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神奇石頭在哪裡

作者:由 石頭科普工作室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22-03-21

原創 Aether 石頭科普工作室

2022-03-20 19:37

在人類的日常生活中,石頭隨處可見。它們中的一部分——比如翡翠、大理石,因“樣貌出眾”被人類喜愛,常作為裝飾品出現於廳堂、書房、牆壁以及人類身上。另一部分——比如石灰岩、砂岩,則成為人類的工程和建築材料,為人類社會“添磚加瓦”。

然而在人類社會之外,石頭仍然無處不在,只不過不叫這個名字,人們對它們也經常視而不見。

“岩石”

,地球科學家如此稱呼它們。關於岩石的形成,或許有人見過火山噴發,流動的岩漿非常直觀地凝固成岩石。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那些靜靜地躺在湖底的淤泥,如同被海浪衝洗的砂礫一樣,在未來也都成為了岩石。

在構造和板塊開始發力之前,河流之下埋藏礫岩砂岩,湖底的淤泥化作泥頁岩,海水與生物正共同塑造著一片石灰岩海洋。在地下,溫度和壓力加工改造著岩石,有的被“漆”上獨特的花紋,有的則被打碎重組。而且,地下深處常常能見到那些心有不甘的、沒能噴發成為火山的岩漿岩,而與之相伴的礦產和寶石,或許是它們流下的“眼淚”。不過沒關係,隨著構造開始活躍,板塊開始運動,“出生地”各不相同的岩石迎來了一次“旅行”。有的去往地底,有的隆升為山,有的從海洋走向陸地,有的經歷了熱帶到寒帶的變遷。最終,岩石們分佈在各地,等待著地球科學家的找尋,期待著向他們分享途中的見聞與地球的秘密。

接下來,讓我們走進自然界,看看那裡存在著什麼樣神奇的石頭吧!

第一站:裂谷

裂谷是火山岩的誕生地之一。

高溫的岩漿順著地殼中的縫隙侵入,在自身的熱動力和浮力的作用下上升。這時,大地拉開了一絲裂縫。於是在低壓的“吸引”下,岩漿不斷上升直至噴發,在地表冷卻凝固為火山岩,留在地下的岩漿則形成侵入岩。

不同型別的岩漿形成不同種類的火山岩。眾所周知,地球由地殼、地幔和地核三部分組成,源於地殼的岩漿比源於地幔的更富SiO2。在岩漿岩分類裡,最基本的一種分類依據便是岩石中SiO2的含量,從少到多分為超基性岩、基性巖、中性巖和酸性巖。玄武岩正是一種典型的基性火山岩,SiO2含量在45~52%之間,是由地幔物質熔融產生的岩漿演化形成的。而花崗岩則是典型的酸性侵入岩,SiO2含量>65%,形成它的岩漿是地殼部分熔融產生的。二者從外表上十分容易區分:玄武岩的礦物成分以斜長石和輝石為主,也含有一定量橄欖石,因而通常呈黑色、墨綠色、灰色等深色調;花崗岩主要由淺色的長石和石英組成,少量黑雲母或角閃石呈深色“斑點”分佈在淺色岩石的表面。

神奇石頭在哪裡

圖1。 灰黑色玄武岩(圖源Aether)

神奇石頭在哪裡

圖2。 淺色花崗岩(圖源Aether)

不同環境下的裂谷也會產生不同種類的火山岩。岩漿在溫度、壓力和其他物質的影響下進行演化分異。同樣是玄武岩,大陸裂谷多產出鹼性玄武岩,大洋中脊產出洋中脊玄武岩。

大陸裂谷是類似於東非大裂谷的構造區。地殼在這裡緩慢張裂,或許幾個百萬年之後有海水灌入,大陸裂谷就轉變為了新生大洋的洋中脊。(這個過程在我們過去的推文中也有介紹過哦~詳情請戳:

《開端》播完了,但是迴圈還沒有結束

洋中脊是地殼最薄弱的地方,下方流動的軟流圈拖動洋殼向兩側拉張,地幔物質又源源不斷地噴出形成新生洋殼。正是在這樣一個快速拉張的環境下,地幔物質能夠在低壓高溫的近地表環境下相對徹底地熔融,最終形成洋中脊玄武岩(MORB)。而大陸裂谷屬於緩慢拉張的環境,地幔物質部分熔融的位置更深,其程度也不徹底,而形成於洋中脊玄武岩差別較大的鹼性玄武岩。

由於形成於海底,洋中脊玄武岩常具有特殊的枕狀構造。當流動的岩漿遇到冰冷的海水,往往是表層先凝固,而內部還在流動,因此能形成像枕頭一般的橢球體。陸地上噴發的岩漿,在均勻而緩慢冷縮的條件下被冷縮裂隙分割開來,形成規則的多邊形柱狀節理構造。北愛爾蘭著名景點“巨人之路”便是由數萬根玄武岩柱組成的壯觀景象。

神奇石頭在哪裡

圖3。 枕狀構造(圖源網際網路)

神奇石頭在哪裡

圖4。 組成“巨人之路”的柱狀玄武岩( 圖源K。 Mitch Hodge on Unsplash)

柱狀節理常見於“溢流玄武岩”中。2。5億年前的西南地區迎來了一場超級火山噴發,岩漿沿著地表裂開的縫隙噴溢而出,如洪水般奔流在大地上,所過之處生靈塗炭,由此形成了厚達數百米的溢流玄武岩層。像這樣巨厚的、覆蓋超過10萬平方公里的火成岩層被稱為“大火成岩省”,其成因普遍認為與地幔柱相關。(地幔柱詳情參見:

