發與他送骨入塔。道大眾聽著。

[0619b24] 冷泉參透瞎堂禪。到處逢人誇唧 。胸藏萬卷書。筆掃三千首。放憨在短巷長街。說法向茶前酒後。火燒舍利靈牙。何啻八斛四鬥。不撒向月底波心。不殯在山腰谷口。今朝率堵以成。且要還他窠臼。

卍新續藏第 69 冊 No。 1361 濟顛道濟禪師語錄

——————————————————————————————-

皮囊歌(寓河南公署作)

[0213b17] 臭皮囊。不久長。人生切莫逞豪強。為王為宰為民卒。一旦無常夢一場。勘破了。罷思量。各循造化過時光。乾坤中有能仁旨。解使時人出苦殃。且問著。是何旨。畢竟要從何所取。智者深知是妙心。此心靈妙無堪比。不蓋天。不擎地。永珍森羅何足計。浩蕩虗玄古及今。誰雲生死並來去。大丈夫。宜立志。不悟此心都不是。想起輪 實可哀。切須入道當 避。這避方。快自覔。一念無生都解釋。突出真常大涅槃。圓明寂照凝天地。雖然見得的明明。亦要遇人末後句。末後句。若何為。我佛拈花示眾時。人天百萬渾無措。迦葉微微笑逗機。三千七百今猶古。俱要通方向上歸。這般事。絕語言。到家全不涉因緣。空生枉在巖中坐。鶖子徒存日百篇。使不得。智與能。三藏玄談我未曾。一念如如無上道。九流三教豈能臻。論乎如。即有無。有非永珍諸幻有。無非虗無斷滅無。會得有無之方便。窮年相伴古毗盧。超三界。出迷途。不用從前諸範模。解向異中提異類。隨流順逆自危孤。僧不著。俗何拘。盡世能為弗遇渠。壁立千尋難近傍。交馳捧喝是何如。言有骨。用無為。萬別千差自應時。不持不犯無拘束。殺佛焚經破網疑。大手段。方敢縱。不得別傳非釋種。破沙盆內入傳燈。大好山中醒世夢。醒悟後。似非曾。何殊萬死及千生。祇因不契無生理。所以生生起愛憎。愛憎盡。祇一靈。洞然明白是何人。這般極則言難會。笑殺南無觀世音。

卍新續藏第 72 冊 No。 1432 無明慧經禪師語錄

慧經禪師(1548-1618),號無明,是江西崇仁縣人,系曹洞宗壽昌系的開創者。慧經禪師非常崇尚農禪,自覺效法百丈懷海,努力恢復晚唐的農禪模式。他在江西振興農禪,主要藉助農禪擴大叢林規模,其貫徹的農禪制度非常徹底,表現之一,就是拒絕接受官僚王公的佈施,主張保持禪林的純潔性。在禪法上,慧經禪師也是看話禪的踐行者。慧經說:

參學之士,道眼未明,但當看個話頭……如是最是省力,不須唸經,不須拜佛,不須坐禪,不須行腳,不須學文字,不須求講解,不須評公案,不須受皈戒,不須苦行,不須安閒,於一切處,只見有話頭明白,不見於一切處。

慧經禪師這裡所講的看“話頭”,也是明末的潮流。他的特點是針對性強,目的是用以取代講習評唱。而看話頭的方法也沒有定式,禪者只要注意力集中於某個話頭上,令心力不要旁涉就足夠了。這樣,看話禪就被簡化了,同勞動的結合也更容易密切了。值得一提的是,慧經禪師的弟子元謐(1579-1649)一直追隨其師,接受了慧經的禪學傳統,重視參究話頭,繼慧經住持壽昌寺二十餘年,對擴大叢林建設多有貢獻。

