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書法

申論大作文一類文寫法

作者:由 謝JT 發表于 書法時間:2019-11-19

無論你是從事公考培訓行業的老師,還是正在備考的考生,都能從這篇文章中找到你想要的東西。

申論大作文一類文寫法

2019年國考申論大作文:

“給定資料5”提到“跟著時代的大潮往前走,盡到我所有的力量,做好我要做的事情”,請深入思考這句話,自選角度,聯絡實際,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40分)

審題:審題看名詞。這裡的一句話都是圍繞著我這個名詞來講,每個小句涉及到的主要名詞有:時代,力量,事情。這就是總論點。題目一般就要包括這四個名詞,也可以包括主要的名詞:我。但是,還是先看材料怎麼說這個主要名詞“我”。

自古以來,我們的祖先就關注現實,關注生命,關注生命層次的提升,將“為國利民”作為至善的人生追求。

第一段講了分論點一:關注現實,關注生命,關注生命層次的提升,將為國利民作為至善的人生追求。注意:這裡都是圍繞人生這個名詞來講的,這個人生就是對題目中關鍵名詞“我”的解釋。

閻肅是我國著名的藝術家,作品影響了幾代人。他曾經感慨說:“我沒有決定過自己一生的道路,或者說去想我這一生必須要怎麼樣。跟著時代的大潮往前走,盡到我所有的力量,做好我要做的事情。不要去挑生活,讓生活來挑你。時代也好、組織也好、環境也好,需要你做什麼事,努力把它做好,對你自己就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情,別人也會覺得快樂。我的一生作品不少,只要能在老百姓的心裡留下一點記號,那我此生無憾。我對我的子女也是這樣的要求,不去安排自己的人生道路,聽時代的招呼,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對得起這個時代就夠了。

顯然,其他論點都要從這裡找。分析每句話是有必要的。第二句話說背景:講一個人的一生要怎麼度過。這就是大作文的背景,也是出題人希望考生知道,這篇大作文,你們要論述的名詞“我”就是“人生”。接著就是題目中的那句話,一共有三個分句,對應二個論點,分別講人生要怎麼樣。一是要順應時代;二是要盡力做好要做的事情。顯然,後面每句話都是圍繞這句話在講了。

由此我們得到題目:人生要順應時代做好該做的事情。分論點一:關注現實,關注生命,關注生命層次的提升,將為國利民作為至善的人生追求。分論點二:要順應時代;分論點三:要盡力做好要做的事情。

找到論點後,我們就可以去前面的材料找相對應的論據了,分別為三農、脫貧攻堅、大學生村官、新時代中國故事、為國利民的人生追求。其中材料四最後一段給出和這句話差不多的意思,要將個人情感和國家命運緊密結合起來,我們把個人情感改成個人理想,這個可以說就是我們的題目也就是總論點了,所以我們開篇第一句就要寫。

顯然了,論證分論點一的案例可以是材料5的;那個小吳的材料就是用來論證我們要盡力做好要做的事情等等。

大作文,只要寫清楚這個邏輯就行了。

人生要順應時代做好該做的事情

人生要順應時代做好該做的事情就是說我們要將個人理想和國家命運緊密結合起來,在努力實現個人理想信念的過程中推動國家和社會進步,做一個對自己、對他人、對國家有用的人。對此,我們有必要理清關於如何確立個人理想以及如何實現個人理想的一些關鍵問題。

首先,我們的人生要關注現實,關注生命,關注生命層次的提升,將為國利民作為人生追求。從古至今,我們的國家都不缺這樣有歷史擔當、為國利民的人。比如,我國核潛艇第一任總設計師彭士祿隱姓埋名近30年,主持我國潛艇核動力裝置的論證和主要裝置的前期開發,為我國核潛艇事業貢獻了畢生精力;還有被譽為“沙漠愚公”的蘇和,在大漠中的黑城遺址旁植樹造林,10年間種植俊木林3000畝,有力地推動了我國治沙事業的發展;還有在邊遠山區黑虎廟小學支教的張玉滾,用17年青春教育500多名孩子,使村裡出大學生增加到了16名。這些將為國利民作為人生追求的典型,用他們的行動告訴我們,人生要將個人理想和國家命運緊密結合起來,不斷提升生命層次。

