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書法

初唐四傑詩歌欣賞:王勃七律誇滕王閣,駱賓王五律詠蟬,經典!

作者:由 金娃趣談 發表于 書法時間:2021-02-09

初唐四大家的代表作是什麼

唐朝初年的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合稱“初唐四傑”,他們是初唐文壇新舊過渡時期的人物,主要活動在唐高宗和武后時期。

正是從初唐四傑開始,詩歌的題材和內容從宮廷走向市井,由初唐前期的綺靡纖柔風格走向剛健雄渾。被後人稱道的聲律風骨兼備的唐詩,正是由他們才開始定型。可以說,初唐四傑在文學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作用。

1、王勃

王勃擅長五律和五絕,詩文構思極為巧妙。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這首詩被譽為送別詩中的經典之作,尤其“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一句,顯示出作者博大的胸襟和樂觀精神,至今仍然是傳誦不已的名句。

王勃寫這首詩時正在長安,他的朋友杜少府將要去四川當官,“少府”是唐朝對縣尉的通稱,臨別之時,王勃寫了這首詩送別他。

城闕,指長安城;三秦,泛指長安城附近的關中之地,秦朝末年時,項羽曾把關中分為三個區,分別封給三個秦國的降將,所以稱為三秦。

風煙,風煙迷茫之中。五津,指四川省岷江五個渡口: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這裡代指杜少府將要去的蜀州。

歧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處告別。

滕王閣詩

滕王高閣臨江渚,

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

珠簾暮卷西山雨。

閒雲潭影日悠悠,

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

檻外長江空自流。

王勃的駢文《滕王閣序》是千古名篇,文章結尾的《滕王閣詩》更是氣象宏大而豔麗,思古之幽情自然流露,獨特深長。

2、楊炯

當時人們認為王勃是初唐四傑中成就最高的,所以一般稱四人為“王楊盧駱,”楊炯本人對這個排行卻不認可,他曾經說過“愧在盧前,恥居王後”,表示他很佩服盧照鄰的才能,卻不甘心排在王勃之後。

對於四傑,當時的人各有評價,雖然不少人對他們大加讚賞,但是當時的名將、政治家

裴行儉

在見過四個人後卻另有看法,他認為“士之致遠,先器識,後文藝。如勃等,雖有才,而浮躁炫露,豈享爵祿者哉?炯頗沉嘿,可至令長,餘皆不得其死。”

和文才相比,裴行儉更看重氣度和品格,他認為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三個人雖然很有才能,可是性格浮躁,喜好炫耀,很難享有爵祿;倒是楊炯,性格沉穩,做官或許能做到縣令或地方之長。

裴行儉一向精通陰陽曆法,善於相人,後來的事實果然證實了他的看法:王勃兩遭貶謫,26歲時溺水而死;盧照鄰中年後疾病纏身,晚年難以忍受病痛折磨,自投潁水而死;駱賓王后期追隨徐敬業,反對武則天,事敗後不知所終。

反倒是楊炯,雖然出身寒門,但是11歲時即待制弘文館,在京城任職20餘年,雖然也經歷了宦海沉浮,但是結果還真比前三位要好得多:他出任盈川縣令時,卒於任上,算得上是善終。

唐朝重武輕文,楊炯在仕途不順的時候,常常希望自己是能夠征戰沙場的將士,遠遠勝過做一名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他的這種情感表現在邊塞詩中:

從軍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西京,指長安;牙璋是古代發兵用的兵符,這裡代指奉命出征的將帥。鳳闕,指皇宮。龍城,在今蒙古國,漢時匈奴要地,在這裡指塞外敵人所在區域。百夫長,泛指下級軍官。

這首詩創作時,正值吐蕃、突厥等外敵多次侵擾甘肅一帶,裴行儉奉命率軍征討,楊炯有感而發,寫了這首詩。

3、盧照鄰

盧照鄰是幽州范陽縣(今河北涿州)人,他的詩歌明顯分為兩個時期:前期作品格調高昂,感情奔放;後期詩人為風痺症折磨,生活艱辛,詩歌風格趨向於憂苦激憤。

盧照鄰擅長七言歌行,《長安古意》是他的代表詩作,詩歌描寫豪門貴族、公子王孫、俠客倡優的生活,抒發作者自身的感受,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可惜詩中的“梁家畫閣中天起,漢帝金莖雲外直”一句,觸怒了當時權臣武三思,於是他羅織罪名將盧照鄰投入監獄。

盧照鄰前期多五律詩,早年他出使西北,見識過大漠風光,創作了不少頗具剛健之氣的邊塞詩,詩歌基調慷慨激昂,頗能體現他渴望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

紫騮馬

騮馬照金鞍,轉戰入皋蘭。

塞門風稍急,長城水正寒。

雪暗鳴珂重,山長噴玉難。

不辭橫絕漠,流血幾時幹?

這首詩在盧照鄰的邊塞詩中頗具代表性。

皋蘭,是山名,在甘肅蘭州;鳴珂,古時戰馬以玉為飾,行走進會發出響聲,所以稱為鳴珂。噴玉,馬鼓鼻時噴散的雪白唾液。

盧照鄰出獄後就得了風痺症,詩歌風格為之一變,多抒懷、洩憤之作。

同臨津紀明府孤雁

三秋違北地,萬里向南翔。

河洲花稍白,關塞葉初黃。

避繳風霜勁,懷書道路長。

水流疑箭動,月照似弓傷。

橫天無有陣,度海不成行。

會刷能鳴羽,還赴上林鄉。

詩人以孤雁自比,描寫了這隻失群孤雁不遠萬里由北向南飛翔,卻屢受弓箭風霜之苦的情景,詩歌末尾“會刷能鳴羽,還赴上林鄉”句,表達了詩人希望有朝一日還能迴歸仕途的心情。

4、駱賓王

駱賓王就是7歲時寫《詠鵝》的那位,7歲能寫詩當然是神童,不過初唐四傑裡這幾位都是6、7歲就賦詩寫文,所以在初唐四傑裡駱賓王被排在了最後。

駱賓王是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在初唐四傑中詩歌最多,擅長七言歌行,代表作《帝京篇》為初唐罕有的長篇,當時以為絕唱。

駱賓王生性耿直,敢於和上司對抗,678年他升為侍御史後上疏直言論事惹惱了武則天,隨後就被人誣陷了貪贓罪名入獄。

在獄中,駱賓王寫了一首自表品行高潔的五律:

在獄詠蟬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西陸,指秋天;南冠,楚冠,指囚徒。

詩人以蟬自喻,寓情於物,表達了無處可以辨明自己清白的無奈之情。

全詩簡潔明快,用典自然,語意雙關,是詠物詩中的名作。

於易水送人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易水,位於河北省易縣境內,戰國時燕國的南邊界,燕太子丹曾在這裡送別刺秦王的荊軻。

駱賓王出獄後的冬天,他奔赴幽燕一帶,投身軍營報效國家,這首詩就創作於這段時間。

詩的題目是送別,內容則詠史,在送別友人之際,詩人借古抒懷,表達出對古時英雄的無限仰慕之情。

全詩感情強烈深沉,手法含蓄精練,標誌著唐代五言絕句詩歌的成熟。

唐詩開始進入一個蓬勃發展、無比繁榮的新時代。

讀經典詩詞,品百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