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夏朝怎麼不存在?系列重大證據有人視而不見,有人弄虛作假(1)

作者:由 道非常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21-03-02

夏朝怎麼不存在?系列重大證據有人視而不見,有人弄虛作假(1)

原創廣百宋齋2021-03-02 12:17:31

多年來,關於夏朝是否存在,以及夏朝存在於哪裡等問題,中外學界民間輿論聚訟紛紜,莫衷一是。最近我又不留神點開了幾篇相關話題的討論熱帖,粗粗瀏覽一下,看得心頭火起。老實說,夏朝是否存在的問題,在我看來早就不需要討論了,所以我沒有興趣也沒有時間精力捲入論戰。我唯一關心的真正重大問題,是夏朝在哪裡——但是,這個問題也遠不是有些人想象的那麼複雜。

既然要討論問題,我們就先把討論的基本遊戲規則要說清楚講明白,遊戲規則沒有通約性,則任何討論難免最後變成雞同鴨講牛頭不對馬嘴,得不出任何有益的結論,白白浪費寶貴的時間和精力。

基本遊戲規則是什麼呢?我相信沒有任何人會反對“講證據”,擺事實講道理。基本遊戲規則就是用證據證明論點。梁啟超說:“

凡立一義,必憑證據,無證據而以臆度者,在所必擯。

”我們甚至必須引入現代證據法學來規範“證據”的使用。什麼是符合現代證據法學定義的“證據”?證據首先必須是事實,無論是證人證言,還是書面材料,或者出土文物,以及科學計算,都必須是事實——客觀存在,反覆可驗。同時,證據必須能證明基本論點,就是證據有證明力。

夏朝怎麼不存在?系列重大證據有人視而不見,有人弄虛作假(1)

好吧,簡單一點,夏朝存在,證據何在?證據太多了,可是偏偏有人視而不見。什麼叫視而不見?這裡分兩種情況:(1)視力好卻看不懂證據,屬於知識欠缺型的無視;(2)看得懂證據卻裝看不見,屬於道德欠缺型的無視。後一種情況,梁啟超指出就是“隱匿證據”,標記為“不德”,按現在的說法屬於“學術不端”。

夏朝當然存在,夏朝存在的證據多得很,我在一篇小文裡真是舉不過來,夏朝存在的證據分為三類:

(1)文獻史料敘錄的夏朝人事行跡。例如《尚書》、《國語》、《史記》、《竹書紀年》和《帝王世紀》等。

(2)文獻史料敘錄的夏朝的天文曆法特徵。

(3)近數十年來出土的大量夏朝文物。

大家看看,這三類證據,什麼人“視而不見”,什麼人屬於“知識欠缺型的無視”,什麼人屬於“道德欠缺型的無視”?

關於第一類證據和第二類證據,有些人,特別是有些歪果仁,甚至可以說主要就是歪果仁,處理方式簡單直接加粗暴,一概否認文獻史料敘錄的夏朝人事行跡,一概否認文獻史料敘錄的夏朝的天文曆法特徵,壹是皆指為“傳說”,甚至指為“偽造”!這些人,主要是屬於“知識欠缺型的無視”。

舉例而言,《尚書·堯典》敘錄了帝堯時代派遣天文官羲和等人測定“四仲中星”,測了迴歸年長,因此順利地實施陰曆置閏,“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

“四仲中星”這個問題很重要——我在頭條已經反覆深入討論——如果“四仲中星”的確是實測,那麼帝堯時代就是真實存在的,這一點無可置疑,沒什麼好爭辯的。進一步說,既然帝堯時代真實存在,文獻史料又明確記載了帝堯的王年紀年干支、存年數、帝堯之後虞舜登極的重大天文曆法特徵、大禹王年的紀年干支等情況,那我們就拿這些資料去驗證一下,對得上就是真的,就是證據;對不上就是假的,不是證據。是不是很簡單?

一些歪果仁,對中國的天文曆法可以說是完全不瞭解,居然大放厥詞,比如日本的藪內清,斷然否認“四仲中星”的真實性,公然指稱根據“四仲中星”來研究年代學問題沒有任何重要性。

咦,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的趙永恆和李勇,偏偏計算出“四仲中星”的實測年代就在公元前2494年到公元前2315年之間

,厲害不厲害?雖然趙永恆和李勇沒有明列出他們的計算過程,但是給出了計算結果。我用我的計算結果一對比,他們的計算結果已經相當準確了,只不過我計算得到的“四仲中星”實測年代範圍更小一點。

不懂得天文計算的讀者朋友們不要著急,不懂沒有關係,咱們看計算結果的驗證情況,不也可以看到計算結果正確與否麼。

根據“四仲中星”的實測年代就在公元前2494年到公元前2315年之間,以及根據史料文獻明確記載的從少昊、顓頊、帝嚳、帝堯、虞舜到大禹的王年紀年干支和存年數等情況,我們馬上就可以發現,帝堯元年是且僅是公元前2477年。

根據帝堯元年是且僅是公元前2477年,我們馬上就可以理出一份相當準確的華夏上古帝王王年斷代時間表,由此可證文獻史料的記載非常準確,非常準確!

夏朝怎麼不存在?系列重大證據有人視而不見,有人弄虛作假(1)

大家看看,文獻史料的記載和天文曆法的科學計算相互印證,大禹就是真真實實的存在,從少昊到顓頊到帝嚳到唐堯虞舜,都是真真實實的存在,夏朝怎麼不存在?夏朝怎麼不存在?夏朝怎麼不存在?