其次,我們的人生要順應時代要求。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歷史使命。在革命年代,我們的先烈們的歷史使命就是要推翻封建主義、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三座大山,建立人民當家做主的新中國;在新時代,我們的歷史使命就是要自覺投身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事業中,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比如,在踐行鄉村振興戰略上,我們看到一些農村地區的領導幹部透過找準農產品電商的發展新路,透過電商帶動當地電商產業發展;在踐行脫貧攻堅戰略上,我們看到一些地方領導幹部透過走訪調研,找準問題,確定思路,透過打造特色產業走出脫貧致富的新路子。為此,我們的人生理想信念要順應新時代要求,自覺投身於國家建設當中去。

當然,確立了人生理想信念,我們也要有實現理想信念的能力。俗話說,空談誤國,實幹興邦。作為青年人,我們不僅要有為國利民的理想信念,更要練就一身實幹本領。這既可以是讀萬卷書,透過認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中來,也可以是行萬里路,在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實踐中積累經驗。比如,在北方某地擔任大學生村官的小吳,在一開始在思想上和工作方法上都不太適應,無法正常開展工作也得不到當地百姓的認可,但他透過學土方言,走水田地、學農活,幫助當地百姓解決日常生活問題,最終贏得了村民的信任,被市裡評為優秀大學生村官。

人生要順應時代做好該做的事情,就是要求我們要將為國利民作為人生追求,順應時代要求確立理想信念,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申論大作文一類文寫法

值得一提的是:申論出題人設定分論點的方法,因為總論點就是從題目中找到名詞和動詞。那麼分論點以前出題人是設定在最後一則材料,也是前面小題沒用到的材料中,按照一個段落一個分論點的;後來變為一個段落每一句話一個分論點;後來又變為一句話三個分論點;最後到2019年變為一個段落設定分論點+一句話兩個分論點。這是我們需要掌握的最核心出題人設定分論點的方法。

這就是這篇分析能帶給大家的方法,相信2020年也是上面幾種的組合。

2018年國考申論大作文:

“給定資料6”中提到了老子關於“有”和“無”的觀點,請你圍繞給定資料反映的城市建設理念中的問題,聯絡實際,以“試談‘有’與‘無’”為題寫一篇文章。(40分)

審題:審題看名詞。這裡的名詞是:老子、有、無、觀點,城市建設理念、問題。顯然,這是要我們根據城市建設理念中的問題,然後說要根據有和無來寫。

月亮灣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給人們以很大的啟示。那裡地上道路平整,天空沒有一張“蜘蛛網”,城市公共空間發展的潛力倍增。這讓人想到《老子》裡的話:“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老子以人們居住的屋子為喻,他說一間屋子,開鑿門窗,修建四壁,只有形成虛空部分,它才具有一間屋子的良好功能。據此,老子提出了“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的觀點,強調“有”與“無”都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瑞麗花園小區的李奶奶,離開廣袤的田野,住進了單元樓,總覺得“喘不過氣來”。看來,李奶奶雖不是哲學家,但在感覺上與老子“有”“無”之用的理念暗合。

這裡講月亮灣地下管廊建設的啟示體現了老子有與無的話。那個比喻很重要,把名詞換成城市就是答案,把城市建設比喻為建房子,要建設各種設施之類,類比為房子要開窗建牆壁;也要有城市公共空間,類比為房子形成虛空部分,最後效果就是城市發展才會更有潛力,最後說這就是城市建設的有與無。有對應那些城市發展需要的設施,無對應的是公共空間。有和無都作用巨大。

因此,我們就可以輕易地確定總論點為:城市建設要有無結合。分論點就是介紹有是什麼,無是什麼;接著說有的意義,無的意義,有無結合的意義,也就是為什麼;最後簡單談談怎麼辦,也就是如何結合有與無。

