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林清卿壽山石薄意雕刻藝術探究---薄意

作者:由 壽山石社群文人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19-02-28

林清卿壽山石薄意雕刻藝術探究---薄意

“薄意 ” 是壽山石雕諸多雕刻技藝中的一種獨門別類的表現手法 , 也是中國傳 統雕刻藝術中少有的以技法要求與審美取向相結合際命名的一種雕刻技藝。

“薄意 ”的始源

由於壽山石中凍石、田黃、芙蓉等石種既貴重又稀少,以致 “雕人藐視不敢琢 , 審曲面執爭分毫 ”貴重的壽山石通常以重量計價,因此要求雕刻者儘可能保持石頭的原貌,不做過多的切割刻挖,以免損耗石頭的價值。壽山石的表面有時難免會有些個砂格、裂痕、石紋和其他雜質的出現 , 如果不施以藝術修飾 , 勢必影響原石的品級 ,故藝人就務必在保護原石形狀的基礎上 , 用特殊的技藝對那些瑕疵加以消除和迴避。而這種情況就成為求 “平薄 ” 的薄意雕刻技法產生的客觀現實要求。明朝後期出現的壽山石雕 “陰刻 ” 技法是薄意雕刻技法的源頭。到了清代 , 壽山石雕逐步從立體圓雕中發展出高浮雕、淺浮雕的技法 , 清康熙、乾隆年間 , 楊玉漩、周尚均二人 , 便在石章印臺四周或刻淺浮雕錦褥紋和邊紋 , 或飾以淺浮雕圖案 , 這是 “薄意 ” 的先身到了同治、光緒年間 , 福州西門外風尾鄉潘玉茂兄弟 , 繼承尚均遺法 , 結合 “陰刻 ” 技法 , 鑽研淺浮雕的技藝 , 在 印章石四周雕飾圖案以掩石疵 , 雕刻層愈來愈薄 , 推動淺浮雕向薄意過渡 。這個時期的薄意雕刻技法還比較粗糙 , 佈局呆板、缺乏變化 , 意境也偏呆滯簡單。直至清末 , 石雕藝人林清卿使薄意技藝趨於成熟。

“薄意 ” 的基本程式

在對 “薄意 ”深入探討之前有必要就現今薄意雕刻的基木程式做一番簡要的瞭解 。“薄意 ”脫胎於壽山石雕刻技藝 , 其步驟與其它壽山石雕刻技法有著人體的相似之處 , 仁亦有的規範。

選材整石

如前所述 , 薄意雕刻的石材一般以凍石、田黃、芙蓉等 名貴石種為主。因此在雕刻過程中盡一最保持這些寶貴石料的形、色 , 把這些名貴的石料施以薄意 , 這樣既有精美的雕刻又能保留石材的原來形狀 。根據雕刻薄意的需要磨平底座使它能立穩 , 以供欣賞與篆刻之需 。此後還要剔除小裂片 ,原石 用細砂紙對外觀進行一次打磨 , 使石材吏臻完美 。

林清卿壽山石薄意雕刻藝術探究---薄意

相石墨繪

“相石 ”又稱 “審石 ”, 即指雕刻者而對選定的石材 , 充分依據石材的外形紋理 、俏色及瑕疵 、裂格、砂丁、疤痕等特點 , 發揮作者豐富的想像力 , 進行構思設計 , 以求 “因材施藝 , 巧掩瑕疵 ”。這個過程往往要花費創作者很多時間。構思確定後 , 藝人用尖細的毛筆在石卜描繪 , 畫出所設計的 構圖與內容 , 可以反覆修改直至定稿 。

勒線

墨繪定稿後用尖刀沿著耀跡的外緣全圖勾勒 。勒線講究運 刀如書法中鋒入石 , 行刀深淺適宜 , 要求穩、準、順 、暢地把 輪廓勾勒出來 , 使構圖明顯地顯現在石料以便雕刻

