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詩詞知識(五):先秦詩歌之《楚辭》——諫楚王屈子遭貶,投汨羅千古流芳。

作者:由 暗夜踏鴻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22-06-17

今天把《楚辭》帶來了。

《楚辭》是我國最早的浪漫主義詩歌總集,我愛《楚辭》,欲罷不能。

《詩經》之後三百年,詩壇沉寂,而《楚辭》的出現則把中國詩歌推向了另一個座高峰。

與《詩經》質樸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有所不同,《楚辭》是我國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什麼是浪漫主義呢?

浪漫主義就是側重從主觀內心世界出發來反映客觀現實,以熱情奔放的語言、奇偉瑰麗的想象來塑造藝術形象,從而來抒發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

楚辭,顧名思義,就是楚國人的歌詞,這是戰國後期產生於楚國的一種新的詩歌體裁,所以它具有濃郁的楚地特色和巫文化色彩。

楚國雖然受封於周王朝,但是因為地處偏遠地區,所以楚國的文化較為原始,也一直被中原視為“蠻夷”,而楚人“蠻夷”的這種思想不只出現在中原地區,到後來,楚人自己也這麼認為了,《史記》中就記載楚國討伐隨國時候,隨國君說:“我並沒有罪過,你為什麼要來攻打我?”而楚國回答的第一句就是:“我是蠻夷。”

《史記·楚世家》:三十五年,楚伐隨。隨曰:“我無罪。”楚曰:“我蠻夷也。”

當然,這段說法是我個人有點斷章取義的意思在裡面,不管楚人是不是自嘲,但是都說明了楚地文化與中原文化存在了一定的割裂。

戰國中期,楚國一度成為領土最大的國家,根據當時的國力,西漢的劉向認為,能與秦帝國抗衡的只有楚國。

劉向·《戰國策·序》:蘇秦為縱,張儀為橫,橫則秦帝,縱則楚王。

然而,楚懷王時期,楚國由盛轉衰,被秦國打到幾乎沒有還手之力,公元前299年,楚懷王與秦昭襄王在武關會盟,結果他本人被扣押,之後客死他鄉。而後楚頃襄王繼位,但此時的楚國政治已越來越黑暗,貴族之間勾心鬥角,相互傾軋,朝堂之上奸佞當政,排斥賢能,最終強橫一時的楚國走向沒落。

屈原正是在這種政治環境下顯示了自己的崇高品格,並創作了千古流傳的文學鉅製。

是的,我們提到《楚辭》,那就不得不提一下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詩人——屈原。

屈原,名平,字靈均,雖然屈原在離騷開篇屈原提到“攝提貞於孟陬[zōu]兮,惟庚寅吾以降”,我們也知道“攝提格”是寅年的別稱,“孟陬”指正月,又稱寅月,“庚寅”指庚寅日,古人以干支紀年,假設屈原自述不假,他的生日依然是個謎,郭沫若在《屈原研究》中推算屈原生於楚宣王三十年(即公元前340年)正月初七,浦江請在《屈原生年月日的推算問題》中推算屈原生於楚威王元年(即公元前339年)正月十四,胡念貽在《屈原生年新考》中推算屈原生於楚宣王17年(即公元前353年)正月二十三,一直未曾有過定論,所以我們一般認為屈原大約生在公元前340年。

屈原以傳說中上古帝王高陽氏顓[zhuān]頊[xū]為先祖,屬於楚國貴族,楚懷王時期,屈原曾任左徒之職,他建議楚懷王對內舉賢任能,對外聯齊抗秦,深得懷王信任。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

然而屈原在任職期間進行的變法改革觸碰到了舊貴族的利益,上官大夫靳尚向楚懷王進獻讒言,懷王聽信了這些誣陷,然後疏遠了屈原,罷黜左徒之職,改任三閭大夫。

公元前313年,我國曆史上一起著名的詐騙案件開始登場,張儀以六百里土地許諾楚懷王,懷王貪心斷絕齊楚合縱同盟,之後張儀卻自稱許給楚懷王的土地是“六里”而非“六百里”,懷王大怒,起兵攻秦,然而丹陽之戰中楚國大敗,秦國攻佔了楚國漢中一帶,接下來秦楚藍田之戰中,楚國又被魏國偷襲,懷王不得已只好撤兵,而齊國因為記恨楚國背信棄義,不肯發兵相救,至此,楚國完成由盛轉衰,境遇已然十分艱難。

