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商 和田青玉「“吉生谷”戚」考釋

作者:由 紅山酋長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20-03-09

長28。50㎝,寬13。60㎝,厚1。60㎝。重900g。青玉,器身由兩部分構成,左上為龍形,右邊像是一個正襟危坐的人形,頂端形如Y狀榫頭,下飾兩道勾形凹紋,“腳”(踝飾三道凹紋)、尾卷如勾,外呈弧鉞狀,有腹鰭。龍首凸額凹臉,膽形眼,長眼角,海豚吻,脊呈凹凸狀,頭頂方形裝飾,有兩個鑽孔,頭尾之間有U形鰭和一個鑽孔,腹部平直。器表麻面(二次鈣化)明顯,鐵鏽斑駁(原材料鐵元素含量較高)。正面有甲骨文:“吉生谷”。相關資料顯示:①《甲骨文金文鐘鼎文》,此器狀若甲骨文“

商 和田青玉「“吉生谷”戚」考釋

(戚)”,故當為“戚”。②《金石字典》【戉】字條:司馬法曰:夏執

商 和田青玉「“吉生谷”戚」考釋

戉,殷執白戚,周左執黃戉右秉白

商 和田青玉「“吉生谷”戚」考釋

(麾) ……。

據《夏代干鏚舞研究》:透過查閱參考民族史學、體育史學、體育理論、考古學等文獻資料,對我國夏代干鏚舞的內容、性質、表現形式與功能等進行系統研究。結果認為:夏代干鏚舞主要以朝歌樂舞形式存在,用於祭祀祖先、天帝,充滿巫術氣息;其表現形式融舞蹈與鼓、石磬等樂器伴奏於一體;干鏚舞在夏代有<九歌>、<萬舞>等具體形式,其內容完整地反映了古代社會變革、祭祖的史實,以及用舞蹈宣揚曆法文明的深厚文化底蘊和濃郁的民族風格。

《干鏚舞淵源考(一)——幹、戚考證 》:透過對文獻資料、出土實物的研究考證,指出:“干鏚之舞”源遠流長,“幹、戚”均由實用兵器衍化,“戚”除與“幹”同有神權象徵外,還有王權、軍權的象徵意義。干鏚之舞濫觴於黃帝紅山文化時代的黃河中下游河東(今運城)一帶。干鏚之舞初為儺舞,是一種具有宗教性質的圖騰舞蹈,祈禱天下太平。原生態干鏚舞具有“娛神、娛人”的娛樂特徵、功利和實用性突顯的巫術特徵、“緣物寄情”的原生態準藝術美學特徵、代表部落族團意識的集體特徵。

透過文獻資料法,對干鏚舞幹、戚演化與象徵進行考證。結果認為,幹、戚均為禮器化的實用兵器,幹即舞用盾,由具有圖騰性質的特殊材料裝飾;戚即舞用斧、鉞,一般為玉質材料。乾象徵神權,戚象徵王權、軍權、父權。干鏚舞干與戚的結合,象徵神權與王權的結合,在“王權神授”時期顯示其王權的權威性與正統性。

《干鏚舞淵源考(二)——邊緣性考證 》運用文獻資料法,對干鏚舞產生的時代背景、時間、性質、原因等進行考證。認為:干鏚舞是一種反映上古曆法制度的儺舞,起源於“萬物有靈”的圖騰時期,緣於部落爭王,是黃帝與蚩尤大戰的結果,濫觴於黃河金三角古河東解州一帶。

另據央視10套《探索發現·解密凌家灘》專家考古發掘認為,史前紅山文化—凌家灘文化—良渚文化—二里頭文化(夏)乃至商玉器,其工藝技術均具有傳承關係。據實物和相關資料,良渚文化(晚期)已有文字,如良渚文化“稻梱稻粒獸面紋‘今’字玉勺”、“獸面紋‘草山’玉件”。兩者的不同在於,良渚文化(晚期)玉器遊絲雕圖案與文字並存,而二里頭文化(夏)少有圖案,多是文字。

綜合上述及相關資訊,如商代婦好墓發掘成果和田玉商代開始使用、琢玉工藝、甲骨文字型形態等,瓷器當為商戚。

注:

商 和田青玉「“吉生谷”戚」考釋

(戚)」qi 戉也。從戉尗聲(《甲骨文金文……查詢》·《金石字典》517頁)

「鉞(戉)」yue 古代兵器,青銅或鐵製成,形狀象板斧而較大(《現代漢語詞典》1428頁)。

「戉」戉 斧也。從戈

商 和田青玉「“吉生谷”戚」考釋

yi聲。司馬法曰:夏執戉,殷執白戚,周左執黃戉右秉白

商 和田青玉「“吉生谷”戚」考釋

(麾)……(《金石字典》508頁)

附圖:

商 和田青玉「“吉生谷”戚」考釋

商 和田青玉「“吉生谷”戚」考釋

商 和田青玉「“吉生谷”戚」考釋

標簽: 干鏚  文化  甲骨文  良渚  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