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動漫

天台書庫|天台山方外志卷第八

作者:由 楊國強 發表于 動漫時間:2021-10-29

天台山方外志卷第八

高僧考第九

台山之僧,自晉迄今千有餘年,何翅數千百人?然高而不名者,既潛光而弗聞;名而不高者,又寡德而不志。矧不高不名,何可紀極?故知僧史之取材,良難乎其人也。今遍採諸書名德俱著者共若干人,或臺教之雲,仍或禪宗之子弟,皆足光表法門,規模後學,信無愧於山靈者也。

仙城慧命禪師

天台仙城人。參南嶽思大禪師,聞說三觀,深悟玄旨,得無礙辯,說法如瀉。將終,誡門人精進淨行;眾忽見阿彌陀佛與大士來迎,即隨佛向西升空而去。《統紀》。

國清智越禪師

南陽人。出家遊方,至金陵遇智者,北面受業。五門六妙莫不深達,誦《法華》至滿萬部。智者晚歸臺嶺,付以四眾。二十年間循循善誘,德量寬曠,學者歸心,所居之處瓶水自滿。自晉王造國清寺及登帝位,山中每遣僧使奉啟致賀,必以師名居首。上虛己加敬,若智者在日無異。大業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告眾為別,右脅而逝。風悽雲慘,地動山頹,天雨異花,一境冥晦。《統紀》。

國清智璪禪師

臨海人,張氏。初投安靜寺出家,聞智者為世良導,即往請業。行法華三昧,至二七日見九頭龍從地而起,上升虛空。智者釋曰:「此表九道眾生聞《法華經》,將破無明入法性空耳。」師尋常行道,見鬼不懼,食毒不傷。大業元年煬帝巡幸揚州,師自國清啣使命至行在所。引見內殿,賜坐慰勞,遣通事舍人盧正方送還山,為智者設千僧齋,度一百人。師前後八入參覲,主上每加異禮。唐貞觀十二年無疾正坐入滅,壽八十三。《統紀》。

國清智晞禪師

穎川人,陳氏。年二十投智者剃度,稟受禪訣,旦夕研心,不見倦色。智者入滅,受命居佛隴。時眾行三昧者頗盛,殿堂展闢,制度嚴整,唯香爐臺未架。當香爐峰多檉柏木,師欲伐用,眾疑神所據。夜夢神送疏舍木,遂遣伐之。寺眾法雲欲峰頂禪坐,師止之曰:「汝道力微弱,山神剛猛,不宜往。」雲不從。甫留一夕,神現形,驅令還。初智者勸沿江居民簄梁為放生池,歷年未久,復行漁捕。師與章安禮智者塔,焚香呪願。有漁人見僧立簄,意謂墮水者,乘舟往救,忽不見,居人睹驗,遂停採。時群獸眾鳥翔集,屢日不止。東山銅鐘忽響震山谷,師曰:「此召我也。」乃香湯沐浴,趺坐,執如意說法。良久,寂然無聲。眾方號泣,復啟目誡之曰:「有生必滅,寧足為悲?」或問生處,曰:「據吾夢驗在兜率。宮殿青色,居天西北。見吾先師,侍左右者皆坐寶座,惟一空座。吾詢所以,答雲:『卻後六年,頂法師當升此座說法。』」師嘗往阿育王寶塔禮八萬四千拜,感紫文印手,方整明瑩。臨終告弟子曰:「眾聖印吾,我今往生內院矣。」忽聞弦管之聲,即趺坐而化。《統紀》。

國清法彥禪師

清河張氏。陳太建十年,侍智者於天台,授禪那之旨。寂坐林間,不居房舍,常入定七日方起。智者證之曰:「如汝所說,是背舍觀中第二觀相。」山神數嬈試之,恬不為動。專修禪法,三十餘年常坐不臥。隋大業七年二月,於國清寺趺坐而化。《統紀》。

佛隴等觀禪師

富陽孫氏。受心觀於智者,居天台,常誦《法華》。貞觀九年冬,餘杭法忍寺請師講演。明年正旦有王服者至,稱皋亭廟神,來謁師曰:「禪師昨過廟庭,適弟子巡遊,不及奉迎,今故遠來,專求戒法。」師即索爐燃香為授菩薩大戒,禮謝而退。明日夜半,沐浴更衣,面西趺坐,稱三聖尊號及智者號各百餘聲。復為惠法師說三觀法門,且雲:「此吾親承大師口說。」言畢而終。《統紀》。

華頂般若禪師

高麗人。開皇十六年來詣佛隴求禪法。未久有所證悟,智者謂之曰:「汝於此有緣,須閒居靜處,成辦妙行。華頂峰去此不遠,是吾昔頭陀之所住,彼進道必有深益。」師即遵奉明誨,宴坐十六年未嘗下山。忽一日往佛隴,有三人侍行,須臾不見。次至國清告別同志,居數日,無疾而化。龕出寺門,開眼示別,至山閉目如故。《統紀》。

國清慧威禪師

不知何許人。依智者學心觀,頓獲開悟。後受遺託造國清寺,凡所建立效力為多。密行殊常,人不能測。《統紀》。

佛隴慧辯禪師

不知何許人。稟姿聰悟,聞智者開演觀道,默識無遺,如水傳瓶,一滴不漏。後於佛隴會別大眾,架木成樓,舉火焚軀,用報佛德。煙籠林木,舍利交凝。《統紀》。

佛隴慧焰禪師

不知何許人。聞智者說法,即入深定。一坐旬日,率以為常。所居三寶神光夜照。《統紀》。

佛隴慧普禪師

不知何許人。早親智者聞深禪法,常行法華三昧。感普賢乘大白象,放光照身,忽然悟入。《統紀》。

國清智寂禪師

不知何許人。雖無事蹟可尋,亦皆當時得道英契。嘗撰《智者別傳》。章安所撰者,蓋用師本稍加增益,遂行於世。《統紀》。

國清道修禪師

無傳。

國清師諫禪師

無傳。

國清如朗禪師

無傳。

佛隴慧綽禪師

《別傳》雲:大師時居佛隴,年既失稔,共綽種苣拾橡,安貧無戚。

佛隴大志禪師

會稽顧氏子。發矇出家,師事天台智者。智者見其形神灑落,高放物表,取名大志。誦《法華經》,索然閒靜,音聲清轉,聽者忘疲。後於廬山甘露寺行頭陀行。有時投身猛獸,彼皆避去。飡粒或盡,惟以餅果繼命而已。如是七載,禪誦不休。晚住持福林寺。會大業中屏除佛教,慨大法陵遲,遂身著孝衣,於佛堂中慟哭三日,誓舍形骸申明正教,即往東都上表曰:「願陛下興隆三寶,貧道當然一臂於嵩嶽,用報國恩。」帝許之,遂設大齋,七眾通集。師絕糧三日,登大棚中,布裹其臂,灌之以蠟,如炬燃之。光照巖岫,晃然大明。眾見苦行,痛入心髓,而志形色不變,或誦經文、或贊佛德、或為眾說法,聲聲不絕。燒已下棚,跏趺入定,七日而卒。《神僧傳》。

