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校友紀念文章連載之十三(作者:賈丹華)

作者:由 倪金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19-11-15

樂清中學80週年校慶•校友紀念文章連載之十三(作者:賈丹華)

樂中最新發布

今天

校友紀念文章連載之十三(作者:賈丹華)

校友紀念文章連載之十三(作者:賈丹華)

樂清中學

80週年

校 慶

校友紀念文章連載之十三(作者:賈丹華)

校友紀念文章連載之十三(作者:賈丹華)

樂中故事

校友紀念文章連載之十三(作者:賈丹華)

★校友紀念文章連載★

校友紀念文章連載之十三(作者:賈丹華)

春風化雨,絃歌不輟

。銳意進取,砥礪前行。巍巍學府 ,浙南榮光。丹霞蒼蒼,東海茫茫 。

校友紀念文章連載之十三(作者:賈丹華)

校友紀念文章連載之十三(作者:賈丹華)

編者按

2019年12月,浙江省樂清中學將迎來80週年校慶。1939年,浙江省樂清中學在山河動盪、歲月崢嶸中誕生,學校秉承“勤奮、求實、進取、開拓”之校訓,銳意進取,砥礪前行,春風化雨,絃歌不輟。時至今日,培養了一大批肩負使命、勇於擔當的樂中驕子、國之棟樑。

80週年校慶,是學子載譽歸來、觸控記憶的美好時刻,是凝聚校友力量、促進學校發展的重要契機。樂清中學將於12月9日至12月15日舉行校慶周系列紀念活動,將圍繞“簡樸、綠色、人文”主題,組織開展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校友聯誼和學術交流活動。

為了讓更多的人體會到樂中辦學的篳路藍縷和薪火相傳,感受到樂中的春華秋實和桃李芬芳,特開設“樂清中學80週年校慶•校友紀念文章連載”欄目,刊發校友文章,以饗讀者和校友。

校友紀念文章連載之十三(作者:賈丹華)

校友紀念文章連載之十三(作者:賈丹華)

校友紀念文章連載(十三)

校友紀念文章連載之十三(作者:賈丹華)

校友紀念文章連載之十三(作者:賈丹華)

校友紀念文章連載之十三(作者:賈丹華)

白鶴晨鐘叩襟懷

1

賈丹華

校友紀念文章連載之十三(作者:賈丹華)

賈丹華簡介

賈丹華

1943年出生,樂中1964屆校友,浙江省文史研究館研究員,作家。歷任溫州市第五、六屆政協委員,溫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樂清作家協會副主席,樂清市第六屆政協常委,樂清市政協文史委副主任。出版散文集《中國民間文學整合•樂清縣卷》《雁蕩山故事精選》,詩文集《雁蕩鴻影》《翡翠色的憧憬》等。出版長篇紀實文學《雁蕩驕子》系列:《南懷瑾傳奇》(將改編為電視連續劇48集)《劉蒙川傳奇》《王十朋傳奇》等。其長篇紀實文學《南懷瑾傳奇》曾獲浙江省作家協會優秀文學作品評選專案扶持獎勵;《南懷瑾先生年譜及其他》獲中國現當代史料優秀著作一等獎。

校友紀念文章連載之十三(作者:賈丹華)

校友紀念文章連載之十三(作者:賈丹華)

白鶴晨鐘叩襟懷

假如您瀏覽1989年編印的《樂清中學五十週年校慶紀念冊》高中校友名錄,無論如何尋尋覓覓,是找不到“賈丹華”這個名字的,只能在1964屆高中級段裡可以找到“賈福明”這個名字。此“賈福明”者,乃鄙人賈丹華之原名也。究竟是誰改寫了我的名字?是命運,抑或是母校,還是我自己?箇中緣由,一言難盡,說來話長。

我的初中階段是在虹橋中學讀書的。1961年夏天,在全縣高中招生統一考試中,記得我們應考時的作文試卷題目是《記一件新人新事》。我臨場所寫的那篇作文,寫的是發生在我家鄉一件真人真事,好像是一篇小小說的粗坯子。後來據說由於扣題緊、構思好、文筆流暢,在樂清招考評卷中,作文得了最高分,語文成績名列前茅——這訊息是趙忠仁老師後來向同學們披露的。

