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圍棋的規則的演化?

作者:由 浦東鷺鷺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15-05-21

依據現有的歷史資料,按時間簡單地介紹中國的圍棋規則演變史:

1。 上古至秦,暫無資料證明當時的規則,一般認為棋盤小於19道,座子數可以多於4個,還不能確定是否是“兩氣活棋” (兩眼),劫爭處理方式。

2。 漢至唐,由漢朝的圍棋賦的文字推斷,行棋規則已經逐步形成,三國時的“孫策詔呂範局” (真實性還存疑),已經是“兩氣活棋” (兩眼)和劫爭。座子確定為4個,棋盤從17道向19道轉變,出土實物多為17道。計算地域採用“比路法”,類似於數目法,但是每塊棋扣除“兩路”,也就是“還棋頭”。

3。 宋,《忘憂清樂集》是目前最早的有棋譜的古籍,更早的古籍只有文字,無棋譜。由《忘憂清樂集》可知,至唐朝,棋盤的主流已是19道,有4個座子,所存的棋譜都是黑方先行,實際對局可能黑白先行都有。計算地域採用“比路法”。宋沿用唐制。

4。 明清,實踐中意識到了“比路法”的缺陷,轉變為“數子法” - 地域和行棋互為充分必要條件的完美的規則,不是現在的“子空皆地”的數子法。座子還是4個,確定為白棋先行。

5。 民國期間,受日本影響,取消座子和還棋頭,計算地域並未採用數目法,而是形成了“子空皆地”的數子法。

6。 49年後,基本沿用民國的規則,計算地域時包括了貼子 。現在的規則中已經包括了“禁全同”,但是實踐中基本不用,多劫迴圈還是判為和棋或無勝負。

日本圍棋規則演變史:

1。 唐朝時傳入日本,當時應該是沿用中國的規則。

2。 目前可見的最早棋譜是南宋末年1253年,不過被考證為是偽作。可能已經廢除了座子,也由比路法變成了數目法,只數目(空點),不數子,而且不再扣除每塊棋兩目的“還棋頭”。黑先白後,不貼目。數目法缺陷甚多,補不勝補。

3。 直至1926年,才逐步出現貼目。貼目數逐漸增加。1955年,確定貼5目半,2002年從韓國開始,貼6目半。

應氏規則

1974年由應昌期先生創立。實際上更接近中國數子法,也是子空皆地。後來的修訂基本都是在劫分爭攪上面,希望避免多劫迴圈,實際效果還不如禁全同。最早提出貼8點,也就是現在的7目半。

標簽: 座子  規則  比路法  數子法  棋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