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蘇州博物館有哪些值得一看的文物?有哪些典故值得分享?

作者:由 螺旋真理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22-03-16

1。秘色瓷蓮花碗

中國古代瓷器不但是一種文物門類,而且自成一套價值觀念體系,譬如唐代瓷器的“南青北白”、宋代“五大名窯”之類幾乎形成了定式,成為愛好者們耳熟能詳的“成語”。一般來說,位於這個體系價值頂端的,不是一度被拍賣市場炒得火熱的元青花,也絕非是一時之噱頭的明代成化鬥彩雞缸杯,而是見諸於文獻又被一代代傳說神化的“秘色瓷”。當然,最神秘的柴窯至今尚未確實發現能和歷代傳說對應的器物,而秘色瓷已經從傳說中走出來,成為確實可考的古代遺珍。

那麼什麼是“秘色瓷”呢?從古代文獻的記載來看,“秘色”一詞,最早見於唐代著名詩人陸龜蒙的《秘色越器》詩賦,所謂:“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九秋風露”形容秘色瓷燒製工藝之難、耗費時間之長;而“千峰翠色”則形容秘色瓷釉色之青、青色髮色之正、純度之高。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秘色瓷是五代十國時的吳越國(都城在今杭州)專門燒製的宮廷用瓷,平民不得使用。因為其產量小、質量高,釉色、工藝以及配方都秘不示人,外界無從得知,所以稱為“秘色”。由此可以看出,秘色瓷為人所珍視、甚至神秘化,源於工藝難度和審美,並不是沒有原因的。

從考古學的成果來看,秘色瓷的考古材料處於對法門寺地宮的發掘。1981年8月24日夜,陝西寶雞法門寺中的一座佛塔,因為風雨侵蝕加上年久失修,像雷峰塔一樣轟然倒地。根據佛經的記載,這座佛塔下面的地宮藏有釋迦牟尼的佛指骨舍利,於是,考古學家來到了這佛塔的遺蹟,開始對可能存在的地宮開始發掘。果不其然,地宮如記載般真實存在,其中的發現震驚了中國,其中出土的東西很多,這裡單提和秘色瓷有關係的——在地宮中發現了一件記載地宮所藏文物目錄的《物賬碑》,其中記載“瓷秘色碗七口,內二口銀稜。瓷秘色盤子、碟子共六枚。”徹底坐實了秘色瓷的存在。遵循這個記載,考古學家辨識出了地宮中的秘色瓷實物。

透過法門寺地宮出土秘色瓷特徵的分析,可以判斷出秘色瓷其實就是燒製最精細、釉色最純青的越窯青瓷。越窯窯址在浙江餘姚(現屬慈溪)上林湖,越窯秘色瓷始燒於晚唐,盛於五代,延續至宋晚期。蘇州博物館恰好藏有一件秘色瓷蓮花碗,是五代越窯秘色瓷盛期所制,高13。5釐米,由碗和盞託兩個部分組成。整個器物通體施以青釉,晶瑩潤潔,造型規整,結構巧妙,碗身及外壁都飾有淺浮雕大瓣蓮花圖案,整個造型恰似一朵盛開的蓮花,高雅出塵。這類帶盞託的碗應是當時飲茶所用,也叫茶托或者茶船。由於當時飲茶和佛教密切相關,蓮花和荷葉也是佛教的重要宗教符號,所以這種秘色瓷蓮花碗盛極一時,由晚唐流行到了五代,只是託圈和盞的圈足比晚唐要高一些,工藝也更加精美。在其他地區,還能見到連體燒製的形制。

蘇州博物館有哪些值得一看的文物?有哪些典故值得分享?

秘色瓷蓮花碗

蘇州博物館有哪些值得一看的文物?有哪些典故值得分享?

秘色瓷蓮花碗的分體結構

蘇州博物館有哪些值得一看的文物?有哪些典故值得分享?

秘色瓷蓮花碗的盞託底部

2。真珠舍利寶幢

蘇州,江南勝地,文化昌明。傳統社會,文化昌明之地一般都不會缺少宗教建築,蘇州也不例外。西漢時期佛教傳入中國,迅速進入了江南地區,成為影響中國思想哲學兩年前的重要因素。吳地佛教寺院修建很早,三國東吳赤烏四年(公元241年),西域康居國僧人性康來到蘇州,當時吳帝孫權在蘇州修建了瑞光寺以為性康駐在地。而後六七年,孫權為母親祈福,又在瑞光寺中修建起了十三層舍利寶塔,蔚為壯觀。

然而中國古代木構建築儲存不易,最古方可追溯至唐代,三國時期的建築早已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不過先人崇佛之心不改,佛塔雖然坍塌,但是可屢坍屢建,瑞光塔即是這種心態的歷史物證。從目前可考的歷史來看,瑞光塔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時期,後來歷代多有修建。清代晚期,寺院被焚燬,但是佛塔卻奇蹟般的儲存下來,成為蘇州一個地標性的建築。

蘇州博物館有哪些值得一看的文物?有哪些典故值得分享?

