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金益榮:知否知否,投壺與貫耳瓶

作者:由 藝術檔案網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22-05-02

金益榮:知否知否,投壺與貫耳瓶

《知否》剛播出,明蘭為了贏回姐姐的嫁妝,跟顧廷燁顧二公子比試投壺,居然兩把就贏了所向披靡的顧二。

金益榮:知否知否,投壺與貫耳瓶

《知否》的熱播,讓很多人知道了古代有投壺這項活動。

投壺是古代士大夫宴飲時做的一種投擲遊戲,也是一種禮儀。在戰國時期較為盛行,尤其是在唐朝,得到了發揚光大。投壺是從先秦延續至清末的中國傳統禮儀和宴飲遊戲,投壺禮來源於射禮。由於庭院不夠寬闊,不足以張侯置鵠;或者由於賓客眾多,不足以備弓比耦(比耦,意思是在射禮的過程中,司射把六名射者,將射藝相近者兩兩配合為一組,一共三組,分別稱為上耦、次耦、下耦,是所謂“三耦”,每耦有上射、下射各一名);或者有的賓客的確不會射箭,故而以投壺代替彎弓,以樂嘉賓,以習禮儀。

投壺是把箭向壺裡投,投中多的為勝,負者照規定的杯數喝酒。

歐陽修《醉翁亭記》“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中的“射”指的就是“投壺”這個遊戲。

金益榮:知否知否,投壺與貫耳瓶

西方也有類似於這種的活動,那就是飛鏢,現在的酒吧、年輕人的房間裡還經常有看到。還有國人在景點經常看到的套圈大概也能算這類遊戲。

金益榮:知否知否,投壺與貫耳瓶

飛 鏢

飛鏢運動於十五世紀興起於英格蘭,二十世紀初,成為人們在酒吧進行日常休閒的必備活動。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飛鏢運動日趨職業化,出現了職業協會、職業比賽,以及大量的職業高手。同樣的透過《知否》,大家也知道了一個古代典型的器型——投壺,“投壺”既是遊戲的名稱,也是這個遊戲中使用的壺的名稱(是不是有點拗口?)並由此而衍生出我們日常經常稱謂的貫耳瓶。

金益榮:知否知否,投壺與貫耳瓶

銅投壺 清乾隆 清宮舊藏

通高44。5釐米 口徑6。7釐米

此投壺為乾隆帝御用器。通體凸雕花紋,頭部主體為夔龍紋,兩邊飾回紋,雙耳各有3道回紋,內有夔龍紋和蓮葉紋。頸部兩端為蕉葉紋,中間方形四面以篆書刻乾隆帝御製詩文,有“乾隆戊辰御製並題”落款(乾隆戊辰為乾隆十三年,1748年)。壺肩部有連珠紋、如意雲紋和纏枝蓮紋,寓意吉祥如意、富貴高潔。壺腹紋飾以夔龍紋為主體,間以回紋邊飾,底部為蕉葉紋底託。

此投壺花紋古樸,造型凝重,儒雅穩重,文字裝飾與花紋圖案相得益彰,為清代投壺中的精品。

同樣,在清宮舊藏中有一件哥窯青釉貫耳瓶,這件貫耳瓶完全取了投壺的型。

金益榮:知否知否,投壺與貫耳瓶

哥窯青釉貫耳瓶 宋

高11。5釐米 口徑2。5釐米 足徑4。2釐米

瓶直口,長頸,扁圓腹,圈足。口沿兩側對稱置貫耳。通體施米黃色釉,釉面開細碎片紋。

此瓶在造型上摹仿西周青銅禮器。口耳相連的曲線增加了口部力度,與扁圓形腹部上下呼應,構成視覺上的均衡,給人以穩重之感。通身細碎開片,靜穆、優美。

廣義上來說,投壺也可以屬於貫耳瓶的一種,甚至於就是貫耳瓶的原型,我們一般對貫耳瓶這樣定義:貫耳瓶,器形仿漢代投壺式樣,直頸較長,腹部扁圓,圈足,頸部兩側對稱貼豎直的管狀貫耳。