很久很久以前,我就知道“夏朝不存在”的說法,相當相當不以為然,很簡單嘛,我們現在仍然在使用的傳統曆法,叫什麼?叫“夏曆”,叫“夏曆”,叫“夏曆”!

不叫“黃帝歷”,不叫“顓頊歷”,不叫“商曆”,不叫“周曆”,不叫“魯歷”,不叫“漢歷”、“唐歷”、“宋歷”神馬歷,叫“夏曆”。既然有夏曆,怎麼就沒有夏朝?

當然,我這個想法在證據法學上充其量只能被算作“意見證據”,公正的法官和陪審團不會將其當作有資格和有證明力的證據材料。

但是,可以說這個問題開啟了我的“天文考古學”之路,引領著我一路奔向日月星辰的征途。

什麼是“夏曆”?夏曆就是夏朝開始實施的歷法。夏朝的歷法有什麼特點?夏朝的歷法叫“正月建寅”。什麼是“正月建寅”?“正月建寅”是華夏傳統曆法之一,華夏傳統曆法是陰曆和陽曆統一的歷法,陰曆就是朔望月和十二個或十三個朔望月構成的陰曆年,陽曆就是二十四節氣十二個陽曆月,

“正月建寅”就是陽曆寅月中氣“雨水”所在的陰曆月為陰曆年年首,陽曆寅月起始之節“立春”為陽曆歲首。

是不是很繞?其實很簡單,按夏曆,雨水節氣在那個陰曆月,該陰曆月就是正月。立春,就是陽曆年的歲首。比如,今年陽曆年(牛年)立春在2月3日,立春一交節就是新的陽曆年辛丑年,立春一交節也就進入了辛丑年的寅月,按傳統曆法的干支排定規則,就是庚寅月。

但是,夏曆“正月建寅”,最根本的問題在於“建寅”。什麼叫“建寅”?建,就是鬥建,就是北斗七星斗柄的指向,在特定時間指向北天極的十二個地支方位,這就是鬥建。

夏曆“正月建寅”的“鬥建”是什麼情況?

夏曆“正月建寅”的“鬥建”,特指立春昏時,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北天地支方位“寅位”。

夏朝怎麼不存在?系列重大證據有人視而不見,有人弄虛作假(1)

北天極十二地支方位。

明確告訴大家——自戰國秦漢以來至今的2000多年間,在我之前,沒有任何人確切地知道“鬥建”是怎麼一回事,具體而言,特指沒有任何人確切地知道“鬥建”的時間點是什麼。

本腳趾頭在古今中外歷史上首先弄清楚了“鬥建”的時間點,這是華夏文明觀天授時的絕技之一。這個問題暫時不展開討論。

在歷史上的某些短暫階段,斗柄曾經起到過標示時令季節的作用。具體而言,就是斗柄在一個迴歸年中的某個特定時刻,其視運動位置按逆時針方向循行,每隔大約15°的位置標示一個節氣。

比如上圖,如果斗柄在冬至日落時刻(假定是某觀測地的17:09)正好指向子位,就是北斗七星的第七星“搖光”正好位於北天極的子午線上,那麼過了大約15天,到了小寒交節當天的17:09,斗柄正好指向子醜之間的赤經線;再過大約15天,到了大寒交節當天的17:09,斗柄指向醜位赤經線……二十四節氣斗柄指向依次類推。

這就是《淮南子·天文訓》敘錄的“鬥建”的情況。

我們現在就來推算一下,如果立春當天的某個時刻斗柄指向寅位,那麼,斗柄指向子位是什麼時候?

很簡單,逆推節氣數下去——斗柄指醜寅之間就是大寒,斗柄指醜就是小寒,斗柄指子醜之間就是冬至,斗柄指子就是大雪——因此,斗柄在冬至當天的日落時刻指向子醜之間。

這就是說,如果夏曆的根本特徵是“斗柄指寅”,那麼夏朝元年前後,必然發生的天象就是——大寒交節當天,斗柄在冬至交節當天日落時刻指向子位;立春交節當天,斗柄在冬至交節當天日落時刻指向寅位。

我說清楚了嗎?大家還有任何知識上的欠缺嗎?我們這就來驗證一下,根據帝堯元年是且僅是公元前2477年推斷的禹夏元年公元前2325年,立春交節當天,昏時斗柄是不是指向寅位?

有人要跟我打賭嗎?我出腳趾頭,你出啥?

夏朝怎麼不存在?系列重大證據有人視而不見,有人弄虛作假(1)

看看上圖,公元前2325年(天文年 -2324年)1月8日冬至,日落時刻17:09,斗柄指哪?很顯然,斗柄是且僅是指向子醜之間的赤經線,與子醜赤經線分別相差15°。

那麼,公元前2325年立春當天,17:09,斗柄指哪?看圖說話——

夏朝怎麼不存在?系列重大證據有人視而不見,有人弄虛作假(1)

公元前2325年2月23日立春,在冬至交節當天的日落時刻17:09,斗柄指寅,斗柄指寅,斗柄指寅!

這就是夏曆“正月建寅”的根本特徵。這就是夏曆“正月建寅”的根本特徵。這就是夏曆“正月建寅”的根本特徵。

這就是說,公元前2325年,百分之百,是且僅是禹夏元年。

夏商周斷代工程指認夏朝元年在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070年有立春當天“斗柄指寅”嗎?

任何人,無論你們指認夏朝元年是哪一年,試試看,有沒有立春當天“斗柄指寅”?

“正月建寅”,就是驗證夏朝是否存在的試金石。

當然,聰明的你居然飛快地想到了,“正月建寅”還能驗證夏朝在哪裡。下回聽你說說。

(未完待續)

標簽: 斗柄  夏朝  證據  建寅  夏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