懷王這時候才發覺,打仗還得有兄弟幫忙才行,於是大約在公元前312年安排已經被他疏遠的屈原出使齊國,意圖修復關係。同時因為實在打不過秦國,所以轉過年來,楚國開始琢磨跟秦國談談和平發展的事情,秦國表示願意把佔領的漢中一半換取楚國的黔[qián]中郡,以此作為講和條件,但因被張儀欺騙而生氣的懷王則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我可以不要地盤,但是你必須把張儀那小子給我送來。

《史記·楚世家》:楚王曰:“願得張儀,不願得地。”

張儀一聽,也不害怕,到了楚國先行賄了靳尚,然後又花言巧語欺騙了懷王的寵妃鄭袖,鄭袖這枕邊風一吹,楚懷王居然把張儀放走了,屈原這時候剛好從齊國回來,連忙問懷王為何放走了張儀?懷王這時候枕邊風的勁兒過了,心裡很是後悔,趕緊派人去追殺張儀,然而,張儀跑得很快,很顯然這時候想去追已經來不及了。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是時屈原既疏,不復在位,使於齊,顧反,諫懷王曰:“何不殺張儀?”懷王悔,追張儀,不及。

無論怎樣,經歷過這一系列的事情之後,秦楚算是結盟了,然而,就在這一年,秦惠文王去世,秦武王繼位,秦武王這個人不喜歡張儀,所以在公元前310年,張儀被驅逐出秦國,轉投魏國為相,在魏國僅一年,張儀便也離開了人世。

就在張儀被驅逐的時候,楚懷王得到了訊息,他從自身的利益出發,選擇了背離了秦楚同盟,轉而和魏、齊合縱,自此開始,楚國在公元前308年到公元前303年這幾年中反覆橫跳,一會兒假借與齊、魏、韓等國進行合縱為名,要挾秦國歸還之前佔領的土地,一旦得手就又開始中立,或者與秦連橫,儘管這些舉動讓楚國在短期內獲得了大量土地,但是楚國在諸侯國的信用卻已經大打折扣,我們看一下楚國的騷操作。

公元前308年,秦國攻韓國宜陽之地(今河南宜陽),秦武王向楚懷王開了一張空頭支票,稱只要楚國中立,便歸還漢中之地,楚王應允。然後過完新年,秦韓戰事膠著,楚王趁機要援助韓國,秦國害怕了,便將煮栆之地(今山東東明)獻給楚國,楚國繼續中立,最終秦國攻下宜陽,疆域擴充套件到中原,完全佔據了崤函之險。戰後楚懷王派人去向秦武王索要漢中之地,秦武王自然沒有應允,不講信用的秦武王當年駕崩,他弟弟秦昭襄王繼位。

秦昭襄王繼位之後,在公元前305年,與楚國進行聯姻,結為盟國,大概就是在這個時間段,屈原因為反對與秦國結盟而被流放漢北。

公元前304年,秦楚舉行黃棘之盟,秦國將上庸之地(屬漢中一部分)歸還給了楚國。

然後轉過年來在公元前303年,因為楚懷王背信棄義,合縱的齊、魏、韓三國聯軍開始攻打楚國,楚懷王派太子熊橫到秦國為人質,請求秦國出兵援救。秦國看到楚懷王挺有誠意,居然派遣接班人來當人質,於是就同意了發兵救楚,在秦軍的幫助下,楚國擊退了三國聯軍。

次年,在秦國楚太子熊橫因為私事與秦國一大夫爭鬥,然後殺死了這個大夫,熊橫殺完人後懼怕秦昭襄王怪罪,畏罪潛逃回楚國,這件事使得秦楚兩國關係惡化,同樣在這一年,秦國與韓、魏會盟,並歸還了之前攻取魏國的蒲坂地區(今山西運城一帶),列國形勢已經不利於楚國。

