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故宮博物館藏品鑑賞——瓷器類(四)

作者:由 有杞有棠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22-01-10

故宮博物館藏品鑑賞——瓷器類(四)

故宮博物館藏品鑑賞——瓷器類(四)

【青釉原始瓷四系洗】

青釉原始瓷四系洗,東漢,高6。8釐米,口徑21。3釐米,底徑16。2釐米。

洗圓口內斂,弧腹,平底。灰白色胎。口沿下對稱置四系。器裡和口沿可見斑駁不勻的青釉。

洗有兩種用途,一是盥洗器具,相當於盆。從漢至清代一直燒造,其中以宋、元時的磁州窯系和明、清時景德鎮窯產量最大。二是文房用具,用於洗筆,故稱筆洗。此洗應為盥洗器具。

原始青瓷出現於約3000年前的商代,歷經西周、春秋、戰國、漢代,它是從陶向瓷過渡時期的產物,系從印紋硬陶發展而來。其製法是用瓷石制胎,器表施石灰釉,經1200℃高溫焙燒而成。胎體燒結後呈灰白或褐色,器表有玻璃質釉層。胎體吸水率低,敲擊時能發出清脆的聲音。原始青瓷上的釉都呈青色,這是由於釉中含有適量氧化鐵所致。原始青瓷與陶器雖已有本質的區別,但在燒造工藝上與真正的瓷器相比還具有一定的原始性,故稱“原始青瓷”。

故宮博物館藏品鑑賞——瓷器類(四)

故宮博物館藏品鑑賞——瓷器類(四)

【青釉堆塑五聯瓷罐】

青釉堆塑五聯瓷罐,東漢,高46。5釐米,口徑6。4釐米,底徑16。5釐米。

五聯罐主體為三節葫蘆形。施青釉至腹部,其下流釉數道。上腹為兩節葫蘆形,周圍堆塑四個小罐。束腰處塑貼熊、龜和蜥蜴等。下腹有4道弦紋。脛部漸收,平底。

五聯罐始燒於東漢,多出土於江南地區,是隨葬用的冥器。早期器形簡單,很少見有堆塑。後來,裝飾日漸繁複,堆塑很多人物、動物。到了西晉演變成穀倉罐,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故宮博物館藏品鑑賞——瓷器類(四)

故宮博物館藏品鑑賞——瓷器類(四)

【青釉刻花三足瓷樽】

青釉刻花三足瓷樽,東漢,高23釐米,口徑17。7釐米,足距15釐米。

樽口內斂,圓桶形器身,直壁,平底,下承以人形三足。附圓蓋,蓋頂中央置一系,周圍置3紐。灰白色胎。蓋面刻水波和花葉紋,器身兩側塑貼鋪首並刻花草紋。

此樽出土於廣州東郊紅花崗。

樽是一種溫酒用具,流行於漢晉時期,主要為鉛綠釉或黃釉陶器。整器應附蓋,其中博山形蓋較常見。隋至南宋有較精緻的白瓷或青瓷製品,以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宋汝窯樽最為著名。

故宮博物館藏品鑑賞——瓷器類(四)

故宮博物館藏品鑑賞——瓷器類(四)

【青釉刻紋鏤空瓷簋】

青釉刻紋鏤空瓷簋,東漢,通高18釐米,口徑27。5釐米,足徑16。8釐米。

簋(guǐ 音軌)圓形,附蓋。口沿微外撇,弧腹,高圈足稍外撇。胎色灰白。通體施釉,釉色青中泛褐。蓋頂置環形紐,紐上套圓環。蓋面刻花葉和三角紋。口沿鏤空小圓孔一週並刻劃樹枝紋。腹部刻菱形紋。

