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書法

乾貨 | 讀書真的不一定能讓你成長(續)

作者:由 圖丁 發表于 書法時間:2016-10-21

注:

本文共兩篇,這是第二篇。第一篇文章傳送門:乾貨 | 讀書真的不一定能讓你成長 - Glax的文章 - 知乎專欄

導讀

:建議讀完上一篇文章後再閱讀此文,點選

這裡

即可閱讀上一篇文章。以下討論只針對於消費

正效應、省時間

的內容。如果你的內容消費定位在娛樂或消磨時間、修身養性,那麼本文的觀點就不太適合你了。

我們繼續一起更新關於讀書的認知。

透過上一篇文章的分析,我們知道了

讀的內容不對,是不能讓我們成長的,甚至會阻礙我們成長。

而透過這篇文章的討論,我們將會明白,

讀書的方式不對,也是同樣的道理。

首先必須要理清楚掌握一門知識的路徑:

接收、理解、使用、內化、踐行

你上小學數學課,老師在黑板上寫下了“2+1=3”這式子,你工整地寫在了本子上,這就是

接收知識

。然後老師用蘋果做比喻:“你有兩個蘋果了,再給你一個,你就有三個了”,這時你明白了這個式子的意思,這就是

理解知識

。然後回到家後,發現作業有2+1=?的題,你寫上了3這個數字,這就是

使用知識

。因為後來反覆做過這道題,又明白了3-1=2的意思,這時2+1=3已經深紮在你的知識體系中,這就是

內化知識

。一次,你媽媽讓你買3元錢的蘋果,你發現自己只有1元錢,這時候你去找媽媽要缺少的2元錢,這就是

踐行知識

我們上篇文章中討論過了,以成長為目的內容消費,要去消費

正效應、省時間的內容。

而這隻能幫助你篩選出你應該大量習得的內容,這個內容如果沒有經歷以上五個步驟,就很難發揮它應有的價值。

所以這篇文章,我們就以上五個步驟為綱,來聊一聊

如何消費省時間的內容才能真的省時間。

由於本文的目的是為了更新關於讀書的認知,給出一個學習方向,所以我只簡述要點,大家感興趣可以自行查閱資料補充。以後我也會分別對以下內容進行擴寫的。

先讓自己在“學習區”吧

在心理學研究中,把人對外部世界的認識分為了三個區域:

舒適區(comfort zone):

我們已經熟練掌握的各種技能。

恐慌區(stress zone):

我們暫時無法學會的技能。

學習區(stretch zone):

介於恐慌區和舒適區中間。

比如看書,讀一本你已經熟知的、完全符合你已有觀念的書是在“舒適區”;讀一本你根本無法理解的書是在“恐慌區”;讀一本與你原本觀念不符,但思考後可以理解並接受的書,就是在“學習區”。

在“舒適區”是生活,在“恐慌區”是自虐,在“學習區”才是學習。

乾貨 | 讀書真的不一定能讓你成長(續)

所以,在你進行接下來的五個步驟過程中,請一直保持在“學習區”內:

根據自身能力,不要徘徊在已經熟練掌握的知識中“假裝學習”,也不要挑戰高難度知識以“追求逼格”。

多數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

聽說看美劇能學習英語……可是看了好幾部,花了大量的時間,怎麼只學會了十幾句常用語?那是因為你被劇情吸引了,不看字幕聽不懂,只能盯著字幕看……而真正學英語的人,會選擇稍微簡單(雖然劇情可能無聊)的劇看,遮住字幕,拿著本子,把遇見的生詞、用法都記錄在本子上,所以每集都要反覆看好幾遍才行……

所以,我覺得“寓教於樂”是不能高效學習的,更不會有什麼學習的捷徑可以走,因為學習從來都不是輕鬆的,當你覺得自己學得輕鬆了,要麼是你學的內容太簡單了,要麼就是你學的方法不對。前者可以按照我上篇文章的原則重新選擇內容,後者就要嚴肅態度,重新找方法了,

否則就是在浪費你學習的時間,還不如去休息。

明白了以上的原則,並下定決心成為學習的“苦行僧”,我們就可以來聊一聊認知路徑的第一步了——

接收知識。

接收知識,你需要勤奮

你每天會接觸到大量的知識。比如看書看到了某個有用的概念,比如聊天中聽到了某個有趣的案例,比如看文章看到了某個新奇的觀點……絕大部分的資訊都無法被你當場吸收,所以你只能先接收下來。

我們來看一下人類大腦的“

遺忘曲線

”吧:

乾貨 | 讀書真的不一定能讓你成長(續)

這個圖很直觀地告訴我們一個事實:

人腦的記憶力是非常不靠譜的

,即使當時記住了,過段時間就會變得模糊甚至全部忘記。所以

單純用大腦接收知識是無效的接收。

還好人類聰明,發明了“

第二大腦

”來幫助我們記憶。所謂的“第二大腦”就是記錄資訊的外在工具,比如筆記本、卡片、甚至只是符號……

那麼我們如何使用這個“第二大腦”呢?

