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北京樂與路》:為什麼我突然落淚了

作者:由 火神紀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18-12-14

《北京樂與路》:為什麼我突然落淚了

《北京樂與路》:為什麼我突然落淚了

——《北京樂與路》中的鏡頭組成、搖滾音樂或其它

                   (文:火神紀)

原諒我太喜歡這些畫面,以至於無法捨棄其中的任何一張。頹廢,張揚,凌亂,或者死寂。

搖滾音樂是什麼;搖滾音樂是一種安逸的死。

沒有人知道,沒有人聽說過這樣的落寞,可是這並沒有什麼關係;我思,我歌,故我在。別人的看法跟我似乎沒有任何關係。

我想我的;我寫我的;我唱我的;我做我的。這便夠了。我們的存在只是為了告訴這個世界,我們活著。至少我們還在掙扎著艱苦的活著。我們有我們自己的聲音,我們自己的思索,我們自己的吶喊和疲憊。

搖滾音樂人。長髮,染得亂七八糟;香菸,酒精,大麻,性。大大咧咧,不修邊幅,暴躁,易怒。楊穎的臺詞頗有點意思:自殺的一種方法就是嫁給做搖滾的人,一定死得痛快;又痛又快。

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莫大的差異讓他們鬱悶得近乎殘暴。尤其是當他們面對自己所深愛的人時,他們無須再控制自己的情緒和掩飾別的任何東西,由愛及怒由此而生。

這部電影被賦予了太多的東西,在我眼裡搖滾成了一個最美好而最不切實際的夢。畫面裡的描繪婉轉而直白。悲涼,當我看到的時候這種感覺如此強烈。

三四組鏡頭的剪接,類似文本里的排比;華麗而有序。可是要駕馭這樣的東西並不容易,弄不好會被誤以為是偽蒙太奇的意識流。不過還好,這方面在這部電影非常清晰而且恰到好處。

《北京樂與路》:為什麼我突然落淚了

比如關於搖滾音樂的演出;電影裡曰為“走穴”。這邊是稀疏的客人和一張門票一塊五毛錢的打折;那邊是惡俗的《縴夫的愛》和雜耍表演,可是擋不住這邊幾個誤以為走錯門的人不停地詛罵、砸場以及那邊的人山人海和熱氣沸騰的喧譁。

搖滾是什麼?搖滾是反叛、永不妥協和永遠自我的中心世界。所以,縱然被人砸場也依舊進行自己所追求的那種表演。

我們可以忍受他們的側目、白眼和諷刺式的訕笑;因為我們有我們的夢想,而他們永遠不會明白。

而吳啟彥和父親的對話正是這兩種東西的最大沖突之處。在吳啟彥看來,音樂是藝術,在我寫不出音樂的時候,我不可能會違背自我為討生計而寫那種惡俗的東西;在他父親看來,這僅僅只是一種交易,別人給你出唱片,給你錢,有人願意買你寫的東西,那就隨手寫一些給他們不就得了。

這樣的衝突永遠不會完結。

《北京樂與路》:為什麼我突然落淚了

還有平路死之前的那一段,由四組鏡頭完美地組成了一段戲:平路瘋狂的飆車,楊穎狂亂的尋覓,吳啟彥看似公正的審判和李逵無奈的逃亡。這一段是這部電影最讓我感動的一段。我始終認為,這一段包含了太多太多的東西。

平路的瘋狂是失意,飆車是一種精神世界的解脫,所以他在開車的時候會瘋狂地喊著:誰敢比我更快。

楊穎的狂亂是擔憂,而尋找是擔憂的唯一出路,她的眼神非常的迷亂,因為自己所承諾的那個男人,那個瘋狂的男人消失了。那是一種皈依般的虔誠。

而吳啟彥的審判是自我的面對,他一直在做的夢是因為自己狂怒時失手傷人,夢在這裡是一種潛意識的釋放,其實他一直沒有辦法面對自己所犯的過錯,所以他每次夢醒來總會氣喘如牛。而今他解脫了,類似一種自我地昇華了。

