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鄉土中國筆記:鄉土本色

作者:由 小川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20-05-20

作者認為中國的社會基層是鄉土性的,而鄉土一詞的“土”字,說明中國與泥土之間的密切關係即從土裡長出過光榮的歷史,自然也受到土的束縛,現在有些飛不上天了。

土是鄉下人的命根,作者首次出國,他媽媽用紅紙包裹著灶上的泥土,說是煮湯喝可以對付水土不服。我深切的感受到了鄉土社會里人民對於土地的眷戀。做農業的人像是半身插入了土裡,鄉村裡的人口似乎是附在土地上一代一代下去、沒有太多的改變。這裡作者得出鄉土社會第一個特性,對“土”的深刻眷戀而導致安土重遷的特性。

另外鄉下最小的社群可以只有一戶人家,但是中國鄉下村落大都是聚村而居,與美國鄉下一戶人家自成單位的情況大不相同。

鄉土社會對土地深刻的眷戀下,形成了生於斯、長於斯的社會。所以鄉土社會是一個“熟悉”的沒有陌生人的社會。熟悉是從時間裡、多方面的、無數次的接觸中所發生的感覺。在熟悉的社會中,還能感覺到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由,與法律保障的自由不同,換言之,社會和個人的界限模糊了。而從小就接觸而產生的的熟悉,也逐漸演變成了信任,無需現代社會的契約精神的信任。作者總結到,鄉土社會的信任並不是對契約精神的重視,而是發生於對一種行為的規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這便是鄉土土氣的另外一種特色,按照作者的話來說,“因為只有直接依賴於泥土的生活才會像植物一般地在一個地方性生下根,這些生了根在一個小地方的人,再能在悠長的時間中,從容地去摸熟每個人的生活,像母親對於她的兒女一般。陌生人對於嬰兒的話是無法懂的,但是做母親的人聽來都清清楚楚,還能聽見沒有用字音表達的意思”

在我看來,現代社會,是一個規模宏大和快速運轉的社會,它提供更寬闊的可能性和機遇給每個個體。而在如此龐大和高校的社會體系中,沒辦法像鄉土社會那樣從小去熟悉每個人,因為現代人每天都在與不同的人打交道,所以現代社會需要法律規範作為信任基礎,來維持整個社會體系的快速運轉。

而在這種熟悉的小環境中,人們的認識是個別的,並不是抽象的原則。在鄉土社會中,人們也不需要某種抽象原則,只要需要在所接觸的範圍之中知道從手段到目的間的個別關聯即個別的生活經驗,便可以很好的生活下去。但是鄉土生活的生活方式明顯不適於現代生活,因為個別性的、經驗性的認識不足以對付極具差異性和發展性的都市生活。

標簽: 鄉土  社會  熟悉  生活  眷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