此件器物出土於廣州東郊三育路羊山。

簋為盛食器,功能相當於大碗,以陶質、青銅質或瓷質較為常見。新石器時代大溪文化、良渚文化、曇石山文化以及夏、商、西周遺址和墓葬中均有出土。早期陶簋一般為侈口,圓腹,圈足,有的有雙耳。商代中期開始,器形演變為斂口,折沿,深腹,圜底,圈足,有的則為敞口,卷沿,斜腹。商代始見原始青瓷簋,三國至西晉時浙江的青瓷窯依然燒製瓷簋。

故宮博物館藏品鑑賞——瓷器類(四)

故宮博物館藏品鑑賞——瓷器類(四)

【青釉瓷匜】

青釉瓷匜,東漢,高8。4釐米,口徑16。5釐米,底徑7。7釐米。

匜(yí 音儀)圓口,弧腹,小平底。口沿一側置一圓系,另一側置流。內外施青釉,釉層較薄。

匜為古代盥器,是盥洗時澆水的用具,有陶、青銅和瓷製品。陶製品常出現在新石器時代至西漢的墓葬中。新石器時代嵩澤文化遺址中出土的直腹圜底匜、河南鄭州春秋墓葬中出土的仿青銅式樣的匜較為少見。戰國以後圓盤形匜較流行。

故宮博物館藏品鑑賞——瓷器類(四)

【綠釉陶狗】

綠釉陶狗,東漢,高29。7釐米,長27釐米,寬16釐米。

犬通體施綠釉。頭部較大,身體短小,兩隻耳朵彎曲向前,雙目圓睜怒視前方,張嘴狂吠,犬齒外露彰顯兇猛。其四肢短小,矯健有力,顯示出一種自然寫實的美感。

東漢中期,隨葬的家畜、家禽等陶俑的數量較以前增多。

陶犬身上的綠釉是因為含氧化銅的石灰釉在氧化氣氛中呈現出綠色。我國傳統的綠釉都是以銅作著色劑,屬於銅綠釉。

故宮博物館藏品鑑賞——瓷器類(四)

故宮博物館藏品鑑賞——瓷器類(四)

【綠釉弦紋熊足陶倉】

綠釉弦紋熊足陶倉,東漢,高24。5釐米,口徑5。7釐米,足距7。8釐米。

陶倉頂部呈傘狀,圓桶身,平底,下承以三熊形足。通體施綠釉。倉頂均勻分佈20條放射狀凸線紋,其間用波線示意出疊壓的瓦紋。器身飾3組凸弦紋。

漢代墓中隨葬陶器的數量和品種大大超過了以往各代墓內隨葬的陶器,其中一部分是實用器,但絕大多數是專為隨葬燒製的陶冥器。陶倉即為隨葬冥器,始見於戰國、秦代墓葬出土物,漢武帝前後盛行,與灶、井、爐等配套使用。

故宮博物館藏品鑑賞——瓷器類(四)

故宮博物館藏品鑑賞——瓷器類(四)

【綠釉凸花狩獵紋陶壺】

綠釉凸花狩獵紋陶壺,東漢,高25釐米,口徑9。8釐米,底徑10。2釐米。

壺撇口,粗頸,鼓腹,脛部漸收,平底。灰白色胎。通體施綠釉,釉色勻淨光亮。腹部凸雕狩獵紋,可見林中飛奔的龍、虎、羊等。

戰國至漢代的工藝品上流行使用狩獵紋,表現的內容為宴樂、弋射、採桑、狩獵以及水陸攻戰等題材,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狀況。漢代的陶器上多采用凸雕的方法裝飾這些紋樣。

含氧化銅的石灰釉在氧化氣氛中呈現出綠色。我國傳統的綠釉都是以氧化銅作著色劑,屬於銅綠釉。

故宮博物館藏品鑑賞——瓷器類(四)

