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這首詞裡有貓膩的《將夜》和老爸的臭鱖魚

作者:由 尚有乾坤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22-03-20

《漁歌子》 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老妖·新譯·····

西塞山邊,鳥兒任性自由飛;

鱖魚掠過,是那桃花與流水。

青箬笠前,細雨迷得遊人醉;

綠蓑衣下,漁夫不捨把家回。

·····老妖·註釋·····

漁歌子

:詞牌名。單調廿七字,四平韻,中間三言兩句,例用對偶。

西塞山

:一塊突出在河流上的大石頭,在今浙江省吳興縣境內的西苕溪上。

白鷺

:一種白色的水鳥。

鱖(guì)魚

:淡水魚,江南又叫做桂魚,肉質極其鮮美。

箬(ruò)笠

:斗笠。

蓑(suō)衣

:雨衣。

·····老妖·賞析·····

這是一首極其歡快的詞,處處透露出作者的喜悅與享受。

唐代宗大曆八年,即公元773年,祖籍浙江金華的張志和駕舟拜訪剛剛到任的湖州刺史顏真卿(對,就是那個被稱為“楷書四大家”之一的顏真卿,就是那個每一個學書法的孩子都繞不過去的顏真卿)。時值暮春,三月水漲,和風細雨,安史亂定,好一派繁花似錦的江南好風光!大家可以想象,那可是在唐朝啊,兩個琴棋書畫詩酒花的文藝中年在鶯鶯燕燕的江南水鄉相遇,自然免不了一番的吟詩唱和。相傳,此次一共作詞五首,這首詞便是其中之一。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西塞山說山不是山,其實只是浙江莫干山腳下一泊溪水上的石塊而已,所以整首詞的調性並非大開大合,而是恬靜溫柔,一如江南女子小家碧玉嬌順可人。

張志和和顏真卿兩個人駕著一葉小舟,舟上有一張小几,几上有幾碟點心,點心旁邊的是一壺水酒和兩隻角杯;頭頂上有幾隻水鳥在自由地飛翔,時不時地還能聽見幾下唧唧喳喳的叫聲;陪著鳥兒一起遊動的是一年中最肥美的鱖魚,透著清澈的春汛流水能看見它們無憂無慮地穿來穿去;當然還有欲化春泥的落紅桃花伴著微風飄舞凡塵,偶爾有幾片落入杯中,好像是眼饞這醉了江南的美酒。

多麼美的景色啊!

然而!天公不作美,細細的雨絲就著和煦的春風吹來,於是鳥兒叫的更歡了,魚兒遊的更快了,桃花舞動的更加妖嬈了,岸上的漁夫也戴上了青色的斗笠和碧綠的蓑衣,眼看著雨好像要越下越大越下越大了。可是,為什麼那個漁夫還沒有回家呢?為什麼還在靜靜地坐在那塊石磯上呢?原來不僅作者二人,連生於斯長於斯的漁夫也被這美景迷住了久久不願離去呢!

該詞甚是巧妙,全篇都在說風景,對心境未著一字,但是那種歡快的、輕鬆的、愉悅的、安逸的、享受的心情卻躍然紙上。此詞不僅是《漁歌子》詞牌的開山之作,也啟蒙了日本詩人的填詞生涯,傳世名作。

而對老妖來說,全篇27個字最先躍入眼簾的是“桃花”和“鱖魚”二詞,因為貓膩的《將夜》和老爸的臭鱖魚。

貓膩是老妖最愛的兩位網路作家之一,另一位叫烽火戲諸侯。前段時間熱播的由鹿晗主演的《擇天記》就是根據貓膩的同名小說改編的,今天要說的是他另一部大作——《將夜》。

《將夜》的男主角叫寧缺,整個故事脈絡這裡就不贅述了,感興趣的可以自己找來看看,絕對是能排到中國網路小說史前十的作品。

夫子是寧缺的師父,一個千年來守護人間的傳奇人物。夫子有個師弟叫柯浩然,夫子代師授業,兩個人情同手足。柯浩然天縱奇才,一手書院劍法出神入化斬盡人間障業,卻最終嗔痴入魔遂遭天誅神滅,何其可嘆!

