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磨耳朵”到底有沒有用?

作者:由 喵喵千萬兩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22-10-30

你在給娃準備做英語啟蒙的時候,有沒有聽到過一個概念叫做“磨耳朵”呢?

接下來你準備瞭解“磨耳朵”概念的時候,又出現了兩種聲音:A催你快點給娃“磨耳朵”,然後羅列出各種理論來論證“磨耳朵”的科學性。B大聲喊:“快快住手!”,“磨耳朵”屁用也沒有,還影響孩子的注意力。

然後,你就懵圈了是不?不知道聽誰的才好了是不?關鍵是他們說得好像都挺有道理啊!

如果這兩種聲音要是同框出現,我真想給他倆勸勸架,可別吵吵了,吵的腦仁兒疼,你們倆說的都對,但是你倆說的根本不是一個事兒啊!A的“磨耳朵”和B的“磨耳朵”,它就不是同一個“磨耳朵”。就好比,A村說張大爺是個好人,為人仗義。B村說張大爺是個敗類,奸懶饞滑。你拿個小板凳嗑著瓜子,聽A村的大媽和B村的大媽爭論張大爺到底是不是好人,但是連聽了幾天覺得張大爺這人可真複雜,但其實A村的張大爺叫張建國,B村的張大爺叫張鐵柱,根本就不是同一個人。你說氣人不?

咱來掰扯掰扯哈!

A的“磨耳朵”其實說的是

“有效輸入”也叫“可理解輸入”:

其實非常好解釋,就是不管是用來看的繪本、分級讀物、動畫片還是用來聽的音訊(兒歌,童謠,故事),在合適的方法引導下,娃看了聽了基本能懂,那就叫可理解輸入。

B的“磨耳朵”說的是

“無效輸入”也叫“不可理解輸入”:

這也很好說明白,不管是用來看的,還是用來聽的。也不管是內容不合適,還是方法不得當,娃看了聽了什麼都不懂,就是不可理解輸入了。

這也不是什麼高深的事兒,咱別被鋪天蓋地的專業詞彙給整懵圈了。就想一想你教孩子說話的時候是怎麼教的?

舉個栗子吧!

場景一:媽媽抱著幾個月的娃,指著媽媽的媽媽對娃說,:“這是姥姥!”,指著媽媽的爸爸對娃說:“這是姥爺”。媽媽拿起了姥姥、姥爺給娃的過年壓歲紅包,在娃的面前晃,然後說:“這是姥姥、姥爺給的紅包,裡面是壓歲錢。錢可以給寶寶買奶粉、買玩具。”

這些場景反覆出現,幾個月的娃就聽懂了誰是姥姥,誰是姥爺,一歲多就能明白紅包是什麼,錢是啥。

以上,這叫“有效輸入”。

場景二:媽媽為了解悶,打開了手機裡的有聲小說,用東北話講的張大帥和趙四小姐的恩怨情仇。

這個小說聽了好多遍,也對娃學習家鄉話沒有任何幫助。

這種,就叫做“無效輸入”。

再補充一點,兒歌和童謠是比較特別的存在,英文兒歌、童謠和中國兒歌、童謠作用都是一樣的,在優美的曲調中讓孩子感受到語言的韻律之美,給孩子的聽音變音打下了基礎。注意哈,這裡說的是聽音辨音,指的是孩子能聽出來詞語中的音節語調,不是理解詞義語義。就像我們看了很多韓劇,雖然我們聽不懂是什麼意思,但是能大致模仿出來他們的聽出來他們發音的音節和語調。聽音辨音的能力還是非常重要的,聽的準確,說得才能標準。有些地域的人們l和n的音分不清楚,牛奶說成liu lai,就是因為小時候就沒聽過正確的發音。

所以給孩子放英語兒歌和童謠當背景音樂算不算“無效輸入”呢?我覺得算不算的無所謂,它還是有它的作用的。

準備給孩子做英語啟蒙的家長們,大膽的往前走吧,“磨耳朵”該磨還是要磨,但一定要注意自己是在做“有效輸入”還是“無效輸入”,這兩種概念真不能混作一談啊!

標簽: 輸入  耳朵  童謠  兒歌  大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