“試談‘有’與‘無’”

隨著中國城市化程序的加快,大量農村人口湧入城市。(這句話是講背景,即是什麼,來自材料三第一段概括)然而,當前城市建設理念中存在忽視歷史文化保護、過於重視商業發展和居民人居環境惡化等問題。(這句話羅列城市建設的問題,來自材料三倒數第二段的問題概括,是為什麼)對此,城市建設要堅持共享發展觀念,既要“有”,即發展商業,促進經濟發展,又要“無”,即建設公共場所,塑造城市公共空間。“有”“無”結合,讓每個在這裡生活、工作的市民,都感受到這座城市帶給他們的幸福感、歸屬感和安全感。(最後一句怎麼辦,寫總論點,內容是做法+效果,來自材料三概括)

第二段的內容,按照材料的邏輯,是要你確定過渡的,比如材料三是給出例子。那麼你就可以結合題目舉例子把總論點展開談談三個分論點。論點一:城市建設要“有”,發展商業,促進經濟發展。論點二:要“無”,要建設公共場所,塑造城市公共空間。論點三:城市建設要“有無”結合。

城市建設如果只重視“有”,而忽視“無”,即僅僅為滿足經濟或某種美觀訴求,就容易面臨歷史文化保護問題、商業發展問題和居民人居環境問題,出現“景有了,可人沒了”的現象,不利於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來自材料四最後一句話,問題是來自材料三也就是第三道題的概括)其實,城市“無”的建設,不僅只為滿足市民的休閒娛樂需求,其本身也包含豐富的人文意義和文化價值,“建設”只是一個基礎,其塑造和養成不只在“造景”,更要藉此“化人”。正如老子所言,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因此,當前城市建設要堅持共享發展理念,“有”“無”結合,統籌協調好歷史文化保護、商業發展和居民人居環境三者關係,實現可持續發展。(邏輯上:做法+效果,內容上:都是來自材料三的概括。注意一些主語的轉換,材料裡出現的公園,其實就是無的建設,因此公園的意義就是無的意義,這也是出題人玩弄材料的基本手段,作文給出抽象的詞彙,然後材料給出這個抽象詞彙的現實案例,這裡公園等公共空間對應無,商業開發、小區什麼的對應有)

有之以為利,城市建設要做好“有”的文章。(觀點來自於最後一則材料老子的觀點,結合主體城市建設,這是分論點一)城市的“有”就是城市的商業開發,包括基礎設施、高樓大廈、商品房小區等業態。(講是什麼,主要內容是材料三的概括)城市的“有”滿足了市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提高了生活質量,舒適的住所、便利的交通、方便的購物都依賴於“有”的建設。可以說,城市的“有”是一個城市競爭力、吸引力的重要體現。(這是講意義,也就是為什麼,思路來自於材料三和四,結合實際寫內容,不難)所以,城市建設要打造好“有”。

無之以為用,城市建設的“無”也不可忽視。城市的“無”就是城市的公共空間,包括公園、文化廣場等公共場所。(講是什麼,內容來自材料三四)城市的“無”滿足了市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彰顯著一個城市的價值,是市民幸福感、歸屬感和安全感的重要來源。可以說,離開了“無”,城市也就淪為了純粹的鋼筋水泥,市民會被壓得“喘不過氣來”。(無的意義,內容還是來自於材料三以及自己加一點)因此,城市建設也要打造好“無”。

城市建設要“有”“無”結合。城市建設的“有”“無”結合,就是要統籌協調好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關係,既不能片面追求經濟或某種美觀訴求而忽視城市公共空間的塑造,也不能因為公共場所的建設而忽視經濟的發展。(邏輯上屬於是什麼,內容自然而言就想到了物質和精神文明的建設方面,也是屬於常識了)具體而言,政府要藉助城市設計,恢復城市公共領域功能,讓不同層次的人交流接觸,使其成為社會平衡器。比如,建設向公眾開放的公園和文化廣場,使其成為日常生活審美化的展示空間。(怎麼辦,內容來自材料四的做法概括)