【原始瓷雙系罐】

原始瓷雙系罐,東漢,高22。5釐米,口徑10。4釐米。

罐斂口,平沿,上腹鼓出,下部斜收成平底。肩兩側安獸面紋套環雙系,其上平貼捲曲狀獸角,以貼、劃花紋作裝飾。上腹部凸起寬弦紋3道,將紋飾分為兩層,上層為五、六頭一體羽冠飛鳥4組,前後兩面鳥紋之間劃虎頭紋,下層是三頭一體羽冠飛鳥6組。罐體施青釉,腹下部無釉,呈紅色。

此罐器型規整,刻劃紋飾清晰,時代特點突出,為東漢原始青瓷的上品。

故宮博物館藏品鑑賞——瓷器類(四)

【青釉刻劃弦紋雙系瓷壺】

青釉刻劃弦紋雙系瓷壺,東漢,高24。5釐米,口徑11。5釐米,底徑9釐米。

壺洗口,束頸,溜肩,鼓腹,腹以下漸斂,平底。肩部置對稱豎系。通體內外施青釉,外壁施釉不到底。頸、肩部刻劃水波紋,腹部刻劃密集的弦紋。

這件青釉雙系壺胎體較薄,釉層勻淨光潔,屬於剛從原始瓷中脫離出來的質量更高一籌的青釉器,堪稱我國最早的瓷器。

這種青釉瓷器在燒結效能和器表施釉等各方面都比原始青瓷有了較大進步,但與成熟的青瓷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

故宮博物館藏品鑑賞——瓷器類(四)

【綠釉鋪首耳陶壺】

綠釉鋪首耳陶壺,東漢,高25。5釐米,口徑13釐米,足徑15釐米。

壺撇口,長頸,溜肩,肩部置對稱鋪首,扁圓腹,腹下承以外撇八方高圈足。通體施低溫鉛綠釉,釉呈瓜皮綠色。器身刻劃弦紋數道。

此壺造型模仿同時期的青銅器,是隨葬用品。

在我國,低溫鉛釉的發明比青釉要晚得多,但在漢代已相當普遍。它的特點是釉面光澤強,表面平整光滑,釉層清澈透明,猶如玻璃一樣,但硬度比較低,容易出現劃痕,化學穩定性較差。傳統的低溫色釉的主要品種有綠、黃、藍、紅、紫等多種。

故宮博物館藏品鑑賞——瓷器類(四)

故宮博物館藏品鑑賞——瓷器類(四)

【青釉堆塑穀倉罐】

青釉堆塑穀倉罐,三國吳,高46。4釐米,口徑11。3釐米,底徑13。5釐米。

穀倉上半部堆塑多種飾物:有三層崇樓居中,一層兩側各有一條狗把門,樓簷之上有棲息的鳥和覓食的老鼠。崇樓兩側各立一亭闕,闕下有八位侍僕各執不同的樂器,正聚精會神地演奏樂曲。穀倉頂部堆塑五隻相連的罐子,大罐居中,一鼠正從罐口爬出。四小罐分列大罐四角,周圍簇擁著引頸覓食的雀鳥。穀倉的下半部為一完整的青瓷罐形,罐肩部其餘部位塑貼一龜馱碑,碑上刻“永安三年時富且洋(祥)宜公卿多子孫壽命長千意(億)萬歲未見英(殃)”24字。龜之周圍塑貼人物及鹿、豬、龜、魚等動物,其間還夾雜刻劃狗、魚、龍等紋飾,另有 “飛”、“鹿”、“句”、“五種”等字樣。胎體呈灰白色。平底略內凹。通體施青釉,釉面不甚勻淨。

此穀倉為20世紀30年代後期浙江紹興三國墓出土。

該器以百鳥爭食、歡慶豐收、牲畜滿欄等題材的立體雕飾展現了1700多年前江南吳地莊園五穀豐登的場景,散發著濃郁的生活氣息。此器用來隨葬,稱為“冥器”(又稱“明器”),目的是祈望死者仍能保持生前的種種享受。

標簽: 青釉  釐米  堆塑  東漢  平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