剔地分層

勒線完成後 , 進行剔地分層 , 這是薄意雕刻的關鍵也是特 色所在 。剔地指刮平地底 , 即利用大小不等直角斜口刀 , 削刮剔除線刻以外的空餘石面 , 要求地底削刮非常潔淨 , 四底部份要求 平坦 凡是自然形的石坯 , 鏟地要隨石形的凹凸而起伏如果是四方章坯 , 底地則必須坦五卜, 印面轉角應保持垂直 。 這種剔地的要求是 “薄意 ” 區別於浮雕等技法的顯著特點。剔地後 , 再用刀按景物的遠近 、疏密進行分層 , 使 而分明 , 佈局結構一目瞭然 。址然只有薄薄的一層 , 卻要特別注重透 視感和立體感 。

林清卿壽山石薄意雕刻藝術探究---薄意

開紋雕飾

這是薄意雕刻中最關鍵的過程 , 對刀法的變化壇為講究。此過程即按所表現內容的需求選月人小圓角刀或尖刀 , 施以各種刀法 , 將凸起的畫面進行細緻加工雕飾 , 或概括 , 剔地或細刻 , 刀路或疏或密 , 採用側行或逆行的刀法 , 講究行刀的深淺、緩急和弧度的變化 , 使景物進一步具體化、形象化 、 立體化 , 以達到卜富而微妙的藝術效果 。

墨拓

薄意雕刻完成後 , 名家和敬業的藝人 , 都進行琳拓 。果拓方法 `篆刻拓邊款的操作方法一樣。拓片的畫面見然只有黑白效果 , 卻別有意趣 , 類似版畫而又比版畫 高古典雅。薄意作品和其拓片可以雙重欣賞 , 藝人也可以從拓片中分析得失 , 從而進一步提高技藝水平。

磨光

磨光是薄意作品成功與否的拔後一關 , 與作品的效果休慼相關。薄意的磨光比一般圓雕 、浮雕的磨光要求史高 , 其透過用幾種磨光材料精心打磨 ,將石材的優美鑽質完完全全地呈現出來。要求對景物進行研靡 , 既旅去刀痕 又要做到四面和雕飾清晰以保留刀法的韻味 , 門富一有光澤 , 令人賞心悅 目, 光滑舒暢 , 愛不釋手 。

薄意的造型元素

在造型藝術中實現的造型元素的種類很大程度取決石材料及材料的使用方 壽山石薄意雕刻的造型元素包括色彩、線條 、形狀形式等 。

色彩

壽山石色澤豐富 , 紅 、橙 、黃 、綠 、青 、藍、紫、灰 、白 、 黑 直至無色透明 , 應有盡有 , 有的一塊石頭就有幾種不同的顏色。紫者明豔 、 綠者悅目、 紅者熱烈而華貴 、黑者肅穆而衝秘 白色素雅而別緻 。清 ·鄭洛英 《無題 》 詩中雲 “朱者丹砂簇 , 碧者 白玉方 。有藍天黃開 , 有紫霞晚翔 , 其黑墨不似 , 玄圭寧足長。其青翠可滴 , 春草難 為芳 。別有連城價 , 此石名田黃 。秋霜老柿子 , 紅意成怡場 。” 歷數壽山石五色之美 。 所以雕刻者在構思作品之前 , 都要相石 , 然後依石色賦形 , 充分利用壽山石的自然肌理觸感、佈局構圖色澤 , 此為 “巧色 ”, 是壽山石一種獨特的雕刻技巧 。如何恰到好處地利用巧色 , 儘量烘托出壽山石天然之美至關重要 。薄意雕刻 “巧色 ” 的手法通常採用對比手法 , 以石色為分界線 , 刻劃各自獨立的景物

