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不要把什麼不舒服都當作強迫症

作者:由 知乎使用者B15K49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20-10-22

導讀:強迫症不是不治之症,強迫症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有點強迫時,把任何一點不舒適都認為是強迫症症狀!

海洋之濱(化名)是一名典型的強迫症患者,現在讀大二,來找我諮詢前曾經吃藥三年,因為無效和副作用太大停藥,後跟隨他所在省會城市一心理諮詢師做心理諮詢兩年多,效果不是很明顯。跟隨我做心理諮詢兩個月左右後,強迫症狀消除大半,也學會了適當的進行自我調整。

兩週前,在約定的下次諮詢時間到來之前他向助理反映自己這段時間焦慮、抑鬱情緒比前段時間加重了,擔心自己是不是強迫症反覆了?我讓助理鼓勵其進行自我調整,等到約定諮詢時間再和我溝通。從心理諮詢師的專業角度我知道他這是習慣化歸因所致,就像他說的,以前只要自己情緒稍微不舒服,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有病,把所有的不愉快都歸結到病上,認為這是自己有病導致。這種習得性的習慣化歸因,不是他一個人有這種歸因傾向,可以說幾乎百分百的強迫症病友都有這種歸因傾向,這導致他們不能客觀歸因,而把自己有病泛化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陷入被“疾病”包圍的漩渦之中。

上週,在約定的諮詢中,我撇開病情,首先詢問他這次坐火車來北京的旅途中感覺怎麼樣? 他說沒什麼啊,主要是和別人聊天,困的時候就睡覺。 我又問:你這已經是第四次來北京了,和前幾次相比有什麼變化呢?他回答說沒有前兩次那麼痛苦,與人聊天的時候也比第三次的時候輕鬆多了,還主動結識了一個漂亮的女孩,二人溝通很愉快,分別時主動要了對方的聯絡方式。 我接著問:你以前治療了六年多,有這兩個多月的變化大嗎?他很乾脆地回答:沒有。我說是啊,你用兩個多月的時間已經好轉了這麼多,如果咱們再用兩個月,甚至半年來調整自己呢?海洋之濱笑著說,當然好啦。

在接下來的諮詢中,我們開始一起具體分析,分析過後,海洋之濱不怎麼擔心自己的症狀了,心情舒暢了許多。我請海洋之濱給自己的強迫症做一個總結。

他寫道:早上的諮詢主要是和代老師分析探討了從上次諮詢到這次諮詢期間我所發生的變化。上次諮詢到這次諮詢間隔了兩週多,在這兩週裡我經歷了期末考試,計算機省二級考試,英語四級考試等事件。我能堅持下來,在反覆的過程中依然能夠去做很多事情,並且順利完成了考試,自我調整能力也提高了很多,這可以說是一件非常可喜可賀的事情。對於複習過程中的症狀出現,我必須做到不理會,而且必須是真正意義上的不去理會。往常症狀出現時,我往往會提醒自己“不去理它”,卻不知道在大腦當中說“不去理它”也是一種無意識的強化,真正的不去理它,應該做到連“不去理它”這幾個字眼都不要提,不要去提有關它的任何一個字,這種不下意識關注它的做法,才是最好的擺脫症狀糾纏的方法。以後如果再出現症狀反覆,再不要驚慌。把它視為正常的同時,我要繼續去做自己正做的事情,只要去做著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就能有效的去應對出現的症狀,正常的去生活學習。

其實在我的內心深處,現在就已經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和進步了,只是我自己把精力主要放在關注還存在的症狀上了,而導致沒有覺察到變化和進步。比如,我已經來北京四次了,雖然旅程很漫長,但前兩次在火車上我不和任何人溝通交流,而從第三次開始,我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我願意被動的和別人溝通了,而第四次我則是主動和別人溝通,這說明我的內心已經產生巨大的變化,只是我沒有覺察罷了。

對於症狀的歸因上,我應該學會科學合理化。抑鬱、焦慮、快樂等等都是我們正常的情緒反應。抑鬱、焦慮、痛苦等負面情緒,甚至和快樂一樣重要,因為很多時候這些負面情緒,也是對我們自身的一種保護。當我們抑鬱、焦慮的時候,除了用行動調整外,更要首先進行合理化歸因。有些抑鬱、焦慮是強迫症症狀,是我們的“病”導致的,而有些時候則不是,而是我們現實生活中的客觀事件(如天氣、考試、突發事件等等)導致的正常情緒反應。對此我們要做科學合理的歸因,不要把我們所有不舒服的感覺都貼上病的標籤。

有時候我感覺我的前途很渺茫,什麼都怪病,什麼都不想做,導致自己一事無成,全都是因為貼上了病的標籤導致。任何事情只有做了才知道結果,不做則一定是沒有結果的。就好像今年世界盃一樣,有很多相對弱的球隊戰勝了強隊,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能做到堅持到底、士氣高昂,不到最後一秒鐘都不罷休的頑強信念,有些球隊甚至在最後時刻能夠反敗為勝。對於我的生活,做下去是關鍵,如果我什麼都不做,那麼一定不會成功,我做了,我拼了,即便失敗了,也依然能夠贏得別人的尊重!

看完他寫的總結,我送給他一句話:強迫症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有點強迫時,把任何一點不舒適都認為是強迫症症狀!

標簽: 強迫症  歸因  症狀  諮詢  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