而李逵的逃亡更多的是一種無奈。這部電影裡的李逵是一個很重要的角色,我一直這樣認為。他代表的是平路的妥協以及溫柔,縱然他只是平路所養的一條“傻頭傻腦”的狗而已。

然而李逵代表的更多似乎是這群人,不管是平路,楊穎或者吳啟彥。他們一樣傻頭傻腦地活著,一樣無奈地活著。這個世界本來就充滿著殺戮,只是李逵所面對的是飽腹的殺戮而他們所面對更多的是精神世界的殺戮。當然,在物質生活上他們也同樣無奈而疲憊。

這四組鏡頭被有機地組合在一起,所釋放出來的視覺張力是很有殺傷力的,我在看這一段電影的時候突然落淚。

平路的死,楊穎的絕望,吳啟彥的宣判和李逵倒地時黑色的鏡頭。那時候我突然感覺到一種幸福,一種自我的幸福。一個玩搖滾的人最終死在自己的音樂裡,那是一種莫大的幸福。縱然他們在不停地拼殺,不停地逃亡,可是最終這樣的結局讓我慶幸,因為我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總在祈盼他們會幸福地活著。

《北京樂與路》:為什麼我突然落淚了

我第一次看張婉婷的電影,驚豔得不知所以。

這部電影有著一種獨特的細膩,也許是因為看慣了男性導演的電影,而會突然迷戀上女性導演的電影。

當然,這部電影本身有著非常豐富的鏡頭技巧組成,這是這部電影除了音樂之外最吸引我的地方。

比如很多地方一種搖晃的鏡頭,這一點很容易讓人想起法國電影《無法撤消》裡的那些尋覓的特寫,我記得看那些特寫鏡頭的時候我感覺到一種暈眩的感覺,這部電影倒恰到好處。這樣的鏡頭描繪帶給我一種支離破碎,很彷徨迷惘的感覺。這樣的鏡頭用一種銳化過的顏色,看起來飽滿而溫馨。

還有用主角的視角鏡頭。比如楊穎起床時漂移的目光來描繪環境:角落裡《我愛搖滾樂》雜誌封面上雷鋒滿臉的無奈,凌亂的房間、窗前柔軟的陽光和醉酒未醒的男人,一種疲憊而且雜亂無章夾帶著那種毫無規律的生活蒼白而空虛的感覺從畫面上傳達出來。比如楊穎被抓進看守所時拿下隱形眼鏡時的視角:利用鏡頭焦距的改變製造出一個漸漸模糊的世界和同樣被關看起來像是成堆的人群,我看的時候有種很暈炫很悽迷的感覺,這樣的眼睛看到的世界會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呢;這時候再用了一個近鏡高畫質晰的特寫楊穎的臉龐,我突然想,這是不是想告訴我們這是一個主觀得接近有點自閉的女人。這樣的鏡頭非常便於對環境的描寫和人物的塑造,乾淨利落而且可以很簡潔地告訴我們導演想告訴我們的那一切。

另外還有一種跳幀鏡頭,這應該是剪接出來的效果。跳動的畫面,連續而不連續。這樣的鏡頭尤其適合描繪那些狂歡的人群,製造出一種很緊湊又很突兀的感覺。也適合描繪一些緊張的場面。

另外還有高吊的俯瞰鏡頭。描繪平路和父親兩個人擦肩而過,一個開著火車一個坐著汽車,鏡頭從近鏡漸漸升高,大視角的描繪。東來西往,似乎永遠沒有辦法溝通。當然這裡是導演特意製造出來的錯覺,後面在火車站的父子相遇,那一段才是戲肉,也是同樣的鏡頭組成,只是一個靠攏一個遠去。這裡面更多的是一種落寞。