線條

在中國各種傳統造型藝術中 , “線 ” 的作用十分突出 , 對於 “線 ” 的使用不僅同源而且同流 。線條不僅可以抽象概括物象形狀的起伏轉折 ,追求感覺的豐富性 直接性、偶然性等造就的生動效果 , 還能夠通 過線的組織造成明暗層次的變化 ,並且能夠把藝術家的情感自如地牽入到創作中 。線條的表現力不單是造型的 、情感的 , 甚至具有精神的力量 。 “薄意 ” 線條是運 刀垂直切入的 , 輪廓 明晰瞭然 , 開絲後 的 線條 , 既不乏主體的立體感 , 也更有微妙細膩的結構感覺 , 不僅與整體渾然一氣 , 還能作為獨立的勾勒線條單一欣賞 , 形體既可高度概括 , 也能大膽誇張 。“薄 圖 一 木芙蓉與秋海棠對章 都成坑石 民國 ·林清卿 意 ” 的線條多參照書法 、 中國畫白描雙勾 、寫意或小寫意為主的用筆用線效果 。當然還應該注意到石材的形體 , 即外輪廓線 。壽山石形體的豐膚、飽滿及圓順十分符合東方傳統的審美意趣 , 如果是四方一章坯 , 則需四面邊角線條保持垂直。

林清卿壽山石薄意雕刻藝術探究---薄意

肌理觸感

肌理指形象表而的紋理 。肌理又稱質感 , 由於物體的材料不同 , 表而的組織、排列、構造各不相同 , 因而產生粗糙感 、光滑感 、軟硬感 。肌理是理想的表面特徵 。 人們對肌理的感受一般是以觸覺為基礎的 , 但由於人們觸覺物體的長期體驗 , 以至不必觸控 , 便會在視覺感到質地的不同 。我們稱它為視覺質感 。肌理有視覺肌理和觸覺肌理之分。肌理給人以各種感覺 , 並能加強形象的作用與感染力 。視覺肌理 是一種用眼睛感覺的肌理 , 如螢幕顯示出的條紋、花紋凹凸等 ,但都是二維平面的肌理 。觸覺肌理一般透過拼壓 、 模切、雕刻等加工方式 而得到 ,是三維立體的肌理 , 用手能觸控感覺到 。

優質的壽山石一般都為通透 ,特別是壽山石 , “水晶 ”、 “高山晶 ”、 “坑頭晶 ” 等 , 以質地通靈 、 剔透和純淨者為, 大約可用 字概 括 , 即凝 、 膩、結 、 透 。 “凝 ” 指石的 內涵 “膩 ” 指石質細 貳溫潤 “結 ” 指 質地緊結 , “透 ” 指通透水靈 。此外還有細 、膩 、嫩 、淤的外感。壽山石有著各色各 樣漂亮的紋理 , 這些紋理有時便構成一定的圖案 , 或形象或抽象 , 形成一種別有風味的意趣。有的狀如冰凌、有的形似苔薊 , 或如流雲 , 或像山水 , 或斑斑點點 , 或 溝壑縱橫 。 壽山石的 “點狀紋理 ”, 大約有桃花 、硃砂、金沙地 、 藍砂 , 蝨卵 、 石榴砂等種類 , 在壽山石的紋理審美仁別具一格 。

壽山石薄意雕刻 “審曲面執爭分毫 ”, 石質 、 紋理 “ 淺浮的線條相互融合 。當光線穿過這淺淺雕刻出的表面時 , 一種 “切膚 ” 之觸感觸及人最溫柔的內心深處 , 這種體驗就像在優美地衝擊著人的胸膛 , 並投射出內心的喜悅感 與滿足感 場然 “薄意 ” 而成的肌理還有一個現實的功用 , 就是可以將作品進行堪拓 , 透過拓片來充分表現 “薄意 ” 的各種效果 , 有刀法韻味 , 有筆堪情趣 , 猶如一張黑自水別有 “薄意 ” 意趣 。