地幔柱傳說

有科學家認為,地質歷史上5次生物大滅絕似乎都與溢流玄武岩噴發有關。

神奇石頭在哪裡

圖5。 收集於峨眉山地區的黑色杏仁狀斜斑玄武岩(圖源Aether)

神奇石頭在哪裡

圖6。 紅色為溢流玄武岩噴發時代,灰色為生物絕滅的百分比。幾個突出的絕滅峰幾乎都和紅色條帶吻合(圖源Posts about flood basalts on)

第二站:海洋

要了解沉積岩,就不能不提到海洋,這處孕育沉積岩的溫床。

在那個陸地尚未形成的時代,整個地球猶如一口沸騰的火鍋,只不過湯底是岩漿罷了。隨著溫度的下降,岩漿逐漸冷凝為原始地殼,岩漿中的結晶水也析出並積累下來。於是,海洋形成了。到太古宙晚期(距今28~25億年),地球的水量已經是如今的7/10,沉積岩層也已普遍出現。

沉積岩按照成因可分為兩大類——它生沉積岩和自生沉積岩。沉積岩形成的前提是物質。形成它生沉積岩的礦物來源於其他岩石、火山噴發或宇宙物質,形成自生沉積岩的礦物則是以化學或生物化學的方式新生成的。前者包括陸源碎屑岩(砂岩、粉砂岩、泥岩等)和火山碎屑岩,後者包括碳酸鹽巖(灰巖、白雲岩等)、矽質岩、鐵質巖、蒸發巖等。

神奇石頭在哪裡

圖7。 粉砂岩(圖源水印)

神奇石頭在哪裡

圖8。 火山碎屑岩(圖源水印)

神奇石頭在哪裡

圖9。 灰巖(圖源水印)

神奇石頭在哪裡

圖10。 鐵質巖(圖源水印)

在陸地上,一塊隨處可見的花崗岩暴露在了空氣中,組成它的角閃石、黑雲母在風化作用下分解了,留下的長石、石英等礦物被風和流水帶走,直至沉積在某處。日久天長,沉積物的厚度逐漸增加,最下方的沉積物接受的壓力和溫度逐漸升高,並開始脫水,礦物間的孔隙也開始縮小,最後變為穩定的沉積岩。這是陸源碎屑岩的形成過程。

但在海洋中,多數沉積岩屬於自生沉積岩,且主要為碳酸鹽巖,它們的形成方式與陸源碎屑岩截然不同。海水中溶解有大量Ca2+和CO32-離子,當它們達到飽和,便會析CaCO3。如果不考慮其他因素的影響,這些白色沉澱物“灰泥”堆積起來,結晶為方解石,再經歷與陸源碎屑岩一樣的埋藏-脫水過程,形成純淨的石灰岩。

但自然界的灰巖種類十分豐富,緣何如此?

最重要,同時也最奇妙的一個因素大概就是生物了。由藍藻參與形成的疊層石灰岩見證了地球的無氧時代。藍藻是一種能夠進行光合作用的單細胞原核生物,同時會分泌黏液,捕獲並黏結灰泥,常見於淺水的潮間帶。藍藻的週期性繁殖造就了灰岩層層疊疊的結構。在漲潮或有風暴的時期,藍藻能夠捕獲大量被帶入潮間帶的灰泥,形成疊層石灰岩的“亮層”;而風平浪靜的環境更適宜藍藻繁殖,形成疊層石灰岩中富含有機物的“暗層”。遠古時代,藍藻的大量繁殖極大地提高了大氣的氧含量,此後有氧生物崛起,疊層石灰岩也因此銷聲匿跡,僅在少數地區存在。

神奇石頭在哪裡

圖11。 疊層石灰岩(圖源Aether)

生物本身也是灰巖的物源之一。除了形成化石,生物的鈣質骨骼和外殼能被風化磨蝕為細小的灰泥,也能以碎屑的形式存在於灰巖中。不同種類的生物有著不同形狀的碎屑,比如紡錘狀的䗴類、彎鉤狀的三葉蟲骨骼、螺狀的有孔蟲、圓環狀的海百合莖……這一類岩石統稱為生物碎屑灰巖,簡稱生屑灰巖。

其次,時刻作用著的外力對灰巖的結構有不小的影響。未完全固結的灰巖受到波浪或風暴流的擊打而破碎,大塊的碎片在流水的磨蝕下變為形似“竹葉”的扁長狀橢圓體。水域再度安靜後,這些“竹葉”就與一同灰泥堆積形成竹葉狀灰巖。

神奇石頭在哪裡

圖12。 生物碎屑灰巖(圖源水印)

神奇石頭在哪裡

圖13。 海百合灰巖(圖源水印)

隨著固結的灰巖被埋入地下深處,上覆岩層帶來的壓力增加,灰巖中部分易溶物質因壓力溶解、轉移,並在岩石中形成了波狀起伏的縫合線。而一些黏土礦物、鐵質、有機質等難溶物質則殘留在縫合線的細縫中,使得縫合線看上去顏色更深。這一類灰巖就是縫合線灰巖。

神奇石頭在哪裡

圖14 竹葉狀灰巖(圖源水印)

神奇石頭在哪裡

圖15。 縫合線灰巖(圖源Aether)

除了灰巖,常見的海相岩石還包括白雲岩、錳質巖、磷質巖等。這些岩石成因不同,各有特點,各自分佈在潮坪、瀉湖、濱海、淺海乃至深海中,為人類提供了相當的礦石資源,也默默地記錄著地球歷史的變遷。

END

撰稿:Aether

美編:椒鹽蘑菇

石頭科普工作室出品

轉載請註明出處

神奇石頭在哪裡

標簽: 圖源  灰巖  玄武岩  岩漿  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