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動漫

怎樣和一些剛入門的寫作者講課(文學)?

作者:由 Jecian 發表于 動漫時間:2018-03-11

怎樣和一些剛入門的寫作者講課(文學)?蘇格拉吃茶去2018-03-12 13:42:45

還是要上文學理論和寫作技巧的吧,理論一定能指導實踐,所以這個東西一定是有用的,因為很多知名作家都跟童慶炳學過文學理論。但是這個東西又是很枯燥的,乾巴巴的講很難接受。我覺得先讀作品,再以作品為範例,講述作品中所運用的文學理論,比較好接受一些。最後就是運用這些文學理論。比如說看童慶炳的《文學概論》或者董小玉的《寫作基礎》,同時找一本作品,看看這些學者研究的、闡述的理論,在作家手裡有什麼程度的運用,最後寫作者再使用這些理論進行創作,互相傳閱、點評。

怎樣和一些剛入門的寫作者講課(文學)?知乎使用者2018-03-14 13:53:06

瀉藥。市面上比較多教材,都是基於大量寫作經驗和閱讀經驗寫的。天才不用教的,教的東西他不用努力就會知道。普通人還是老老實實刷經驗比較好。就是找本教材,教材裡提到的書,先看一遍。要麼上課一起看。最後再總結方法。

寫作和鑑賞不太一樣的是,鑑賞的品味是要透過一直看最好的東西錘鍊的。好像很多眼光很毒的人,也不創作。但最好的東西恰恰是很難分解原理的,也很難模仿。老師的工作,似乎是找到一個可以拆解的、可模仿的文字建立範例。好像你拿出一個板凳,說我們來做個板凳,這時候學生說,這不是世界上最好的板凳,我見過一個更好的。這木頭不好。這顏色不好……但我們不就是要先學怎麼搭出一個板凳實現它作為凳子的功能,再往前走嗎?

我也在摸索怎麼找合適的範例板凳。順便想一想,每一部分質料在業界的峰值在哪裡。

怎樣和一些剛入門的寫作者講課(文學)?跳舞2018-03-14 16:28:57

先說理論的東西,理論的相關書籍有很多,國內的國外的,名家大師寫的。

我看過不少,有的對我胃口,有的不對。但如果是當老師的話,總要選擇一些來講。

講完理論後,再拿出一些名著小說來,把小說拆分出來,一個個對照前面說的理論。

用實際的例子,讓聽課的學生能把那些理論記住,實際操作出來是什麼效果,親眼看見,有體會。

我的經驗差不多是這樣。

我的一些個人的經驗是,除了上述這些,我自己上課的時候會選擇性的加入一些戲劇方面的理論進行融合。

怎樣和一些剛入門的寫作者講課(文學)?非魚2018-03-14 16:32:12

《風格練習》。

這是老公推薦給我的入門書之一,實打實的硬書,題主可以去百度一下,百度上有的東西我就不搬了。

當時我是自己設定了一個情境(故事),然後照著書一個一個模仿,每個模仿改十遍。改完書中的99種,也就打下了基本功。

再過一個月,老公讓我把改的定稿拿出來對比一下原書,再咂摸一遍。重新修訂。

後來每過一兩個月,我都會拿出來翻一翻。

《風格練習》就是張怡微說的那個板凳,我最後一遍的定稿就是你照著這板凳自己做出來的板凳。

當然,這本書只是打打基本功,承受不住更高的期待。如果題主真的按我當年的步驟一步一步做了,我再給你推薦那些虐我千百遍的升階版。進化版。變態版。超級變態版。細分領域一升階版。細分領域一進化版……。

這些書都是老公大浪淘沙後篩選出的精華,他推薦給我,意在讓我多長點兒見識。挺好的。

不說了,去給他譯錄古籍資料去啦•ᴗ•

怎樣和一些剛入門的寫作者講課(文學)?蔥醬-Afra2018-03-14 21:22:36

怎麼和一些剛入門的寫作者講課(文學)?