佛隴法智禪師

具《蓮宗考》。

佛隴智通法師

具《蓮宗考》。

佛隴明曠禪師

天台人。依章安稟教觀,廣化四眾,專誦《法華》。章安撰《八教大意》,師首於三童寺錄受。平時著述甚多,今所存《心經疏》耳。《統紀》。

義興善伏禪師

具《蓮宗考》。

焦山神邕禪師

字道恭,晉太尉蔡謨之後,世居越之諸暨。在襁褓中聞唱經聲,即凝神靜聽。年十三入道,開元二十六年奉勅得度。既而依左溪學止觀、《法華玄義》,五夏敷演,聽者服悅。天寶中游長安,公卿問道,結轍而至。安史反亂,振錫東歸。道出襄漢,有著作郎韋子春,學贍氣剛,與之酬酢。子春墮負,滿座驚服。中書舍人苑鹹嘆曰:「師可謂塵外摩尼、論中師子!」大曆初,中嶽道士吳筠造論毀佛,觀察使陳少遊請決之。師約吳筠面論邪正,旗鼓才臨,筠已敗北。遂著《翻邪論》三卷以攻餘黨。師居左溪日,嘗著《天台山記》,全本亡。今《赤城志》並《天台縣志》等書指神邕山記者,特少小耳。

佛隴大義禪師

蕭山徐氏子。七歲授經傳,日誦數千言。年十二入道于山陰靈隱寺。中宗登位,覃恩度人;試誦《法華》,中選第一。開元中,因喪親,入佛隴閱大藏,以益冥報,遂謁左溪,稟受止觀,大悟玄旨。常誦《法華》、《涅槃》、《大小戒本》以為正業。臨終之日,眾聞弦管之聲,議者謂天帝迎請誦經之相。《統紀》。

國清清觀尊者

臨海人也,姓屈氏。初誕彌月,足指間有幕蹼相著,佛經所謂網縵相也。迨為童儒,神俊挺然,乃有出塵之志。遂詣國清寺投元璋律師,執侍瓶缽。年十八納形俱法,良由善根深植,悟解天然,臺嶺教文洞明,三觀兼得深定,神異通感皆莫我知。少覽百家,彌通三教;仍善屬文,長於詩筆,凡其邦伯輶軒皆向風造謁。觀則持重若嚴君,見則畏伏,秪就几杖以待。貴士或施財寶,皆廻入常住,罄無私畜。或曰:「貴人所施皆充別施,何不己用耶?」對曰:「恨未能捨頭目,況世財乎?」《神僧傳》。

佛隴智度禪師

無傳。

佛隴良湑禪師

師至行。無傳。

佛隴敬文法師

師至行。無傳。

佛隴光韶法師

師至行。無傳。

佛隴維蠲法師

師至行。無傳。

佛隴道暹法師

天台人,大曆中入京傳教,盛有著述。能於虛空遊行往來,時謂有神足之證。

國清文舉法師

婺州東陽張氏。貞元三年勅度得戒,晝夜翹勤,遂登講訓。次通《法華經》疏義,得智者之膏腴。舉身量六尺餘,其形如山、其貌如玉,靜若止水、動如浮雲,目不回視、口無戲言,四威儀中無非律範,丹丘二眾仰為繩準。其奔走他方聽受者,與佛窟則公禪道並驅而相高也,尋勅為國清寺大德。先是,智者大師答隋煬帝問,立七日金光明道場。每年九月遐邇徵鎮侯伯,差人送供。事既無礙,黑白二眾無遠不屆。人才填委,飲食闕焉,典座僧患之。大和中,主事僧清蘊諮謀於舉,置寺莊田十二頃。自此光明會不聞告乏,舉之功歟!以會昌二年五月化去,門人幼清立塔於寺之西峰。春秋八十三,僧夏五十五。韓乂為碑頌德也。《神僧傳》。

佛隴敬休法師

師正定。無傳。

佛隴慧凝法師

師正定。無傳。

佛隴處原法師

師慧凝。無傳。

佛隴玄廣法師

無傳。

慧光宗昱法師

師淨光。居國清。

勝光瑞先法師

師昱師。居天台。

五代

崇法願齊法師

錢塘人。吳越國時,賜號崇法。初傳淨光之道,精研止觀;後參韶國師,發明玄奧。周顯德初,螺溪居民張彥安詣淨光曰:「家居東南里所,陰晦之夕,必有鬼神吟嘯、敲擊鐘鼓之聲;又嘗夢龍游其地,非愚民所居,願以奉師。」師往視之,見山水秀異,謂眾曰:「此伽藍地也。夢龍游者,豈龍樹之道將興於此地耶?」因納之。願齊初為法華紹巖弟子,聞其事以白師,輟眾施三萬為建法堂廚屋。覆苫累塊悉尚素樸,蓋稟師之誡也。既成,淨光與學徒俱往。既而云居韶國師為疏於漢南王(忠懿王子),即施財,架懺堂諸屋以廣之。見錢儼撰《傳教碑》及《傳燈》。

高麗諦觀法師

高麗國人。初吳越王召淨光法師講經,因及臺教流散海東之事,於是王遣使致書,以五十種寶往高麗求之。其國令諦觀來奉教乘,而《智論疏》、《華嚴骨目》、《五百門》等禁不令傳;且戒觀師於中國求師問難,若不能答,則奪教文以回。觀師既至,聞螺溪善講授,即往參謁。一見心服,遂禮為師。嘗以所制《四教儀》藏於篋,人無知者。師居螺溪十年,一日坐亡。後人見故篋放光,開視之,唯此書而已。由是盛傳諸方,大為初學發矇之助雲。

通鑑知廉法師

賜號通鑑,久學螺溪。以其師崇建殿宇,將永歲寒之績,為請彭越公錢儼(忠懿王弟)作《傳教院碑》於螺溪。時太宗雍熙三年也。

常寧契能法師

永嘉人。神悟謙公之師。得教旨於昱法師,主天台常寧,講道不倦。自智者而來,以爐拂傳授為信,至師嫡承為十四代。晚年以授扶宗忠師,扶宗曰:「吾得法廣智矣,敢辭。」師乃藏之。天台道場遂不復傳。

天竺慈雲大師

師諱遵式,字知白,寧海葉氏。初依東山義全出家,年二十往禪林受具戒。繼入國清,普賢像前燼一指,誓傳天台之道。雍熙元年,從學寶雲。道中夢老僧謂曰:「吾文殊和上也。」及見寶雲,正所夢僧,即北面受業。寶雲滅後,乃反天台以苦學。感疾至於嘔血,毅然入大慈佛室,用消伏呪法自咀曰:「若四教興行在我,則其疾有瘳;不爾,則畢命於此。」至三七日,聞空中呼曰:「遵式不久將死!」師益不懈。五七日,見死屍盈室,踐之而行,其屍即沒。滿七七日,空中聲曰:「十方諸佛增汝福壽!」其夕寐見一巨人,持金剛杵,以擬其口。又嘗親見觀音,垂手於師口引出數蟲;復舒指注甘露於口,身心清涼,宿疾頓愈。頂高寸餘,手長過膝,聲若洪鐘,肌如白雪。初住寶雲,次歸天台。所住東掖有白鶴廟,居民甚神之。師與授戒,改祭為齋,神與民皆聽命,乃為著《野廟志》以誡之。師嘗夢居母胎十二年,及受請住杭之昭慶,果應其數。刺史薛顏復以靈山命師居之。將終,作「謝三緣」詩,謂謝徒屬、絕賓友、焚筆硯也。或扣其歸,對以寂光淨土,至夜,奄然坐逝。師善屬詩,江州太守許端夫序其詩曰:「慈雲之詩,文貫於道,言切於理,酷似陶彭澤。昔貫休作《禪月集》,初不聞道而才情俊逸,有失輔教之義。中庸子作《閒居編》,言雖鳴道而文句闒冗,有失詩人之體。慈雲則不然,文既清麗,理亦昭顯,雅正簡淡,有晉宋之風。蓋其道業宏大,故詩之名不行世間也。」