《北京樂與路》:為什麼我突然落淚了

我最不喜歡的是這部電影裡的那幾段獨白。也許只是為了表達某些我看不懂的東西,或者僅僅只是為了更好地說明一些題外的東西。可是在我看來有點畫蛇添足的感覺。

隱忍,是隱忍。電影有時候跟詩歌一樣需要隱忍,需要一種不那麼直白的表述。而電影的其它部分其實已經很明白地說明了所有的東西,為什麼要加這幾段呢。

也許只是因為太迫切地想說明白什麼反而讓人產生一種抵制的情緒,很多東西讓我們自己去玩味不是更好麼。

《北京樂與路》:為什麼我突然落淚了

說回這部電影重中之重的配樂部分吧。

崔健、鄭鈞、秦勇、秋野、張楚、何勇、戴秦、吳彤、汪峰、張淺潛、子曰、黑豹、唐朝、瘦人、輪迴、木馬、扭轉的機器、夜叉、舌頭……這樣的一份名單會讓所有喜歡搖滾音樂的人們為之而瘋狂。

這部電影的光亮不再是臺前的那些演員了,而是這些我們很熟悉的搖滾音樂人。

最初本來是想寫汪峰的《回憶之前忘記之後》的樂評的,後來輾轉找到這部電影,我才發現,原來我以前想寫的那首歌,其實不僅僅只是一首歌,而是一部電影。

所有跟北京相關的電影似乎永遠離不開鴿子和腳踏車,似乎北京除了滿天飛翔的鴿子和滿世界凌亂的人們騎著腳踏車飛奔而去之外就再沒有其它。地面上是大隊的腳踏車,一大群鴿子在灰沉沉的天空裡飛過,帶著一種厚重的味道,這部電影就這樣打開了序幕。似乎所有和北京相關的電影都會有這樣的一種聲音,鴿群飛翔時的那種呼呼呼的聲音。

最早的關於這種聲音的記憶是在很小時候看電視劇集《末代皇帝》那種糜爛的味道,後來是《十七歲的單車》。

我非常固執、武斷而且不客觀地認定這是北京特有的聲音,我喜歡這種聲音。跟北京的搖滾音樂一樣動聽而讓我迷戀。如天籟般動聽。

《北京樂與路》:為什麼我突然落淚了

第一首進入我們的耳朵裡的是子曰樂隊的《磁器》。酒吧,平路的樂隊表演和瘋狂的群眾。這也許是帶著我們入戲的一首歌。搖滾,標準的搖滾。憤世嫉俗的歌詞和喧囂的配樂,歇斯底里的表演風格,半帶說唱半帶咆哮的唱腔。而這種狂躁之後加一段輕柔的音樂,打架鬥毆聽起來很溫馨。也許是因為聲音製造出來的反差效果吧。

子曰樂隊的《光的深處》,陰暗的房間裡和窗戶依稀的陽光,汗流滿身地嘶吼。

唐朝樂隊的《國際歌》,豪邁而爽朗。我記得第一次聽到這首歌的時候是在香港的紅墈的那場搖滾之樂的VCD裡面,搖滾的合唱和搖滾進行曲。

子曰樂隊的《乖乖的》,臺下不滿的觀眾和旁邊電視裡的太極拳,還有上臺憤怒的觀眾。現實和精神世界的衝突。

第二次《光的深處》,一個失望的父親和砸場的人們,父親特寫的背影很落寞。

而改編的《月亮代表我的心》是一種救場如救火無奈輕裝上陣,楊穎的表演帶著一點情色味道永遠比平路憤世嫉俗的搖滾更受歡迎。

幾個依稀可以辨認出來是汪峰《回憶之前忘記之後》的音符之後帶起的爭吵聲和溫情地漫步,黑暗漫延和光亮的渴望。

子曰樂隊《乖乖的》伴隨著平路的失意和楊穎與吳啟彥狂奔之後氣喘吁吁的散步和聊天。最強的效果是氣氛上的反差。而《乖乖的》的歌名帶著一種灰色的寓意,所謂的搖滾反判,永遠只是包裝。外面反判而裡面聽話的樂隊才是被捧得紅的樂隊,也許這是真的,搖滾精神也一樣需要麵包來支撐,所以真正的反判並不受人歡迎。乖乖的,《乖乖的》;先填飽了肚皮再來玩搖滾吧。而平路帶著的那種不肯妥協的真正的搖滾精神只能被註定被拒在唱片公司的門外。這首歌在這裡更多的是灰色的寓意和批判。

