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舞蹈

一件事為什麼值得被反覆討論?

作者:由 達芬奇的奇 發表于 舞蹈時間:2022-01-18

在人類的智慧組成中,經驗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它給我們提供一個直觀的參照,從而幫助我們形成直觀判斷,指導我們會做出各種各樣的決定。

經驗又分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對於現代社會的每個人來說,社會資訊的龐雜讓我們獲取到的間接經驗越來越多、直接經驗的佔比越來越少,也就是說,我們從與自己無關的社會現象中借鑑而來的經驗,組成了認知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各行各業都有一些值得被反覆討論的典型案例,這些案例每看每新,它們除了能帶來經驗的參考,更重要的是,由於事件本身的複雜性、多樣性和所蘊含元素的豐富性,可以帶來廣度和深度解讀的空間,它可以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變化,不斷結合以新的語境,從而產生源源不斷的新的解讀。

比如“火車往哪邊開”這個典型案例——“一列火車來到一個軌道分叉口,發現前方軌道綁著五個人,右邊軌道有一個人,火車沒辦法剎車,司機可以變軌,這時應該救哪邊?”

這個案例不論從人性倫理道德角度、心理學角度,還是社會治理角度,都是十分典型的案例,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社會環境之下,都可以產生新的解讀。

比如中國古典名著《西遊記》,從傳統文化中對其文學性、想象力的解讀,到對其所歷史故事場景、所蘊含的儒釋道文化、中國古代國際關係、其所反映的民間生活狀態……的解讀,再到對於善惡美醜各種人性的解讀,到80年代以後又衍生出類似《大話西遊》這種解構主義的解讀,以及近些年湧現的各個版本的西遊記再演繹……每一次新的解讀都會發現一個新的角度,帶來不同的感悟和啟發。

《紅樓夢》的解讀更是如此,古今中外無數人對它進行註解和詮釋,仍然未能全部盡意,不是解讀它的人太笨,也不是它所反映的各種問題無法得到解決,而是它本身的豐富性、複雜性決定了它具有從各個角度進行無限解讀的空間,只要人類社會存在,對於紅樓夢所反映的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思考就不可能停止。

諸如上述種種案例太多,不再列舉。

不論是歷史留下來的各種故事,還是當下社會正在發生的故事,如果一件事是平面的,有明確的是非對錯善惡美醜的標準可以去參考和界定的,那麼它很容易在人的心理和社會認知層面形成共識,比如被冤枉的竇娥,比如指鹿為馬的趙構等等,由於故事的單向性,讓其沒有過多可討論的空間,因而可以進行大奸大惡大是大非的評判。

但事實上,不管是歷史故事還是當下發生的故事,往往充滿了多元和複雜性,其中囊括的關於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心理、哲學等各方面的元素越多,越會帶來更豐富的解讀空間;而如果一件事不僅囊括的方方面面,還恰好在方方面面都具有典型性,那麼,它就更值得作為一個有廣泛借鑑意義的社會話題,來供進行方方面面的解讀和討論。這些解讀的方向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中立的,抑或是負面的,不管哪一種,都屬於對同一件事各種解讀中的一種,都有解讀的理由和存在的必要。正是在這種多元和豐富的討論中,我們才更能夠看到事情的全貌,形成更為全面和客觀的判斷。

諸如去年8月份發生的張姓演員被全網暴力的事件,無論從新聞傳播、新媒體運營、大眾心理、社會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非常大的典型性,值得從各個角度去進行廣泛而深入的討論。

面對一件具有如此典型性的事件,我們所能做的,是在反反覆覆的討論中,去儘可能地接近事件的真相,進而去洞悉其所反映的深層問題,進而去找到解決方案,推動社會的進步和認知的全面和客觀。

如果因為一件事曾經被反覆討論過就認為其已經沒有討論空間,不值得再去討論,這是一種武斷和偏見;如果因為擔心討論會將話題引向不可控制的區域而不敢去接著討論,這是一種膽怯,也是一種懶惰,可能會帶來更大的逆反;如果因為對“討論”和“爭議”本身的厭煩,而要想方設法抹殺掉事件本身,這就多少顯得有些掩耳盜鈴了。

就像哥白尼、伽利略、哥倫布、牛頓、愛因斯坦一樣,如果不是他們敢於在一片既定偏見中敢於冒出不一樣的想法,進行執著而深入的探索,又怎能發現各自的新大陸,帶領人類進入新的領域?

在物理世界領域如此,在精神世界領域亦是如此。

我們當下所經歷的每一件小事看似微弱,卻每時每刻不在考驗著我們對於未知的探索欲,和我們敢於突破世俗偏見達到新的認知高地的勇氣。

人之所以為人,最根本的就在於其求知精神和探索慾望。在這條道路上,我們需要做的太多太多。

標簽: 解讀  討論  社會  案例  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