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站在上帝視角,中國歷史上某個節點,漢族文明戰勝草原遊牧民族後有沒有可能以某種手段實現對草原的有效統治?

作者:由 蘇林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19-04-30

站在上帝視角,中國歷史上某個節點,漢族文明戰勝草原遊牧民族後有沒有可能以某種手段實現對草原的有效統治?知乎使用者2019-05-02 08:11:10

清朝怎麼做。前代就怎麼做咯

畢竟這是已知最有效的方法。

站在上帝視角,中國歷史上某個節點,漢族文明戰勝草原遊牧民族後有沒有可能以某種手段實現對草原的有效統治?徐成2019-05-02 16:30:14

有效統治需要什麼呢?

需要有強制力的統治機構,包括官僚、吏員、軍人和工匠。

這些機構毫無疑問是脫產的,就是說他們沒法自己耕作。

於是就需要穩定的稅收。

然鵝你發現,草原氣候不穩定、降水少、冬天溫度極低、缺少燃料,所以你肯定沒有被束縛在土地上的農民繳稅。

當然,你會想,我找遊牧民繳稅不可以嗎?

你很天真,一來你找不到他們,幾萬平方公里的大草原上,走上一個月都不一定能看到人。

二來,他們也窮得要死,除了羊和乳酪,幾乎收不上來什麼。

當然,你會想,我屯田不行嗎?

你想多了,有屯田條件的地方大多已經被農墾者佔據了,沙漠裡的綠洲倒是可以屯田,但是屯田不能解決你全部的問題,你計程車兵需要鹽、手工製品、金屬,這些顯然在草原深處找不到,你只能依靠強大的農耕帝國給你輸血,有一天農耕帝國完犢子了,你就被拋棄了。

慢慢的,你就活成了你討厭的樣子,趕著牛羊逐水草遷移,全身都是羊羶味。

所以你應該明白過來,所有收益小於支出的事情,都不可能長久。

站在上帝視角,中國歷史上某個節點,漢族文明戰勝草原遊牧民族後有沒有可能以某種手段實現對草原的有效統治?richard2019-05-06 08:40:33

秦後百代行秦政治,郡縣制,律令制在中原的農耕區是沒有問題的(雖然和分封制之間多有反覆),但是這對北方的遊牧區和漁獵區是不適用的,那就只能復辟周朝的分封制和國野制(國人,野人)。即天子與宗室貴族和軍功貴族裂土分茅,可封建萬國,讓遊牧區和漁獵區徹底封建化,破碎化並將其神聖化(禮樂制度),天子不干涉其內政,只要專注於使之保持分封不能大一統即可,也就是使之最多演化到春秋階段,嚴禁演化到戰國階段而禮崩樂壞。讓宗室貴族和軍功貴族帶領自己的國人去教化統治自己封國的野人,在封國內部則繼續分封,繼續破碎化。這是政治層面的,當然經濟層面也要做出相應的改造,把遊牧區改造成圈牧區,嚴禁跨境遊牧,把牧民改造成草民,讓他們去種優質牧草,然後把草收割經過青儲後再去喂牲畜,而透過儲備過冬草料而不用轉場到冬季牧場從而實現徹底的圈牧。當然在土質合適的地方也可以種高粱玉米等枝葉適合牲畜食用的粗糧。不合適種植粗糧的地方則展開朝貢貿易,用羊毛牲畜交換糧食,茶和日用品。各封國的封君要履行對天子的軍事義務,並把世子送到天子處教養,世子婚姻由天子指配,不得自相婚配。其實看看吳國就知道了,其封君雖為姬姓(底層民眾皆為百越),卻也一方面用夷俗(斷髮文身,飯稻羹魚),另一方面仍然保持華夏認同。

站在上帝視角,中國歷史上某個節點,漢族文明戰勝草原遊牧民族後有沒有可能以某種手段實現對草原的有效統治?山高縣2019-11-29 16:39:14

可用唐僖宗擊球賭三川之法。那達慕摔跤冠軍賜進士及第,優勝組根據名次賜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如此定可盡收蒙古勇士之心。

然後將蒙古勇士編為翰林軍(翰林院),期間學習文化,之後擇優授予文武官職,一切待遇等同科舉出身。

只要儒生們知道這事之後不造反,就算儒生造反,蒙古勇士沙包大的拳頭見過沒有啊?

站在上帝視角,中國歷史上某個節點,漢族文明戰勝草原遊牧民族後有沒有可能以某種手段實現對草原的有效統治?

站在上帝視角,中國歷史上某個節點,漢族文明戰勝草原遊牧民族後有沒有可能以某種手段實現對草原的有效統治?落葉2020-01-03 12:31:49

明後期就有這種趨勢。

可以看板升研究,以及草原出塞漢人自己也有一定的社會組織形式。

明蒙邊地的人群關係十分複雜,有漢人偽裝成蒙古人打草穀的,有漢人跑去草原放火打劫的,有相互勾搭成奸的,有跑去蒙古經商、耕田的,有蒙古人跑到山西陝西過日子的。

自宣德成化以後,蒙古部族商業化成為世界白銀流通鏈的一員。漢人出塞耕種定居,出現了許多「板升」村落,農業化定居化在漠南普遍存在。

陝西軍方進行的搜套活動、明蒙之間長期的戰爭、蒙古方面最終的落敗,使明朝在後期對蒙古有著絕對的優勢。

俺答封貢之後,營建歸化城,標誌著蒙古地區定居化,內蒙地區農業聚落和商業聚落發展的很快,並且開始依照明朝制度治理轄地。

馮時可《俺答後志》:俺答聽我降人議,以大明律繩其下,得中國錦綺奇巧,每以驕東虜。

明清戰爭中,蒙古作為明朝一方,塞外村莊受到嚴重的破壞。清軍控制草原後,把當地漢人編入對蒙古的治理體系中去了,導致明代已有的狀態一直為研究者所忽略。直到清中期以後大量漢人再次進入草原,和明代已出塞的漢人一樣建設村莊,建立了更完備的戶口、社會管理制度。與此同時產生了與明清華北類似的民事糾紛及處理方式,土默特地區與華北地區並無本質不同,可見對土默特檔案的研究。

清代只是繼承了明代對草原逐漸建立的優勢,以及明中後期以來草原部族商業化的趨勢,還有草原的定居化。

魏源《聖武記》:高拱、張居正、王崇古張馳駕馭,因事推移,不獨明塞息五十年之烽燧,且為本朝開二百年之太,仁人利溥,民到今受其賜。

參考文獻

趙世瑜:《時代交替視野下的明代「北虜」問題》、《明朝隆萬之際的族群關係與帝國邊略》

田宓:《從板升到村落——明中葉以來歸化城土默特地區的農業聚落與社會變遷》、《「水權」的生成——以歸化城土默特大青山溝水為例》

標簽: 蒙古  草原  地區  漢人  土默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