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詩詞

這首送別詩,明朗樂觀,其中一聯人人會背,已成千古名句

作者:由 聊史補丁 發表于 詩詞時間:2022-04-07

這首送別詩,明朗樂觀,其中一聯人人會背,已成千古名句

離愁別緒,無論古今,總是有別樣的滋味在心頭。詩人筆下的別離詩,也是不勝列舉。別離時傷感、不捨是人之常情,故江淹在《別賦》中會有“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的傷感與淒涼之慨;王維也發出了“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依依惜別之嘆。

當然,詩人筆下的別離也不盡是如此,也有昂揚樂觀的詩句流傳於世,比如高適的“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就一反常態,寫出送別時對友人的勸勉,一掃愁緒,而是天高雲闊、豪情滿懷。讀來著實令人振奮,給離別注入了一股生氣。

而關於別離之作,我最為欣賞的是出自一代奇才王勃筆下,膾炙人口的千古送別名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兩句出自五律《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這首送別詩,明朗樂觀,其中一聯人人會背,已成千古名句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王勃,“初唐四傑”之首,以一篇《滕王閣序》名聞天下。可惜天妒英才,年僅27歲便不幸溺水而亡。他如同星空中劃過的一顆流星,璀璨卻短暫,令人扼腕嘆息。縱觀王勃短暫的一生,“時運不齊,命途多舛”,但他依舊有“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而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便是他時處長安,鬱郁不得志的時候,送別友人時寫的。因志向遠大,而現實殘酷,他對於好友的惺惺相惜之情也越發真誠,而明朗樂觀的情感也表達地淋漓盡致。不失為送別的名篇。

這首送別詩,明朗樂觀,其中一聯人人會背,已成千古名句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唐時都城在長安,恰有三秦(指項羽破秦後,將秦地分為“雍、塞、翟”三地)如眾星拱月一般夾輔著長安城,突出了巍峨壯麗的城郭宮闕,氣象雄偉,令人著迷和依戀。這可是當時最為繁華的都城。而友人杜少府即將要去什麼地方呢?是要遠赴蜀川,當時的蜀川可以說是遙遠、荒涼、落後的代名詞。因四川的岷江一代有白華津、萬里津等五個渡口,故用“五津”代指四川。登上城郭,遠眺蜀川,千里迢迢、風煙渺渺、路途遙遙,怎能不心生惆悵之意?

這首送別詩,明朗樂觀,其中一聯人人會背,已成千古名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這裡的“君”指王勃一個姓杜的朋友,為了生計,長途跋涉到蜀川去擔任一個少府的一個小官。而彼時王勃自己也是遊宦在外,也很是失意。一個為了生計要遠赴邊遠,一個為了謀生要羈留京城,都不得志。在這樣的情況下,詩人寫道:我和你都是背井離鄉,出外謀求仕宦的人,你遠去蜀川,我逗留長安,去留雖有不同,但此時此刻的心境卻是一樣的呀。態度誠懇、感情真摯,以己及人,讀來令人動容。

這首送別詩,明朗樂觀,其中一聯人人會背,已成千古名句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有了前面的鋪墊,對於即將遠去的友人,該如何寬慰呢?王勃化用了曹植送別弟弟曹彪時的名句“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贈白馬王彪》)。只是曹植以志向為重,而王勃從友情出發,用於好友之間共勉,恰如其分,從而被無數人用於送別場合,表達惺惺相惜之情。真正的友情,並不是一定要朝夕相處,而是心有靈犀。這種情感到了男女戀人之間,就有了秦觀“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的延伸。似乎時空可以硬生生拉大兩個人的距離,但卻分不開彼此在心中的相知,無路是愛情還是友情,莫不如此。

這首送別詩,明朗樂觀,其中一聯人人會背,已成千古名句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尾聯承頸聯而下,既然我們是知己,也就沒必要在分手的岔路上因別離而感傷,像那些年輕男女一般哭哭啼啼、淚溼衣裳。這兩句也是由曹植的“憂思成疾疢,無乃兒女仁”化用而來,但王勃用詞更為精煉,塑造的形象也更為鮮明。

這首詩,一掃送別詩中的憂傷,質樸中兼具鞭策、豪放中不乏體貼。山高水長並不能阻隔知己間在感情和精神上的溝通,引發送別者和被送者的強烈共鳴。尤其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更是全詩的精華,讀之讓人精神振奮,送別時的那點纏綿悱惻之情自然也就化開了,取而代之的是明朗、樂觀與期望。這恰恰是這首詩最打動人們的地方。

對於這首詩,您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