不久後,錄取通知書寄來了,我果然被樂清中學錄取了。我如願而償,欣喜若狂,眼前似乎鋪展出一條兩旁開滿鮮花的金光大道。然而好景不長,1962年正是國民經濟困難時期,學校貫徹了上級“精減下放”政策。我也被列為“下放”物件之一。同時被下放的還有瞿康輝、梁永璽、孫菊芬等家庭出身差的幾位同學。

直到一年之後,大概是上級有了新的精神,我才復學插班,重新回到魂牽夢縈的母校樂清中學的懷抱。由於已輟學一年,所進的班級當然不是原來的1963屆高中班級,而是1964屆高中(2)班了。失而復得的讀書機會更使我珍惜,教我更勤奮地學習,如飢似渴地埋頭讀書。

由於語文成績突出,我被選任為語文課代表,並擔任學校學生會壁報《丹霞之花》副主編(主編是周珞華同學)。在這段時期裡,編輯工作培養了我對文學的興趣和工作能力,提高了我的寫作水平,因而滋生了將來當作家的美夢。詹信、鄧昌容先生曾先後擔任過我們的語文教師。他們循循善誘、啟發思考的教學方法使我獲益良多。譬如批改作文,從文章立意、篇章結構到遣字用句,擇要精心指點,評點切中要害,恰如其分。令我啟蒙匪淺,獲益終生。

《丹霞之花》這刊名,使我聯想起自己少年時在《贊秋瑾》一詩中,曾胡謅過“碧血祭社稷,丹心酬中華”的詩句,因此就取其中幾字,開始悄悄地用“賈丹華”這個筆名投稿。第一篇在《浙南大眾》發表的新詩,題目似乎是《美麗的青春》,內容是關於學習雷鋒的感受。

陌生的熱心編輯來信說:“這首詩的可取之處是比喻新鮮,抒發了獨特的感受。歡迎你今後多多來稿……”隨後,還寄來了兩元稿費。說起來這也是一件趣事———為了到郵局領取這兩元稿費,需特地雕刻一枚“賈丹華”的私章,恰巧要兩元錢。雕刻店師傅堅持原則,說刻章必須交單位蓋上公印的證明。我投稿用的筆名不是我的真實姓名,到哪裡去作證明呢?後來還是母校的詹信先生幫了忙,他帶我到學校辦公室說明理由,得到一張證明書。之後去雕刻了一枚“賈丹華”的私章,才領到了這兩元稿費。第一篇習作的發表和編輯的來信對我鼓舞很大。此後我更努力地攻讀名著,潛心學習,刻苦鑽研。

然而,高三畢業參加高考後揭曉時,全班50多位同學大都錄取了,我卻“名落孫山”!幾位老師及一些同學都為我未錄取而惋惜不已。多年之後,才知道當時貫徹階級路線政策時期,內部還秘密規定一條高考“不宜錄取”的“緊箍咒”。據改革開放之後出版的報刊《炎黃春秋》《浙江老年報》(2007年6月8日)披露:當時,全國學校均在極為保密的情況下,對畢業生家庭逐一作了深入的政治審查。政治結論基本分為四類:1。可錄取機密專業;2。可錄取一般專業;3。降格錄取;4。不宜錄取。出身地主、富農家庭的,或者家長在1957年被劃為右派的,或者有海外關係尤其是臺港澳關係的學生,基本上都是不宜錄取的。因為我出身於地主家庭(父親是當地知名的犁田能手,原有60多畝農田,曾僱工2人。假如他遲生,生活於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似可稱為“種糧大戶”),不管你品學兼優,甚至文科成績冒尖,當然不予錄取。畢業後我回到家鄉龍門山麓賈岙村務農,成為回鄉知識青年,由於出身剝削階級家庭,被列入“可教育子女”,受到生命不能承受的“輕”,生涯道路坎坷,毋庸贅述。然而我始終不甘消沉,在逆境中仍然堅持自學進修,不懈地攻讀經典名著。艱苦的勞動之暇,堅持業餘寫作,一直堅持文學創作,先後在各級報刊發表了大量的詩歌、散文、報告文學等體裁的文學作品。“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磨難砥礪了奮鬥者,使我較早地在文壇出了點小名。因而,1983年樂清縣主要領導調研時發現此事,當機立斷,破格地解決了筆者代教16年竟未轉正的工作問題,終於解除了我的後顧之憂,令我感恩不已。