法真處鹹法師

天台王氏子。母夢白雲自天西來,入室內化為白馬,因而有娠。七歲入國清出家,十四受具,即自嘆曰:「佛法廣大,若不力學,何能見道?」乃入天封閱藏經,三年而畢。及往神照,深悟教旨,恭默自遜,人莫能測。初住赤城崇善,姑蘇李庭芝將守臺,夢神人曰:「公天台,五祖臺下有龍頭九九和尚,宜就見之。」至郡諮詢,莫知其說。閩士陳白曰:「天台五祖居赤城,今鹹師住此。生於丙辰九月九日,其龍頭九九之謂乎?」庭芝大愕,即往謁見,為深談出世道,芝有契會。以寺宇隘陋,謀遷之,庭芝首捐金帛,乃遷就東南地。開基之日,獲銅磬於土中。少師李公尤尊敬,請主白蓮,奏賜「法真」之號。居山五十年,登門受道萬數。元祐元年正月,法鼓擊之不鳴者七日。至七月告眾曰:「二十三日吾將行矣!」遜唱衣盂,飯眾為別。戒侍者:「晨鐘鳴,當告吾。」至時徐起,趺坐,寂然而化。

靈鷲有嚴法師

具《蓮宗考》。

佛隴寶纖法師

無傳。師嗣神照。

佛隴擇卿法師

天台人。天資聰敏,博學強記,受學於上竺慈辯。嘗曰:「四明之意吾已得之,唯起教觀信之未及,然不敢不信也。」生平未嘗屈節豪貴。聚徒三百,施者自來。平時喜茶;臨終之頃,謂門人曰:「晨鐘即來報。」至時,啜茶一甌,書偈而化。

佛隴法麟法師 佛隴應通法師

二師皆嗣有嚴法師。

佛隴淨侁法師

師嗣白蓮卿法師。

崇善中益法師

早親智湧法師,深境觀,富辯說,人以是驚服焉。主赤城崇善法席,講貫之餘,即入禪懺。旦夜以繼,未嘗少間。錄智湧教義,號《虎溪集》。

螺溪元悟法師

居螺溪,嗣蒙泉源法師。

無相善勤法師

天台人。無相以主席請於郡,時以師高行為之舉。以眾不足容,別遷勝地,增建棟宇。時謂安清淨眾、講妙教觀,宜天人之交助也。

左溪志昭法師

居左溪。述《釋迦譜》,稱躬稟叔父鎧庵微旨。及編次《歷代宗承圖》,後學於是有考。

傳燈議曰:「臺教正統,智者而下,訖螺溪凡十二世,皆弘道茲山。自寶雲傳教,四明法智中興之後,是道廣被海內,而四明三吳猶為繁衍,台山者始漸寖微。亦猶佛教盛傳震旦,而西域是後終晦而不明。然宋末至大元、訖皇明永樂間,而臺教弘法不絕者,猶有一線之可繼;至弘正後,則此道絕聞。豈惟茲山,即海內之學佛者,言臺教則莫知誰何。豈白雪陽春,唱高和寡耶?抑人情澆漓而好為異端耶?佛言,法將滅時,則《般舟三昧經》先滅,以是經三昧難信難行故也。以此而推,則臺教之不隆於末世也,宜矣!」

天台居昱法師

錢塘人,郭姓。七歲扣疑於林逋,書如夙諷。丱角禮僧願隆,誦《法華經》七日而周,夏竦表為沙彌。天聖四年卒,後二年啟棺,貌如生。昱善為詩,有「松聲和雨聽,山色帶雲看」之句。

永慶知白法師

居永慶院。侍郎簡記行業雲:「天台僧獨知白為可紀。」東掖慈雲大師,字知白,且與同時,豈即是耶?今姑存之。

天台元照法師

錢塘人,唐姓,字湛然,號安忍子。深明教律,四方宗之。少遊天台,度石橋合掌誦經,想方廣而度者三。復達宴坐峰誦經,失足幾墮,如人扶之而免。與蔣之奇、楊傑諸人為方外交。劉燾作《行業記》。

妙峰真覺法師

蘇之崑山人,俗姓王氏。居徑山傳衣庵。初出月亭法師之門,亭無專宗,與師志別。由是深究性具之旨,而遙宗四明,猶北齊之悟明中論,以龍樹為師。入門有自,世人無足以派別議之也。師梵相奇古,言論風采如大火輪聚,不可攖觸,真東南無畏光明幢也!自嘉靖甲子歲以道化臺南,至己丑,二十六年間,歲無虛席。而臺人之佛性種子,種而與熟、熟而與脫者,師之功居多。宜其配位祖堂,為百世之宗師焉。所著述有《淨土夢譚記》《有門頌解》《法華披荊鉞》《楞嚴百問書》,如干卷;(法華玄義)《玄義記》、(法華文句)《文句記》、(摩訶止觀)《止觀記》,共百餘卷。各庋函部,師皆會整合帙,以圖剞劂,獨《法華玄記》得遂厥志耳。師常修隨自意三昧,每遇病境,止觀之功逾勵。臨終作《三自省》喚醒主人翁,則正念如城不可動亂也。《三自省》:「一曰:唯某甲,一念三千,剎那九世,汝知之乎?即促而延,既如此;即一而多,又如彼,胡不體取無生、了無死乎?二曰:唯某甲,實心繫實境,實緣次第生,實實迭相注,自然見實理。此吾宗之心訣也,汝知之乎?平日解行,正在今日;懸崖撒手,慎弗放逸!三曰:唯某甲,汝不聞仙潭垂終偈乎?自是無家可得歸,雲邊有路許誰知?溪光搖落西山月,正是仙潭夢斷時。即仙潭夢斷是妙峰夢斷,無歸而歸,汝宜無忘夙願也!」具見馮太史所撰塔銘

象先真清法師

長沙湘潭羅氏子。年十五補邑諸生,十九出家依南嶽寶珠薙染,二十五從寶珠禮補陀,續遊天台。愛茲山幽曠,多聖賢居止,遂剪茨以居。是後雖往來吳會,而無時不夢寐名山。蓋師夙稟臺教,仰智者之風,巖棲谷飲,固其志也。始居華頂之深雲庵,繼閱大藏於萬年寺,修《大彌陀懺》於天柱峰。率以千日為期,其他受請不與焉。師為人英卓溫厚,雖親禪觀,尤重毘尼;而虛己從人,則無德不師,無善不採,故為四方之所推重。講席頻開,學徒雲集,誠叔世之津樑也。示滅於嘉禾之龍淵寺,弟子如惺塔師於天台雲居之南隴。袁職方有塔銘,言行狀甚詳。