首先要勤於記錄。

發現有價值的資訊立即記錄下來,讀書的時候要準備筆記本或者讀書卡片,不方便的時候用手機記錄,“

印象筆記

”這類軟體都非常好用。

記錄不需要特別詳細,只要能還原文中的意思,並讓自己明白即可。

當然如果閱讀電子版內容能複製貼上的話,可以直接摘錄原文。

其次要勤於整理。

對內容進行分類整理非常重要,建議全部電子化,錄入到“印象筆記”這類軟體中,因為整理方便、檢索迅速。當你需要呼叫哪方面的內容,直接用

關鍵詞

搜尋即可。資訊整理是一個很大的話題,以後會再細說,這裡只提供一個小技巧——

按照使用場景分類

。比如開頭提到的認知五步驟,我就可以整理到“論證認知”這個分類下,所以當我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就可以很方便地找到這方面的內容,再仔細看一遍,既能提供思路,又能避免大腦記憶出現紕漏。

當然,接收知識還包括閱讀、聊天的方法和技巧,這裡先不做過多的展開了。

理解知識,你要深入思考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看到好的內容就先收藏,然後打算有空去好好研究一下……然而收藏夾裡的東西越來越多,而大部分內容連看都沒看過一遍。

很多人都有收藏的“快感”,覺得自己收藏了“秘籍”就能擁有“

絕世武功

”。但別忘了,你收藏的內容並不真的屬於你,

只有真正去深入思考,才能理解它。

而理解一個知識

一方面在於知識的呈現方式,一方面在於自己的思考方法。

好的內容可以加快你理解一個知識的速度和質量。

我在上篇文章用了很大的篇幅來討論什麼是值得大量消費的內容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比如同樣是講經濟學的教材,曼昆的《

經濟學原理

》能在全球廣受歡迎,就是因為它把同樣的經濟學基礎知識編排得更利於初學者吸收。所以“理解知識”和“選擇好的內容”是有直接關係的。因此上一篇文章適合反覆閱讀,直到徹底理解並去踐行。如果某個領域的內容理解不了,不妨換個閱讀材料。

正確的思考方法能讓你更好地理解知識。

很多人都表示自己不會深入思考,看到別人寫的分析文章好厲害但是自己卻什麼也寫不出來。其實思考是有方法可尋的。

方法這個話題太大,這裡只丟擲一個大綱,以後會寫文拓展開來:

分析思考要注意視角的高度和廣度;要主要細節和特點;要注意關聯和使用(發展)。

所以對一個問題的分析是可以很深度的,可以挖掘出許許多多別人想不到的東西,這個過程就是你深度理解的過程。

這裡要注意,很多人都認為思考是純腦力勞動,所以只需要努力去“想”,而這只是在用蠻力而已……其實人的大腦真的不靠譜,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

將思考過程視覺化

,而這就要藉助一些工具了,比如

思維導圖

,比如卡片,比如便利貼……總之,思考的時候一定要多動手繪出

思維路徑

,讓自己的思考更高效。

使用知識,寫和說可能是最好的方式

使用知識的本質就是在鞏固上面的過程:

倒逼自己記住和理解知識。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

記住和理解知識的最好方式,就是把這門知識教給別人。

反正這招我是屢試不爽。其實在教別人的過程中,就是在反覆逼著自己去牢記和深入思考,為了不出洋相,你只能這麼做。

事實上,“教”就是將知識輸出,可以輸出文字,也可以輸出話語,

所以寫和說就是使用知識的最好方式。

寫,可以寫文章,整理自己的思維,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和所思所想呈現在紙上。說,可以是對話或者演講,把你剛理解的生疏概念講給別人聽,讓人明白了,你自然也就明白了。

可是要注意,這個過程

一定要公開

,公開代表嚴肅和壓力,這樣才能有效逼迫你思考。其實,我逼迫自己每週至少寫兩篇乾貨長文,並發表在公眾號、知乎和簡書上,就是這個道理。

內化知識,就別怕重複

使用知識的過程中你會發現很多問題,比如有自己沒太懂的細節,比如其他的思考角度,比如和其他知識的關聯……所以,你要

大量重複使用知識,讓它不斷完善,在你的知識體系中紮根。

當你反覆使用它們的時候就會發現,每次使用都有新的理解,都能找到不一樣的角度去解讀,最後會用得越來越得心應手,最終形成了你

大腦皮層

上一條深深地溝壑,這才能真正將其內化。

其實這和習慣的養成是一個道理,想養成每天跑3公里的習慣,那麼就要痛苦地重複幾十天。然後你就會發現跑步已經內化成自己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一天不跑步都會難受……

踐行知識,想到就要去做到

其實,

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大幅度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

,這才能體現出知識的最大價值。所以,最後的終極目標就要

踐行知識

,也就是

把你已經內化的知識用在實際生活、學習和工作中。

這一點看起來簡單,可大多數情況下,事實並非如此。你一定有過類似這樣的經歷:

你理解了“

損失厭惡

”這個心理理論後(失去10元的痛苦比得到10元的快樂大2。5倍),但在面對“100%可能性得到100元

利潤

”和“60%可能性得到500元利潤”的選擇中,還是有很大可能選擇前者……

是的,你理解、贊同的知識不一定真的會去踐行,而知識不去踐行,前面的步驟幾乎都失去了意義。踐行知識,要有決心:

時刻擁有回報後置意識,堅守自己相信的知識並努力地踐行,早晚會讓你的能力出眾,得到應有的回報。

哪怕和社會格格不入,哪怕要克服自己本能的排斥反應。

更何況,宏觀來看一個人的能力與回報永遠是一條“複利曲線”,當你越過那個“臨界點”,就知道有多慶幸自己當初的堅持了……

乾貨 | 讀書真的不一定能讓你成長(續)

所以讀了我的文章後,如果你認可我的部分觀點,你能不能去真正踐行它呢?

總結

透過這兩篇文章,我們討論了平時經常忽視的兩個問題——“

讀的內容

”和“

讀的方法

”。由於只是和大家一起更新對“讀書”的認知,所以細節並沒有展開。畢竟讀書是個非常非常大的話題,而認知科學更是一個很深很廣的領域。所以這個話題雖然在這裡先告一段落,不過我以後會努力寫文章進行更多擴充套件。

標簽: 知識  理解  內容  思考  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