在投壺的基礎上,古代工匠們結合系罐的功能,也創造了很多容器功能的貫耳瓶。

【系罐】又稱“帶系罐”。是有系陶瓷罐的統稱。有雙系、四系、六系、八系、十系罐。隋唐時繼續大量生產。宋元時相對減少,明代又相對增多。

金益榮:知否知否,投壺與貫耳瓶

淮南窯青釉劃花蓮瓣紋四系盤口瓶 隋

高43釐米 口徑15釐米 足徑13。5釐米

瓶盤口,長頸,溜肩,肩部置四個由雙股泥條製成的豎系,鼓腹,腹以下漸斂,近底處外撇。通體施青綠色釉,釉僅及腹下部,釉下施有潔白的化妝土,釉面開有片紋。釉下紋飾為劃花和印花,頸、肩部均戳印圓圈紋,肩部有兩道劃花紋飾,上為覆蓮瓣紋,下為忍冬紋,腹部三道劃花紋飾,上下均為覆蓮瓣紋,中為忍冬紋,每層紋飾間均以弦紋相隔。

金益榮:知否知否,投壺與貫耳瓶

琉璃廠窯綠彩雙系瓶

高29。9釐米 口徑 7。5釐米 足徑9。2釐米

瓶盤口,細頸 ,溜肩,腹部修長,肩部兩側飾雙系。外壁施半截黃釉,下半部露胎,釉面以綠彩裝飾,花紋簡樸大方。

琉璃廠窯又稱華陽窯,是四川成都地區唐、宋時期的瓷窯。窯址在華陽縣城以南勝利鄉一村,因當地俗稱“琉璃廠”,故名。該窯始於五代,盛於南宋,以生產日用陶瓷為主,如碗、杯、碟、壺、瓶、罐、爐、燈及小件玩具。琉璃廠窯的器物胎體較粗糙,胎中含鐵量較高,故胎色多為紫紅、褐或土黃色。為彌補原料的缺陷,多於坯上敷以化妝土。

這些貫耳瓶兩側的管狀貫耳則起到了系罐中系的作用。

金益榮:知否知否,投壺與貫耳瓶

哥窯八方貫耳扁瓶 高14。9釐米

瓶仿青銅器式樣,為八方形,口微外撇,頸部凸起兩道弦紋,兩側各有一筒狀圓形直耳,中空,俗稱“貫耳”。腹下部豐滿,高圈足微外撇。底足一週無釉,呈黑色。

此瓶釉面光亮瑩潤,通體開細碎魚子紋,紋片自然美觀,別具一格,為典型的哥窯產品。

但是,大部分的貫耳瓶的貫耳用在陳設器、花器時,起到的是裝飾的作用。

金益榮:知否知否,投壺與貫耳瓶

金益榮作品 官窯貫耳瓶貫耳瓶的“貫耳”二字究竟是來自於投壺遊戲中的一種貫耳方式,還是直觀的表示“直貫的耳”,這個就不太清楚了。

北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司馬光作《投壺新格》一卷。其中在投壺方式上,他定有“有初”(第一箭入壺者)、“連中”(第二箭連中)、“貫耳”(投入壺耳者)“散箭”(第一箭不入壺,第二箭起投入者)、“全壺”(箭箭都中者)、“有終”(末箭入壺者)、“驍箭”(投入壺中之箭反躍出來,接著又投入中者)等

金益榮:知否知否,投壺與貫耳瓶

貫 耳尤其是瓶頸製作成撇口等形狀後,兩側的管狀已被口沿遮擋,至少投壺的作用是起不到了。

後人在創作中,貫耳也不再僅僅用在瓶上,也用在了罐、尊等器型上,相得益彰。

金益榮:知否知否,投壺與貫耳瓶

毛正聰作品 貫耳尊

金益榮:知否知否,投壺與貫耳瓶

金益榮作品 官窯花觚

標簽: 貫耳  投壺  釐米  遊戲  肩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