果不其然,公元前301年,齊、秦、韓、魏組成聯軍暴揍楚國,爆發“垂沙之戰”,楚國也不出意料地戰敗了,垂沙之戰後,楚國內部還出現了暴亂事件,楚懷王真切感受了一下什麼叫內憂外困和風雨飄搖。

屋漏偏逢連夜雨,公元前300年,秦國又來攻打楚國,楚國兩萬軍隊陣亡,大將景缺被殺,楚懷王害怕了,他想尋求一下齊國的幫助,於是倒黴的太子熊橫又一次被派遣去進行偉大的事業——當人質,只不過這次的目的地不是秦國,而是齊國。

這邊熊橫做人質的任務還沒完成,秦國在公元前299年便又打了過來,這一次直接攻取了楚國八座城池。

《史記·楚世家》:三十年,秦復伐楚,取八城。

然後秦昭襄王約楚懷王在武關會盟,屈原這時候已經流放歸國,他認為秦國貪婪殘暴,毫無信用可言,勸諫懷王不要赴約。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懷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毋行。”

但是懷王有個坑爹的小兒子叫做子蘭,子蘭害怕懷王不赴約便是斷絕了秦國的好意,於是極力慫恿懷王赴會,內憂外困之下,懷王最終還是趕去武關。

誰曾想,懷王這一去,便是永別,事情的發展果如屈原所料,懷王到了武關便被扣押,三年後的公元前296年,楚懷王因病客死咸陽。

在懷王被扣押後,還在齊國為人質的太子熊橫被楚國迎回立為楚頃襄王。

頃襄王繼位後,以其弟子蘭為令尹,此時楚國內部這個坑爹的令尹子蘭這次開始構陷屈原,屈原再被放逐。

這一次放逐途中,屈原接連聽到楚國戰敗的訊息,在公元前278年,楚國都城被秦國大將白起攻破,頃襄王被迫遷都。

屈原聞聽這一訊息,投汨羅自盡。

我們在研究《楚辭》的時候,屈原是避不開的人,而對屈原的研究要立足於當時楚國複雜的政治環境,所以上述中大概對當時楚國的內外舉動做了一個概述,以加強我們對屈原的瞭解。

在屈原被放逐的這些年裡,他創作了大量的詩歌以抒發自己內心的憤懣之情,成就了我國文學史上的一大瑰寶,但是我們需要明確一個概念,那就是屈原在創作的時候並沒有把自己的作品輯錄下來命名為“楚辭”。

那麼,“楚辭”一詞是從何而來的呢?

據我能查到的資料顯示,漢代以前,是沒有“楚辭”這個詞的,這兩字在我翻閱的史料中第一次出現是在咱們比較熟悉的《史記》中,由司馬遷同志記錄的一個叫朱買臣的人,這個人由於喜歡讀《春秋》、言《楚辭》,獲得漢武帝的召見並得以升遷,可見,多讀書是有好處的。

《史記·酷吏列傳》:始長史朱買臣,會稽人也。讀《春秋》。莊助使人言買臣,買臣以《楚辭》與助俱幸,侍中,為太中大夫,用事。

我們可以看到,在漢初,就已經有了“楚辭”這一稱呼,而根據記載,漢初其實就已經有人在蒐集楚辭了。其中吳王劉濞以及他的弟子,還有淮南王劉安與他的門人都在蒐集楚辭。

《漢書·地理志》:始楚賢臣屈原被讒放流,作《離騷》諸賦,以自傷悼。後有宋玉、唐勒之屬,慕而述之,皆顯名。漢興,高祖王兄子濞於吳,招致天下娛遊子弟枚乘、鄒陽、嚴夫子之徒,興於文景之際。而淮南王安亦都壽春,招客著書。而吳有嚴助、朱買臣,貴顯漢朝,文辭併發,故世傳《楚辭》。

