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包青天墓誌出土

作者:由 ruifengyan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21-12-21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天聖五年(1027年),包拯登進士第。包拯逝於嘉祐七年(1062年),年六十四。追贈禮部尚書,諡號“孝肅”,後世稱其為“包孝肅”。有《包孝肅公奏議》傳世。

在百姓心裡,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轉世,由於民間傳其黑麵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

包青天墓誌出土

包拯夫人墓誌銘

眾所周知,包拯的歷史形象是“純良至孝,忠君愛國,清正廉潔,吏能可觀”。

包拯是能員幹吏,在理財方面尤為突出。任御史言官,清剛勁直,摧抑權貴,無所迴避,由是直聲聳動天下。曾權知開封府,事任繁劇,而能正本清源,使首善之區,風氣為之一振。

包青天墓誌出土

1973 年,合肥東郊一生產隊挖掘出包氏墓群,出土了包公墓誌,出土時碎為5 塊,並有打擊傷痕,部分文字漫漶磨滅,已難辨認。1979年7 月被定為三級藏品,1994 年國家文物委員會專家鑑定組鑑定為一級文物,見下圖。

包青天墓誌出土

墓誌被解讀後,業界譁然。包拯雖亦擅斷獄平訟,但並非後人所說的“神探”,更無呼風喚雨、差神使鬼的“絕技”。

可見,包公並不是神探,所謂之“聖”、“鐵面包公”、“銅錘黑臉”等形象,其實是寄託了人們對清官和公平正義的無限嚮往。

包拯是“父母在,不遠遊”的忠實實踐者,所以諡號中有個“孝”字。所謂“嫂娘之恩”也是後人鋪衍而成,並非事實。這個情節適用於他的幼子包綖(又名包綬),此子是包拯侍妾孫氏在孃家所生。包拯的大兒媳崔氏早年喪夫失子,便對這個小叔子多方撫育,呵護備至。份屬叔嫂,恩同母子。

包青天墓誌出土

包拯雖清剛嚴毅,嫉惡如仇,但天性敦厚,並不嗜殺。後世傳說,包拯審案時,好用酷刑,這可能是與他的九世孫包恢(《宋史》卷四二一有傳)的事蹟混淆所致。

題記

包拯墓誌銘,石質,一合兩塊。志蓋長 123 cm,寬122 cm,厚13 cm。蓋頂斜坡,中部平整,陰刻4 行篆書:“宋樞密副使贈禮部尚書孝肅包公墓銘”16 字;志石近正方形,長126 cm,寬125 cm,厚14 cm,刻文51 行,每行59 至63 字不等,志文楷書,全文約3200 字,較《宋史·包拯傳》為詳。墓誌除敘述包拯生平事蹟外,還記錄了他的世系、病喪、葬址及其子嗣的有關情況,為研究北宋名臣包拯及其家族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標簽: 包拯  cm  包公  墓誌  神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