由於上述原因,筆者無緣進入大學校門,蹉跎歲月,因此學識譾陋,成果寥寥。如今雖已忝有“浙江省文史研究館研究員”頭銜,但自愧是一位普通的作家、詩人,僅僅是由於出道較早,於1982年2月即加入了中國作家協會浙江分會(即後來的浙江省作家協會)。自從我的成名作《翡翠色的憧憬》(新詩集)於1989年獲得中國首屆處女詩集出版大獎賽優秀詩集獎(全國共12部,浙江僅此一部)並被公費出版發行後,先後博得文壇名家艾青、唐湜、沈澤宜、黃亞洲、柯平等先生以及廣大讀者的好評,因而在文壇小有名氣。我感恩開創新時代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衷心致謝祖國的改革開放。假如沒有改革開放的春風,就沒有中國欣欣向榮的春天,也沒有我們文藝界百花齊放、萬紫千紅的今天。當初我謳歌改革開放的獲獎詩集《翡翠色的憧憬》,於1989年12月由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之後,受到《文藝報》《浙江作家報》等報刊報道及有關部門關注。不久後,筆者欣幸被邀赴京參加在北京召開的艾青作品國際研討會。先後受到著名作家艾青、冰心先生親切接見、面聆教誨,並承蒙分別親筆題簽惠贈《艾青作品全集》《繁星》等著作,鼓勵良多。後來經艾青先生推薦,我被魯迅文學院批准錄取為第七期作家研修班學員。為期一年的“充電”——聆聽名家講課,研討,讀寫,我獲益匪淺,感悟尤深。透過這所曾被人們戲稱為“作家的黃埔軍校”的魯迅文學院的高層次的進修,促使我的文學創作有了“質的突破”,作品更上一層樓。

1991年12月29日,中國文聯主辦的《文藝報》發表了著名詩評家沈澤宜教授的評論《質樸深沉的歌》(評賈丹華詩集《翡翠色的憧憬》),充分肯定了《翡翠色的憧憬》的藝術特色和思想亮點:“斗轉星移,生活終於跨進了新時代的門檻。一個祈盼多年的鉅變正在這片土地上發生。丹華的興奮和喜悅自不待言。敘事詩《東方魔水:泥土裡長出的故事》可以看作是作為《孩子王和他的王國》的“對照組”出現的。一個原本微不足道的村民,懷抱著濟世的夙願,在屢經挫折之後,以他天才的發明造福全人類,博得了海內外病家的同聲感戴。事情本身近似奇蹟。《東方魔水》這首詩正是對這一奇蹟的毫無保留的讚歎。農民發明家趙章光由此不妨看作是近年來在我國湧現的成千上萬農村能人的代表。他們原本象深水貝殼那樣不為人知,僅僅由於大海的一次美麗的漲潮才把他們帶到了陽光燦爛的港口。丹華在詩中所流露的遏制不住的讚歎和喜悅,正好同時說明對這一天實在巴望得太久太久了”。“然而,與此同時舊的東西也正在步步為營地頑固抵擋。在《女供銷員》中,落在供銷員頭上的種種流言蜚語,僅僅因為她是一個女的,而且長得漂亮,而且就是能幹!這就足以招惹東方式的嫉妒,難逃竊竊耳語的毀謗和中傷。以致當她後來掏出大半積蓄為鄉鄰建造了一條鋼筋水泥拱橋時,回報她的依然是:“有人說/橋是她為自己立的牌坊/有人說,橋是她捐獻的一條門檻/讓千人踏、萬人踩……”借用一句司馬遷的話,真乃“此功臣志士,所以荷戟而長嘆者也”。賈丹華的這首詩不但寫出了鄉下能人不被理解的苦痛,而且形象地揭示了新的事物在舊意識從中艱難成長的曲折歷程。”

直至近30年後的現在,詩壇大家黃亞洲、柯平先生先後在評介筆者詩文著作時仍有過獎之詞:“我與賈丹華的相識與相知,也是緣於他的詩歌。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浙江詩歌天空中,賈丹華一直是閃爍在浙南的一顆引入注目的星子。他的詩集《翡翠色的憧憬》擁有眾多的讀者……”(見黃亞洲序《南懷瑾傳奇》)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剛開始寫詩的時候,就知道本省有五位著名的工人詩人,四位著名的部隊詩人,三位著名的海洋詩人,兩位著名的農民詩人。這後面的兩位,一位是嵊縣的求惟慧先生,另一位就是樂清的賈丹華先生。對於當時的我來說,他們都是本省詩壇的明星,值得自己認真研究學習。因那時全省總共才兩本文學刊物,全國加起來也不會超過六十種,要在那個年代發表詩歌成名,比現在肯定要困難得多。筆下若無一兩招獨門功夫,字裡行間沒有真金白銀在裡頭,要博得編輯和作協領導的青眼另加,又談何容易?”(見柯平序《賈丹華詩選》,載《浙江作家》刊物2019年第七期)