鮑家街四十三號的《晚安北京》的前奏配樂,沒有唱詞。平路在唱片公司撞板之後瘋狂的發洩,抱著一個女子瘋狂地做愛。吉他和貝子的聲音異常地刺耳。

汪峰《回憶之前忘記之後》的音樂部分。很輕柔,很溫暖。配合慢鏡的特寫,那天下午的陽光看起來異常的曖昧。第一次牽手的還沒有開始就頹敗的愛情被另一個男人的失意徹底地扼殺了。帶著一種暖黃色的鏡頭看起來很傷感。

《北京樂與路》:為什麼我突然落淚了

而上面說到的那個平路之死的四組鏡頭的完美組合基本上是《晚安北京》的MTV詮釋。汪峰落魄的音域和感性而頹廢的歌詞,“睡去”和死去的寓意,“國產壓路機的聲音”和“破碎的輪胎”是平路的飆車和車禍。而音樂結束時平路蒼白的臉龐和蹣跚的步伐,還有吳啟彥的宣判和李逵的倒地,再響起來的是子曰的《你也來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所以我說/你說/他說/佛說/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這樣的唱腔和平路平靜的臉龐。很悲情,我是在聽到這首歌時落淚,禪意的引用是不是意味著一種輪迴。平路近似於哀求的聲音煸情得恰到好處。紙吉他的焚燒是夢的焚燒,李逵逃出生天之後狂奔到主人的墳前和楊穎失聲的痛哭那一段估計也賺了不少淚水,不過帶給我的感動遠遠沒有平路倒地的那個鏡頭,因為這一段的煸情味道過於明顯,反而沒有前面那一段來得自然而順暢,而且聲入境中,不由得悲由中來。

完整的一段《晚安北京》,在平路的追悼會上,聽起來也沒有前面兩次在這部電影裡聽到這首歌時那麼震撼。

最後作為主題歌的《回憶之前忘記之後》和那些歡樂時光的特寫鏡頭,很悲情。這首歌並不像這部電影的主題而更像是總結。夢中的夢和繁星的碎片,搖滾的夢永遠沒有結束。

《北京樂與路》:為什麼我突然落淚了

而記憶很深刻的除了平路之死之外還有那個墨西歌跳豆,豆裡的蟲子終究會破繭而出,楊穎的放生帶著一種生命的延續寓意深遠。這一段和李逵的逃出生天似乎帶著同樣深沉的寓意讓人感動。

生,生的不停延續;這才有了夢的衍生和存在。而夢,只是為了讓我們生的這個世界變得更美。

寫到這裡我也終於明白了我為什麼落淚。因為曾經,我曾經有過的類似的夢想,我曾經幻想過的我將在自己的詩裡死去。很多人認為這只是一種悲憫情結的矯情。我不否認。

可是,在我看來,這樣的死是最美的一種死法。

因為生存,因為夢想。在最美的夢想裡死去是最安逸的死法。

搖滾成了一個代表的典型事物,說到底,這部電影想要表述的依舊是生存和夢想。

2006-06-14;丙戌年五月十九。

附註:電影資料擴充套件連結。

■片名:北京樂與路

■譯名:Beijing Rocks

■IMDB:0312412

■導演:張婉婷

■編劇:羅啟銳

■型別:歌舞/ 劇情

■上映:2001年10月25日/香港

■演員:耿樂、吳耀漢、舒淇、吳彥祖、俞飛鴻

■片長:110 min

■地區:中國/香港

■語言:粵語/普通話

■色彩:彩色

■級別:Argentina:13/Hong Kong:IIB

標簽: 搖滾  平路  電影  鏡頭  楊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