所以,楚辭當時是比較受歡迎的。

在這樣的背景下,到了西漢末年,漢成帝時期,著名文學家劉向同志,開始著手收錄楚辭,並對《楚辭》開始了系統地整理。

《漢書·卷十·成帝紀》:秋八月乙卯晦,日有蝕之。光祿大夫劉向校中秘書。謁者陳農使,使求遺書於天下。

劉向在蒐集的時候,總共輯錄了屈原、宋玉的以及漢代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劉向等人承襲屈原、宋玉的作品計十六篇,定名《楚辭》為總集之祖:《離騷》、《九歌》、《天問》、《九章》、《遠遊》、《卜居》、《漁父》、《九辯》、《招魂》、《大招》、《惜誓》、《招隱士》、《七諫》、《哀時命》、《九懷》、《九嘆》。

但是劉向編錄的《楚辭》早就丟失了,我們未能確知其篇章卷數,但是從被認為是儲存較完好的《楚辭章句》及通行版本看,應該是16卷16篇。

東漢·王逸在《楚辭章句》:後世雄俊,莫不瞻慕。舒肆妙慮,纘述其詞。逮至劉向,典校經書,分為十六卷。

後來東漢文學家王逸增加了他自己的《九思》,成十七篇傳於後世,我們今天看到的《楚辭》,一般就是指這十七篇。

《楚辭》對《詩經》比興的手法進行了繼承和發展,但是在行文結構上,《楚辭》與《詩經》也有不同,《詩經》中是大量的古樸四言體詩歌,四字一句較為常見。而《楚辭》則不然,它突破了《詩經》的傳統結構,以雜言為主,句式靈活多變,而且在句末或者句中常有一個“兮”字,並且很多的詞語為楚國方言,在節奏和韻律上更有自己的特色,適合表達更豐富的思想情感。

同時,《楚辭》極具浪漫主義色彩,是我國浪漫主義詩歌的源頭,這種浪漫主義為後世大唐李白、李賀等詩人繼承和發展,最終形成了我國詩歌的一座高峰。

而我們大費周章介紹的楚國詩人屈原無疑是《楚辭》的奠基者,而且是《楚辭》的代表作家,屈子以自述身世、遭遇、心志為中心的長篇抒情詩《離騷》是《楚辭》中的佼佼者,也因此後世人稱楚辭為“騷體”。

漢代最為著名的文學體裁當屬“賦”,而賦中有一“騷體賦”的型別,與楚辭的聯絡甚是密切,騷賦中大量“兮”字的運用是它與其他文學作品有別的最顯著特徵。

我們看看《離騷》中的一段話:

《離騷》節選

跪敷衽[rèn]以陳辭兮,耿吾既得此中正。

駟玉虯[qiú]以乘鷖[yī]兮,溘[kè]埃風餘上徵。

朝發軔於蒼梧兮,夕餘至乎縣圃。

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

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yān]嵫[zī]而勿追。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這是《離騷》中讓我讀完最後一句就想找到全文的一段話,印象中自己是因為“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才找到了《離騷》,時至今日,不論是工作、創業、抑或做著許多“奇葩”事情的時候,我想,那大概都是我們對自己人生的“求索”。

我是一個愛極了《離騷》的人,記得當年初讀《離騷》的時候,感覺極其拗口,韻律不似唐詩宋詞元曲,不過等自己多讀幾遍以後,倒也覺得這些句子還是很朗朗上口的。

文末給大家推送的是《漁父》,儘管這篇文章在後世頗有爭議,疑似後人追憶屈子所冒名偽作,但是我還是想推給各位讀讀:

《漁父》

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

三閭大夫

與?何故至於斯?”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聖人不

凝滯

於物,而能

與世推移

。世人皆濁,何不淈[gǔ]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chuò]其醨[lí]?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

彈冠

,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mén]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yì]而去,乃歌曰:“

滄浪之水

清兮,可以濯[zhuó]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

我暗夜而來,祝你笑口常開;

我踏鴻而去,願你幸福滿懷。

標簽: 楚國  屈原  楚辭  懷王  秦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