“剛入門”是一個籠統的概念。而我的寫作經驗告訴我的是,其實在非天才的人群中,區分出寫作水平的並不是對高階技巧的掌握情況,而是對最基礎要求的完成情況。即使是天才的作品,最直觀的好處也是漂亮地完成了最基礎的要求。

這最基礎的要求,在我看來就是:正確,準確,簡潔。

正確,意味著語句通順流暢,沒有病句。準確和簡潔不用說了。我認為能做到這三個要求,就能靠寫文章安身立命了。寫文章就成為了一個人的“手藝”。我曾經以為我很會寫文章,但現在回想起來,中學時代我的作文,就算得了很高的分數,大多數時候也做不到這三點。

如果一個人想寫好文章,應該把大部分寫作練習用在在最基礎的三個層面,而不是去想怎麼寫得一鳴驚人、匠心獨運。

“寫作”和“創作”是兩回事。“寫作”如同畫畫的時候練習素描石膏像,是理解並掌握基礎的光影、線條、構圖等概念的時候。

在這個環節,不用迴避文體練習,但文體練習的重心在寫作基本功的培養,而不是對文體特徵的掌握。

我在一個漢語言文學專業有百年曆史的大學讀本科,我發現周圍同學下筆往往是錦繡文章,文采飛揚,但仔細揣摩,很多語言經不起推敲和追問,成為了懸空飄蕩的彩旗,乍一看很招展,但其實是個空殼子。這種文章即使立意再挖空心思,字裡行間也是濫俗的腔調和套路。如果不專門反省和改過,寫作水平很難再提升。如果不意識到這個問題,那讀多少書,做多少練筆或者寫作實踐都沒用。尤其是已經有了一些小基礎、自矜於善舞文弄墨的,在外行面前收割讚美已成習慣,恐怕很難驀然警醒。

這不怪他們。因為我們的教育體系,只是在小學初中的作文要求裡會提這個,到了高中,就會上升到思想深度、文采飛揚上去,好像那些基礎的要求大家都做到了似的。但僅一個“簡明”,不把自己逼到山窮水盡,你永遠不知道自己的文章裡有多少水分。“準確”更是一山更比一山高的天梯。

強調了這幾個基礎要求的重要性以後,下面要說說它們的評價標準。我以為,一切寫作的出發點和歸宿,不外乎“修辭立其誠”。寫文章,碼字,組織詞句,要實現什麼目的,這是動筆之前必須清醒的問題。這個目的,應該單純、簡樸、真誠。

如果我上寫作課,我的第一個寫作練習,就是日記/週記,寫清湯寡水的散文/記敘文。寫到什麼程度算滿分?基本上每一個句子,每一個詞語,作者都很清楚它們的使命和意義。沒有一個字是順著某種慣性不過腦子就出現在筆下的。比如寫個週末出遊記,“天氣晴朗,陽光和煦,微風習習”是常見的句子,那我可能要問,你為什麼寫這句,誰問你天氣了嗎?天氣和主題相關嗎?如果相關,這12個字能不能體現出這種關係?

其實這種寫作習慣是小學寫作文的套路,老師教我們寫遊記從天氣寫起,晴朗的天氣襯托快樂的心情等等。但一不留神它就很容易成為寫作的自動化反應。你為什麼非要透過天氣來襯托心情,是其他寫法做不到類似的效果,還是那天的天氣給你留下了什麼特別不一樣的印象呢?如果是後者,這12 個字毫無特別之處啊。

這樣追問下來,就不難發現這種習以為常的起筆其實是完全失敗的。準確、簡明、修辭立其誠都沒有做到,僅僅是沒有語病而已。

看似“清湯寡水”,實則溝壑遍佈。

對待語言的這種態度,會倒逼一個人叩問自己寫作的那個“誠”的具體內涵,在動筆前就要謀定一個主心骨,寫的過程中,寫成以後,再以這個主心骨為出發點去檢視語言。

先這樣。我覺得對高中文學社的寫作愛好者來說,上述已經夠用了。

標簽: 寫作  板凳  練習  一個  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