得知師弟遭了天譴,夫子為了人間大道無法復仇,只能喝兩壺濁酒,提劍上桃山,斬盡滿山桃花,逐知守館主於南海之濱,後施然歸來。須知那桃山是神殿的桃山,那桃花是神殿的桃花,悲憤、無力、快意、無奈。

很奇怪,一個“桃花”會將正兒八經的唐詩宋詞和很多人覺得難入大雅之堂的網路小說聯絡到一起。但是文字就是那麼神奇,會帶著你穿越時空自由徜徉。

被“鱖魚”兩個字吸引是因為老爸做的臭鱖魚。

老妖是安徽人,老妖的父親是一位廚師,雖然現在生病了,“可能再也端不起炒瓢了”。

我父親是一個很喜歡琢磨菜的人,年輕的時候走出農村到外面去學廚,然後回到老家開飯店,有很多道拿手菜,比如三杯雞。隔年的老公雞用柴火慢慢煨,又辣又潤,小的時候特別喜歡吃三杯雞裡面的蔥,整段一大顆,雞肉的醇香都進去了,越吃越想吃。

又比如扒蹄。選用上好的豬坐臀肉放入中藥材調味包小火慢燉,幾個小時後出鍋,用餐刀劃開肉皮,能夠清晰地看到油汁從肉縫裡滲出,但是卻不肥膩,嚼著非常清爽,特別是那根豬大骨,一定要用手拿著直接啃,然後再吮吮手指頭,我的天吶,簡直太棒了,去年春節我一個發小結婚我去當伴郎,宴席上有扒蹄,雖然沒有爸爸做的好吃,但是還忍不住上手,於是滿桌人看著一個西裝革履的大胖子在那啃骨頭,畫面太美。

再比如標題上說的臭鱖魚。我的老家在皖西,其實是沒有臭鱖魚這道菜的,有的只是各種各樣的鹹貨,鹹雞鹹鴨鹹鵝鹹肉鹹乾魚等等,後來我爸爸到上海來開飯店,發現好多客人看到門頭上寫的安徽菜都來點臭鱖魚,久而久之我爸就上心了。沒記錯的話應該是我們去一家皖南徽菜館吃了一回,然後他回來百度了一下,然後就做成功了,然後一度成為店裡的首席主打菜。具體怎麼做的我也不清楚,反正就是把兩斤重(還是幾斤來著?)的新鮮鱖魚新增作料放進一個桶裡自然發酵,醃製幾天後那個臭味就會慢慢的出來,然後吃的時候洗乾淨按照傳統紅燒魚的做法,就成了傳說中的臭鱖魚,聞著臭,吃著香,好看極了。

我們安徽菜重油重鹽,味兒大,非常不健康,但是每一個安徽人都戒不了,因為那是故鄉的味道。

我爸曾跟我解釋過安徽菜為什麼鹽那麼重,因為古時候安徽比較窮,特別是皖南山區那些地方,在家裡都沒飯吃,沒辦法只能翻過徽杭古道到杭州去討生活,翻山越嶺的要自己帶乾糧啊,但是路程比較遠啊,為了防止食物變質腐壞,就只好多放點鹽以確保食物起碼還是能吃的,不會吃壞身體的,久而久之,安徽人就養成了重口的飲食習慣。相傳,這也是臭鱖魚的起源。

我覺得我爸這解釋還是非常靠譜的。

兩年前,父親生病回到老家休養,我一個人留在上海打拼。因為高中起就離開家鄉外出讀書,十五年的漂泊已經讓一個人足夠堅強。

但是偶爾,還是會想起老爸臭鱖魚的味道。

標簽: 鱖魚  桃花  老妖  西塞山  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