————————————————————————-

[0392c17] 六旬誕日上堂。僧問。香雲飄緲。長瞻不老之春。龍象班齊。仰祝無疆之壽。敢問。如何是無疆之壽。師雲。文殊算不清。進雲。盡力搜尋不得時如何。師雲。逼塞虗空。進雲。滿盤托出時如何。師雲。千手摸不著。進雲。承師有言。隨家豐儉。作用不同。故有五宗之別。不落五宗一句又作麼生。師雲。虗空為汝說。進雲。如何是直捷門風。師雲。一棒一條血。進雲。如何是綿密門風。師雲。金針不許知。進雲。如何是暗合門風。師雲。如空合空。進雲。如何是平實門風。師雲。吃茶吃飯。進雲。如何是險峻門風。師雲。鐵壁千尋。又僧問。今日誕生。不問降尊示劣。謾言倒嶽傾湫。雲門道。一棒打殺與狗子吃。意旨如何。師雲。祇扶得一半。進雲。假如今日雲門來。又作麼生相見。師雲啊㖿。進雲。此去還有向上事也無。師雲。石人眼裡不栽花。僧禮歸眾。師乃雲。六十年前今日生。六十年後今日說。軒轅花甲轉如環。好似掏中一片雪。諸公把住太虗空。特來為我慶時節。可憐負著臭皮囊。刻刻生兮刻刻滅。生是生滅是滅。蘇秦枉掉三寸舌。生非生滅非滅。孫臏出門腳遭刖。縱到生滅不相干。李白江頭手捉月。豎拂子云。是生是滅。是非生是非滅。是相干是不相干。喝一喝雲。為汝諸人注破了也。會麼。假饒如此會得。要見真寂。尚少一隻眼在。下座。

卍新續藏第 72 冊 No。 1437 永覺元賢禪師廣錄

明末清初之際,元賢住福州(福建)鼓山湧泉寺,大揚曹洞宗之禪風,力倡真參實悟,深誡知解雜毒,主張學道者應博參遠訪,反對當時閉關之風,力斥在家二眾濫受三衣。其禪學一反當時流行學偈頌、學答話及上堂、小參等徒具形式之風,遂自標為鼓山禪。主張調和禪淨與儒釋,併力圖調和禪宗內部及臨濟、曹洞兩派間之對峙,且提倡師法百丈修持與勞動並行之精神。

鼓山禪法系之傳承為:永覺元賢、為霖道霈、惟靜道安、恆濤大心、圓玉興五、象先法印、淡然法文、堂敏法澹、遍照興隆,傳續至清代末年。與江西博山能仁寺無異元來所創之博山系,及以江蘇焦山定慧寺為中心之焦山系,皆屬曹洞宗之支派

元賢視世法與佛法為一體,認為:法運的衰頹來自於世運的坎坷,於是致力於人心的轉化、風俗的改變,希望透過人心整體的轉變以改變世風、扭轉世運;在世運隆盛之際,法運自然也就興盛了。佛教在元賢處,不再是隱遯深山、離群索居的出世宗教,而成為與時並進、發揮教化功能的入世佛法。衲僧也不只是為個人求解脫的自私自利,而成為社會救濟、移風易俗的推手。元賢隨緣應世、低調沉穩,隱而不隱的弘法哲學,在明末混亂的時代裡,為僧伽的應世,樹立了良好的典範。

鼓山湧泉在明末以後,成為東南大道場,臺灣的佛教源流亦多來自於鼓山。

在思想上,元賢堅持“禪”的本真,重視心的虛空靈寂,強調心之知為空寂之知。禪只能從心的冥契與逆覺體證上說,他不認為文字可以契於般若,反對各種形式化、義理化的禪;主智路線不是禪的進路,將禪視為文字遊戲,更是他所痛斥的。對於禪,元賢要求切實參究、證悟,即便是探究禪學宗旨,也要強調徹見本心本性之後。元賢強調真參實修,禪法素樸簡約,為明末紛亂的禪界,注入了一股清流,迴歸了慧能禪的基本精神。

————————————————————————————————-

標簽: 師雲  進雲  禪師  不淨  死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