禪宗

佛窟巖遺則禪師

京兆人,長孫氏。初謁牛頭山忠禪師,大悟玄旨,乃曰:「天地無物也,我無物也。雖無物而未嘗無物也,此則聖人如影、百姓如夢,孰為死生哉?至人以是能獨照,能為萬物主,吾知之矣。」遂南遊天台,隱於瀑布之西嶺。元和中,慕道者日至。有弟子可素,遂築室廬,漸成法席。「佛窟」之稱,自師始也。僧問:「如何是那羅延箭?」師曰:「中的也。」忽一日告門人曰:「汝其勉之!」閱二日,跏趺而寂。後三年塔全身於本山。唐韓乂有碑銘存國清寺。

雲居智禪師

居雲居。僧問:「見性成佛,其義云何?」師曰:「清淨之性本來湛然、無有動搖,不屬有無、淨穢、長短、取捨,體自翛然,如是明見乃名見性。性即佛,佛即性,故曰見性成佛,此是極究竟處。若雲我能了、彼不能了,是大病;作無凡聖解,又屬撥無因果見;有清淨性可棲止解,亦大病。然清淨性中雖無動搖,具不壞方便應用,及興慈運悲,如是興運之處,即全清淨之性,可謂見性成佛者矣。」

溈山靈祐禪師

福州長溪趙氏。年十五出家遊方,至國清寺受戒。與寒山、拾得往松門夾道,作虎吼三聲,溈無對。寒曰:「自從靈山一別,迄至於今,還相記麼?」溈又無對。拾拈杖曰:「老兄喚這個作什麼?」溈又無對。寒曰:「休,休,不用問他!自從別後已三生作國王來,總忘卻也!」後參百丈懷海禪師悟道,仍受百丈囑,住溈山。

平田普岸禪師

釋普岸,姓蔡氏,漢東人也。得法於百丈懷海禪師。大和年中謂眾曰:「吾山水之遊未厭,諸人勿相留滯。天台赤城,道猷曾止;華頂石樑,智者降魔。將遊之也。」自襄陽邐迤而來,從沃洲天姥入天台之西門,得平川穀中,峰名大舍,號曰「平田」,結茅居之。未幾,見虓虎乳子,瞪目而視岸,岸以杖按其頭曰:「貧道聞此山是神仙窟宅,羅漢隱居。今欲寄此安禪,檀越勿相驚撓。」經宿,領子而去。以大和七年營構丈室,八年春,禪侶輻湊。眾力義成此院,號平田焉。會昌三年七月告眾入滅,春秋七十四。度弟子全亮,俗姓陳氏。悟師之道,得鳳之毛一人,唯約在上元入滅,肉身不朽。岸遷塔於是山之前。臨濟訪師,到路口,先逢一嫂在田使牛,濟問嫂:「平田向甚麼去?」嫂打牛一棒曰:「這畜生到處走,路也不識!」濟又曰:「問你平田路向甚麼處去?」嫂曰:「這畜生五歲尚使不得!」濟心語曰:「欲觀前人,先觀所使,更有抽釘拔楔之意。」及見師,師問:「你曾見我嫂也未?」濟曰:「已收下了也。」《神僧傳》。

國清一行禪師

釋一行,俗姓張氏,鉅鹿人也。早歲不群,聰黠明利,有老成之風,讀書不再。師事普寂禪師,因窮《大衍》求訪師資。至國清,聞僧於院中布算,其聲蔌蔌;既而謂其徒曰:「今日當有弟子求吾演算法,已合到門,豈無人導達耶?」即除一算,又謂曰:「門前水西流,弟子當至。」一行承言而入,稽首請法,盡授其術。玄宗詔對無恆,佔其災福若指於掌。邢和璞嘗謂尹愔曰:「一行其聖人乎!」漢之洛下閎造《太初曆》,雲後八百歲當差一日,則有聖人定之。今年期畢矣,而一行造《大衍曆》正其差謬,則洛下閎之言信矣!帝嘗問國祚幾何?有留難否?行曰:「鑾輿有萬里之行,社稷終吉。」帝驚問其故,不答,退以小金合進之曰:「至萬里即開。」帝一日發合視之,蓋當歸少許。及祿山亂,駕幸成都。至萬里橋,忽悟。未幾果歸。昭宗初封「吉王」,唐至昭宗而滅,故讖終「吉」。滅時春秋四十有五,帝哭之哀甚,輟朝三日。停龕三七日,容貌如生。帝親制碑書於石,出內庫錢五十萬建塔銅人原,諡曰「大慧禪師」。《神僧傳》。

瑞龍慧恭禪師

釋慧恭,俗姓羅氏,福州人也。年十七舉進士,名隨計車將到京闕。因遊終南山奉日寺,目祖師遺像,釋然世網,遂求出家。嘗遇黑蛇傷指,不求醫而毒螫自銷。見魑魅佔山,諭罪福而妖物遄息。至武陵德山詣宣鑑禪師,領會風飛,由茲道合。景福三年與門人遊天台,州牧京兆杜雄留之而止,杜因創瑞龍院於紫凝山,祈恭興揚法席,以悟淪迷。緇俗雲馳,香華山積。天覆三年癸亥十二月午時,命眾聲鍾,顧瞻左右,言:「去!去!」跏趺瞑目,儼然而化。門人塔於本山。《高僧傳》。

天台玄杲禪師、天台鴻啟禪師

杲為嘉禾靈光寺法相禪師之弟子,啟為杲公之弟子。二人偕天台鴻啟禪師,隱天台習禪觀,相次終於山。焚之皆獲舍利焉。有《宋高僧傳》。

華頂景欣禪師

受業白雲院,嗣法於六通紹禪師,人稱「欣四面」。後入天台華頂,莫知所終。

雲峰光緒至德禪師

師得法於玄沙。上堂曰:「但以眾生日用而不知,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日月星辰,江河淮濟,一切含靈,從一毛孔入一毛孔。毛孔不小,世界不大,其中眾生不覺不知。若要易會,上座日用,亦復不知。」時有僧問:「日裡僧馱像,夜裡像馱僧,未審此意何如?」師曰:「闍棃豈不是從茶堂裡來?」

五代

國清師靜上座

師始遇玄沙示眾曰:「汝諸人但能一生如喪考妣,吾保汝得究徹者。」師躡前語問曰:「秪如教中道,不得以所知心測度如來無上知見,又作麼生?」沙曰:「汝道究得徹,所知心還測度得及否?」師從此信入。後居天台,三十餘載不下山。博綜三學,操行孤立。禪寂之餘,嘗閱龍藏。遐邇欽重,時謂大靜上座。師因睹教中幻義,乃述一偈,問諸學流曰:「若道法皆如幻有,造諸過惡應無咎。云何所作業不忘,而藉佛興慈接誘?」時有小靜上座答曰:「幻人興幻幻輪圍,幻業能招幻所治。不了幻生諸幻苦,覺知如幻幻無為。」二靜上座並終於本山。

般若寺敬遵通慧禪師

居護國寺,僧問:「優曇花折人皆睹,般若家風賜一言。」師曰:「不因上座問,何曾舉似人?」曰:「恁麼則般若雄峰,詎齊今古?」師曰:「也莫錯會!」師自述真贊曰:

