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書法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放在今天這個世界還管用嗎?

作者:由 連續的間斷點 發表于 書法時間:2016-11-15

在開頭,我想先總結一下這個預言所需要的條件:社會總需求和社會總生產間的矛盾始終存在,且不斷變化。

在這方面而言,這個預言在很大程度上符合社會形勢的發展。儘管古代社會與現代社會相比,差別還很大的,但歸根到底,“天下大勢”還是取決於總生產和總剩餘之間的關係,當總生產大於總剩餘時,社會趨於聚合;當總生產小於總剩餘時,社會趨於分散。所以,在我個人看來,這個觀點如今還是適用的。

下面對此來進行一下解釋,但僅對中國傳統社會進行詳細的說明。

在《鄉土中國》這本書裡,作者費孝通特定對中國傳統社會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他稱中國的傳統社會為“鄉土社會”。

在鄉土社會里,農業可以說是整個社會的支柱產業,而要滿足農業連續生產的特性,鄉土社會就需要一種穩定,持久的社會格局和社會生活。於是出現了世世代代定局一處,血脈一路承擔相承的社會現象。也就是“生於斯,長於斯,死於斯”。

但就這種人口的弱流動,甚至是不流動的社會現象而言,鄉土社會也是脆弱的,因為要以有限的土地和生產資源來滿足某一固定的地域內不斷增長的社會人口,顯然是有悖正常規律的。社會人口越多,社會的總生產剩餘就會也少。當剩餘少於生產時,社會就會產生分裂,也就是一部分人外遷到另外的地方,以此來減輕人地之間的矛盾。當這片土地的生產又能滿足當地的人生存需要,且還能有剩餘時,就會吸引外地的人來定居,其中可能就包含原本外遷的人。這種分裂—重聚—分裂的迴圈過程可以看作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社會層面的解釋。

但一種社會形勢的產生不單單隻有社會的層面上的原因,應當還包括經濟和政治等方面,以上內容僅說明了這種預言的社會原因在於農業社會中難以解決的人地矛盾。

而在經濟和政治上而言,古代中國的統治階級透過權力從社會基層的鄉土社會里直接獲取經濟利益,但正如上文所言,農業社會長期存在的人地矛盾並不能保證將物資長期持久足量地供給統治階層。尤其是在大一統的和平時期,和平的社會為人口的增長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但人口的快速增長卻加劇了人地間存在的矛盾,致使社會的總剩餘不斷減少。當社會基層本身的生存資源都得不到滿足,而統治階層又要強行向下層的階級徵收時,二者間的矛盾就會激發,而後果往往是產生反動,起義,叛亂,社會動盪,不久,原有的社會的正常生存能力下降,以此為基礎的社會也由此倒塌,分散開來。

而當社會人口的總需求和社會的總生產間相差不大時,原本動盪的社會又會重新平靜下來,有了重新聚合的條件。當然這其中是有有很多細節需要研究和思考的,在此處就不多說。

至此,古代的社會就不再多說,其實近現代的很多歷史事件都是如此,其中我覺得蘇聯解體可以看作是一例,全球的一體化也可以作為例證。所以就我個人來看,這句話還是有用武之地的。

標簽: 社會  鄉土  剩餘  生產  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