蘇州瑞光寺塔鳥瞰

當然,現在的瑞光塔是近來修葺一新的,讓我們回到1978年4月的一天傍晚,當時旅遊觀光還沒有這麼發達,只有3名小孩子在塔中攀爬嬉戲。瑞光塔古意盎然,塔中有塔心柱,這是佛塔前身——印度窣堵坡的殘餘。在無意之中,孩子們發現三層塔心柱上有一塊磚鬆動了,孩子們把磚翻了起來,繼而發現了更多鬆動的磚。一不做二不休,孩子們索性拆下了所有鬆動的磚,赫然發現磚後是一個洞,這個洞就應該是瑞光塔的塔心窖。孩子們繼續搜尋塔心窖,發現了一個大黑箱子,當他們繼續動手打開了大黑箱子時,終於發現了藏在黑箱子裡的真珠舍利寶幢。

蘇州博物館有哪些值得一看的文物?有哪些典故值得分享?

真珠舍利寶幢

根據那個大黑箱子——真珠舍利寶幢的木函——上面的墨跡:“大中祥符六年四月十八日記”的題記,可以推斷出大黑箱子是於公元1013年被放到塔心窖中的,這距離孩子們發現它已經過去了965年。

真珠舍利寶幢大約有120公分高,整體呈八角形,從下到上可以分為三層:須彌座、佛宮以及塔剎,其中須彌座還可以再分為三層:底座、須彌海及須彌山。當然,寶幢最重要的其實是中間的佛宮,也呈八角形,佛宮中心是一座經幢,外套八根套金銀絲編織菱形網的長柱。經幢正面刻有“南無摩訶般若波羅密”,另外七面則分別以真、草、隸、篆等字型陰刻填金“過去七佛”的尊號。經幢中空,內建兩張陀羅尼經咒和一隻淺青色葫蘆形小瓶,瓶內有九顆舍利子。

我覺得別有趣味之處,則一為須彌海,外套有木質描金勾欄,勾欄有八根欄柱,分別綴有銀絲串珠如意花,還各綴一顆水晶球,整體顯得異常華麗。

蘇州博物館有哪些值得一看的文物?有哪些典故值得分享?

再有就是須彌山上站有佛教的四大護法天王,中有一位天王橫眉怒目,頗肖後世佛寺山門的天王,足見佛教不僅有慈眉善目的佛陀菩薩,還需有惡人形象的神祇來處理需要惡對的事物,正如十一面觀音中那面暴怒的臉龐。

蘇州博物館有哪些值得一看的文物?有哪些典故值得分享?

3。青花海水白龍盤

青花瓷是我國元明清三代最主要的瓷器種類。一般認為,青花瓷是以白胎為底,以鈷藍為主要髮色原料,施透明釉,在1270度左右高溫燒製成的釉下彩繪瓷器。青花瓷創始於唐代,不過那時候的紋飾還比較古樸稚拙,尚未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到了元代以後,由於中亞地區特別喜愛青花瓷白青對比的顏色,在出口貿易的助推下,青花瓷逐漸成為當時流行的風格。到了明清時期,無論是燒製工藝還是繪製藝術都逐漸成熟,髮色青料的供給除了進口之外,國產原料產地也逐漸被髮掘出來,遂成為當時中華文化的象徵性器物。

蘇州博物館藏有一件明代宣德時期的青花海水白龍盤。宣德是明代早期陶瓷工藝發展的重要時期,雖然僅僅從公元1426年延續到1435年僅僅10年,但是後人認為在這一時期明代青花瓷發展到了一個高峰,因為這一時期普遍使用進口的蘇麻離青作為青料,髮色濃厚,燒成後帶有“鐵鏽斑”這一明顯特徵,特別符合喜歡鮮明色彩對比風格人士的審美觀。清代朱琰的著作《陶說》給予宣德青花瓷以很高的評價:“此明窯極盛時也,選料、制樣、畫器、提款,無一不精,青花用蘇泥勃青(蘇麻離青的另一種譯法)。至成化,其青已盡,只用平等青料,故論青花,宣窯為最。”

蘇州博物館有哪些值得一看的文物?有哪些典故值得分享?

青花海水白龍盤(正面)

蘇州博物館有哪些值得一看的文物?有哪些典故值得分享?