真兮寥廓郢人圖艧嶽聳雲空澄潭月躍

明巖全宰禪師

姓沈氏,錢塘人。孩抱之間不喜葷血。其母累睹善徵,勸投徑山法濟大師,削染及修禪觀。亭亭高竦,不雜風塵,慕十二頭陀以飾其行,諺曰「宰道者」焉。迨乎諸方參請,得石霜禪師印證。密加保任,入天台山暗巖以永其志。伊巖與寒山子所隱對峙,皆魑魅木怪所叢萃其間。宰之居也二十餘年,惡鳥革音,山精讓窟,其出入經行,鬼神執役,或掃其路,或侍其旁,或代汲泉,或供採果,時時人見,宰未嘗言。後天成五年徑山禪侶往迎,歸鎮國院居,終於出家本院焉。

永明延壽智覺禪師

餘杭王氏子。初禮翠巖參禪師,暨謁韶國師,一見而深器之,密授玄旨,仍謂曰:「汝與元帥有緣,他日大興佛事。」忠懿王請開山靈隱新寺,明年遷永明大道場,眾盈二千。僧問:「教中道,一切諸佛及諸佛法皆從此出,如何是此經?」師曰:「長時轉不轉,非義亦非聲。」曰:「如何受持?」師曰:「若欲受持者,應須著眼聽。」師居永明十五載,度弟子一千七百人。開寶七年入天台山度戒約萬餘人。常與七眾授菩薩戒,夜施鬼食,朝放諸生類,不可稱計。六時散行道,餘力念《法華經》計一萬三千。著《宗鏡錄》一百卷,詩偈賦詠凡千萬言。開寶八年二月示疾,越二日,焚香告眾,跏趺而寂,塔於大慈山。師嘗有偈雲:「渴飲半掬水,飢飡一口松。胸中無一事,長日對華峰。」天台固師之家也。

國清本先禪師

姓鄭,永嘉人。出家國清寺,參韶國師有悟,住溫州瑞鹿寺。大中祥符中示寂。長吏以聞,詔本縣檢視,得所著《竹林集》十卷,藏秘閣。

福田從禮禪師

釋從禮,襄陽人也,以梁乾化中游天台,乃掛錫於平田精舍,後推為寺之上座。持重安祥,喜慍不形於色。時夏亢陽,主事僧來告,將營羅漢齋,奈何園蔬枯悴,請闍黎為祈禱。禮曰:「但焚香於真君堂。」時主事向仙祠祝曰:「上座要雨以滋枯悴。」至夜雲起雨霏,三日而止。又僧廚闕用水槽,山上有赤樹中為材用,來白於禮,禮曰:「某向真君道去。」但庀徒具器以伺之。無何,大風卒起,曳什其樹,取用周足。其感動鬼神率多此類。兩浙武肅王錢氏聞之,召入州府,建金光明道場。檀施優渥,廻施眾僧,身唯一布納。通夜不寐,一食常坐,具無盈長。同光三年乙酉歲冬十一月入滅。春秋七十九,僧臘五十二。火葬收舍利,立塔存焉。

紫凝山普門智勤禪師

僧問:「如何是空手把鋤頭?」師曰:「但恁麼諦信。」曰:「如何是步行騎水牛?」師曰:「汝自何來?」有偈示眾曰:

今年五十五腳未蹋寸土山河是眼睛大海是我肚

太平興國四年有旨試僧經業。山門老宿各寫法名,唯師不閒書札。時通判李憲問:「世尊還解書也無?」師曰:「天下人知。」淳化初,不疾,命侍僧開浴。訖,垂誡徒眾,安坐而逝,塔於本山。三年後門人遷塔,發龕,睹師容儀儼若,髭發仍長,遂迎入新塔。

般若寺友蟾禪師

錢塘人也。初住雲居普賢,忠懿王署「慈悟禪師」。遷止上寺,眾盈五百。僧問:「鼓聲才罷,大眾雲臻,向上宗乘,請師舉唱。」師曰:「虧汝甚麼?」曰:「恁麼則人人盡霑恩去也。」師曰:「莫亂道!」

般若寺師蘊禪師

金華人也。樑龍德中與德韶禪師結侶遐徵。回於浙東,還棲息韶師法會。其為人也,稠人廣眾,往往滑稽;有好戲噱者則狎之,膠漆如也。故高達之者置之於度外,唯韶師默而識之,謂人曰:「蘊公痴狂,吾不測其邊際。」因有疾,求僧作懺悔文;誦經及密呪各論幾百藏為度,方知其密持之不懈。嘗謂道友曰:「吾生無益於人,欲投宴坐峰,不然石樑下,所願早預賢聖之儔。」道友多沮其計。以開寶六年七月無疾坐終,如入禪定。時炎蒸,停屍二七日,身無欹側,竅無氣穢。及遷神座,就寺之東隅闍維。煨燼中收舍利外,舌根不壞;灰寒拾之,如紅芙蕖色,柔軟可憐。有不信者,燒鍛凡數十過,居然蓮花色也,遂結小塔於寺中。蘊生不言姓氏年齒,人以貌取之,則年八十餘矣。

佛日本空禪師

師初遊天台,嘗曰:「如有奪得機者,即吾師矣!」尋謁雲居,作禮問曰:「二龍爭珠,誰是得者?」居曰:「卸卻業身來,與子相見。」師曰:「業身已卸。」居曰:「珠在甚麼處?」師無對。遂投誠入室,時年始十三。後四年,參夾山。才入門,見維那,那曰:「此間不著後生。」師曰:「某甲不求掛搭,暫來禮謁和尚!」維那白夾山,山許相見。問:「甚處來?」師曰:「雲居來。」曰:「即今在甚麼處?」師曰:「在夾山頂�上。」山曰:「老僧行年在坎,五鬼臨身。」山問:「闍黎與甚麼人同行?」師曰:「木上座。」山曰:「何不來看老僧?」師曰:「和尚看他有分!」山曰:「在甚麼處?」師曰:「在堂中。」山便同師下堂中,師遂取柱杖擲在山面前,山曰:「從天台得否?」師曰:「非五嶽之所生。」山曰:「莫從須彌得否?」師曰:「月宮亦不逢。」山曰:「恁麼則從人得也?」師曰:「自己尚是冤家,從人得堪作甚麼?」山曰:「冷灰裡有豆爆。」來日上堂問:「昨日新到在甚麼處?」師出應諾。山曰:「子未到雲居已前,在甚麼處?」師曰:「天台國清寺。」山曰:「吾聞天台有潺潺之瀑、綠綠之波。謝子遠來,此意如何?」師曰:「久居巖谷,不掛松蘿。」山曰:「此猶是春意,秋意作麼生?」師良久。山曰:「看君只是撐船漢,終歸不是弄潮人。」山後普請,與師問答,機路迅揵。山乃曰:「大眾有人也,歸去來,歸去來!」遂住普請歸院,眾皆仰嘆。師終於佛日,卯塔存焉。