說實在話,我在文學創作拼搏道路上成名和成長,除了本人的努力外,若以一言以蔽之:離不開“天時、地利、人和”。

所謂“天時”,就是適逢祖國改革開放的大好機遇,依靠祖國改革開放春風雨露的沐浴。因為,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嘔心瀝血創作的大量新詩,主要是謳歌改革開放的新時代,尤其是謳歌溫州城鄉的改革開放出現的新人、新氣象和新生事物。 在改革開放年代,筆者先後在《人民文學》《詩刊》《星星詩刊》《文藝報》《文學報》《文匯報》(香港版)《浙江月刊》(臺北版)等境內外報刊上發表了數百篇反映城鄉改革開放的詩歌及有關文章,受到專家學者和讀者廣泛的好評。是因為我的詩歌作品與時代的步伐、人民的呼聲發生共振和共鳴。

所謂“地利、人和”,就是說我的作品接近地氣,源於社會生活,服務於人民大眾,創作靈感受惠於我的家鄉那片熱土以及熱土上勞作拼搏的父老鄉親。我的家鄉在東海之濱、雁蕩山麓的溫州樂清。這是一片生長故事和詩歌的神奇土地。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發出“改革開放”這振聾發聵的聲音。溫州,偏居一隅的閉塞之地,汲取改革賦予的前行力量,憑藉“敢吃螃蟹”、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創造了聞名天下的“溫州模式”。溫州改革開放40年的生動實踐,成為中國改革開放一個精彩的縮影。 據不完全統計,1980年底,僅柳市全區就有1。3萬餘名供銷員走南闖北的遠端貿易。他們不顧風霜雨雪,日夜兼程,把自己生產的商品推銷全國各地。形成“一村一品”、“一鄉一品”。專業村近百個、專業村群十餘個。居住集鎮的農民實行前店後廠,營銷低壓五金電器產品的經濟格局。探索與發展,由此以家庭工業為單位,專業市場為紐帶、供銷員為骨幹,具有“走南闖北、拾遺補缺、小商品大市場”等柳市地方特色的經濟發展路子。樂清柳市農民的做法和路子被社會經濟理論界稱為“溫州模式”發祥地而聞名全國。“走遍千山萬水,嚐遍千辛萬苦,求遍千家萬戶,用盡千方百計,說盡千言萬語”;“白天當老闆,晚上睏地板”。明白如話的流行語,形象地描繪出四海闖蕩天下、在外經營的溫州創業者的艱苦生活和刻苦拼搏的情景。我雖沒有上過正規的大學,但在樂清中學培養起來的文學因子讓我在逆境中發芽、開花、結果。白鶴晨鐘叩襟懷,在紀念母校誕辰80週年校慶之際,我浮想聯翩,感慨萬千,乃以拙作二首結尾:

披荊斬棘八十載,母校春風撲面來。舊貌更新學脈繼,晨鐘白鶴叩襟懷。

巍巍名校毓奇才,累代園丁瀝血栽。砥礪同奔中國夢,前程錦繡繪開來!

校友紀念文章連載之十三(作者:賈丹華)

校友紀念文章連載之十三(作者:賈丹華)

艾青在書房點評賈丹華詩作《溫州變奏曲》

校友紀念文章連載之十三(作者:賈丹華)

冰心在家接見並題贈著作《繁星》給賈丹華

❥獻禮樂清中學80週年校慶❥

❥獻禮樂清中學80週年校慶❥

總顧問|陳佩軍

總策劃|鄭曉丹

審 稿|李新華

主 編|陳華程

責 編|陳婭丹

校友紀念文章連載之十三(作者:賈丹華)

校友紀念文章連載之十三(作者:賈丹華)

校友紀念文章連載之十三(作者:賈丹華)

長按二維碼關注

浙江省樂清中學

勤奮|求實|進取|開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