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帶娃學習213——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成語:明德先論於賤,而行政先信於貴。不教而誅、誅而不怒

作者:由 zhang boyi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22-01-22

1.背景:

“胡服騎射”是指戰國時趙武靈王為了國家的強大,推行“胡服”、教練“騎射”的故事,表現出趙武靈王注重實用、勇於改革的形象。

“胡服騎射”前的趙軍,以步兵和車兵為主,官兵的衣服都是根據步戰和車戰的要求而做,基本類似於平民的短打;用在騎兵上,則顯得不太適合作戰,在與胡人騎兵的交戰中往往處於劣勢。相反,胡人都是身穿短衣、長褲,作戰騎在馬上,動作靈活方便。因此,在實行“胡服騎射”前的18年中,趙屢敗於齊、秦、魏等國,損兵折將,不得不忍辱割地,甚至林胡、樓煩也乘此機會,連年向趙發動軍事掠奪,趙國幾乎沒有還擊之力。

2.起因:

趙武靈王看到胡人在軍事服飾方面有一些特別的長處:穿窄袖短襖,生活起居和狩獵作戰都比較方便;作戰時用騎兵、弓箭,與中原的兵車、長矛相比,具有更大的靈活機動性。他對手下說:“北方遊牧民族的騎兵來如飛鳥,去如絕弦,是當今之快速反應部隊,帶著這樣的部隊馳騁疆場哪有不取勝的道理。”

胸有大志使趙國強盛的武靈王,對胡人騎兵的優越性,認識真切。他認為以騎射改裝軍隊是強兵的道路,就對將軍樓緩說:我國處在強敵包圍之中,怎麼辦?“吾欲胡服”。

因此,為了富國強兵,趙武靈王在邯鄲城提出“著胡服”“習騎射”的主張,決心取胡人之長補中原之短。

3.經過:

趙武靈王想推行胡服騎射的好政策,但怕大臣和民眾反對,所以就想要說服他的叔叔——公子成。從身邊的近臣、貴族開始行政。於是就有了這段話“制國有常,利民為本;從政有經,令行為上。明德先論於賤,而行政先信於貴。”。(

成語:明德先論於賤,而行政先信於貴。

)最終說服趙國上下,全國一致地進行胡服騎射的改革。

成語:(原文的反面不教而誅,出自《出自《荀子·富國》,意思是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錯誤就加以懲罰。)不教而誅,誅而不怒。

)。

4.結果:

由於實行胡服,趙國建立起以騎兵為主體的一支軍隊,它在戰爭中的作用即刻顯示出威力來。就在行胡服的次年,趙國就向侵略趙國已久的中山國發動進攻,又西攻胡地,“闢地千里”,這也是他為什麼諡號中帶有“武”的原因。可以說,經過“胡服騎射”改革的趙國,成為當時除秦國外,國力最強的國家。

5.評述: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是我國古代軍事史上的一次大變革,被歷代史學家傳為佳話。特別是趙武靈王以敢為天下先的進取精神,在中原王朝把少數民族看作“異類”的政治背景下,在一片“攘夷”的聲浪中,力排眾議,衝破守舊勢力的阻撓,堅決實行向夷狄學習的國策,表現了作為古代社會改革家的魄力和膽識。趙武靈王不愧是一位值得後人紀念和效法的傑出歷史人物。

6.引用典籍、典故及成語:

(1). 《史記·趙世家》:

十九年春正月,大朝信宮。召肥義與議天下,五日而畢。王北略中山之地,至於房子,遂之代,北至無窮,西至河,登黃華之上。召樓緩謀曰:“我先王因世之變,以長南籓之地,屬阻漳、滏之險,立長城,又取藺、郭狼,敗林人於荏,而功未遂。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東有胡,西有林胡、樓煩、秦、韓之邊,而無強兵之救,是亡社稷,柰何?夫有高世之名,必有遺俗之累。吾欲胡服。”樓緩曰:“善。”群臣皆不欲。

……

使王緤告公子成曰:“寡人胡服,將以朝也,亦欲叔服之。家聽於親而國聽於君,古今之公行也。子不反親,臣不逆君,兄弟之通義也。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叔不服,吾恐天下議之也。制國有常,利民為本;從政有經,令行為上。明德先論於賤,而行政先信於貴。(

成語:明德先論於賤,而行政先信於貴。

)今胡服之意,非以養欲而樂志也;事有所止而功有所出,事成功立,然後善也。今寡人恐叔之逆從政之經,以輔叔之議。且寡人聞之,事利國者行無邪,因貴戚者名不累,故原慕公叔之義,以成胡服之功。使緤謁之叔,請服焉。”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固聞王之胡服也。臣不佞,寢疾,未能趨走以滋進也。王命之,臣敢對,因竭其愚忠。曰:臣聞中國者,蓋聰明徇智之所居也,萬物財用之所聚也,賢聖之所教也,仁義之所施也,詩書禮樂之所用也,異敏技能之所試也,遠方之所觀赴也,蠻夷之所義行也。今王舍此而襲遠方之服,變古之教,易古人道,逆人之心,而怫學者,離中國,故臣原王圖之也。”使者以報。王曰:“吾固聞叔之疾也,我將自往請之。”

……

趙文、趙造、周袑、趙俊皆諫止王毋胡服,如故法便。王曰:“先王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襲,何禮之循?虙戲、神農教而不誅,黃帝、堯、舜誅而不怒(

成語:(原文的反面不教而誅,出自《出自《荀子·富國》,意思是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錯誤就加以懲罰。)不教而誅,誅而不怒。

)。及至三王,隨時製法,因事制禮。法度制令各順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故禮也不必一道,而便國不必古。聖人之興也不相襲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禮而滅。然則反古未可非,而循禮未足多也。且服奇者志淫,則是鄒、魯無奇行也;俗闢者民易,則是吳、越無秀士也。且聖人利身謂之服,便事謂之禮。夫進退之節,衣服之制者,所以齊常民也,非所以論賢者也。故齊民與俗流,賢者與變俱。故諺曰‘以書御者不盡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達事之變’。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學,不足以制今。子不及也。”遂胡服招騎射。

成語和典故:

(1)

成語:明德先論於賤,而行政先信於貴。德欲其下及,故先論於賤;卑賤者感其德,則德廣所及可知矣。法行自貴近始,故先信於貴;貴近者奉法,則法之必行可知矣。

(2)

成語:不教而誅:出自《荀子·富國》,意思是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錯誤就加以懲罰。

(3)

成語:誅而不怒。雖然實行誅殺但卻不過分”的意思。出自《商君書》的第一篇《更法》,記錄了商鞅和保守派代表人物的辯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