城市建設也只有結合“有”“無”,才能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活水,讓市民感受到這座城市帶給他們的幸福感、歸屬感和安全感。(結尾,老套路了,做法+效果)

完整文章如下:

“試談‘有’與‘無’”

隨著中國城市化程序的加快,大量農村人口湧入城市。然而,當前城市建設理念中存在忽視歷史文化保護、過於重視商業發展和居民人居環境惡化等問題。對此,城市建設要堅持共享發展觀念,既要“有”,即發展商業,促進經濟發展,又要“無”,即建設公共場所,塑造城市公共空間。“有”“無”結合,讓每個在這裡生活、工作的市民,都感受到這座城市帶給他們的幸福感、歸屬感和安全感。

城市建設如果只重視“有”,而忽視“無”,即僅僅為滿足經濟或某種美觀訴求,就容易面臨歷史文化保護難問題、商業過度發展問題和居民人居環境文化問題,出現“景有了,可人沒了”的現象,不利於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其實,城市“無”的建設,不僅只為滿足市民的休閒娛樂需求,其本身也包含豐富的人文意義和文化價值,“建設”只是一個基礎,其塑造和養成不只在“造景”,更要藉此“化人”。正如老子所言,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因此,當前城市的建設要堅持共享發展理念,“有”“無”結合,統籌協調好歷史文化保護、商業發展和居民人居環境三者關係,實現可持續發展。

有之以為利,城市建設要做好“有”的文章。城市的“有”就是城市的商業開發,包括基礎設施、高樓大廈、商品房小區等業態。城市的“有”滿足了市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提高了生活質量,舒適的住所、便利的交通、方便的購物都依賴於“有”的建設。可以說,城市的“有”是一個城市競爭力、吸引力的重要體現。所以,城市建設要打造好“有”。

無之以為用,城市建設的“無”也不可忽視。城市的“無”就是城市的公共空間,包括公園、文化廣場等公共場所。城市的“無”滿足了市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彰顯著一個城市的價值,是市民幸福感、歸屬感和安全感的重要來源。可以說,離開了“無”,城市也就淪為了純粹的鋼筋水泥,市民會被壓得“喘不過氣來”。因此,城市建設也要打造好“無”。

城市建設要“有”“無”結合。城市建設的“有”“無”結合,就是要統籌協調好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關係,既不能片面追求經濟或某種美觀訴求而忽視城市公共空間的塑造,也不能因為公共場所的建設而忽視經濟的發展。具體而言,政府要藉助城市設計,恢復城市公共領域功能,讓不同層次的人交流接觸,使其成為社會平衡器。比如,建設向公眾開放的公園和文化廣場,使其成為日常生活審美化的展示空間。

城市建設也只有結合“有”“無”,才能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活水,讓市民感受到這座城市帶給他們的幸福感、歸屬感和安全感。

2017年國考申論大作文:

請深入理解“給定資料5”結尾畫線句子“只要我們能靜下心來向水學習,我們的智慧和情操就一定能得到提高”,聯絡實際,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40分)

審題:審題看名詞。這裡有我們、水、智慧、情操,動詞是學習,提高。

顯然出題人要我們寫向水學習,提高智慧。那麼,你就需要寫向水學習什麼,提高的智慧是什麼。這就是這次申論出題人的出題思路。

老子說“上善若水”,即最好的美善就如同水一樣。水不僅僅是一種物質,在偉大的思想家眼中,水還是真善美的化身,是哲學的本喻,是道德的載體,是智慧的展現。水,柔而能克剛,靜而能映物,動而能變化,滋養萬物而從不爭奪。水有這麼多的美德,值得我們虛心地去學習和感悟,只要我們能靜下心來向水學習,我們的智慧和情操就一定能得到提高。

學習水的三個分論點:柔而能克剛;靜而能映物,動而能變化;滋養萬物而從不爭奪。

對應的智慧:做事情講方法和策略;適應環境變化;奉獻精神。

標準一類文

我們要向水學習

我們要向水學習,是學習柔而能克剛、靜而能映物、動而能變化、滋養萬物而從不爭奪的品質,以此來提高我們的智慧和情操。正如老子所說“上善若水”。水不僅僅是一種物質,水還是真善美的化身,是道德的載體和智慧的展現,所以我們要虛心地學習和感悟水的美德。