般若寺從進禪師

僧問:「古澗寒泉時如何?」師曰:「切忌飲著。」曰:「飲著又如何?」師曰:「喪卻汝性命。」

福唐幼璋禪師

唐相國夏侯孜之猶子也。大中初,伯父司空出鎮廣陵,師方七歲,遊慧照寺,聞誦《法華》,志求出家。伯父初不允,師因絕飲食,不得已而許之。師慧遠禪師。至江陵,騰騰和尚囑之曰:「汝居天台,尋靜而棲,遇安而止。」而又值憨憨和尚,撫而記曰:「汝卻後四十年,有巾子山下菩薩王於江南,當此時吾道昌矣!」即抵天台,於靜安鄉創福田院,乃契騰騰之言,今慧峰是也。中和四年,人死於飢,師聚骸以葬。錢武肅王嘗夢一僧,形觀甚偉,寤求不獲。後圖形,至此處,乃師也。致請入府庭,署「至德大師」,館於功臣,當自親問法。師請每年於天台山建金光明道場,諸郡黑白大會,逾月而散。天成二年卒。

真歇清了禪師

師得法於長蘆祖照禪師,曾住天封法席。上堂雲:「苔封古徑,不墮虛凝;霧鎖寒林,肯彰風要。鉤針隱密,孰雲漁父棲巢;秪麼承當,自是平常快活。還有見透關眼麼?」良久,曰:「直饒聞早便歸去,爭似從來不出門?」

明智遇安禪師

姓沈,錢塘人。出家天台山華頂峰,參韶國師,密契宗旨。乾德中,吳越王召居天龍寺。太平興國三年有寶塔見資福殿虛空中。賜號「明智禪師」。

天封子歸禪師

主天封寺。上堂,卓柱杖一下,召大眾曰:「八萬四千法門八字打開了也。見得麼?金鳳夜棲無影樹,峰巒才露海雲遮。」

護國守昌禪師

新歲上堂,拈柱杖卓曰:「三十六旬之開始,七十二候之起元。萬邦迎和氣之時,東帝布生成之令。直得天垂瑞彩、地擁禎祥;微微細雨洗寒空,淡淡春光籠野邑。可謂應時納祐、慶無不宜,盡大地人皆添一歲。且道那一人年紀多少?」良久,曰:「千歲老兒顏似玉,萬年童子鬢如絲。」

蓮華峰祥庵主

僧問:「如何是雪嶺泥牛吼?」師曰:「聽!」曰:「如何是雲門木馬嘶?」師曰:「響!」示寂日,拈柱杖示眾曰:「古人到這裡,為甚麼不肯住?」眾無對,師乃曰:「為他途路不得力。」復曰:「畢竟如何?」以杖橫肩曰:「楖�橫擔不顧人,直入千峰萬峰去。」言畢而逝。

崇善用良禪師

僧問:「三門與自己是同是別?」師曰:「八兩移來作半斤。」曰:「恁麼則秋水泛漁舟去也。」師曰:「東家點燈,西家為甚麼卻覓油?」曰:「山高月上遲。」師曰:「道恁麼?」曰:「莫瞌睡!」師曰:「入水見長人。」

寶相蘊觀禪師

僧問:「如何是佛?」師曰:「堂堂八尺餘。」

天台文輦禪師

永嘉人也。遇天台山德韶禪翁唱宗一大師之道,輦諦受無疑,不為異緣牽轉,故三十載隨韶禪師聽其進否。嘗謂人曰:「悟入之緣,猶蠖屈之於葉也,食黃則身黃,食蒼則身蒼,其屈伸之狀無變,吾初見明照乃若是,今學玄沙又如是,此所謂殊途而同歸。」以太平興國三年忽自操斧伐檀,巧結玲瓏,號曰浮圖。入內趺坐,自持火炬誓之曰:「以此殘喘焚之,供養十方諸佛聖賢。」言訖,發熖亙空,其煙五色,旋轉氤氳;猶聞誦經之聲,須臾始絕,觀者號哭。灰寒,收舍利不知顆數,春秋八十四。今善建寺中累石小塔,是其瘞舍利處也。

太平元坦禪師

上堂:「是法無宗,隨緣建立。聲色動靜,不礙見聞。舉用千差,如鍾待扣。於此薦得,且隨時著衣吃飯。若是德山、臨濟,要須打草鞋行腳。參!」

妙智光雲禪師

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東籬黃菊。」曰:「意旨如何?」曰:「九日重陽。」

大同如庵主

師,天台人,久依法真。因看雲門「東山水上行」語,發明己見。歸隱故山,猿鹿為伍。郡守聞其風,遣使逼令住持,師作偈曰:

三十年來住此山郡符何事到林間休將瑣瑣塵寰事換我一生閒又閒

遂焚其廬,竟不知所止。後終於大同寺,其塔尚存。

萬年處幽禪師

上堂:「先聖行不到處,凡流卻到;凡流既到,先聖莫知到與不到。知與不知,總置一壁,秖如僧問乾峰:『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未審路頭在甚麼處?』峰以柱杖畫一畫曰:『在這裡。』且道此老與他先聖凡流相去幾何?南山虎咬石羊兒,須向其中識生死。」

護國明照禪師

景祐中,居護國寺。因採菜入山,見二女於桃源,如劉阮故事。照即叱曰:「山鬼伎倆,復欲媚道人耶!」言已即隱。師雖無行狀可考,即此而觀,亦禪門之正法眼也。

國清愚谷妙印禪師

上堂:「滿口道得底,為甚麼不知有?十分知有底,為甚麼滿口道不得?且道誵訛在甚麼處?若知得,許你照用同時,明暗俱了;其或未然,道得道不得,知有不知有,南山石大蟲,解作師子吼。」

國清垂慈普紹禪師

上堂:「靈雲悟桃花,玄沙傍不肯;多少痴禪和,擔雪去填井。今春花又開,此意誰能領?端的少人知,花落春風靜。」

寶相元禪師

僧問:「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從此經出,如何是此經?」師曰:「長時誦不停,非義亦非聲。」曰:「如何受持?」師曰:「若欲受持者,應須用眼聽。」

萬年雪巢法一禪師

太師,襄陽郡王李公遵勉之玄孫也。得法於草堂疏山。四遷巨剎,後退長蘆,歸天台萬年觀音院。忽示微疾,書偈曰:

今年七十五歸作庵中主珎重觀世音泥蛇吞石虎

入龕趺坐而逝。

華頂法具禪師

字圓復,紹興中居華頂峰。葉夢得、蘇庠、韓駒、呂本中、王銍 、朱敦儒皆與之唱酬,有《化庵集》行世。

萬年心聞曇賁禪師

永嘉人,曾住江心龍翔寺。病起,上堂曰:「維摩病,說盡道理;龍翔病,咳嗽不已。咳嗽不已,說盡道理;說盡道理,咳嗽不已。汝等諸人還得其中意旨也未?本是長江湊風冷,卻教露柱患頭風。」後住萬年,上堂:「一見便見,八角磨盤空裡轉;一得永得,辰錦硃砂如墨黑。秋風吹渭水,已落雲門三句裡;落葉滿長安,而今被眼瞞。」豎拂子曰:「瞞得瞞不得,總在萬年手裡。還見麼?華頂月籠招手石,斷橋水落捨身巖。」四明太守以雪竇命師主之,師辭以偈曰:「鬧藍方喜得抽頭,退鼓而今打未休;莫把乳峰千丈雪,重來換我一雙眸。」

