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書法

歷史研究在中國的變遷

作者:由 霄雲道人 發表于 書法時間:2021-07-02

春秋以前,史家是一位非常重要的官職,稱為太史,其功能並不侷限於司馬遷所說的“史以記事”,這是後世儒學的誤導。太史學家還有一項更重要的功能,就是參與國事,預測未來,即卜筮,卜用靈龜,用甲草。太史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曉陰陽之變,通宇宙之玄機,所以能因萬事萬物之變異,大到明王朝之興衰,小至知個人地理,還可說古代猶太人的一門學問。

太歷史之所以佔據如此重要的地位,它手中掌握著什麼樣的神秘“武器”?就是照片。三墳、五典、八索、九丘等都是三墳、五典、八索、九丘,三朝的易經(《連山》、《歸藏》、《周易》)都是其中的一種。參見孔安國所著《尚書序》:“古者伏羲氏之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文籍生。伏羲、神農、黃帝之書,稱“三墳”,論道也。少昊、帝舜、高辛、唐虞之書稱五章,言常道。關於夏商周之書,雖設教不倫,雅告奧義,其歸一閣下。因其歷代珍寶,以為大訓。“八卦”,又稱“八法”,是指“義”。九州之志,又稱九丘。小丘,也有。言九州擁有,土地所生,風氣所宜,集此書也。《春秋左氏傳》曰:“楚左史倚相,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令人遺憾的是,因為太史是一個單一的傳記,即只有天子的太史才掌握了全部圖籍的秘密,太史又無人知曉圖籍的秘密,所以我們從此再也無法窺見古代圖籍的秘密。同時私人著史的興起,也導致太史逐漸淡出政治舞臺,所有這些都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

“先君孔子,生於週末,睹史籍之煩文,懼覽之者不一,遂乃定禮樂、明舊章,刪《詩》為三百篇,約史籍而修《春秋》,贊易道以黜《八索》,述職方以除《九丘》,討論《墳》、《典》,斷自唐虞以下,訖於周,芟夷煩亂,翦截浮辭,舉其宏綱,撮其機要,足以垂世立教,典謨訓誥誓命之文,凡百篇。”加之戰國之亂世和秦朝的大火,自此上古圖籍逐漸散失,孔丘難脫其罪也。

三王五霸時期,圖籍是國有化象徵,圖籍的去留預示著國祚的變遷,因此,掌握圖籍的太史的去留,往往預示著朝代的興衰和更替。春秋時期的《呂氏春秋》記載:“國之亡,有道者必先去,古今一也”。“夏太史終古見紂迷惑,載其圖法奔商;商內史向心愛之人,載其圖法奔周;晉太史之亂,載其圖之亂;

因為精通圖籍,所以古代的太史都有驚人的預言能力。三國時期的管仲,由於精通周易且預言準確,所以被曹操所用的器中,可以窺見一斑。所以,太史常為君主所重用,參與政事,決計國事,太史佔有重要地位。然而,很多時候,面對命運的安排,太史只能預言興亡,無法改變現實。鬼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父伯陽曰:“周必死!若國亡不過十年,數紀也。夫之所棄,但其紀。”果如其言。烈王二年,周太史路見秦獻公說:“始周與秦國合而別,別五百載,合十七歲而霸天下。”就是這樣的例子,不勝繁。

早在春秋以前的史家,就是信奉上帝(華夏上帝,上帝上帝),如實記錄發生的事實,是史家義不容辭的責任,對上蒼說應盡的義務。因為那時君王對上天無比崇敬(如秦文公郊祀上帝),所以不敢幹涉史家的職責。但是,到了春秋亂世,禮崩樂壞,亂臣賊子迭出,對神的信仰被破壞。為了避免被天災,為了強迫太史篡改事實、粉飾自己的時間,經常為亂之臣正名,以避免天災,晉董狐直筆、齊太史死節之故事聞名。

春末夏初,圖籍散失,諸子完。沒有信主的孔子(“子不語:怪異,力行,混亂,神)”。季路問事鬼。又說:「未事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曰:「未知生,知死。」並且相信自己所信仰的王道。所以,以自己的所謂王道觀點撰寫歷史,開私人著史之先河。春秋戰國孔子的筆法,為後世粉飾篡改歷史、掩蓋真相,提供了一個值得借鑑的範例。以至,後世的史家,大都師承孔丘,中國史家對求實的嚴謹風範蕩然無存。

從司馬遷著《史記》開始,開中國百科全書式史書的先河,二十四史在中國,無疑是傳記與典籍的複合體。其次,西方史學著作,基本上都是專論――即把歷史事件生動地展現在我們面前。以記言、記事、記事為主的中國史家,其歷史觀雖然力求真實地再現歷史,但也難免有為前人辯護頌揚的嫌疑;西方的歷史學者,也是力求真實再現歷史,但其歷史觀更注重從各個方面探討國家和民族興起與覆亡的原因,從而總結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供後人借鑑。簡單地說,中國人記事是記事,而西方人則記事。

中國古代的人認為,知古可預知未來,而後世的西方歷史學家則認為,歷史既可供現在參考,又可預測未來。典型的代表是黑格爾的《歷史哲學》和斯賓格勒的《西方的沒落》,兩者在回顧過去的時候都預測了未來,可以說是現代的先知。中國的李淳風、袁天罡的《燒餅圖》和劉基的《燒餅歌》是中國的典型,兩者都是純粹的預言,缺乏細節和推理,一如諾查丹瑪斯的《諸世紀》,嚴格意義上說,兩者都不能稱為史書。

如今,西方的先知是一位精通曆史的未來學家,所謂未來學家,首先是一位歷史學家,因為他們非常清楚只能從過去中尋找靈感和智慧。約翰·奈比斯特,阿爾溫是其典型代表,但缺乏深厚的哲學功底。但是,現在的中國,這類有預見性的歷史學家還沒有出現,我們急切地期待它的誕生。

標簽: 太史  圖籍  史家  九丘  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