我們要學習水“柔而能克剛”的品質,解決問題時要善於講究策略和方法。水柔能克剛是指水雖然很柔軟,但它卻具有巨大的能量,能夠征服堅硬的東西,“滴水穿石”就是最好的例證。這告訴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難題時,不要硬碰硬,而要善於講究策略和方法。比如,英國的泰晤士河一度受到嚴重汙染,魚蝦絕跡,臭氣難聞。後來,英國政府在治理泰晤士河時,透過建設完備的城市汙水處理系統,實現泰晤士河沿岸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汙水都先處理後排放,經過二十多年的治理,終於使泰晤士河變成了世界上最潔淨的城市水道之一。因此,我們要透過學習水柔而能克剛的品質,提高在解決問題時運用策略和方法的能力。

我們要向水學習“靜而能映物、動而能變化”的品質,提高我們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水靜而能映物、動而能變化的意思就是說水靜止時能夠像鏡子一樣對映物體,而運動起來的時候卻能夠根據不同的環境而有千變萬化,這就告訴我們要學會適應環境,提高應對複雜多變環境的能力和水平。比如,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越來越多的不確定因素,既有更加嚴峻複雜、更加多變的外部環境,也有國記憶體在的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但我國透過不斷深化改革,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理念,走出了一條高質量發展的道路,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涵。因此,我們要透過學習水靜而能映物、動而能變化的品質,逐漸提高適應環境的能力。

我們要向水學習滋養萬物而從不爭奪的品質,在生活和工作中甘於奉獻。水滋養萬物而從不爭奪的意思就是說水滋養了萬物,卻從來沒有要求什麼,這就告訴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要多做貢獻,不要斤斤計較。比如,榮獲共和國勳章的老英雄張富清60多年深藏功與名,他作為革命軍人在革命年代衝鋒陷陣,不怕犧牲,他退伍轉業時到艱苦的農村盡職盡責,他在國家最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主動作文,為民造福,他用自己樸實純粹、淡泊名利書寫了精彩人生,體現了像水一樣滋養萬物而從不爭奪的奉獻精神。

因此,我們向水學習,就是學習水柔而能克剛,靜而能映物、動而能變化,滋養萬物而從不爭奪的品質,從而在解決難題時善於使用策略和方法,提高會環境的適應能力,在生活和工作中甘於奉獻。

2016年國考申論大作文:

“給定資料4”中提到:“從某種意義上說,好的政策不僅僅是對公民意願的滿足,更是對公民理性乃至德性的滋養。”請你從對這句話引發的思考說開去,寫一篇文章。(40分)

審題:審題看名詞。這是意義,政策,公民意願,公民理性和德性。動詞是,滿足和滋養。

標題也就是總論點要包括主要名詞。

前面是案例我就不復制了。

毫無疑問,在社會生活中,如何透過政策來促進公民的理性思考、合理引導人們的善意、提升公民的自我修養,是政府的職責和擔當。政策的最終目的是維護公共利益,使公民的生活更加美好。良好的政策有助於構建和諧的社會生活,讓公民更趨於理性,更加崇尚和維護社會公德。從某種意義上說,好的政策不僅僅是對公民意願的滿足,更是對公民理性乃至德性的滋養。

得到三個分論點:是政府的職責和擔當;目的是維護公共利益,使公民的生活更加美好;有助於構建和諧的社會生活,讓公民更趨於理性,更加崇尚和維護社會公德。

好政策

好政策不僅僅是對公民意願的滿足,更是對公民理性乃至德性的滋養。然而,現在還存在一些地方政府出臺的政策合法性存疑、甚至一刀切、庸政、懶政等,這些政策不但會使實施效果大打折扣,嚴重的還會削弱政府在公民心中的公信力。因此,我們有必要去探討好政策有什麼意義。