護國惠遠禪師

眉山人。問法圓悟勤禪師,豁然有悟。紹興中,過天台護國、國清等寺。乾道中,賜號「佛海禪師」。周丞相必大銘其塔,虞似良書。

護國此庵景元禪師

永嘉南溪張氏子。謁圓悟於鍾阜,圓悟目為聱頭元侍者,遂自題肖像付之曰:「生平只說聱頭禪,撞著聱頭如鐵璧;脫卻羅籠截腳跟,大地撮來墨漆黑。晚年轉覆沒刀刀,奮金剛摧碎窠窟;他時要識圓悟面,一為渠儂並拈出。」圓悟歸蜀,師還浙東,鏟彩埋光,不求聞達。括蒼守耿公延禧嘗問道於圓悟,因閱其語錄。至《題肖像》,得師為人,乃致開法於南明山,遣使物色,至臺之報恩,獲於眾寮,迫其受命。後歸老護國寺。將寂時,示訓如常,俄握拳而逝。茶毗得五色舍利,齒舌右拳無少損。塔於寺東劉阮洞前。

國清簡堂行機禪師

本郡人,姓楊氏。見此庵,密有契證。出應筦山,刀耕火種,單丁者一十七年。嘗有偈雲:「地爐無火客囊空,雪似楊花落歲窮;拾得斷麻穿壞衲,不知身在寂寥中。」每謂人曰:「猶未穩在,豈以住山樂吾事耶?」一日偶砟樹倒,忽然大悟。先住江州圓通,後住國清。示眾曰:「觀色即空,成大智故,不住生死;觀空即色,成大悲故,不證涅槃。生死不住,涅槃不證,漢地不收,秦地不管,且道在恁麼處安身立命?莫是昭昭於心目之間而相不可睹,晃晃於色塵之內而理不可分麼?莫是起坐鎮相隨,語默同居止麼?總是髑髏前敲磕。須知過量人自有過量用。且作麼生是過量用?北斗藏身雖有語,出群訊息少人知。」

天封覺禪師

上堂:「無生國裡未是安居,萬仞峰頭豈容駐足?且『望空撒手直下翻身』一句作麼生道?人逢好事精神爽,火入真金色轉鮮。」

萬年無著道閒禪師

本郡洪氏子。上堂:「全機敵勝,猶在半途。啐啄同時,白雲萬里。才生朕兆,已落二三。不露鋒鋩 ,成何道理?且道從上來事合作麼生?誣人之罪,以罪加之。」

萬年自詢禪師

號「國道者」,傳法於了空大寂。嘗燃臂供佛。雍熙初,勅建受業寺,遂燃身報國。火滅,舌根不壞。詔改寺為壽昌,今萬年是也。

國清蘊常禪師

字不輕。通內外典,作詩清麗,字法堅勁。淳熙間住國清,號荷屋老人,有集行於世。

國清志南禪師

字明老,號指堂,會稽人。朱文公晦庵、韓尚書原吉皆與之遊,文公有《與南老索寒山子詩啟》。終國清寺,有《指南集》。善書,「天台山」、「佛隴」、「萬松徑」諸石刻皆其手跡。

華頂先睹禪師

字無見,葉姓,仙居人。住華頂峰四十年,操行卓絕,聞其風者不遠數千裡參問。元統甲戌五月望日,遺書謝朋舊,作偈趺坐示滅。翊日焚化,舍利凝積成五采,白乳如注。曇噩撰塔銘。有語錄行於世,金華黃縉、宋濂為之序。

華頂光菩薩

鄞人。先世習雕塑,至光藝益精。光好道,遍參有道尊宿。聞華頂無見和尚道行清竣,挾胸中所疑扣之。年七十有三,無疾坐蛻於華頂山。

國清曇噩禪師

號夢堂,王姓,慈溪人。洪武二年以高僧召至說法。尋被詔住持國清寺,賜號「佛真文懿大師」。六年六月忽沐浴作偈曰:

塊然一物或有或無翻身歸去踏破毘盧

端坐而寂,塔於善興寺西岙,宋景濂銘其塔。能詩文,有所集《高僧傳》行於世。

國清心泰禪師

越人,字岱宗,幼習洙泗之業,長為釋氏學。嘗師事夢堂噩禪師於臺之國清寺,而為其掌箋翰焉。其學贍而識達,氣充而守約;其發為文章,雄渾淵雅,惟務以弘宗樹教為本,不以誇多鬥靡為奇。嚐出世說法郡之東山禪寺,而從之學者益眾。所著述有《佛法金湯編》,始於周昭王,訖於元順,共若干人,皆名著青史、從事宗教,足為法門之重者。

華頂宗濟禪師

字北源,姓李氏,臨海人。少樸而敏,尤長於義理。師事明州護聖迪元啟禪師。歸華頂二十七年,足不越閾。重建殿屋,後歸深雲庵,年七十示滅。又窄庵偉禪師、愚傑英禪師、寂庵光禪師、空叟聞禪師,皆國朝高僧,俱住華頂。

萬年馬公禪師

青州馬郎中子。弘治間入萬年山修行。一日趺坐龕中,令左右輿至寺前雙塔下。忽心中火發,須臾而盡。火至半身猶作偈遺其徒。今其舍利在寺西,及其先世誥勑具存雲。

華頂正方禪師

朱姓,臨海黃奢村人,號百川,師真際和尚。但以苦行為本,靜練之極,毫光如雪。嘉靖己未入華頂,作偈以表心要,遂泊然坐化。

荊山圓珂禪師

金陵人,居毘陵之金沙寺。師事玉芝禪師,往來開講臺溫者十餘年。師為人寬厚,不與物校。雖冥心禪觀,而猶以淨土為專門,道俗化之。善屬詩,堂講《楞嚴》於石橋庵。《題石樑瀑布》有云:

我來送目與雲齊著境令人笑自迷巖上水同巖下水男兒誰肯放頭低

至今為學者口實。有詩集如干卷,弟子秘而未傳。

月亭明得禪師

吳興人,性穎悟,師事萬松和尚。於禪宗大有所得,出入於天台賢首之間。講席繁興,學者駢集,臺南道俗猶宗事之。登華頂峰禮無見禪師塔,謂弟子曰:「吾昔閱無見禪師語錄,每諮嗟悅服;今見其塔,若睹其人。無見之見,吾於斯證矣!」趣命弟子刻其語錄,臺南學人大受其益。

映庵傳玬禪師

豫章進賢人,蓋燈薙染師也。少遊邑泮,博綜群書;壯年厭俗,遊武林。從白衲禪師出家,後事月亭禪師。悟明心地,仗錫天台。叢林上德莫不相延請益。師澄靜寡言,翛然一室。亭亭七尺,如蒼松野鶴,有古人之風。至與士大夫相接,則禪語清言皆中金石。聞者忭躍,啟悟至多。餘遊五臺時,以《永嘉集》寄師篋中。將終,索筆題卷末雲:「此傳燈置,當勉旃!餘日望之,若果能於此深造悟入,則佛法不恨無人矣。餘西歸是其時也!色斯舉矣,可以人而不如鳥乎?」及餘歸,已當茶毘之次。捧卷跪讀,因而慟絕。德音手澤至今不忘。僧臘有十,春秋才三十四耳。

