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書法

硯(文房四寶之一)

作者:由 山豆幾 發表于 書法時間:2020-08-06

滌硯怎麼讀

硯亦稱為研,中國傳統手工藝品之一,硯與筆、墨、紙合稱中國傳統的文房四寶,是中國書法的必備用具。硯材的運用也極為廣泛,其中以

山東青州的紅絲硯、廣東肇慶的端硯、安徽歙縣的歙硯、甘肅卓尼的洮河硯最為突出,稱“四大名硯”

硯(文房四寶之一)

漢代劉熙寫的《釋名》中解釋:“硯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它是由原始社會的研磨器演變而來。初期的硯,形態原始,是用一塊小研石在一面磨平的石器上壓墨丸研磨成墨汁。至漢時,硯上出現了雕刻,有石蓋,下帶足。魏晉至隋出現了圓形瓷硯,由三足而多足。箕形硯是唐代常見的硯式,形同簸箕,硯底一端落地,一端以足支撐。唐、宋時,硯臺的造型更加多樣化。

硯臺歷經秦漢、魏晉,至唐代起,各地相繼發現適合制硯的石料,開始以石為主的硯臺製作。其中採用山東的紅絲硯、廣東端州的端石、安徽歙州的歙石及甘肅臨洮的洮河石製作的硯臺,被分別稱作紅絲硯、端硯、歙硯、洮河硯。史書將紅絲硯、端、歙、臨洮硯稱作四大名硯。清末,又將山西的澄泥硯與端、歙、臨洮,並列為中國四大名硯。也有人主張,以天然硯石雕制的魯硯中的徐公石硯代替澄泥硯,合稱四大名硯。

硯(文房四寶之一)

起源

硯臺不僅是文房用具,由於其性質堅固,傳百世而不朽,又被歷代文人作為珍玩藏品之選。硯臺的材料豐富多樣,除紅絲石、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徐公硯、易水硯、松花石、砣磯石、菊花石外,還有玉硯、玉雜石硯、瓦硯、漆沙硯、鐵硯、瓷硯等,共幾十種。

硯(文房四寶之一)

四大名硯

洮硯

亦稱洮河硯。其料取於甘肅卓尼(唐屬洮州)一帶洮河深水處。洮硯因其石質細膩,紋理如絲,氣色秀潤,發墨細快,保溫利筆,北方最為貴重,宋時已經稀少,解放後又恢復了生產。

自唐代成名以來,老坑洮硯一直是皇室文豪、富商巨賈才能擁有的。洮硯老坑石在四大名硯中儲量最少、最難採集,特級老坑石早在宋末(1175年)就已斷採,如今每得一塊洮硯特級老坑石都相當於得到千年的古董。

端硯

其材料取於廣東肇慶高要縣東南端溪之爛河山(又稱斧柯山)因其“體重而輕,質剛而柔,摸之寂寞無纖響,按之如小兒肌膚,溫軟嫩而不滑”且有不損毫,宜發墨的特點。自唐代問世以來,端硯便頗受文人學士青睞。加上紋理綺麗,各具名目,加工技藝亦愈紛繁,地位越來越高,以致升到我國石硯之首,長盛不衰。

歙硯

“歙硯”的開山祖是易硯。據史料記載,易硯始於春秋時代的燕國下都。到唐晚期,易州的奚超父子繼承松煙制墨的技藝,並在易水河畔的津水峪創制了“易水硯”。後來奚超之子奚庭圭受到南唐李後主的賞識,被授予“墨官”,並賜姓李,後因避亂,移居安徽歙州,成為“徽墨”、“歙硯”的開山祖。然而易水古硯亦久盛不衰,名揚中外。

其料取於今江西省婺源縣(唐代屬古歙州)龍尾山一帶溪澗中,故又稱之為龍尾硯。其石堅潤,撫之如肌,磨之有鋒,澀水留筆,滑不拒墨,墨小易幹,滌之立淨。自唐以來,一直保持其名硯地位。

澄泥硯

澄泥硯,屬陶瓷硯的一種非石硯材。其製作方法是:以過濾的細泥為材料,摻進黃丹團後用力揉搓,再放入模具成型,用竹刀雕琢,待其乾燥後放進窯內燒,最後裹上黑臘燒製而成。澄泥硯的製作始於晉唐時期,興盛於宋朝。其特點是質地堅硬耐磨,易發墨,且不耗墨,可與石硯媲美。澄泥硯的顏色以鱔魚黃、蟹殼青和玫瑰紫為主。唐時,虢州(今河南靈寶縣南)已成為制澄泥硯的著名產地,在現代,澄泥硯的產地有河南洛陽、河北鉅鹿、山東青州、山西絳縣、湖北鄂州、四川通州和江蘇寶山等地。

硯(文房四寶之一)

保養

1。硯臺裡最好不倒墨汁,而使用墨塊研墨。

2。應該及時清洗,不一定每次都清洗,但兩三次就應該清洗一下,或者感覺遺留的墨比較厚的時候就需要清洗了。

3。清洗的時候一定要用柔軟的材料或用手,硬質材料雖然容易清洗,但是會使硯臺表面變得粗糙不平,對硯臺本身和墨塊都不好。

4。松煙墨和油煙墨性質不同,最好分開使用兩塊硯臺,不宜混合使用。

5。硯臺可以定期放在水中養一養,但是如果長時間不用的話,應該用報紙包好置於乾燥的地方。(製造硯臺有一步是泡水,但剛做好的硯臺是放在玻璃鋼罩子裡防潮的。)

6。好的硯臺要配優質的墨塊,劣質墨塊可能會劃傷硯臺。

7。研墨的時候要畫大圓,而且不要總集中在一個區域。

(本文源自於網路)

國內外青少年書法水墨搖籃、全國美育素質系統培訓家

(謝謝閱讀,歡迎分享點贊關注,

@山豆幾

書畫藝術教育交流合作請私信諮詢)

標簽: 硯臺  名硯  洮河  洮硯  澄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