形態

形式 形態包括物體的形狀及其質地 、三維地體積大小 、內部的結構等 。石面和構成其輪廓的線形成形狀 , 形狀與石頭的肌理構成 “薄意 ” 特色的形態造型元素 。一旦 有了形態 , 兩個以上的形態部 分的組合則形成形式 。 當然 , 在談及一件藝術品的形式時 , 往往是指一種特殊的形式 , 即一種以某種方式能夠於動人的形式。在傳統雕刻技藝的形態、形式通常有著世代積累下 來的一定規範與樣式 , 藝人通常是靠前人的口傳心授 , 這些 自文化經歷的圖式 , 一經習得 , 很難再忘卻 , 而傾向於 配藝人以後所有的知覺能力 。 “薄意 ”的形、形式在內容 上表現為山、水、雲 、 煙 、人、物 、 花 、樹 、獸 、 鳥、魚 、等 。值得注意的是 “薄意 ”這種非常淺的浮雕左右隨著光線的變化 , 其圖形背景可以相互轉換 , 一個微小的抖動就有可能使人感到石面的這種變化 , 格式塔理論可用於解釋此種視知覺變化 。

佈局構圖

構圖是創作者對諸種形式因素在作品中的位置關係的安排處理 。平衡 、 比例 、對 比 、調和 節奏 , 多樣統一等是構圖的幾種審美原則和規律 。 “薄意 ” 佈局構圖與中國傳統繪畫極為相似。中國畫的佈局構圖亦稱章法 , 顧愷之稱作 “置陳佈勢 ”, 謝赫 “六法論 ” 中叫做 “經營位置 ”。 “經營位置 ” 在 “六法 ” 中極為重要 , 唐張彥遠認為這是 “畫之總要 ”。 中國畫章法講究立意定景 , 要求在畫面上 “遠則取其 勢 , 近則取其質 ”, 根據畫面結構的需要 , 運川賓主 、呼應 開合 露藏 繁簡 疏密 、虛實 參差等對立統一法則來佈置章法 。並巧妙地處理畫而的空白, 使無畫處皆成妙境 。 “薄意 ” 佈局構圖足 “有限性 ” 的 , 因為需要利川石質 、石形 、石色 、石紋 來確定相應的佈局構圖 , “因材施藝 ”, 而不足牽強附會 。“解石光相其理 ”, 壽山石雕藝人不同於書畫家和雕塑家的藝術創作 。書畫家可以而對宜紙任意創作構思 , 雕 塑家可以任意增減泥巴去塑造作品 , 而壽山石雕則受到很大的制約 。所以藝人在面 對石頭而選題的時候 , 特別強調 “一相抵九工 ”。一塊色彩繁複 , 或色彩單純之原石 , 均需經過雕工仔細的推敲其形 、 色 、雜質等因素 , 然後反覆地構圖 , 巧思其可表達的畫面 。一位素養高的工藝師 , 可分析出此塊原石的色形紋理走向或利用其裂 紋 、格 雜質等缺點而在腦中構思數種不同的主題畫面 , 用毛筆光行在石上構圖 、 修改 、 最後奏刀 中國傳統審美 , 愛取 “遊 ” 的方式 。這是一種傳統空間觀念 , 是針對事物運動 性 、 變化性和交流性而採取的一種審美的方式 。這種審美觀念則體現於欣賞者對雕 塑品的 “把玩 ”。所謂 “把玩 ”, 就是 “遊玩 ”, 也就是遊動著欣賞 。這樣 , 透過 目 視體觸 、 同顧環撫 , 欣賞者可以充分地感受審美物件形 、 色 、 質的豐富魅力 , “全息 ” 地體味藝術作品知 、情 、意的深厚蘊涵 。而作為 “文玩 ”、 “案頭清供 ” 的 “把 玩 ” 品的 “薄意 ” 雕刻作品在佈局構圖自然就需融入這種的審美要求 , 而重視作品 不同角度的欣賞效果 。方形圖章的 “薄意 ” 四面延續 , 不僅要求各面能獨立成形 , 同時還要能將四面延續成一幅完整的畫面 。也就是 說印體各個而的構圖 , 既要有獨 立性 , 又不能失於組合四面連續整體構圖佈局的完整性 。

陳哲 福建師範大學碩士

導師:李豫閩

林清卿壽山石薄意雕刻藝術探究---薄意

林清卿壽山石薄意雕刻藝術探究---薄意

標簽: 薄意  雕刻  壽山石  肌理  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