首先,出臺好政策是政府的職責和擔當。政府承擔著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職能,其工作宗旨是為人民服務。出臺好的政策,不僅有利於政府履行好職能,也有利於政府更好地為人民服務,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比如,1995年《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頒佈實施,極大推動了全民健身活動的蓬勃發展,使我國逐漸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 ;1977年,恢復高考的重大政策,滿足了莘莘學子的求知慾望,顯著改變了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因此,政府出臺好政策的意義就在於它能夠使政府更好地履行職責和擔當。

其次,好政策的最終目的是維護公共利益,使公民的生活更加美好。政策必須維護公共利益,這是因為公共利益與公共生活密切相關,是維護社會正常執行的保障,如果沒有對公共利益的維護,基礎設施會損壞,公共場所會失序,安全問題會頻現,人人自危。同時,維護好公共利益也是維護公民個人利益的保障,是促使公民個人生活更加美好的必要條件。比如,蘇東波治理西湖時,為防止惡草滋生,開墾沿岸部分湖面讓農民種稜角增收並把稅金設立作為保養湖堤、湖體的專項資金,從而惠民利民。 因此,政府出臺好政策的意義就在於它能夠滿足公民的意願,使公民的生活更加美好。

更重要的的是,良好的政策有助於構建和諧的社會生活,讓公民更趨於理性,更加崇尚和維護社會公德。好政策能激發人的理性和社會公德。比如,張居正的一條鞭法,統一規定全國稅收由實物稅變為貨幣稅,把複雜問題簡單化,這體現了理性的思維方式,蘊含著智慧;國家出臺的“限塑令”使消費者理解了政策保護環境的意義,並在購物前一般會準備環保塑膠袋。因此,政府出臺好政策的意義就在於它能夠公民更趨於理性,更加崇尚和維護社會公德。

由此可見,好政策意義就在於這是政府的職責和擔當,就在於它能維護公共利益,使公民的生活更加美好,就在於它有助於構建和諧的社會生活,讓公民更趨於理性,更加崇尚和維護社會公德。從這些意義上講,好政策不僅僅是對公民意願的滿足,更是對公民理性乃至德性的滋養。

2015年國考申論大作文:

“給定資料6”中劃線句子寫道:“人文是精彩的,科學是呆板的。”請結合你對這句話的思考,聯絡歷史和現實,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40分)

審題:審題看名詞。這裡是人文、科學。從材料6中找論點。

B:正如哲學家海德格爾對技術的批判理論——這種貌似宿命的技術現實,本質上是人所無法控制的,但獲得拯救的機會也恰在於此:救贖即植根併發育於技術的本質之中。”技術元素向共生性的發展,推動我們去追逐一個古老的夢想:在最大限度發揮個人自主性的同時,使集體的能力最大化。

分論點一:科學能最大限度發揮個人自主性的同時,使集體的能力最大化。

D:技術元素的確準備操縱物質,包括人類,重組各種內部結構。但是技術將為其注入感知能力和情感,注入更多“非工具性”的東西。我認為我們應該培養科技的感情。目前科技還不具備感情,但我認為今後我們會賦予科技感情。“科技的生命化”,已成為現實世界無法根除的特徵。科技將具備人性。

分論點二:科舉將具備人性。

F:在過去二十年,網際網路給人類的生活和知識的認知帶來了極大變革。而現在,是另一個起點。當今是人類歷史上最好的時代,之前的所有成果都是今天的基礎。我想激勵年輕人,現在就是創造新事物的最好時代。不僅是網際網路,對於所有領域來說,現在都是創造新事物的最好時代。創造新事物,離不開技術創新。我在《科技想要什麼》一書中,特別強調一句話:科技想要的,就是人類想要的。

分論點三:創造新事物,離不開技術創新。

科學是精彩的

科學是精彩的意思就是說科學對宇宙對生命都有積極的意義。然而人文知識分子、傳統知識分子所佔領的媒體卻說:人文是精彩的,科學是呆板的,這顯然容易對大眾造成誤導。對此,我們有必要澄清關於科學的事實。