易庵如通禪師

會稽陳留杭氏子。年十五,投諸暨三德寺大海禪師出家。後詣徑山萬松和尚,決擇心要。侍講之暇,即營眾務,不辭胼胝。一日松問曰:「如何是白雲不繫青山住?」師應聲曰:「明月常懸古澗心。」松因以法付之。嗣後每登講席,大興梵宇。若杭之慧音、靈隱,檇李之東塔、精嚴,或植之於草莾之間,或扶之於將圮之際,皆師功也。尋受國清寺請,將鳩工繕殿。忽稱不豫,以萬曆乙未臘之三日示寂。師為人樸素,坦夷無矯行、無飾語。雖不究心文字,而當機數語亦自可觀。如頌五家宗旨有曰:

五宗五師吼百獸盡狂走龍象失威儀狐兔難啟口白牛露地眠一默不見有鬥轉與星移日月懷中走

具見陸宮保所撰塔銘。

蓮宗

夫佛之法一耳,有禪、教、蓮、律之分者,入道者因緣不同,而唱導者設門有異也。故得之自心謂之禪,敷演誨人謂之教,漚和指歸謂之蓮。至於檢束身心、典刑初學,律之為法又宜先焉。然則語自心則何適而非禪?語誨人則何適而非教?語漚和則何適而非蓮?如遠公為蓮宗鼻祖,懸悟心宗,孜孜誨人,垂老不倦,非蓮而禪與教乎?思大口吞諸佛,法智喝示經王,生階圓位,沒生安養,非教而蓮與禪乎?永明為禪宗大老,的嗣雲居,送想西方,援著《宗鏡》,非禪而蓮與教乎?老子曰「小智自私,賤彼貴我」,宜其禪而禪,教而教,蓮而蓮矣。若曰達人大觀,無可不可,又孰間禪教與蓮哉?今此分門,又復重出;為明此理,故不避繁冗雲。

南嶽大師

見《祖師考》。

北周

慧命禪師

長沙人。十五誦《法華》,才七日,終一部。與法音為淨土友,一夕攜手月下,相顧笑曰:「時至不行為貪生,西方有期,吾其去矣!」音曰:「寧不俟我十日?」命豎兩指曰:「過此不可也!」越二日果終。眾見天人下降,奇香異樂,或唱「善哉」。後十日音亦亡,祥瑞悉與命同。《往生傳》。

智者大師

將示寂,令唱《無量壽佛》及《觀經》首題,合掌贊曰:「四十八願,莊嚴淨土;華池寶樹,易往無人。火車相現,一念改悔,尚得往生;況戒定燻修,行道力故,實不唐捐。」又曰:「吾諸師友、侍從、觀音皆來迎我!」言訖,跏趺,唱三寶名,如入三昧。《往生傳》。

章安禪師

臨終示小疾,而室有異香。因誡弟子畢,忽起合掌,稱「阿彌陀佛」、二大士名,奄然而化。《往生傳》。

等觀禪師

見《教宗考》。

法智禪師

居國清寺,一心念佛,常感觀音、勢至來下,光映其身。謂所親曰:「吾生淨土有日矣,誰能具食餞我?」眾為具之。食訖,無他異,眾疑其侮。宿鄰房以候之,夜未央,忽安坐床上,唸佛而化。有金光自西來,江上漁人誤謂天曉。《往生傳》。

善伏禪師

姓蔣,一名等照,義興人。生即頭白,日誦經典,一目七行。唐貞觀中,至天台超禪師出家,習西方淨土觀行。顯慶五年終。舊志。

石晉

智通法師

師遊天台,見智者《淨土儀》,欣然會心。嘗至招手巖,因陳大願,念阿彌陀佛,誦四十八願已,投身巖下。若有神人捧之於樹,乃復整心登巖曰:「餘生可厭,大願已發,惟海眾菩薩同相接引。」再投而下,適在蒙茸草上。久之復甦,寺眾舁歸,身心無損。後遊越至法華山。一夕,見白鶴孔雀行列西下,蓮華開合,光明現前,乃起禮佛,趺坐而化。具《往生傳》。

郭周

永明壽禪師

初住天台智者巖,九旬習定,有赤鷃巢於衣裓。後於國清行法華懺,夜見神人持戟而入,師呵之曰:「何得擅入?」對曰:「久積善業,方到此中。」夜半繞像,見普賢前蓮華在手,遂上智者巖,作二鬮,一曰「常坐禪定」,一曰「誦經萬善莊嚴淨土」。乃冥心精禱,得「誦經萬善」,乃至七度。於是一意專修淨業,於禪觀中見觀音以甘露灌其口,遂獲辯才。遷永明,日課一百八事。往別峰行道唸佛,傍人聞螺具天樂之聲。師嘗著《四料揀》,偈有云:「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今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滅後,有僧暴亡,至冥司見閻王設僧像,作禮。僧問:「何人?」獄吏對曰:「此永明壽禪師也,已生西方上品,為王敬慕如此。」《神僧傳》及《往生傳》。

寶雲尊者

見《祖師考》。常呼人為鄉人,有問其故,曰:「吾以淨土為故鄉,諸人皆當往生,皆吾鄉中人也。」後右脅唸佛而化。《往生傳》。

法智尊者

師述《妙宗鈔》,釋天台《觀經疏》,大彰觀心觀佛之旨。曾於每歲二月望日,建唸佛施戒會,動逾萬人。又撰《融心解》,明一心三觀,顯四淨土之義。後於歲旦建金光明懺,至五日,召大眾說法,驟稱佛號數百聲,奄然坐逝。《往生傳》。

慈雲大師

後住四明寶雲,結緇素,專修淨業,作《誓生西方記》。及居天竺靈山,於寺東建日觀庵,為送想西方之法。依《無量壽經》述《往生淨土懺儀》,為杭守馬亮述《淨土行願法門往生略傳》。後居草堂,示疾。弟子問所歸,對以寂光淨土。至夜奄然坐逝。《往生傳》。

有嚴法師

受業天台靈鷲,專事淨業。作《懷安養故鄉》詩四篇,為時所傳。居山十年,夢池中大蓮華、天樂四列,乃作《餞歸淨土》詩。後七日,跏趺而化。塔上有光如月,三夕而隱。《往生傳》。

錢丞相

錢象祖,天台居,號止庵。守金陵日,問道於保寧全,猶以淨土真修為念。嘗於鄉州建接待十處,皆以淨土、極樂等名。創止庵高僧寮,為延僧談道之所。自左相辭歸,益進淨業。嘉定四年二月微疾,書偈曰:

菡蓞香從佛國來琉璃地上絕纖埃我心清淨超於彼今日遙知一朵開

後三日,有問疾者,公曰:「我不貪生、不怖死,不生天、不為人,唯求生淨土耳。」言訖,跏趺而逝。時天鼓震響,異香芬鬱。未終之前,子姪、郡人同夢空中有云:「錢丞相當生西方蓮宮,為慈濟菩薩」。《往生傳》。

左伸居士

天台人。從神照授菩薩戒,刻三聖像,誦《法華》三千四百部、《金剛》二萬過。命男沙門淨圓唱法華首題,增受菩薩戒。夢三偉人立江皋,召伸登舟。復請僧誦《彌陀經》,遽曰:「我已見佛光。」即端坐、作印而逝。《往生傳》。

光緒十九年桂月佛隴真覺寺敏曦謹募

天台山方外志卷第八終

標簽: 禪師  天台  智者  法師  法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