青花海水白龍盤(底款)

這件青花海水白龍盤和我們一般所見青花瓷的裝飾風格有所區別。一般青花瓷以青色描摹事物,以胎的白色來做底色,而此盤恰恰相反,以青色為底色,用留白來描摹龍及波浪尖,頗有一種高光的感覺。這種藝術風格的技法也和常規不同,在制胎時就用錐子在器物上把欲表達的圖案和花紋刻出來,然後用青料塗染底色部分,再行上釉,才能燒出這樣的風格來。

在觀察中,我們還能發現作為底色的青色部分並不均勻,存在肉眼仔細辨認可以察覺的濃淡差異,這繼承了上一時期——永樂青花的風格,因為當時繪製青花的時候,使用的是小枝毛筆,一次蘸料可以繪製的面積有限,無法做到整體塗抹,所以就能在燒成之後微微看出用筆的筆觸來。

這類明朝的青花盤,底足用一圈瓷土支撐起來,稱為“圈足”。圈足底端的接觸面一般不上釉,由於瓷胎中殘餘有微量的鐵雜質,瓷器出窯之後會逐漸氧化為三價鐵離子,呈現出或濃或淡的紅色,稱為“火石紅”。此外宣德瓷器的圈足不是上下一般寬的,往往是接器物的一端寬,另一端窄,截面呈現出倒梯形,用一隻手是無法透過把持圈足提起宣德青花盤的。

再有,宣德時期的龍紋沒有特別明顯的脖子,但是須發批張,顯得雄猛,彷彿具有一種無形的攻擊力。這件青花盤用青料點出了龍的兩隻眼睛,暗合成語“畫龍點睛”,所以還具有一種微妙的萌感,遠觀的效果也很精彩。

4。五聯罐

因為一部偉大的小說《三國演義》,三國時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知名的一個歷史階段,一位位鮮活生動的歷史人物,一個個波折激盪的歷史事件,一座座氣勢恢宏的關隘城池,都成為現代生活中的傳說、段子,甚至是“梗”,還衍生出眾多的如桌遊、網遊等文化產品來。不過遺憾的是,由於時間短暫、距離現代時間比較久遠、加上戰亂頻仍,在物質文化領域,三國時期能保留至今的文物並不多見,而蘇州博物館就恰好收藏有一件三國時期吳國製作的五聯罐。

五聯罐是一種明器,一般都在當時的墓葬中發現,基本形制很有意思,主體呈葫蘆形,上有細頸,在主體的肩部,堆塑四個小罐。隨著時代的發展,堆塑技術逐漸提高,堆塑內容從小罐變為亭臺樓閣、人物動物、百戲祭祀等多種多樣複雜生動的形象,部分器物上還堆塑龜趺碑銘,多見劃寫的陰文,記載製造年月、產地及吉祥文字等等,但是無論內容如何,代表性的典型工藝都是陶瓷堆塑技術。五聯罐是長江中下游地區墓葬中特有的一種隨葬品,始於漢代,興盛於三國西晉,到了東晉就逐漸衰微,退出歷史的舞臺了。

中國古代有“事死如生”的習俗,所以特別注重隨葬器物——即明器的製作和使用。經考古發現,部分五聯罐中貯藏有穀物,和當時人們認為死去人的靈魂生活在墓葬之中,會像他活著的時候一樣需要食用穀物有關,所以五聯罐就是靈魂棲息的容器,根據這種功能,五聯罐還有還有“喪葬罐”、“穀倉”、“皈依瓶”等稱呼。

蘇州博物館這件五聯罐並不是瓷器,而是一件原始瓷。原始瓷的原料已經使用了瓷土,機械強度比燒陶用的黏土好得多;燒成溫度在1200度上下,比陶器來得高;而且表面上釉,呈青、青黃或者褐色,這些都是不同於陶器的地方。但是和瓷器相比,瓷土的雜質較多,燒成溫度又較低,而且釉色透明度差。原始瓷起自商周時期,在秦漢時期亦有所發現,工藝上是介於陶瓷之間的種類,劃為陶器、瓷器或者單獨一類還有爭議,基於此,我傾向於把原始瓷單獨劃分為一類來討論,避免混雜。

這件五聯罐出土於三國吳國的孫氏家族墓,當時原始瓷的主產區是浙江上虞地區,五聯罐又是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特色明器,所以呈現出很明顯的地域文化趣味。孫氏家族墓中最著名的是孫策以及其父親孫堅的墓地,在今蘇州在南門路上護城河附近,史書記載孫堅“世仕吳”“孤微發跡”,說明孫家可能是浙東地區一箇中下等小土豪家族,由於孫堅和孫策的軍事能力都很優秀,加上適逢漢末亂世,透過一番艱苦的創業史才有了一方大國割據江南的成就。當時的江南並非現在的“天堂”,相比中原和河北是生產力落後、文化亦不發達的地區,孫家在江南的經營,提高了生產力,促進文化的發展,為後來“六朝煙雨”開了一個好頭。我想這件五聯罐,就是那個時代風雲變幻的一個見證物吧。

蘇州博物館有哪些值得一看的文物?有哪些典故值得分享?

標簽: 秘色  五聯  青花  青花瓷  蘇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