首先,技術能夠在最大限度發揮個人自主性的同時,使集體的能力最大化。世界上每天都有新技術誕生,這些技術不僅改變了人類生產和生活的方式及質量,同時也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的思維、觀念和對世界的認識,改變並繼續改變著世界,也使人類思考的方向有所變化,由此帶來的,是對人類不斷創新的深刻認識。比如約瑟夫發明鐵絲網,一開始只是用來防止羊偷吃莊稼,後來卻被廣泛應用於在監獄、集中營、戰場等地方,這項技術的創新,還帶來了制度的創新,推動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因此,科學與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制度的改變都有直接的關聯性。

除此之外,科學還將具備人性。事實上,科技也是一種生命,有像進化一樣的歷程,具有生命的普遍特徵。然而,技術將人類活動的效率提升到新高度,人類卻為了獲得更多、豐富的物質,犧牲了時間和當前的快樂,去追求無目的的物質至上主義,使人類的個性被忽略和遮蔽,陷入追求更高、更快、更強的單向度技術目標的誤區。由此導致有人認為科技會喪失它應受人控制併為人服務的真正本質,而變成與人對立的人的異化力量。對此,我們應該培養科技的感情,使科技具備人性,在科技和人文、個性與大眾化、商業目標和社會使命之間追求恰當的平衡。現在閃爍著“人性”之光的產品越來越多地出現正反應了我們的努力。

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創造新事物,離不開技術創新。當前網際網路給人類的生活和知識的認知帶來了極大變革,可以說,當今是人類歷史上最好的時代,對於所有領域來說,現在都是創造新事物的最好時代,而我們創造新事物又離不開技術創新。比如說某大學第七屆大學生I-CAN物聯網創新創業大賽中獲得一等獎的安全校車系統,就應用了物聯網技術,產品能根據探頭、座椅壓力等訊號綜合計算,判斷車內是否有人遺落,並且適合批次生產;獲獎作品“舒心電風扇”則利用物聯網技術製造的感應風扇可以預防小孩子不小心將手伸進電風扇中受傷,或者避免距離太近造成感冒。這些新產品的誕生都離不開技術的創新。

其實,人文是精彩的,科學也是精彩的。科學的精彩就反映在科技能夠最大限度發揮個人自主性的同時,使集體的能力最大化,也反映在科學將具備人性,還反映在我們創造新事物時離不開技術創新。因此,我們說科學是精彩的。

請大家務必注意出題人設定分論點的方法變化。

第一種方法,最簡單的,2015年:每一個段落中一個分論點。

第二種方法,比較難的,2016年後:一個段落裡的每一句話抽出來是一個分論點。

第三種方法,最難的,2017年的和2018,一句話出三個分論點。

以及最新的變種,2019年的,結合了最簡單的一個段落出一個分論點,加上最難的,一個句話出兩個分論點。

這既是出題人設定分論點方法,我可以大膽猜測,2017、2018和2019得到高分的人數肯定比較少,而且2019年浙江省考的申論也是用了一句話出三個分論點的方法,所以我猜測2019年的浙江省考申論得高分的肯定也很少的。

但是,我這裡提供一個方法可破此招。

第一步:先審題看主要的名詞。

第二步:題目中說的給定材料,會圍繞這個主要名詞講意義和是什麼。無論他出一句話出三個分論點還是怎麼樣,一定都離不開這個主要名詞。

最後一則材料如果是一個小段,那可能就是一句話出2-3個論點了。

如果最後一則材料是好幾個段落,但是有寫段落都是舉例子,剩下一個小段幾句話的就要注意了,那分論點就是從這裡找了。

記住,大家一類文寫法:

1、題目就是總論點,總論點要包括題目的關鍵名詞、動詞。這樣保證不會離題。

2、分論點要從題目說的材料中找到,出題人在分論點的設定方法如上。

3、論據就是前面小題用到的材料。

這就是國考申論的本質:總論點、分論點、論據全都是材料中概括下來

標簽: 論點  城市  建設  我們  公民